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Livehouse经营是个性化的,应该百花齐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Livehouse经营是个性化的,应该百花齐放

“经营一个店其实是很个人化的,应该自然的按需分配,这行业也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想法的创新并不是多牛逼,重要的是把它想透,结合自己的执行能力把它实现出来。我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所以很多对我来说是自然而然的。”

在北京,几乎每一条小胡同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充满了想象力的人,看着它们的名字甚至可以想象出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在张自忠路南侧,有一条名为“山老”的胡同,末代皇帝溥仪的叔叔载涛曾在胡同中短住,过去在京城北郊置有大片产业的宁兰亭也在山老生活过。

不过对于现在生活在胡同中的人来说,历史都是遥远的过去,胡同中奔跑的小孩、走很远才能解决个人问题的公共厕所、深夜还有人出入的山老胡同14号才是他们现在的生活。

山老胡同14号是黄昏黎明俱乐部(Dusk Dawn Club)的地址,如果你第一次去,很有可能和那扇并不起眼的红门错过,毕竟左上角镂空的DDC标志太过低调。但当你走进红门,会发现门口的石墩和窗户上玻璃反的光、舞台一角弹着爵士的贝斯手和墙上等着买家欣赏的画儿、屏幕上放的黑白默片和漂洋过海的日本之音,无一不呼应着DDC创始人张锦灿(69)所说的“融合”。

中科大计算机研究生毕业的69,经过了厦门音乐客栈的启发、北京江湖酒吧的积累,最终建立了实现更加融合更适合长远发展想法的Club。在正式运营的近两年来,DDC分别获得了City Weekend、TimeOut、that’s Beijing的“Best Live Venue”,伴随着知名度的扩大,前来看演出的人也从最初不到十几人涨到演出屋里挤不下的三百多人。

“DDC超级大芥末”第三期

曾经一次误打误撞做的酒后音乐交流,让团队意识到做Jam的时刻已经到了,于是在春节回来后的第一个周三安排了第一期“DDC超级大芥末”,而因为第一期近50名乐手的登台和近200名观众热情的反馈,让团队有信心把其打造为一个拳头产品。目前“DDC大芥末”已经进行了4期,随着逐渐成熟,团队还专门建立了一个目前有160多人的乐手微信群,开始为这个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把控,并将原来的1个月一期提升到1个月两期。

“当初我们不是得奖了吗?然后我说请大家喝酒,结果平常说没时间的人全都跑来喝酒了,我去!但是光喝酒没意思啊,一些乐手朋友来的时候就带了乐器,那就上去玩吧,结果当天有5个乐手临时组合上台Jam,那时候就能感受到大家真的非常投入非常享受,所以后来我们就正式策划推出了不限制音乐风格的超级大芥末。”

而除了DDC场地,在2015年底,北京黄昏黎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宣布签下达斯坦乐团并正式推出DDL厂牌,在运营DDC的同时将通过DDL厂牌的形式来与优秀音乐人合作。尽管DDL是在DDC之后一年多才正式推出,但69表示,DDL的诞生在DDC成立之初就有计划,一直在等待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

而近日,DDL又有新动作,签下了跨国后摇乐队Macondo。在签约DDL后,这支2014年成立的跨国乐队,也正在着手他们的首张全长专辑的录制。

达斯坦乐团

黄昏黎明公司有着多元化的营收来源,DDC方面票房+酒水+商务合作,DDL方面艺人经纪+演出票房。对于前段时间半个月的停业整顿,69表示,因为收入来源较为多元,即使停半个月演出公司也仍然能够盈利,如何保持抗风险能力和多元性是场地方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69说:“票房、酒水、独立艺术、商务合作以及场地租赁,我们的收入来源比较多元。像独立艺术,比如是摄影展、沙龙等,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增色,其实也没在商业上有一个很直接的收入,这一块目前并没有太多盈利,可以说我们在扶持这件事。”

在69眼中,无论是哪个领域都存在主流与小众,它们之间不存在矛盾、不分对错。“经营一个店其实是很个人化的,应该自然的按需分配,这行业也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想法的创新并不是多牛逼,重要的是把它想透,结合自己的执行能力把它实现出来。我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所以很多对我来说是自然而然的。”

DDC创始人69张锦灿

音乐财经:为什么选择在北京做DDC而不是上海?

69:北京是文化帝都,文化生命力最强,而且它是一个连接世界以及国内五湖四海的枢纽,是最开放,最包容的。上海的倾向性很明显,它会偏西洋文化吧,音乐方面爵士独大,恰恰缺少北京这种包容性,多元性。

音乐财经:除了北京上海,你觉得二三线城市开线下演出空间怎么样?

69:最近李志在南京做的OLA艺术空间,应该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Livehouse运营的一个革新性案例,这和李志严谨的思维以及完美的团队有关。长沙红咖俱乐部、厦门RealLive、杭州酒球会一度也值得关注学习;此外资本推动下的MAO Livehouse全国连锁、JZ Club全国连锁、马上开始的Modernsky Lab连锁,也都在加速全国演出场地的布局。

目前国内活跃的Livehouse场地有200多个吧,除了北上广深能做出差异化,多数二三线城市的场地,很多事情是理想化的,他们做这种场地,有时候对他们来说会变成一个枷锁。客观上,很多二三四线城市的市场环境,其实不适合做场地。

活动·牛仔制作工作坊

音乐财经:做独立厂牌的想法是什么?

69:做厂牌需要一个契机,我们今年也是快两年的一个积累,团队慢慢磨合到比较好的状态,乐队也对我们信任,算天时地利人和都来了,是时候把独立厂牌往上推一下了。

我们不会用商业或者大公司的思路来做,因为厂牌也是新生的,我们会和乐队一起成长。我们会利用这几年与乐队紧密合作的实践经验,从乐队需求出发,结合我们对未来市场的预判,做好内容,做好服务。这方面对我们是新的尝试和挑战,但我们还是有信心的。

DDL新签约后摇乐队 Macondo

音乐财经:独立厂牌如何选择音乐人,如何帮助他们做宣传推广?

69:因为我们厂牌也是刚刚诞生,目前阶段不会去选择成熟的乐队,会挑一些新的声音——独立的、根源的、未来的声音,或者说融合的声音,这是未来趋势。除了达斯坦乐团,我们近期也将陆续签约三支乐队,风格领域都不一样。

宣传推广上,主要会结合演出,也会尽可能地挖掘乐队内心独特的原创声音,用以辅助宣传。未来也会尝试开拓一下音乐教育这部分,去做独立音乐进高校、独立音乐大师巡回班等等。

现在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叫DDU,就是针对高校的群体。这算是一种对独立音乐的支持发展,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影响下一代乐手或是下一代听众,音乐要从娃娃抓起,哈哈。

音乐财经:怎么看待目前演出场地的经营模式?

69:我觉得演出现场不存在固定模式问题。做一个店的经营是很个人化、主观化的东西,没有人去规定你的场地应该怎样做。大家都在尝试新的方式,就应该百花齐放。

所以我在场地里做展览、做跨界、搞创新,这是一个非常顺其自然的事儿,按需分配,按需所得就好。想法的创新并不是多牛逼,重要的是把它想透,结合团队的执行能力把它实现出来。

音乐财经:如何看待Livehouse的发展?

69:多数Livehouse老板选择开Livehouse,并不指着赚钱,就是热爱音乐。虽然Livehouse在创收层面上不如主流商业,但它能够单纯的去服务音乐本身、服务于听众本身,挖掘、支持、发展更独立的、根源的、未来的声音。

话说回来,任何行业和时代都有难处,但是一直都有新的机会。这就是一个主流和独立的问题。主流是商业化的,有资本,有出口,可以做一场工体。不过独立音乐也可以做工体级别的专场,比如谢天笑、李志,只不过这时他们服务的已经不仅是音乐本身和听众,他们还要服务于商业和赞助商,也可能会迫于无奈地砍掉一些歌。

音乐财经:北京现场音乐市场是否到了迎接“爆发式增长”的时机?

69:我觉得谈不上爆发,因为各个层面都不支持,除了资本。刚性需求是存在的,但是为什么不能爆发,就是因为“人”这一点没有准备好,没有足够有能力有想法的从业者。一个合格的从业者需要这些素质,包括知识面、能力、管理经验、超前的意识等等,只有当这样的人才比较多了,这才能比较像一个行业。

音乐财经:在北京有没有觉得做场地会格外困难?

69:北京演出空间其实非常有限,其实真应该更多的选择、更多的细分风格,但客观情况,一直有新开的空间,同时也一直有场地退出历史舞台,目前为数不多的几家各有千秋,生存压力也不小。

现在因为有网络,一件事可以被无限放大,但包括意识形态和监管问题、合法性问题、版权问题都没有明晰的规定。在监管方面是存在一个平衡的,肯定不能完全地下没人管,也不能矫枉过正。

音乐财经:在你看来,资本如何影响Livehouse在中国的发展?

69:就和前面说的MAO Livehouse连锁、JZ Club连锁等,也都是在资本助力下实现的。所以资本确实可以加速行业发展,但核心问题还是在内容和人,以及市场接纳程度。

资本是一个双刃剑。有些行业融资就是烧钱,可能我是在做实体,我觉得这种融资就像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并且资本是讲究回报率的,逐利性也导致了心太急,但实体店经营都必须靠实实在在的光阴实现出来,这点上会是个矛盾。

我认为做内容的就是要做好内容,要把跟资本的关系想好。未来我们可能会有开分店的打算,但近期会先把DDL厂牌做稳,就像做了两年的DDC一样。

音乐财经:对于年轻人想要建Livehouse,你有什么建议?

69:如果有想法,就去尝试,挺好的。但要先想好自己为啥要做,自己的优势、能力、对市场环境的判断、团队建设、盈利模式等。现在的年轻人思维很开阔,灵活而且机会、资源很多。

退一步想,对年轻人来说,失败也是一个经历,承受得了也是宝贵的人生经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Livehouse经营是个性化的,应该百花齐放

“经营一个店其实是很个人化的,应该自然的按需分配,这行业也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想法的创新并不是多牛逼,重要的是把它想透,结合自己的执行能力把它实现出来。我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所以很多对我来说是自然而然的。”

在北京,几乎每一条小胡同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充满了想象力的人,看着它们的名字甚至可以想象出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在张自忠路南侧,有一条名为“山老”的胡同,末代皇帝溥仪的叔叔载涛曾在胡同中短住,过去在京城北郊置有大片产业的宁兰亭也在山老生活过。

不过对于现在生活在胡同中的人来说,历史都是遥远的过去,胡同中奔跑的小孩、走很远才能解决个人问题的公共厕所、深夜还有人出入的山老胡同14号才是他们现在的生活。

山老胡同14号是黄昏黎明俱乐部(Dusk Dawn Club)的地址,如果你第一次去,很有可能和那扇并不起眼的红门错过,毕竟左上角镂空的DDC标志太过低调。但当你走进红门,会发现门口的石墩和窗户上玻璃反的光、舞台一角弹着爵士的贝斯手和墙上等着买家欣赏的画儿、屏幕上放的黑白默片和漂洋过海的日本之音,无一不呼应着DDC创始人张锦灿(69)所说的“融合”。

中科大计算机研究生毕业的69,经过了厦门音乐客栈的启发、北京江湖酒吧的积累,最终建立了实现更加融合更适合长远发展想法的Club。在正式运营的近两年来,DDC分别获得了City Weekend、TimeOut、that’s Beijing的“Best Live Venue”,伴随着知名度的扩大,前来看演出的人也从最初不到十几人涨到演出屋里挤不下的三百多人。

“DDC超级大芥末”第三期

曾经一次误打误撞做的酒后音乐交流,让团队意识到做Jam的时刻已经到了,于是在春节回来后的第一个周三安排了第一期“DDC超级大芥末”,而因为第一期近50名乐手的登台和近200名观众热情的反馈,让团队有信心把其打造为一个拳头产品。目前“DDC大芥末”已经进行了4期,随着逐渐成熟,团队还专门建立了一个目前有160多人的乐手微信群,开始为这个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把控,并将原来的1个月一期提升到1个月两期。

“当初我们不是得奖了吗?然后我说请大家喝酒,结果平常说没时间的人全都跑来喝酒了,我去!但是光喝酒没意思啊,一些乐手朋友来的时候就带了乐器,那就上去玩吧,结果当天有5个乐手临时组合上台Jam,那时候就能感受到大家真的非常投入非常享受,所以后来我们就正式策划推出了不限制音乐风格的超级大芥末。”

而除了DDC场地,在2015年底,北京黄昏黎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宣布签下达斯坦乐团并正式推出DDL厂牌,在运营DDC的同时将通过DDL厂牌的形式来与优秀音乐人合作。尽管DDL是在DDC之后一年多才正式推出,但69表示,DDL的诞生在DDC成立之初就有计划,一直在等待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

而近日,DDL又有新动作,签下了跨国后摇乐队Macondo。在签约DDL后,这支2014年成立的跨国乐队,也正在着手他们的首张全长专辑的录制。

达斯坦乐团

黄昏黎明公司有着多元化的营收来源,DDC方面票房+酒水+商务合作,DDL方面艺人经纪+演出票房。对于前段时间半个月的停业整顿,69表示,因为收入来源较为多元,即使停半个月演出公司也仍然能够盈利,如何保持抗风险能力和多元性是场地方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69说:“票房、酒水、独立艺术、商务合作以及场地租赁,我们的收入来源比较多元。像独立艺术,比如是摄影展、沙龙等,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增色,其实也没在商业上有一个很直接的收入,这一块目前并没有太多盈利,可以说我们在扶持这件事。”

在69眼中,无论是哪个领域都存在主流与小众,它们之间不存在矛盾、不分对错。“经营一个店其实是很个人化的,应该自然的按需分配,这行业也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想法的创新并不是多牛逼,重要的是把它想透,结合自己的执行能力把它实现出来。我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所以很多对我来说是自然而然的。”

DDC创始人69张锦灿

音乐财经:为什么选择在北京做DDC而不是上海?

69:北京是文化帝都,文化生命力最强,而且它是一个连接世界以及国内五湖四海的枢纽,是最开放,最包容的。上海的倾向性很明显,它会偏西洋文化吧,音乐方面爵士独大,恰恰缺少北京这种包容性,多元性。

音乐财经:除了北京上海,你觉得二三线城市开线下演出空间怎么样?

69:最近李志在南京做的OLA艺术空间,应该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Livehouse运营的一个革新性案例,这和李志严谨的思维以及完美的团队有关。长沙红咖俱乐部、厦门RealLive、杭州酒球会一度也值得关注学习;此外资本推动下的MAO Livehouse全国连锁、JZ Club全国连锁、马上开始的Modernsky Lab连锁,也都在加速全国演出场地的布局。

目前国内活跃的Livehouse场地有200多个吧,除了北上广深能做出差异化,多数二三线城市的场地,很多事情是理想化的,他们做这种场地,有时候对他们来说会变成一个枷锁。客观上,很多二三四线城市的市场环境,其实不适合做场地。

活动·牛仔制作工作坊

音乐财经:做独立厂牌的想法是什么?

69:做厂牌需要一个契机,我们今年也是快两年的一个积累,团队慢慢磨合到比较好的状态,乐队也对我们信任,算天时地利人和都来了,是时候把独立厂牌往上推一下了。

我们不会用商业或者大公司的思路来做,因为厂牌也是新生的,我们会和乐队一起成长。我们会利用这几年与乐队紧密合作的实践经验,从乐队需求出发,结合我们对未来市场的预判,做好内容,做好服务。这方面对我们是新的尝试和挑战,但我们还是有信心的。

DDL新签约后摇乐队 Macondo

音乐财经:独立厂牌如何选择音乐人,如何帮助他们做宣传推广?

69:因为我们厂牌也是刚刚诞生,目前阶段不会去选择成熟的乐队,会挑一些新的声音——独立的、根源的、未来的声音,或者说融合的声音,这是未来趋势。除了达斯坦乐团,我们近期也将陆续签约三支乐队,风格领域都不一样。

宣传推广上,主要会结合演出,也会尽可能地挖掘乐队内心独特的原创声音,用以辅助宣传。未来也会尝试开拓一下音乐教育这部分,去做独立音乐进高校、独立音乐大师巡回班等等。

现在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叫DDU,就是针对高校的群体。这算是一种对独立音乐的支持发展,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影响下一代乐手或是下一代听众,音乐要从娃娃抓起,哈哈。

音乐财经:怎么看待目前演出场地的经营模式?

69:我觉得演出现场不存在固定模式问题。做一个店的经营是很个人化、主观化的东西,没有人去规定你的场地应该怎样做。大家都在尝试新的方式,就应该百花齐放。

所以我在场地里做展览、做跨界、搞创新,这是一个非常顺其自然的事儿,按需分配,按需所得就好。想法的创新并不是多牛逼,重要的是把它想透,结合团队的执行能力把它实现出来。

音乐财经:如何看待Livehouse的发展?

69:多数Livehouse老板选择开Livehouse,并不指着赚钱,就是热爱音乐。虽然Livehouse在创收层面上不如主流商业,但它能够单纯的去服务音乐本身、服务于听众本身,挖掘、支持、发展更独立的、根源的、未来的声音。

话说回来,任何行业和时代都有难处,但是一直都有新的机会。这就是一个主流和独立的问题。主流是商业化的,有资本,有出口,可以做一场工体。不过独立音乐也可以做工体级别的专场,比如谢天笑、李志,只不过这时他们服务的已经不仅是音乐本身和听众,他们还要服务于商业和赞助商,也可能会迫于无奈地砍掉一些歌。

音乐财经:北京现场音乐市场是否到了迎接“爆发式增长”的时机?

69:我觉得谈不上爆发,因为各个层面都不支持,除了资本。刚性需求是存在的,但是为什么不能爆发,就是因为“人”这一点没有准备好,没有足够有能力有想法的从业者。一个合格的从业者需要这些素质,包括知识面、能力、管理经验、超前的意识等等,只有当这样的人才比较多了,这才能比较像一个行业。

音乐财经:在北京有没有觉得做场地会格外困难?

69:北京演出空间其实非常有限,其实真应该更多的选择、更多的细分风格,但客观情况,一直有新开的空间,同时也一直有场地退出历史舞台,目前为数不多的几家各有千秋,生存压力也不小。

现在因为有网络,一件事可以被无限放大,但包括意识形态和监管问题、合法性问题、版权问题都没有明晰的规定。在监管方面是存在一个平衡的,肯定不能完全地下没人管,也不能矫枉过正。

音乐财经:在你看来,资本如何影响Livehouse在中国的发展?

69:就和前面说的MAO Livehouse连锁、JZ Club连锁等,也都是在资本助力下实现的。所以资本确实可以加速行业发展,但核心问题还是在内容和人,以及市场接纳程度。

资本是一个双刃剑。有些行业融资就是烧钱,可能我是在做实体,我觉得这种融资就像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并且资本是讲究回报率的,逐利性也导致了心太急,但实体店经营都必须靠实实在在的光阴实现出来,这点上会是个矛盾。

我认为做内容的就是要做好内容,要把跟资本的关系想好。未来我们可能会有开分店的打算,但近期会先把DDL厂牌做稳,就像做了两年的DDC一样。

音乐财经:对于年轻人想要建Livehouse,你有什么建议?

69:如果有想法,就去尝试,挺好的。但要先想好自己为啥要做,自己的优势、能力、对市场环境的判断、团队建设、盈利模式等。现在的年轻人思维很开阔,灵活而且机会、资源很多。

退一步想,对年轻人来说,失败也是一个经历,承受得了也是宝贵的人生经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