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顾诵芬:三次冒险升空观察试验飞机气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顾诵芬:三次冒险升空观察试验飞机气流

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航空战略科学家顾诵芬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资料图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实习记者 | 张仟荟

编辑 | 翟瑞民

2021年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现年91岁的顾诵芬是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设计体系的建立者,投入航空事业70年,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他持续开展航空战略研究,领导设计了歼-8和歼-8Ⅱ等系列高空高速歼击机,为我国航空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馆统计,在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之前,这些年来顾诵芬在航天领域已多次获得表彰,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曾获航空航天部航空金奖,1994年曾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3年获军队科技进步奖,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8年获航空航天月桂奖。

顾诵芬1930年出生于江苏苏州,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此前历任沈阳飞机设计所副总设计师、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总设计师,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据光明日报此前报道,1956年8月,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沈阳建立,顾诵芬担任气动组组长。经过他和全体参研人员两年探索,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飞机——歼教1于1958年7月26日试飞成功。

20世纪60年代,我国决定自主研发一款速度快、航程远的飞机,就是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歼-8。由于原总设计师黄志千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顾诵芬与其他几位专家一道组成技术办公室,承担起总设计师的重任。1969年7月5日,歼-8首飞成功,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它成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歼-8虽然首飞成功,但在跨音速和以后的超音速飞行试验中,几次出现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为彻底解决抖振问题,顾诵芬用胶纸贴把红毛线条在整个垂直尾翼和后机身上,从来没有接受过飞行训练、已年过半百的顾诵芬三次乘歼教-6飞机上天,直接跟在试验飞机后面观察流动情况。

经过三次上天观察,顾诵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后期的技术研发和改进,成功解决了歼-8跨音速和超音速飞行时的抖振问题。1979年底,歼-8定型成功。1985年11月,歼8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奖名单上,顾诵芬的名字排在第一位。后来,顾诵芬又主持了歼8Ⅱ的设计工作,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此后的30多年,歼-8系列飞机成为我国国土防空作战的主力战斗机种,有力地捍卫了我国的领空安全。

据人民日报报道,1999年以来,顾诵芬开展的研究涉及通用航空、大飞机、轰炸机、高超声速飞行器、无人机、教练机、轻型多用途战斗机、外贸机等,形成了数十份研究报告、咨询报告和建议书。在他的建议和主持下,“2020年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2030年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为长远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

如今,已经91岁高龄的顾诵芬依然忙碌,他每天坚持到办公室上班,他希望年轻一代航空人能为祖国的航空事业作出贡献。顾诵芬说过,“回想我这一生,谈不上什么丰功伟绩,只能说没有虚度光阴,为国家做了些事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顾诵芬:三次冒险升空观察试验飞机气流

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航空战略科学家顾诵芬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顾诵芬资料图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实习记者 | 张仟荟

编辑 | 翟瑞民

2021年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分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现年91岁的顾诵芬是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设计体系的建立者,投入航空事业70年,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他持续开展航空战略研究,领导设计了歼-8和歼-8Ⅱ等系列高空高速歼击机,为我国航空科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馆统计,在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之前,这些年来顾诵芬在航天领域已多次获得表彰,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曾获航空航天部航空金奖,1994年曾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3年获军队科技进步奖,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8年获航空航天月桂奖。

顾诵芬1930年出生于江苏苏州,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此前历任沈阳飞机设计所副总设计师、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总设计师,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据光明日报此前报道,1956年8月,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沈阳建立,顾诵芬担任气动组组长。经过他和全体参研人员两年探索,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飞机——歼教1于1958年7月26日试飞成功。

20世纪60年代,我国决定自主研发一款速度快、航程远的飞机,就是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歼-8。由于原总设计师黄志千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顾诵芬与其他几位专家一道组成技术办公室,承担起总设计师的重任。1969年7月5日,歼-8首飞成功,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它成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歼-8虽然首飞成功,但在跨音速和以后的超音速飞行试验中,几次出现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为彻底解决抖振问题,顾诵芬用胶纸贴把红毛线条在整个垂直尾翼和后机身上,从来没有接受过飞行训练、已年过半百的顾诵芬三次乘歼教-6飞机上天,直接跟在试验飞机后面观察流动情况。

经过三次上天观察,顾诵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后期的技术研发和改进,成功解决了歼-8跨音速和超音速飞行时的抖振问题。1979年底,歼-8定型成功。1985年11月,歼8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奖名单上,顾诵芬的名字排在第一位。后来,顾诵芬又主持了歼8Ⅱ的设计工作,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此后的30多年,歼-8系列飞机成为我国国土防空作战的主力战斗机种,有力地捍卫了我国的领空安全。

据人民日报报道,1999年以来,顾诵芬开展的研究涉及通用航空、大飞机、轰炸机、高超声速飞行器、无人机、教练机、轻型多用途战斗机、外贸机等,形成了数十份研究报告、咨询报告和建议书。在他的建议和主持下,“2020年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2030年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为长远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

如今,已经91岁高龄的顾诵芬依然忙碌,他每天坚持到办公室上班,他希望年轻一代航空人能为祖国的航空事业作出贡献。顾诵芬说过,“回想我这一生,谈不上什么丰功伟绩,只能说没有虚度光阴,为国家做了些事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