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郑萃颖
编者按:在经济转型期,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向国际社会作出“双碳目标”承诺。控制、减少碳排放,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发展绿色经济,是我们的必经之路,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和进程中的不确定。
“ESG”是国内资本市场正在逐渐接纳的投资理念,促使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尝试搭建自己的ESG评价体系,引导资本和企业做出有长远价值的投资。
界面新闻ESG频道推出系列专访【ESG先锋谈】,听听学界、金融业和政策制定者的经验之谈和方向指引。
随着“3060”双碳目标的开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推出自己的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ESG这个早已在欧美发展成熟的投资理念目前受到了国内市场的广泛关注。ESG(Environ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不同于传统的企业评价方式,更看重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ESG表现得较好的企业,长期来看公司的业绩表现会更好,也可以帮助投资者规避风险以及提高抗回撤能力。
2018年6月,A股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MSCI全球指数,所有纳入MSCI指数的上市公司将会接受ESG研究和评级。这对于中国市场的投资者在考察企业ESG表现时提供了权威的参考。MSCI的ESG研究部亚太区主管王晓书,近日接受了界面新闻专访,在采访中,她表示随着监管的推进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企业自身会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加快完善ESG信息披露。
不同于上个世纪技术的落后,在科技发展和数据爆炸的双重助力下,MSCI在进行ESG评级时所需要用到的数据来源变得越来越全面。高频数据和低频数据的同时采集,能够及时更新企业的ESG评级结果。在制定ESG评级模型的时候,MSCI也会结合不同国家和不同行业的特点,使得评级结果尽可能做到有全球可比性,帮助投资者作出分析决策。
在这样的趋势下,企业也更加积极地同MSCI进行沟通,了解自身ESG领域的不足之处。整体而言,王晓书表示,目前中国市场的ESG领域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必对洗绿有过多的担心。目前在国内,要鼓励企业多披露、多重视、多交流,推动他们在商业模式上发生真正的转变。
以下为采访实录:
中国企业对ESG评级的回复率逐年上升
界面新闻:在国家政策和投资机构的引领下,ESG这个话题在“双碳”行动的开展下愈发热门,目前国内对ESG的认知大概处于怎样的阶段?与国际上有差异吗?
王晓书:ESG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投资机构都越来越重视ESG议题。MSCI会对上市公司进行ESG评级,希望能够全方位地反映上市公司在ESG方面的一些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鼓励上市公司对我们评级的一些数据进行验证和反馈。我们注意到,上市公司更加积极地同MSCI来进行沟通,回复率逐年上升。其次,国内ESG相关的各类基金、金融产品越来越丰富。这些趋势都表明了国内对于ESG的认知程度是不断加强的,企业对于这方面也越来越重视,相关的披露内容也更加全面和深入。
但整体而言,中国的上市公司目前披露信息的全面性和透明度与全球最佳实践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近几年,证监会和港交所都在推进相关的信息披露要求,这些都在推动企业在ESG方面的认知提升和信息披露。今年上半年,证监会发布就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和半年度报告格式准则发布了新的意见征求稿,强化了ESG披露的要求,范围也在不断拓展,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从全球来讲,整体的新兴市场都还处在一个学习和摸索的状态中。
在那些ESG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的发达市场,有一些领先的企业在披露上更加完善,不仅有定性信息的披露和描述,也会加入更多的定量信息。这些对于投资者来说都是十分有用的,可以帮助投资者对企业有更全方位的了解,从而进行投资决策。
界面新闻:哪些因素会影响国内目前对于ESG的认知?
王晓书:首先,监管的推进会发挥一个很大的作用。在国家战略层面上,“3060”的低碳目标提出后,更多的企业会去披露自身低碳转型的战略、碳排放强度和碳中和目标。比方说刚刚在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会议,就包含全球政府和监管机构对于生物多样性议题的探讨,这些都会传导到企业层面。其次,国务院以及证监会去年也主导了一系列针对提升企业公司治理的行动和培训,这些对于企业也起了引导作用。
除此之外,我们也看到中国的资本市场越来越开放,中国政府一直在鼓励外资进入,包括MSCI的A股纳入,以及近期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指数的推出,都是在推动中国市场的国际化。
在国际化进程当中,中国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以前可能会有比较多的散户或者是追求短期利益、比较投机的投资者,那么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投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本土的机构投资者对于ESG以及长期投资的理念也越发认可。企业自身也会感受到来自国内外股东的压力,希望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以及整体的ESG表现,与国际接轨。
ESG评估可用数据呈现爆炸增长,数据采集和解读技术快速发展
界面新闻:企业的责任投资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投资,在数据上不是那么丰富全面,你们在进行评级的时候,怎样去完善数据来源,如何确保数据的充足和可靠性?
王晓书:MSCI在ESG评级和数据领域的工作已经有将近40年的历史。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可用数据在快速增长,可以说是数据爆炸,科技的发展也可以支持我们更好地提取数据。
MSCI在做各类ESG研究的时候,是基于上市公司的披露和其他公开渠道可以得到的各类数据。其中大概有50%-60%是基于上司公司自己的披露,包括年报里面的强制披露内容,也包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等一些企业自愿披露的内容。同时我们会用到相当比例的第三方的数据或者叫替代数据,这个数据可以在上市公司自身披露的基础上提供另外一个方向的佐证。
这些替代数据包含全球的可以信赖的主流媒体对于上市公司的报道。以及在一些监管网站上,对于上市公司的处罚决定和上市公司汇报给监管的量化数据,如果监管部门将其披露出来,我们也会抓到我们的系统里面。其实数据来源越来越广泛和全面,但是我们非常注重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只有可靠的数据来源我们才会抓取。
在解读数据方面,尤其是非标准数据的技术我们也在不断优化。几十年前MSCI在做ESG评估时,我的一些前辈可能真的是用剪刀去剪报纸,然后贴在本子上,来对企业做信息搜集。但是现在,我们利用人工智能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包括全球媒体报道的数据来源,实时地做关键词的监控和抓取,进行每天上百万条的信息分析、读取和处理。有的上市公司可能在这个地区做得很好,但是在海外有另一个分支机构做得不太好,这些信息都可以被抓取进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上市公司。
界面新闻:目前MSCI在中国采集信息的团队规模是怎样的?你们在采集中国企业的数据时,有没有发现还比较欠缺的数据?
王晓书:我们的团队在不断拓展,但并不是说中国企业的信息只有中国团队负责采集,我们是全球协作,包括AI科技和人力的协同,目前在中国ESG相关的分析师大概有十几个。
我们认为还是有相当多的数据有待提升,比如刚刚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大会,一些基建行业涉及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这方面的数据还比较欠缺。
以及今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开始施行,一些中国互联网企业、消费品企业在对于客户隐私保护相关的政策措施和信息披露也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在我们的评级模型里,对于一些会在运营过程中搜集大量消费者敏感信息的行业,对于数据的保护是我们非常关注的维度。在新的法制法规推动下,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也在密切地跟踪。
界面新闻:MSCI未来是否会扩大对于中国上市公司评级的覆盖范围,以及提高评级的更新频率?
王晓书:目前我们没有很明确的时间表,表明什么时候我们会扩大、扩大到多大的范围。但长期来看,基于投资者的要求,MSCI会不断扩大对于中国市场的评级范围。
现在,如果上市公司没有特别重大的ESG表现的变化,我们会每12个月对它进行一个全面审阅,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更新评级。
与此同时,我们对于上市公司的一些信息变化是实时跟踪的,每两周都会抓取和更新信息。比如上市公司有重大的兼并和收购,董事会或者业务模式出现大的变化,出现了严重的突发负面事件,这些信息我们不会等到下一年度的评级才会抓取进来,而是实时抓取、及时更新。基本上我们平时会有低频数据的抓取,加上高频数据的实时更新,这些就会导致上市公司的MSCI评级发生变动。
ESG正在新兴市场流行,须推动全球企业端的数据披露标准
界面新闻:目前全球还有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在发展ESG理念?
王晓书:ESG理念虽说起源于欧美,但近两年它并不是一个区域性的趋势,而是成为了全球的主流趋势。因为气候变化、科技进步、社会结构变更等ESG相关议题都在深刻地影响上市公司的估值。所以ESG在很多新兴市场上也越来越重要。
亚太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除了中国市场,周边市场包括日本、韩国,东南亚,投资者都对ESG议题有相当的关注度,每一个市场关注的重心会有所不同。
日本和韩国也有自己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于这些市场的投资者是一个很好的推动和刺激。比如说在日本,有老龄化的问题存在,他们也在推动女性就业和女性平权。所以MSCI会和日本政府养老基金(GPIF)合作,推出MSCI Japan Women Empowerment的这样的女性平权指数,然后GPIF通过配置资金到这个指数里面,去引导和配合政策推进。东南亚市场也会有一些特殊议题。比如说马来西亚,它们有一些宗教方面的社会背景,会将ESG与宗教观点融合起来。
每个市场上关注的重点议题有所差异,但整体而言,这些新兴市场对ESG都越来越重视。包括我们也看到在印度市场上,投资者会更多地关注绿色金融以及能源结构转型。
界面新闻:现在ESG可能缺乏一个全球统一的评判体系,这个体系需不需要建立?如果需要,哪些方面是比较重要的,建立过程中会面临什么困难?
王晓书:在ESG的评估上,我们也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各家评级机构的评估是不一样的,企业的不同投资者关心的议题是不一样的,不同国家关心的议题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看到ESG领域的复杂性,我们认可全球需要在某些方面进行协调,达成一致。但ESG评级是一个对于企业ESG表现的全方位分析,我们分析模型的每一次调整,都需要和全球投资者做全面的意见征询,根据意见征询的结果,我们会做调整,尽量和投资者达成共识。
我们不觉得说一定要有一个全球一致的标准。即使我们提供一套统一的评级体系,不同的投资者拿去内部应用的时候,也会做调整。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其实是有相当的自由度,各家评估机构提供给投资者的也是多样化的产品和方案。
但在企业的披露端,我们认为全球需要设立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不管是投资者还是评级机构,都需要这些披露数据去做投资决策或者评级模型。我们非常依赖企业最基础的数据披露,包括碳排放,供应链数据、运营地点、收入来源,是我们做上层分析的一个基础。我认为全球监管机构应该互相协作,去推动底层基础数据的披露。
界面新闻:扶贫和乡村振兴都是中国的本土政策,那么中国市场需不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评级体系,将这些指标包含在内?
王晓书:在MSCI这个评估体系里,我们非常重视全球统一的可比性,这样可以帮助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有效的资本配置,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模型不能覆盖中国本土的特色问题。
我们的模型会有全球普适性,只是在不同地区可能叫法不同。
比如说乡村振兴,在不同行业所体现的也不同。对于金融行业,我们叫“access to finance”,指用户获取金融服务的容易程度。我们会看这个金融企业有没有去服务不容易获得金融服务的人群。在中国,这部分人群也许指的是农村农民,那可能在印度又是另一个不同的人群。另外包括通信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它有没有把服务专门地去定制化,提供给需要它的这些人,我认为这和国内乡村振兴的议题是相吻合的。
再比如说像税收,国内讨论企业纳税是不是一个加分项,MSCI会觉得纳税是一个企业运营的根本要求,如果企业过度避税,把总部建立在一些避税天堂,MSCI在进行评级的时候就会减分。
我们会采集本土数据,以及使用当地媒体的报道,但是会用一些方式将其嵌入到我们的评级中去,我们还是希望它有一个全球的可比性。MSCI暂时不会因为本土的特色情况去调整评级模型和权重设置,但我们会把本土特色在我们的评级模型中找到对应的给分项,在不同特色的国情中找到共性的维度。
高碳排未来会变成负债,关注企业经营本身可控碳排放
界面新闻:MSCI会根据不同的行业调整评级模型,像房地产这类行业跟碳排放的连接比较紧密,但披露指标中反而碳排放所占的比重较小,这是什么原因呢?
王晓书:对于房地产来说,在地产开发、建房子过程中不会产生特别多的碳排放,碳排放更多的是在钢筋、水泥的上游生产环节,建筑材料的制造商。因此我们没有特别关注房地产行业本身的碳排放量,这不是地产商可控的。
但我们也设置了相应的议题,叫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更关注房地产行业在整体的设计和运营的过程中,有没有很好地考虑自然光的应用,或者比较好的温控系统,用比较环保的建筑材料等。
在ESG评级中,我们会选取与这个行业最相关、在运营中可控制可提升的一些议题去进行评估。再比如说像汽车生产企业,它可能在生产过程中并没有很多的碳排放,而是在消费者的应用环节会产生比较多的碳排放,那MSCI就会更关注产品的能耗和效率的管理。
MSCI目前给投资者提供的是ESG与气候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是跨行业的,不管是哪个行业哪个地区的公司,我们都会搜集它的碳排放、碳目标、对升温的潜在影响的数据,投资者可以基于这一气候数据来进行投资策略的选择,这两者之间是不冲突的。
界面新闻:碳排放在MSCI评级中的重要性是怎样的?
王晓书:像碳排放这样的议题,MSCI会计算,平均生产100万美金的收入,全球不同行业的碳排放是多少。在同样的收入水平下,那些高碳排的行业代表着未来要面临更多的监管压力,碳排放未来可能会变成企业的负债,可能需要交碳税,或者去碳排放市场上买配额,碳排放对这些企业而言转化成了潜在的财务或投资风险。
中国ESG领域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必对“洗绿”过度担心
界面新闻:不同行业企业在面对评级时的反应有差异吗,以及评级结果对于企业的效益是否产生影响?
王晓书:首先我们没有看到特别大的行业差异性。MSCI很积极地和上市公司进行沟通,MSCI免费把评级报告分享给每一个被评估的上市公司,欢迎上市公司对MSCI的评估做数据反馈。但MSCI不会给企业做任何评级提升的咨询建议,因为我们要保持独立性。
我们也会借助上交所、深交所以及上市公司协会的平台,就我们的评级模型和国际趋势开一些行业的沟通会分享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积极参与到这些培训和分享当中,同时也更加积极地和MSCI进行沟通。
我们看到的国内情况是,很多企业都在做相应的改进,配备更多的人手、倾斜更多的资源在ESG相关的工作上。我们也看到有一些企业,在MSCI的ESG评级提升之后,会发一个公告宣布这件事。
MSCI在市场上发布了有几条中国相关的ESG指数,例如MSCI中国ESG领先指数,如果把时间拉到3年到5年的长期维度来看,历史回测数据显示相对来讲是有超额收益的。ESG评级更关注的是长期的稳定性和长期的抗回撤能力。我们可以看到,投资者投资ESG表现得比较好的企业相较于投资到ESG表现差的企业,他的风险管控能力是更好的。
界面新闻:现在很多企业在ESG报告或者是社会责任报告等信息披露方面做得越来越完善,但是在改善自己本身的商业行为或者商业模式上还是会滞后,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王晓书:有一些企业很重视公关,也许市场上会担心它是在“洗绿”,没有真正提升企业行为。但MSCI在评估的时候,不光看企业说自己做了多少,也会看它有没有一些负面行为。如果一个企业没有真的去完成低碳转型,那它就很难披露市场认可的信息。投资者也会把企业披露的内容和同业进行比较,很容易发现谁是领先者。
欧洲现在就有《欧盟可持续金融信息披露条例》(SFDR),投资者构建一个ESG或者绿色的基金产品在市场上公开发售,需要披露持仓里有多少比例投资在绿色产业、多少比例投资在化石燃料相关的产业,是否和SDGs(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我认为目前国内不管是资金体量、投资规模还是企业发展都还有一定距离,不需要对洗绿有过多的担心。更多地还是要去推动企业多披露、多沟通、多重视,那么他们的商业行为也会慢慢转变。
界面新闻:在双碳行动方案的背景下,现在中国市场在资金流向和制度建设方面是否到了一个转折点?
王晓书:现在我还不能对市场的资金流向做一个评论,但是整体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资本市场展示出了一个非常开放和包容的状态,而且在制度建设以及对于企业的要求都和国际有更好地接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