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背后的故事 | 207次跨国会议: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21年10月,腾讯会议与中国交建共同推出微电影《会议背后的故事:上阵前夕》,再现了中国交建所属子企业如何运用腾讯会议开创全球连接新模式,成功拿下重要项目的故事。

张渭荣是中国交建在马来西亚公司的经理。在马来西亚基建市场深耕的近十年里,见惯了市场大小波动的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危机。

那是2020年。疫情袭来,中国大型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迎来了不小挑战。各行各业都遭遇了产业链锻炼、投资遇阻的难题,跨国人员往来受到严格限制,就连最基础的沟通也难以维系。

能把人聚齐,就是许多跨国公司的头号难事。

就在多个项目陷入僵局之时,张渭荣和同事们意外地等来了一个好消息。一个跟踪近两年的甲醇厂项目有了新的动向,该厂的配套出运码头项目正在招标,而中交集团的实力以及水利工程业绩足以做好这一项目。但眼看提案期限就要到来,项目组、技术专家、客户却多地分隔,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高效沟通并拿出最佳方案,不少人头疼了起来。

一场为期三个月的线上会议马拉松,就这样拉开帷幕。

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这次投标难度不小。投标小组的组长翁悦了解到,业主是化工背景出身,对水工了解有限。他发现,这次投标没有图纸,也没有工程量清单,跟以往截然不同。从基础设计、详细设计、采购、施工到调试,全过程服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团队拿出最具竞争力的方案。

更重要的是,技术组在勘探过程中发现,业主提供的预案在控制浪高上存在局限。这个甲醇码头的主要作用是中转易燃易爆品,如果浪高无法控制,将极大地影响船只的安全稳定,将为对码头带来难以预估的安全风险。换言之,业主的预案很难变成现实。

“如果客户的方案不合理,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它合理化”,张渭荣在视频会议上告诉团队,要推翻业主的预案,再做一套符合安全标准的代案。

在当时看来,这像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时距离最终的提案时间只有三个月,业主仍然属意原来的方案,对代案的接受度并不高。单单是因为安全这个难题,就有不少竞标公司选择退出。

但中交的企业精神,就是“交融天下,建者无疆”。在逆境中努力谋求出路,几乎是每个中交基建人的共同想法。“我们在马来西亚建筑市场站住脚跟,靠的从来不是客户的被动上门”,张渭荣说,纵然时间很短,项目组还是决定拼一把,要在三个月内拿出一套能说服业主的方案。

这不仅仅需要对现场的深入勘探,更需要来自全球水文、油气管道等各个领域专家的技术建议。放在以前,这倒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把专家统一拉到项目所在地即可,但受制于疫情带来的出入境管控,大部分专家只能远程提供指导。有人担心,这会拖慢制定方案的进度。

沟通这件事,从未变得如此重要。不止是专家,就连项目组本身都分隔在中马两地。要将处于不同国家、时区的内部员工、外部客户聚集在一起,就已经足够麻烦,更不提一次会议动辄十几二十人,并且涉及到大量图纸设计细节,要满足多人同时接入、高清显示和顺畅连接,也是个不小的难题。

就在这时,腾讯会议企业版发挥了作用。

不能线下聚集,那就线上沟通。项目组将位于巴西、南美、澳洲、中国等全球各地的专家邀请到每一次的视频方案讨论会上。专家通过腾讯会议企业版查看方案、提出建议,实时讨论,敲定了许多方案细节。

得益于腾讯会议企业版与内部OA平台以及业务系统的打通,中国交建横跨全球200+国家地区,十几万员工的日常会议都实现了安全稳定畅快的交流。跨国工作最基础的难题——沟通,就这样迎刃而解。

腾讯会议创造“可能”

腾讯会议企业版提供的不单纯是线上沟通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且定制化的功能,让线上沟通变得更有效率,解决异地难以实现的痛点问题。

由于业务体量以及需求激增,单一的视频会议功能很难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需求,只能在企业已有平台上嵌入化应用需求。因此,腾讯会议企业版向中交内部专家评审系统提供了API,实现一键邀约专家入会,并为每位参会人员设置会议提醒。以中交集团的自有平台为入口,在适应中交原有工作模式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会议的便捷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会议这种能力已经广泛地应用在了各行各业,包括远程医疗。在全国超过20多医疗水平落后的县级医院里,许多影像技师缺乏读片经验,难以应对病人复杂的病情,但通过调用腾讯会议的API,GE医疗的“技影随行”远程影像质控平台能够将三甲医院设置好的标准化序列直接推送到遂昌的机器设备上。只要基层技师点击“预约会议”,就可以“召唤”专家远程指导或在线设置参数,帮助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医疗影像技师的“老大难”。

而在线上会议过程中,腾讯会议企业版也提供了贴近面对面交流的功能。通过线上表决功能,张渭荣和同事们否定了一版又一版提案。每当一个提案被否定,团队陷入瓶颈时,大家就会再翻看会议录制和文字纪要,从过去的经验中发现、解决问题。

除了“开会”本身,腾讯会议还利用实时视频沟通能力的为中交集团提供了督察的新手段。通过视频会议连接和无人机的应用,中交集团实现了超过50个海外项目的异地督查。

最终,在准备提案的三个多月时间里,经过207次跨国会议,项目组最终推翻了原先设计不合理的预案,提出一套“L”型的替代方案,新方案不仅能满足技术要求,测算成本也大大降低,最终成功说服了客户。

技术方案定敲定后,后续组价工作也迅速提上日程。技术方案前前后后一共修改了11遍,整套招标文件上传一共9个G,纸质版资料甚至装了22箱,背后是不知多少个晚上的挑灯夜战。

最终,中交从9家公司杀出重围,在最后的澄清会议上,项目组从容应对了来自业主15个方面的200多个问题。至今,张渭荣还记得2021年3月3日上午12点整的邮件提示音,中标通知书准时发送至公司企业邮箱。

许多人都觉得开会是一件小事,但在疫情带来的割裂时代,保持稳定、有效的沟通可能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对像中交这样的大型企业来说,尽管疫情为诸多项目的执行带来了困难,但只要有一种方式能够聚集人,搭建沟通的桥梁,境内外仍然可以保持有效的连接和联动。后疫情时代环境再复杂多变,也无法阻止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脚步。

在企业最难的关头,人就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只有聚集了人,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这可能是会议协同软件最大的价值——扫除沟通的障碍,凝聚最重要的资产,再通过技术激发出人最大的潜能,把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变成了可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中国交建

3.3k
  • 中交设计:控股股东再度增持,频次加快,金额加码看好长期价值
  • 中国交建:计划回购5亿元-10亿元A股股份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会议背后的故事 | 207次跨国会议: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21年10月,腾讯会议与中国交建共同推出微电影《会议背后的故事:上阵前夕》,再现了中国交建所属子企业如何运用腾讯会议开创全球连接新模式,成功拿下重要项目的故事。

张渭荣是中国交建在马来西亚公司的经理。在马来西亚基建市场深耕的近十年里,见惯了市场大小波动的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危机。

那是2020年。疫情袭来,中国大型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迎来了不小挑战。各行各业都遭遇了产业链锻炼、投资遇阻的难题,跨国人员往来受到严格限制,就连最基础的沟通也难以维系。

能把人聚齐,就是许多跨国公司的头号难事。

就在多个项目陷入僵局之时,张渭荣和同事们意外地等来了一个好消息。一个跟踪近两年的甲醇厂项目有了新的动向,该厂的配套出运码头项目正在招标,而中交集团的实力以及水利工程业绩足以做好这一项目。但眼看提案期限就要到来,项目组、技术专家、客户却多地分隔,如何在短时间内实现高效沟通并拿出最佳方案,不少人头疼了起来。

一场为期三个月的线上会议马拉松,就这样拉开帷幕。

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这次投标难度不小。投标小组的组长翁悦了解到,业主是化工背景出身,对水工了解有限。他发现,这次投标没有图纸,也没有工程量清单,跟以往截然不同。从基础设计、详细设计、采购、施工到调试,全过程服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团队拿出最具竞争力的方案。

更重要的是,技术组在勘探过程中发现,业主提供的预案在控制浪高上存在局限。这个甲醇码头的主要作用是中转易燃易爆品,如果浪高无法控制,将极大地影响船只的安全稳定,将为对码头带来难以预估的安全风险。换言之,业主的预案很难变成现实。

“如果客户的方案不合理,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它合理化”,张渭荣在视频会议上告诉团队,要推翻业主的预案,再做一套符合安全标准的代案。

在当时看来,这像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时距离最终的提案时间只有三个月,业主仍然属意原来的方案,对代案的接受度并不高。单单是因为安全这个难题,就有不少竞标公司选择退出。

但中交的企业精神,就是“交融天下,建者无疆”。在逆境中努力谋求出路,几乎是每个中交基建人的共同想法。“我们在马来西亚建筑市场站住脚跟,靠的从来不是客户的被动上门”,张渭荣说,纵然时间很短,项目组还是决定拼一把,要在三个月内拿出一套能说服业主的方案。

这不仅仅需要对现场的深入勘探,更需要来自全球水文、油气管道等各个领域专家的技术建议。放在以前,这倒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把专家统一拉到项目所在地即可,但受制于疫情带来的出入境管控,大部分专家只能远程提供指导。有人担心,这会拖慢制定方案的进度。

沟通这件事,从未变得如此重要。不止是专家,就连项目组本身都分隔在中马两地。要将处于不同国家、时区的内部员工、外部客户聚集在一起,就已经足够麻烦,更不提一次会议动辄十几二十人,并且涉及到大量图纸设计细节,要满足多人同时接入、高清显示和顺畅连接,也是个不小的难题。

就在这时,腾讯会议企业版发挥了作用。

不能线下聚集,那就线上沟通。项目组将位于巴西、南美、澳洲、中国等全球各地的专家邀请到每一次的视频方案讨论会上。专家通过腾讯会议企业版查看方案、提出建议,实时讨论,敲定了许多方案细节。

得益于腾讯会议企业版与内部OA平台以及业务系统的打通,中国交建横跨全球200+国家地区,十几万员工的日常会议都实现了安全稳定畅快的交流。跨国工作最基础的难题——沟通,就这样迎刃而解。

腾讯会议创造“可能”

腾讯会议企业版提供的不单纯是线上沟通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且定制化的功能,让线上沟通变得更有效率,解决异地难以实现的痛点问题。

由于业务体量以及需求激增,单一的视频会议功能很难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需求,只能在企业已有平台上嵌入化应用需求。因此,腾讯会议企业版向中交内部专家评审系统提供了API,实现一键邀约专家入会,并为每位参会人员设置会议提醒。以中交集团的自有平台为入口,在适应中交原有工作模式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会议的便捷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会议这种能力已经广泛地应用在了各行各业,包括远程医疗。在全国超过20多医疗水平落后的县级医院里,许多影像技师缺乏读片经验,难以应对病人复杂的病情,但通过调用腾讯会议的API,GE医疗的“技影随行”远程影像质控平台能够将三甲医院设置好的标准化序列直接推送到遂昌的机器设备上。只要基层技师点击“预约会议”,就可以“召唤”专家远程指导或在线设置参数,帮助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医疗影像技师的“老大难”。

而在线上会议过程中,腾讯会议企业版也提供了贴近面对面交流的功能。通过线上表决功能,张渭荣和同事们否定了一版又一版提案。每当一个提案被否定,团队陷入瓶颈时,大家就会再翻看会议录制和文字纪要,从过去的经验中发现、解决问题。

除了“开会”本身,腾讯会议还利用实时视频沟通能力的为中交集团提供了督察的新手段。通过视频会议连接和无人机的应用,中交集团实现了超过50个海外项目的异地督查。

最终,在准备提案的三个多月时间里,经过207次跨国会议,项目组最终推翻了原先设计不合理的预案,提出一套“L”型的替代方案,新方案不仅能满足技术要求,测算成本也大大降低,最终成功说服了客户。

技术方案定敲定后,后续组价工作也迅速提上日程。技术方案前前后后一共修改了11遍,整套招标文件上传一共9个G,纸质版资料甚至装了22箱,背后是不知多少个晚上的挑灯夜战。

最终,中交从9家公司杀出重围,在最后的澄清会议上,项目组从容应对了来自业主15个方面的200多个问题。至今,张渭荣还记得2021年3月3日上午12点整的邮件提示音,中标通知书准时发送至公司企业邮箱。

许多人都觉得开会是一件小事,但在疫情带来的割裂时代,保持稳定、有效的沟通可能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对像中交这样的大型企业来说,尽管疫情为诸多项目的执行带来了困难,但只要有一种方式能够聚集人,搭建沟通的桥梁,境内外仍然可以保持有效的连接和联动。后疫情时代环境再复杂多变,也无法阻止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脚步。

在企业最难的关头,人就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只有聚集了人,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这可能是会议协同软件最大的价值——扫除沟通的障碍,凝聚最重要的资产,再通过技术激发出人最大的潜能,把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变成了可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