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赵茜
气候变化给城市带来了哪些影响?未来城市应如何发展?
2021年10月31日,“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配套活动“2021国际城市与建设产业论坛” ,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上海举行。
本次论坛聚焦于“低碳城市,绿色发展”,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设行业分会、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承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技术支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二级巡视员李喆在论坛上指出,20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保持了高速的增长,根据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2020年我国常驻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63.8%,而2010年这一数字还不到50%,2000年则为36.09%,目前中国人口向城市化聚集的态势加快,从而使得应对城市可持续、绿色、低碳等发展问题更为紧迫,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95%的病例出现在城市地区,显示出城市发展对全球复苏的重要性。
现在,中国已进入城市化发展中后期,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精细化、绿色生态发展等存量建设。李喆在发言中表示,希望能借本次论坛聚焦双碳背景下的城市转型与产业升级,分享国内外低碳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实践案例,以及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最新动态,为今年“世界城市日”在中国的主场活动增光添彩。
围绕着上海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成果,上海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政表示,多年来,上海积极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更新,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前提,在海绵城市建设、绿色花园打造、基层社区治理、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入手,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他指出,上海关注城市低碳转型的新成果,探索韧性城市建设的新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会委员会委员、城乡规划学科评议组第一召集人吴志强详细介绍了中国推动设立“世界城市日”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以及“世界城市日”主题关键词Resillience和Adapting所代表的含义。
他指出,最初Resillience在国内被翻译为“弹性”,这样的翻译并不准确,无法表现出“韧性”所代表的“被打击之后恢复原来的样子”,反复考量后进行了更改,这就是“韧性城市”中”韧性“一词的由来。
同时,Adapting作为今年新出现的一个关键词,吴志强认为它主要有三层含义,即自我适应、自我应对和主动作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态度,我们才能应对环境变化的冲击,把地球变成真正的绿色家园。”
吴志强指出,碳达峰不是一条两点一线的路径,而是一条特别精准的、智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道路。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吴志强院士及其团队已建立城市大数据库,可实现对全球13861个城市的碳排放跟踪和碳汇智能诊断实践。
首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新型智库首席专家、原住建部总工程师王铁宏在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筑产业绿色化与数字化转型升级,应系统回答好包括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如何发展超低能耗建筑破解结构性矛盾、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在内的六大问题,结合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他指出,窗口期已经开启,竞争已经开始,企业应该关注CIM、供应链、数字孪生、AI智慧建造和区块链,抓住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未来已来和未来预期,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主任张振山认为,中国城市的发展速度越来越接近发达中国家,并且很好地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的问题,没有像内毕罗等非洲城市一样造成严重的贫民窟问题,说明中国的经验值得被总结和分享。
他指出,目前,城市化导致的能源和资源消耗过量的问题依旧存在,为了规避城市发展中的风险,需要从七个方向来切入:一是建设紧凑型城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建设混合用地,将居住、商业、工业、服务业功能混合;三是将足够的空间留给街道以及高校的街道网;四是发展城市公交系统和慢行系统;五是建设和维护更多面向公众、功能性强、环境良好的公共空间;六是进行城市更新,完善基础设施与城市交通,建设具有包容性的城市;七是打造以重视新基建、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政务、保障信息安全为代表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联合国环境署驻华首席代表涂瑞和从今年2月联合环境大会上所提出的全球环境危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污染等问题切入,指出新冠疫情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示信号,如果延续疫情前的常态,以化石原油作为主要的能源来源,那么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逐渐升高3.2摄氏度到3.5摄氏度,2020年由于疫情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概下降到6%。
他强调,在疫情有所缓解的现状下,各国都在寻求恢复经济活力,而为了避免环境恶化,不能再走以往的老路,各国政府需要选择低碳和绿色的发展路径,以达到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产能力效应。
涂瑞和还指出,过去10多年城市快速发展,出现很多弊端,以暴雨为特点的极端气候正在敲响城市脆弱性的警钟。以郑州为例,连续三天暴雨的降雨量已达到往年一年的程度,造成了城市中人、财、物的损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全球城市建设的问题,如地面硬化比例过高导致雨水渗透的量减小。因此,他建议,城市规划空间、布局和建设需要充分把大自然的因素变更为己所用,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也要往低能耗、高能效的方向努力。
“世界城市日”强调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城市,让世界更美好”为主题,是首个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国际日,涉及城市经济、文化、建设、管理、环境、城市科技和信息化等诸多的领域,旨在通过主题活动、论坛、知识分享等诸多方式唤起各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对解决城市问题,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问题的重视,积极应对城镇化给全人类带来的挑战。
根据当年情况,每一年的“世界城市日”都会设立不同的主题,今年的年度主题为“应对气候变化,建设韧性城市”,在“世界城市日”的发源地上海举办,具有特殊的意义。
2021年11月1日,上海还将举办多场“世界城市日”主题论坛,聚焦新城建设、城市治理、生态韧性、城市管理等多个话题,邀请各国、各界专家为全球城市发展可持续化提供方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