正在阅读:

上海出台20项创新举措推动基础研究发展,将率先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出台20项创新举措推动基础研究发展,将率先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

上海将在全国率先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重点针对本市具有基础研究显著优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长期、稳定资助,支持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引导科研人员以“宁打一口井、不挖十个坑”的态度心无旁骛开展研究。

图片来源:Pexels

记者 方卓然

2021年10月19日,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表示,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基础前沿领域孕育重大突破,各种技术路线、创新路径层出不穷。“在世界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的新形势下,上海要加快形成国际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就必须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千方百计把基础研究搞上去。”

事实上,上海的基础研究水平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努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学科建设方面,上海高校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具有传统优势的基础学科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主体建设方面,上海正在打造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代表的战略科技力量,组建一批面向科学前沿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对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支撑;条件支撑方面,集聚了上海光源、蛋白质中心、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等一批国家大科学设施,牵头发起和参与了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 国际人类表型组等一系列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

在此基础上,上海的科研环境不断优化,高水平基础研究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涌现出一批在脑科学、量子、纳米等领域具有世界重大影响的原创成果。

而此次发布的《若干意见》将通过破解制约基础研究的瓶颈,将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固化为制度安排,有利于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效能,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领域跨越发展。

《若干意见》以“在若干重要基础研究领域成为世界领跑者和科学发现新高地”为目标导向,从完善布局、夯实能力、壮大队伍、强化支撑、深化合作和优化环境六个方面,提出20项任务举措,主要有创新基础研究力量的组织方式、培养造就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加强基础研究国内外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基础研究科研环境四方面特点。

在创新基础研究力量的组织方式方面,上海将探索重大任务与重大平台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项目、基地、人才全要素一体化配置。

比如,为进一步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上海将在全国率先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重点针对本市具有基础研究显著优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长期、稳定资助,支持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引导科研人员以“宁打一口井、不挖十个坑”的态度心无旁骛开展研究。

又比如,上海将积极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多元投入的渠道,启动“探索者计划”,引导企业与政府联合设立科研计划,鼓励企业和社会捐赠或设立基金会,探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在培养造就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方面,上海最大限度激活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多管齐下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面向未来培养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实施强基激励计划,加强中青年和后备科技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跨学科和综合交叉研究。

在加强基础研究国内外交流合作方面,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创新要素更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因此,上海将加快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取得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

比如,充分发挥上海开放的优势,继续组织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这是基础研究在科学前沿领域的全方位拓展,通过聚焦国际科技界普遍关注、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影响深远的研究领域,加大吸引别国参与的影响力,力争为解决世界级重大科学难题贡献更多“上海智慧”。又比如,加快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深化与周边省市基础研究的交流合作,引领长三角区域成为我国原始创新增长极。

在营造良好的基础研究科研环境方面,上海将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为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创造更好制度环境。

比如,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方式,探索基于信任和诚信的科技评价制度和经费管理制度,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将科学家从报表、审批等过多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并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又比如,完善以学术贡献和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促进科学家专心、安心投入到创造性活动中,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出台20项创新举措推动基础研究发展,将率先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

上海将在全国率先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重点针对本市具有基础研究显著优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长期、稳定资助,支持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引导科研人员以“宁打一口井、不挖十个坑”的态度心无旁骛开展研究。

图片来源:Pexels

记者 方卓然

2021年10月19日,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表示,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基础前沿领域孕育重大突破,各种技术路线、创新路径层出不穷。“在世界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的新形势下,上海要加快形成国际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就必须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千方百计把基础研究搞上去。”

事实上,上海的基础研究水平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努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学科建设方面,上海高校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具有传统优势的基础学科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主体建设方面,上海正在打造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代表的战略科技力量,组建一批面向科学前沿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对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支撑;条件支撑方面,集聚了上海光源、蛋白质中心、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等一批国家大科学设施,牵头发起和参与了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 国际人类表型组等一系列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

在此基础上,上海的科研环境不断优化,高水平基础研究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涌现出一批在脑科学、量子、纳米等领域具有世界重大影响的原创成果。

而此次发布的《若干意见》将通过破解制约基础研究的瓶颈,将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固化为制度安排,有利于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效能,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领域跨越发展。

《若干意见》以“在若干重要基础研究领域成为世界领跑者和科学发现新高地”为目标导向,从完善布局、夯实能力、壮大队伍、强化支撑、深化合作和优化环境六个方面,提出20项任务举措,主要有创新基础研究力量的组织方式、培养造就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加强基础研究国内外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基础研究科研环境四方面特点。

在创新基础研究力量的组织方式方面,上海将探索重大任务与重大平台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项目、基地、人才全要素一体化配置。

比如,为进一步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上海将在全国率先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重点针对本市具有基础研究显著优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长期、稳定资助,支持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引导科研人员以“宁打一口井、不挖十个坑”的态度心无旁骛开展研究。

又比如,上海将积极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多元投入的渠道,启动“探索者计划”,引导企业与政府联合设立科研计划,鼓励企业和社会捐赠或设立基金会,探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在培养造就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方面,上海最大限度激活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多管齐下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面向未来培养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实施强基激励计划,加强中青年和后备科技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跨学科和综合交叉研究。

在加强基础研究国内外交流合作方面,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创新要素更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因此,上海将加快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取得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

比如,充分发挥上海开放的优势,继续组织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这是基础研究在科学前沿领域的全方位拓展,通过聚焦国际科技界普遍关注、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影响深远的研究领域,加大吸引别国参与的影响力,力争为解决世界级重大科学难题贡献更多“上海智慧”。又比如,加快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深化与周边省市基础研究的交流合作,引领长三角区域成为我国原始创新增长极。

在营造良好的基础研究科研环境方面,上海将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为强化创新策源功能创造更好制度环境。

比如,创新科研经费管理方式,探索基于信任和诚信的科技评价制度和经费管理制度,给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将科学家从报表、审批等过多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并赋予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又比如,完善以学术贡献和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促进科学家专心、安心投入到创造性活动中,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