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侯春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绘就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蓝图。
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解决“上好学”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2007年,枣庄市市中区提出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把市中打造为优质教育资源密集区。这是该区在新一轮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大思路的背景下,进一步推进全省教育强区建设的具体实施蓝图。
身处中小学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枣庄市借势“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的新机遇,围绕怎样“先让教育强起来”,精准施策、更好地为枣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已经成为当下枣庄教育亟需完成的新课题。

党建引领,筑牢教育工作思想基础
“党建铸魂,立德树人”,这是枣庄市市中区的特色教育品牌。
事实证明,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教育,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如何在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建灯塔的领航作用,是基础教育系统的一个现实问题。
为此,市中确立了“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强化理论武装、夯实基层基础、加强作风建设、筑牢廉政防线中,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教育的新路径。
市中把校园、课堂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红色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组织“小红土”志愿服务队、红领巾党史宣讲团专题宣讲11次,广泛开展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党的重要精神进校园,让学生从小烙下红色印记,赓续红色血脉,让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这一做法,正是市中区推进“党建引领教育”的缩影。
教书育人,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党建也要增强服务能力,在服务师生中实现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引领。市中致力于强化‘双培养’工作,即把党员培养成优秀教师的同时,把优秀教师培养成党员,具体落实2021年上半年发展党员计划,推荐65名优秀教师进入发展程序。
市中区坚持严管严治,重点加强对党员承诺落实、校务党务公开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从源头上堵塞漏洞,着力构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长效机制,同时积极推进基层党建与各项教育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和日常工作深度融合,真正让党员干部有动力、有干劲、有作为。
如此一来,全区教育系统基层组织建设更加巩固,党内政治生态更加清朗,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有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未雨绸缪,优质教育资源的耦合互动
教育要发展,投入是关键。对教育的持续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并日益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事业是否优先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枣庄市市中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投入逐年增加,结合棚户区改造和城市西进战略,科学调整学校规划布局,重点解决老城区部分中小学教育设施不均衡、城市新区学校建设滞后、镇村中小学设施落后等问题。
2020年是市中区历史上对教育投资规模最大,开工建设学校数量最多的一年。全区规划投资4.3亿元,建设教育项目11个,截止目前,人民路小学、回民小学、红旗小学综合楼等8个项目已投入使用,其他正在加紧建设;2021年新增十六中南校、十五中北校报告厅、区职业中专迁建3个项目,目前正在加快推进中。预计至2030年,辖区范围规划布局学校104所,其中新建、改扩建学校35所,学位达14.5万个,较目前增加4万个。

以光明路小学幼儿园为例,在2020年5月开工建设,现已建成,是设计精、标准高、功能全的综合性教学楼。学校布局更加合理,环境更加优美,学校新、老校区遥相呼应,塑胶体育场点缀其中,学校的办学条件上升到了一个新水平,完全解决学校各功能教室不足的瓶颈问题,摆脱课程硬件资源匮乏的困境,为师生提供一个安全、宽敞、舒适的教学、办公、学习环境。
从承载希望的崭新校园到繁忙施工的学区建设工地,从勾勒梦想的规划蓝图到热火朝天的现实画卷,随着一座座新学校的建设投用,市中区奋力推进教育发展、向“教育强区”进军的决心和毅力让人折服。
还要注意,教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要素。去年来,市中区多措并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业务提升。
具体来讲,市中区致力于深化校长职级制和“县管校聘”改革,加大城镇教师交流力度,均衡师资配置,激发队伍活力;通过公开招考、人才引进等,每年大力补充教师,预计2022年补充优质教师200人以上,使教师数量、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更为合理;强化师资培训,继续实施“1551”工程,全面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水平。
通过以上这几种方式,市中区培养造就一大批名师、名校长和名班主任,并充分发挥他们的“酵母粉”和“催化剂”作用,保障了教育教学需求,优化了师资结构,最终打造出新时代立德树人高素质教师队伍。
内涵发展,规范办学提质量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公平、优质、均衡是市民对教育的最大期盼。
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再到职业教育,市中区通过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学前教育普惠水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段教育。
以初中为例,长期以来,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缺乏,“僧多粥少”,市中区“小升初”实行的是“电子分送、一校一策”的方式,复杂的分送规则难以公平地满足每一位学生。有时同一个小区,甚至同一个单元分到不同学校,群众意见比较大。
2020年来,经过综合考虑城区初中学校布局、招生规模、生源状况等因素,市中区改革多年城区初中招生,由“小学按名额分送”的方式,形成了《市中区城区初中划片招生工作方案》,缓解上学难,难上学的问题。如今划片招生成功实现,优质学位大幅增加,各片区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入高校比率达到90%以上。为巩固初中划片招生成果,市中区继续深挖高中学校办学潜力,在去年扩招近1000人的基础上,今年再增加300个学位,进一步满足群众对高中教育的需求。
除此以外,教育信息化奉上“最强助攻”,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市中区借助枣庄智慧教育云平台,抓好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专递课堂、同步课堂。
2017年以来,市中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进行中小学信息化设备和教育云平台等升级改造,实现光纤“千兆进校”、“百兆进班”,全力打造智慧教学环境,广泛开展“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程,预计2022年全区智慧学校覆盖率达到80%。
名校以强带弱,优质资源加速扩增
从人人都有学上的初步均衡,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均衡,那么如何实现人人都能上好学的优质均衡?
名校与名城相互成就,已是各方共识。以枣庄市第十五中学为代表,市中区发挥辖区市直教育资源的优势和带动作用,不断加速优质资源裂变倍增,通过采取“名校融校”“一校多区”等举措,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名校带动”战略硕果累累。
2018年,枣庄市第十五中学向市中区勤为学校选派了管理团队和优秀师资团队开展帮扶工作;2019年,名校枣庄三中全面管理枣庄十六中,实行一体化办学;枣庄十五中再次深度帮扶枣庄十六中初中部、枣庄九中初中部;枣庄立新小学与齐村镇渴口中心学校进行全面协作……
帮扶,给学校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单纯的“输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校的“造血”能力,搭建学校之间共同发展的平台。
直到2020年5月30日,市中区勤为学校、建设路中学正式加挂枣庄十五中南校区、北校区牌子,使得枣庄市第十五中学这所全市初中教育的“领头羊”,在市中区形成了“一校四区”的办学格局。2021年,备受瞩目的光明路中学正式开工建设。
枣庄三中与枣庄十六中一体化办学后,第二年高考,枣庄十六中文化课本科过线率提升了近5倍,交出了一份闪亮的成绩单,这是枣庄实现以强带弱的显著成功“案例”。
不止于此,将视野投向市中区回民小学,它创办于1913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多年来,回民小学一直致力于建设中和文化品牌,逐步形成了“用中和文化浸润生命底色”的办学理念,做有温度的教育,雕琢温馨的校园。
近期再度传来喜讯,回民小学与立新小学实行一体化办学、挂牌为立新小学东校区。挂牌后,将充分发挥立新小学管理优势、品牌优势,进一步促进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更多孩子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为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目前,名校集团化、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已覆盖枣庄市市中区中小学生3.7万人,占市中区中小学人数的1/3。市中区将深化市直优质教育资源与十五中南北校、回民小学集团化办学,进一步提升四十一中北校、九中初中部教育教学质量,保持片区间优质资源大致均衡。
通过强校扩建、结对帮扶等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让教育加速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从而实现更多孩子上好学的梦想。
显然,已经驶入高效、和谐发展快车道的市中区教育事业,必定会在培育更多优秀人才的城市发展征程中,贡献澎湃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