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黄月
如果被迫待在家里,人还有旅行的可能性吗?习惯把长距离移动当作旅行的人很难想象,这件事可以发生在自己的屋子里,毕竟和外面的世界比起来,房间如此狭小而稳定,这里既没有沿途变化的景色,也没有偶遇其他人类的机会。不过,绕室而行并不罕见,甚至还有相当的传统,可以与冒险式的旅行相并列。亨利·梭罗以居家旅行为傲,埃米莉·狄金森也说“旅行等于闭上眼睛”。
比他们稍早半个世纪,欧洲一位名叫萨米耶·德梅斯特(Xavler de Maistre,1763-1852)的贵族因与人决斗,被罚禁足在家四十二天。这个惩罚的本意是叫他消沉认错,没想到德梅斯特兴致盎然地在房间里旅行了四十二天,还为此作了一部游记,并于1794年付梓。他在开篇宣称,只要读了这本《在自己房间的旅行》,没有一个人会不向往他所推荐的室内旅行。
的确,比起需要金钱、体力和时间的户外旅行,室内旅行几乎向所有人开放。德梅斯特向世人高喊:“世间所有不幸、病痛、寂寥的人都跟随我吧!所有的懒骨头都站起来吧!”他号召所有“情海生波、朋友反义”的同胞们和他一起把自己关在屋里,“远离尘世的薄幸和人群的寡义。”如果在外面感到孤独害怕,或是不受待见,为何不主动关起门来寻求另一种自由和广阔呢?如果飞跃千里依旧是“拔草打卡”,那么躺在床上追踪夜晚于光影变幻间的显形和流动,岂不是能看见更多的风景?
室内旅行看似没什么门槛,甚至有点讨巧卖乖的嫌疑,但它对想象力和感受力的要求,却正正点出了久已被旅游业所掩盖的旅行本质:记忆与当下、异域同故乡的交织、路途的未知与不可控,以及轻松愉快之类的种种心境。
室内旅行守则:打破规矩、漫无目的
绕室旅行第一步,就是抛弃规矩。房间再大,也不会有交错延伸的马路那样无穷无尽,换着花样走就变得很有必要。德梅斯特在房间里就有好几种走法,比如说直着走、横着走、斜着走,有时他还会走之字形,如果有需要的话还会尝试几何路径。这些可不是他的俏皮话,人换一个视角后所见所思的不同可以到何种程度,已经有大量作家论述过。卡夫卡笔下的格雷戈尔站在颤动的细腿上看清了自己的位置,布罗茨基发现写旅行笔记就跟一天结束后躺在床上一样,意识会“仰面躺倒,放弃抵抗”。不寻常的走法帮助房间里的旅行者突破了空间的局限。人在屋内的移动通常具有目的性,比如下床去拿本书、喝口水,这种直奔目标的做法恰恰与旅行背道而驰。一切都在规划之内,又怎么能够在途中遇到偶然之乐呢?
德梅斯特声称,室内旅行最刺激的走法就是任意而行,“像猎人追捕野禽一样,完全没有既定路线。”他经常绕路,有时甚至是为了延缓目的地的到来而故意半途改变方向。突然,扶手椅出现在道路中央,其诱惑如同徒步的旅人于烈日下见到一棵高大的垂杨。到底应该停下来休息,还是继续赶路?德梅斯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他舒舒坦坦地坐了上去——啊,“扶手椅真是一种完美至极的家具。”人在软绵绵的包裹中远离了喧嚣,太阳很快从头顶落到了地平面以下,时间流走,“而我们一点也不会察觉它忧伤地经过。”
直到从扶手椅上摔下来之前,德梅斯特的旅行都在扶手椅上完成。他以目光在屋内巡游,壁上的画作、架子上的书籍和抽屉里的私人信件领他前往阿尔卑斯山脉和情人的居所,柏拉图与希波克拉底跑到他的壁炉前来吵架,亡友的面庞也不断在旅途中浮现。画上巡游占据了大半时间,许多人或许会认为德梅斯特能展开这场旅行,完全是因为他那贵族生活的给养,普通人家哪里会有这么舒适的扶手椅和壁炉,以及满墙的油画呢?
进行室内旅行的人多多少少会从外物借力,比如打开书籍连通世界,或者从面前的家具悟出道理,但最关键还是在于人要有向内的精神力量,游心物外,否则带一本书登上火车也不过是一种点缀或一种形式,根本无法领会书里书外的奇妙。德梅斯特描写自己玫瑰红与白色相间的床,没有沉溺于它多么豪华舒适,把它当作一种品质的符号,而是通过更深沉的思考,抽象出这一日常事物于人生的意义:“在这件可人的家具上,我们花一半的生命来忘怀另一半生命里的苦痛……它是一个花朵环绕的摇篮;是爱情的宝座;是一窟坟冢。”
然而,出神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德梅斯特也详细探讨了其中的曲折。他引入了“灵魂”与“他我”(有时也将之称为“兽性”)两个概念,前者指示精神中不受拘束、不求功利的部分,后者则代表受欲望和本能驱使、有凡俗之累的部分,负责完成一些机械性的、世俗性的工作。他特别强调这种划分有别于灵肉之说:兽性不截然等同于肉体,它有精神的一面,有自己的喜好和意志,它和灵魂嵌在一起,彼此重叠,只有当灵魂居于其上之时,才能分辨出两者的区别。许多看起来对手头之事专心致志的人都体验过德梅斯特所说的灵魂出游。比如读书时被某个奇妙的念头攫住,思绪早已离席,双眼却还在一行行地往下看,看完之后不知所云。这是他我与灵魂在精神性活动中发生分野的时刻,人通过阅读时的出神而非阅读本身来扩展自己的存在。
还有一种精微的体验发生于灵魂在神游时受到他我的召唤。一天,德梅斯特的他我正在擦拭情人侯卡萨夫人的画像,灵魂像往常那样飘往浩瀚天际,但这一机械性的工作因爱人的脸庞而产生了巨大的祥和的愉悦,以致于灵魂以闪电般的速度回到身体,前来分享这份喜悦。他感慨道,那个瞬间时空消失了,自己突然回到过去,违反时光定律而重新变得年轻。这种充满激情的时刻极为短暂,一眨眼的功夫德梅斯特便觉得自己老了一岁,“心冷却冰冻,再次被打回到疏离淡漠的芸芸众生里。”
旅行的中断与丧气:记忆与现实的纠缠
旅途不尽是愉悦的,室内旅行也一样。尽管德梅斯特在开头几章里大声宣扬自己所获得的快乐,但他夸张卖力的样子已经将沉闷暴露在外,旅行作家保罗·索鲁评价他“故作乖张,试图给索然乏味的禁闭生活解闷”。到第十一章(也就是第十一天)时,他第一次坦露了旅行和写作无法再继续的恐惧。他声称自己的思绪被一座承载了浪漫记忆的小丘独占,驻足不前,眼看着旅行就要终结。他祈祷自己能够打起精神重新上路,可是第十二章只有“小丘”两个字。等到第十三天,他彻底投降了,“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不管我愿不愿意都得待在房间里,这是军令,”此前对长官的挑衅、对世俗的嘲弄尽化作虚无。第二天,这位旅行者又谈起了晨间的冥想,对之前的挫败只字不提,我们无从得知他从哪里获得了重新上路的勇气和力量。
这不是他唯一一次被记忆和过去所纠缠。德梅斯特发现,不管自己的灵魂处于何种状态,他的目光和思绪最终都会停驻在已故父亲的雕像之下,唤起流亡的伤痛。他出生于萨伏伊公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家乡就在阿尔卑斯山脚下。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萨伏伊被革命派所占领,并于1792年并入法国版图。德美斯特感叹,幸而父亲在“罪恶荼毒大地”前就已离世,没有遭受这巨大的痛苦。他写道:
“父亲,你在天国可见到遗留下的家人们的悲惨命运?你知道你的孩子们流亡在外,被迫离开你全心全意奉献的祖国?你可知道他们被禁止去你的坟前祭拜你?”
旅途通往未来,也传导着过去。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说出了这个真谛,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不复存在的故我”与“已经失落的东西”就埋伏于此,等待着扑向旅人,给他个措手不及。德梅斯特在清晨的曙光与爱情中遨游,也难免为流亡的记忆所捕获。
此外,作家还吐露了自己在旅行中的歉疚和负罪感。他很清楚自己所处的房间有多么奢华铺张,尽管流亡在外,他的贵族派头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想起承受了自己怒气的仆人、街头起早贪黑的劳动者,他的心里就一阵自责难受,然而很快又进入到旅行者“不负责任”的状态——别人的苦难虽然引起他的同情,但他无需留下来面对,尽可拔腿就走。德梅斯特认为自己可以通过不断地省思向简朴靠拢,可是一想到漂亮的女士穿着著名设计师为她量身订做的华服,自己又“有点动摇了”。
当为期四十二天的室内旅行结束时,德梅斯特没有像开篇那样为这一崭新的旅行方式传道布教,他几乎无法抑制自己对外界的渴望,极尽欢欣地奔向蓝天大地,在门廊和骑楼间漫步,看千百个熟悉的影子在眼前飞舞,一想到身后的宅院——那座他宣称可以远离尘世薄情寡义、纵享自由的宅院——“寂寞的独处”就像死亡般压迫着他。归根结底,一个人是自愿离群索居,还是被迫禁足,对其室内旅行的体验有决定性的影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