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秀夫未竟的新《寂静岭》,几乎成了近年来游戏界最大的遗憾和悬念,不过凭借着《P.T》,这款从未面世的游戏却以自己的形式启发了恐怖游戏未来的方向,并带来形形色色所谓的“精神续作”,最有名的一款则是由英国Lilith工作室的《艾莉森之路》,并在去年10月开启了众筹。
从官方公布的预告片和游戏演示来看,《艾莉森之路》深得《P.T》(《寂静岭》的试玩版)的精髓。凭借着出色的气氛构造和与《P.T》如出一辙的游戏模式,《艾莉森之路》在众筹阶段便获得了媒体的广泛报道,游戏取材于轰动一时的美国笛福杀人案,“艾莉森”一词也源于该案的一名受害者。
甚至还有人据此认为取消《寂静岭》的Konami应该再次重新启动游戏的开发。
不过事实是,玩家们也许并不需要一款这样的“精神续作”。Lilith众筹所需要的25万元资金最终也只获得了不到60%的金额,尴尬的开发者最终宣布取消众筹,转而选择独立筹措资金,加入了英国发行商Team 17(曾发行过《百战天虫》)的独立游戏发行计划。
不过看起来这半年来,《艾莉森之路》的开发并不顺利,承诺太多,开发资金又太少成为困扰制作组的最大问题。除了在众筹阶段就草草宣布游戏将登陆Xbox One与PS4两大主机平台以外,在VR大潮袭来的当下,没有免俗的制作组还早早宣布本作将支持VR设备游游戏。以至于人们不由得为其能否在原本预计的2016年完成游戏制作捏一把汗。
最终,Lilith在官方推特账户上宣布了游戏制作的结束,但他们没有公布取消游戏的具体原因。
《P.T》和《艾莉森之路》如此受到关注,是因为两款游戏是现阶段少有的重回心理恐怖的游戏作品,甚至有玩家表示,他们少有地在前者中体验到了恐怖有中那种不寒而栗的惊悚感。这样的感觉,在现代恐怖游戏中已经越来越难以得到体验,即使是在恐怖游戏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生化危机》,在其开发商的卡普空转型下,演化成了披着恐怖外衣的爆米花电影。
流产的《寂静岭》和《艾莉森之路》告诉我们,在如今,恐怖游戏的市场,恐怕比起它最辉煌的时期,还要糟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