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毕飞宇:中国作家不要做世界文学的梦,但对自己要有写作上的要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毕飞宇:中国作家不要做世界文学的梦,但对自己要有写作上的要求

毕飞宇称,这种要求包括生动、准确、原创和具有涵盖性,如果做到了就是世界文学的一员。

毕飞宇(摄影 吕萌)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黄月

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一公布,广大读者一开始寻找获奖者的作品,就有熟悉国内出版界的人士对号入座,指出其哪部作品曾在哪年被译介为中文出版过。即便今年的诺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被普遍认为相当冷门,译林出版社之前也翻译过其部分短篇小说作品。相较之下,中国的诺奖得主莫言则只有极少数海外读者知晓,了解程度不过是知道他笔下的中国是“红高粱式”的中国,有着“红高粱式”的文学。

“不要觉得我们有了莫言,就有了名气,我到国外参加多少次学术会议,只有中老年汉学家知道你,其他作家根本就不知道你。”在日前开幕的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成立仪式的主题论坛上,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丁帆指出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能见度问题——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传播,基本是在海外华文作家和汉学家圈子里进行的,一般读者对之了解甚少。

丁帆讲道,与中国文学的海外输出相比,中国各大出版社几十年来的海量译介基本满足了中国读者的需求,甚至连我们的作家都没能够消化那么多作品,“作家的视野一般是自己喜欢的作家,对内容、题材、技术、方法有所借鉴。莫言对拉美爆炸文学、马尔克斯对他的影响不承认,但不承认也能看出影响的痕迹。”他认为,“这种不平等的现象构成了世界文学中的差序格局,问题在于,怎么能让中国文学传播到广大一般读者的层面,让别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呢?” 

日前,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成立仪式在南京揭幕,开幕式之后进行了主题论坛讨论,作家毕飞宇、邱华栋和学者丁帆等人对世界文学相关问题进行了主题演讲。 

毕飞宇:人类的行为、情感只能是世界文学

作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毕飞宇说,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这个话题已经讨论了几十年,光他自己参与的就有几十场,当日的这场活动没有纠结于世界文学的概念,而是落地为具体的行为。他坚持认为,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哪里有世界文学?你把我们最熟悉的那些伟大的作家说出十个、二十个来,他们都有祖国,他们都有母语,”可是中文系学生在大学里都学过世界文学,知道世界文学意味着什么。

作为写作者,他认为一个民族最生动、最准确、最原创、最具有概括性的作品就是它的世界文学。“我没有瞎说,现在就可以举例子证明一个民族最古老的作品具有无限辐射的世界性。”毕飞宇给出的例子是《诗经》,他最喜欢《黍离》和《溱洧》,并在现场朗诵了后者:“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毕飞宇 出版社供图

诗的内容特别简单,毕飞宇翻译道——春天到了,河水奔涌,女孩跟小伙子说我们去看看呗,小伙子说去过了,姑娘说再去一次。去了以后果真挺好,然后两人一番调情,最后的结果小伙子给了姑娘一支花,姑娘给了小伙子一支花,高高兴兴回家去,爱情就产生了。这是标准的古典文学,是发生在郑国的一首诗。

“我跟李敬泽讲,这首诗发生在太湖行不行?”毕飞宇问道,“一定行,凭什么年轻人不能在那相爱、不能在那相互赠送鲜花?它发生在太湖河边行不行?它发生在多瑙河边行不行?它发生在尼罗河边行不行?它发生在密西西比河行不行?它发生在亚马逊行不行?都行。”因为大自然的美景是普遍的,少年与少女的相爱是普遍的。“表面看来这诗写的是古远郑国渭河边上民族化的生活场景,但是我觉得只要把诗的语言一换,它就是最地道的。人类的行为、人类的情感,换句话说只能是世界文学。”他觉得中国作家不要做世界文学的梦,但对自己要有写作上的要求,包括生动、准确、原创和具有涵盖性,如果做到就是世界文学的一员。

邱华栋:作家到了深圳为什么还在写乡村?

与毕飞宇对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概念的不纠缠态度类似,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认为,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可以有一个对照的关系,但不一定互相排除。他回忆之前在国外进行文学交流的经历,会用外国作家的题材和风格介绍中国作者,比如介绍李洱相当于你们索尔·贝娄、莫言相当于你们的福克纳、毕飞宇是加缪、陀思妥耶夫斯基加勒·克莱齐奥——这么一说,人家就明白了。 

聊到写作与故乡的关系,邱华栋说他没有文学意义上的故乡,城市年轻人也一样是没有故乡的人。最近他的一项工作是整理世界上二十个大城市对应的作家,伦敦、芝加哥、开罗都有其对应的大作家,他们用一生和一座城市死磕。相比之下,中国作家可能更关注人,对环境、建筑、空间万物的感受力有所欠缺。他最近读一个作家写的古城,发现写的全是人,没有写到城市的一砖一瓦,而读《尤利西斯》时则发现詹姆斯·乔伊斯能够让都柏林永生。对于中国青年写作者来说,需要明确的是,前人的经验已经不能复制了。他说,“我到陕西跟青年作家说,别老写《白鹿原》的复制品了,因为你们就是没有故乡的经验。”

上个月,邱华栋阅读一个青年作家培训班的学生手稿,一看还是许多村里的事,“我说,你们到了深圳,看到了前海的魔幻建筑,这不能影响你的意识吗?你就不会产生魔幻、科幻的感觉吗?书写带有深圳的元素的文学吗?而不是回忆着湘西村里的事。”他认为,现在作家对环境的反应和感受不够突出,推进青年写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据悉,新成立的中心由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作家协会、译林出版社共建,旨在推动中国当代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参与世界文学的交流和对话、开展基于世界文学视野的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促进海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译介和引进以及中国原创文学的推广和传播,以及参与新时代大学新文科建设和文学教育。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毕飞宇:中国作家不要做世界文学的梦,但对自己要有写作上的要求

毕飞宇称,这种要求包括生动、准确、原创和具有涵盖性,如果做到了就是世界文学的一员。

毕飞宇(摄影 吕萌)

记者 | 董子琪

编辑 | 黄月

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一公布,广大读者一开始寻找获奖者的作品,就有熟悉国内出版界的人士对号入座,指出其哪部作品曾在哪年被译介为中文出版过。即便今年的诺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被普遍认为相当冷门,译林出版社之前也翻译过其部分短篇小说作品。相较之下,中国的诺奖得主莫言则只有极少数海外读者知晓,了解程度不过是知道他笔下的中国是“红高粱式”的中国,有着“红高粱式”的文学。

“不要觉得我们有了莫言,就有了名气,我到国外参加多少次学术会议,只有中老年汉学家知道你,其他作家根本就不知道你。”在日前开幕的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成立仪式的主题论坛上,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丁帆指出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能见度问题——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传播,基本是在海外华文作家和汉学家圈子里进行的,一般读者对之了解甚少。

丁帆讲道,与中国文学的海外输出相比,中国各大出版社几十年来的海量译介基本满足了中国读者的需求,甚至连我们的作家都没能够消化那么多作品,“作家的视野一般是自己喜欢的作家,对内容、题材、技术、方法有所借鉴。莫言对拉美爆炸文学、马尔克斯对他的影响不承认,但不承认也能看出影响的痕迹。”他认为,“这种不平等的现象构成了世界文学中的差序格局,问题在于,怎么能让中国文学传播到广大一般读者的层面,让别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呢?” 

日前,世界文学与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暨出版中心成立仪式在南京揭幕,开幕式之后进行了主题论坛讨论,作家毕飞宇、邱华栋和学者丁帆等人对世界文学相关问题进行了主题演讲。 

毕飞宇:人类的行为、情感只能是世界文学

作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毕飞宇说,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这个话题已经讨论了几十年,光他自己参与的就有几十场,当日的这场活动没有纠结于世界文学的概念,而是落地为具体的行为。他坚持认为,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是不存在的,“哪里有世界文学?你把我们最熟悉的那些伟大的作家说出十个、二十个来,他们都有祖国,他们都有母语,”可是中文系学生在大学里都学过世界文学,知道世界文学意味着什么。

作为写作者,他认为一个民族最生动、最准确、最原创、最具有概括性的作品就是它的世界文学。“我没有瞎说,现在就可以举例子证明一个民族最古老的作品具有无限辐射的世界性。”毕飞宇给出的例子是《诗经》,他最喜欢《黍离》和《溱洧》,并在现场朗诵了后者:“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毕飞宇 出版社供图

诗的内容特别简单,毕飞宇翻译道——春天到了,河水奔涌,女孩跟小伙子说我们去看看呗,小伙子说去过了,姑娘说再去一次。去了以后果真挺好,然后两人一番调情,最后的结果小伙子给了姑娘一支花,姑娘给了小伙子一支花,高高兴兴回家去,爱情就产生了。这是标准的古典文学,是发生在郑国的一首诗。

“我跟李敬泽讲,这首诗发生在太湖行不行?”毕飞宇问道,“一定行,凭什么年轻人不能在那相爱、不能在那相互赠送鲜花?它发生在太湖河边行不行?它发生在多瑙河边行不行?它发生在尼罗河边行不行?它发生在密西西比河行不行?它发生在亚马逊行不行?都行。”因为大自然的美景是普遍的,少年与少女的相爱是普遍的。“表面看来这诗写的是古远郑国渭河边上民族化的生活场景,但是我觉得只要把诗的语言一换,它就是最地道的。人类的行为、人类的情感,换句话说只能是世界文学。”他觉得中国作家不要做世界文学的梦,但对自己要有写作上的要求,包括生动、准确、原创和具有涵盖性,如果做到就是世界文学的一员。

邱华栋:作家到了深圳为什么还在写乡村?

与毕飞宇对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概念的不纠缠态度类似,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认为,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可以有一个对照的关系,但不一定互相排除。他回忆之前在国外进行文学交流的经历,会用外国作家的题材和风格介绍中国作者,比如介绍李洱相当于你们索尔·贝娄、莫言相当于你们的福克纳、毕飞宇是加缪、陀思妥耶夫斯基加勒·克莱齐奥——这么一说,人家就明白了。 

聊到写作与故乡的关系,邱华栋说他没有文学意义上的故乡,城市年轻人也一样是没有故乡的人。最近他的一项工作是整理世界上二十个大城市对应的作家,伦敦、芝加哥、开罗都有其对应的大作家,他们用一生和一座城市死磕。相比之下,中国作家可能更关注人,对环境、建筑、空间万物的感受力有所欠缺。他最近读一个作家写的古城,发现写的全是人,没有写到城市的一砖一瓦,而读《尤利西斯》时则发现詹姆斯·乔伊斯能够让都柏林永生。对于中国青年写作者来说,需要明确的是,前人的经验已经不能复制了。他说,“我到陕西跟青年作家说,别老写《白鹿原》的复制品了,因为你们就是没有故乡的经验。”

上个月,邱华栋阅读一个青年作家培训班的学生手稿,一看还是许多村里的事,“我说,你们到了深圳,看到了前海的魔幻建筑,这不能影响你的意识吗?你就不会产生魔幻、科幻的感觉吗?书写带有深圳的元素的文学吗?而不是回忆着湘西村里的事。”他认为,现在作家对环境的反应和感受不够突出,推进青年写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据悉,新成立的中心由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作家协会、译林出版社共建,旨在推动中国当代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参与世界文学的交流和对话、开展基于世界文学视野的中国当代原创文学研究、促进海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译介和引进以及中国原创文学的推广和传播,以及参与新时代大学新文科建设和文学教育。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