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不要盲目崇拜未来,用将来的目光抹杀城市现在的模样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不要盲目崇拜未来,用将来的目光抹杀城市现在的模样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马华文学、村上春树、身体与病痛、社会学、动物园与冷战、东京、艺术、湖泊……

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赵蕴娴

编辑 | 黄月

《流俗地》

[马来]黎紫书 著
十月文化 | 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4

这本书是马来西亚华裔作家黎紫书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一座名叫锡都的城市,盲女古银霞天生失明,却声线甜美,记忆力惊人,她托父亲的关系在一家出租车公司做接线员,锡都的浮世百态经由她的耳朵在读者面前展开。锡都实际上是作家的故乡怡保,这座城市以锡矿闻名,19世纪中期曾有大量华人到此采矿垦殖,与马来人、印度人同在这片土地上安身立命,晚些时候印尼人、孟加拉人也来到此地。所谓“流俗”,即是指天南海北的人带着他们的过去汇集与此,标识出彼此的不同又碰撞出新的文化,生老病死,世代相继。

1995年,黎紫书凭借《把她写进小说里》获得马来西亚花踪文学奖小说首奖。她早年间将种族议题和马共历史放置到《山瘟》《蛆魇》等作品的核心位置,但这种写法并非她所拿手。第一部长篇小说《告别的年代》依旧以1969年马来西亚爆发的“五一三”事件为背景,不过议题已经潜隐到故事之下。在《流俗地》中,这种写法愈发成熟,王安忆在代序中评价道,民族家国、母语他乡、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几乎处处裂隙”,但这些历史上宏伟命题,都被作者用叙事降到了人世间。

近年来,马华文学在大陆获得了较高关注,黎紫书与张贵兴、黄锦树等人的作品有相似的关注和背景,但在《流俗地》中,她也表现出了渴望突破马来文学“橡胶雨林”、“野性和旺盛生命力”的野心。

《第一人称单数》

[日]村上春树 著 烨伊 译
磨铁·文治图书 | 花城出版社 2021-11

这本书收录了村上春树的八篇小说,每篇都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大学打工时与一位文学少女的邂逅、一张连通梦境与真实世界的虚构专辑、《东京奇谭集》中的品川猴再度出现。和村上过去的许多小说一样,这些故事常常带有作者生活的影子,亦真亦幻,尤其是最后一篇《养乐多燕子队诗集》,作家继《弃猫》后再次谈到了自己的双亲。村上曾经一度想摆脱以“私小说”为代表的第一人称叙事,但《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认为,此次回归第一人称写作,村上反而更加轻松,找到了一种“对生命忏悔”的语气。

这部小说集还加入了大量的音乐元素,舒曼、查理·帕克和披头士乐队交叉出现。村上在接受日本《每日新闻》专访时说,音乐是超逻辑的,那种力量可以让人产生“同感”,小说在原理上也是如此。

《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

[爱尔兰]希内德·格利森 著 卢一欣 译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11

爱尔兰作家希内德·格利森几乎在医院里度过了自己的少女时代,自从13岁染上单关节炎之后,病床、音乐和书籍就常与她相伴。28岁时,白血病再次将她缚在了病榻之上。对健康这个概念来说,格利森拥有的无疑是具失败的肉体,它千疮百孔,像打满了补丁,破破烂烂,但她还是决定成为一个母亲,并且不依赖试管婴儿技术,幸运的是,她成功了。

疾病、疼痛、不被看好的生育,格利森一直在思考自己身体的遭遇,文章结集成《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一书——这里的“人造星星”指身体里的金属,伤疤则被称为“地图”。她没有在写作中抱怨过痛苦,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她说,当我们谈论起自己的生活,“叫嚷是无聊的,抱怨是一种叫嚷——谁想读这个?言说痛苦和折磨有其目的。”她书写的并非受难,而是性别、政治、种族、阶级等问题如何制造了人关于疾病的体验。

《米拉的猜想》

[英]安格斯·班克罗夫特 拉尔夫·费弗尔 著 金芳旭 译
后浪丨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12

受《苏菲的世界》启发,英国社会学学者安格斯·班克罗夫特和拉尔夫·费弗尔创作了《米拉的猜想》。你可以将它看作一本社会学入门书籍,但它并不像教科书那样条条框框地介绍社会学大家和理论,而是借用故事、对话的方式来阐释社会学世界。

米拉18岁时,她的父亲因涉嫌股票诈骗入狱,母亲疑似出轨,哥哥终日鬼混,一家人的名声跌落到谷底。万般无奈之下,米拉化名乔装度日,在这样狼狈的时刻,问题接踵而至:个人与家庭之间是什么关系?人如何理解与阐释自己的感觉?金钱、声望与人际关系网络之间怎样运作?个体不幸的背后存在着怎样的结构性因素?社会学成为了米拉的良师益友,她在学习中逐渐认识了自己与这个世界,并收获了爱情与友情。

本书的内容大概涉猎了近30位社会学家,覆盖80个重要的社会学理论,每章故事配有漫画小结与思维导图,便于读者归纳总结。

《别人的动物园:铁幕之下东西柏林人的日常生存竞赛》

[德]扬·莫恩浩特 著 张骥 译
凤凰联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11

如果柏林墙那边的动物园有一头大象,那墙这边的也必须要有一头大象。20世纪60年代,当冷战进入白热化阶段,东西柏林动物园的大比拼也正式进入军备竞赛状态。动物成了制度与意识形态优越性的象征,柏林人对动物的感情甚至可以用狂热来形容,这种感情带有很强的政治自豪感。不过两位园长——海因里希·达特和海因茨-格奥尔格·科略斯——的争强好胜倒不是为了邀功请赏,光是动物就已经将他们的心填满。

经过多年的走访和资料调查,德国自由记者扬·莫恩浩特梳理了东西德动物园背后的一段德国史。两位园长的斗争得以展开并引起巨大的关注,与当时的冷战背景密不可分,而循着这两位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政治如何左右了个人的命运,以及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讽刺的是,虽然一个总想打败另一个,东西柏林动物园能获得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园长能享有如此声誉和权力,全然是因为一堵墙的隔膜为彼此的存在提供了理由。

《制造东京》

[日]藤森照信 著 张微伟 译
​​​​​​ 雅众文化 | 中信出版集团 2021-8

提起东京,许多人会想到江户,它为今日这座大都市的繁华奠定了基底,似乎江户顺顺利利就成为了东京。但事实上,明治时期的东京曾一度衰落,甚至要被政府放弃,经历了无数人的碰壁与不断挑战、摩擦、协作,东京才超出江户的骨架,成为今日这个庞大又五光十色的城市。

厌倦了整理满室的资料后,日本建筑家藤森照信和朋友组建了 “建筑侦探团”,拿着相机、地图和笔记本在东京街头漫步。两年间他们遍访了城市的中心地区,也回想起初来东京时的体会——这座城市虽大,却并非“超越人类智慧的怪物”,它是由许多独特生态拼接而成的奇妙森林。抱着这种想法,城市的各个部分不再有高低之分,藤森得以用平和的心态去追溯,“究竟是何人,怀着怎样的梦想,建造出了今天的东京”。他提倡用讲求平等的眼光去对待城市的每一个侧面,这种平等也要在时间的维度上有所体现:不要以古为尊,认为江户比东京更好,也不要盲目地崇拜未来,用将来的目光抹杀城市现在的模样。

《艺术的价值:金钱、社会、美》

[英]迈克尔·芬德利 著 王凝新 邓峰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1-10

在“艺术”两个字面前,有的人畏畏缩缩,有的人高谈阔论,大众渴望艺术,又害怕被艺术拒之门外。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与看待艺术呢?除了欣赏其美之外,美国艺术品交易商协会主席迈克尔·芬德利还从金钱与社会两个角度进行了解读,让读者看到艺术行业如何在巨量的资金下崛起,又如何反作用于艺术家、收藏者的社会地位提升:80年前人们还可以用几百美元买到安迪·沃霍尔的画,如今他的真迹早已价值连城;石油与军火公司一面毁坏着环境,一面通过资助环境保护主题的展览与画廊来进行形象管理、危机公关。不论是品鉴艺术在美学上的价值,还是判断艺术的社会作用,我们都需要不断磨练眼光。

《湖泊》

[加]沃里克·F.文森特 著 邓天旸 译
译林出版社 2021-8

湖泊是什么?城市居民可能把附近的湖泊当作旅游胜景;渔夫在湖边长大,湖泊对他来说意味着故乡和生计;水文工程师从一个湖泊里看到资源能源的利用;环境学家则把它与天空、土地、海洋连接起来看;小说家与诗人则在各色湖水中观察到其神秘莫测、富于变化的气质。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生物学教授沃里克·F.文森特从多学科角度解释了湖泊,他的讲述集中在科学层面,介绍了湖泊的诞生与消失、湖泊沉积物所记录的环境信息、湖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等等。在最后一章中,他特别警示人们,要注意湖泊所传递的有关全球变暖的消息,例如水库的负面生态效应、全球范围内许多湖泊的富营养化趋势等。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不要盲目崇拜未来,用将来的目光抹杀城市现在的模样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马华文学、村上春树、身体与病痛、社会学、动物园与冷战、东京、艺术、湖泊……

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赵蕴娴

编辑 | 黄月

《流俗地》

[马来]黎紫书 著
十月文化 | 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4

这本书是马来西亚华裔作家黎紫书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一座名叫锡都的城市,盲女古银霞天生失明,却声线甜美,记忆力惊人,她托父亲的关系在一家出租车公司做接线员,锡都的浮世百态经由她的耳朵在读者面前展开。锡都实际上是作家的故乡怡保,这座城市以锡矿闻名,19世纪中期曾有大量华人到此采矿垦殖,与马来人、印度人同在这片土地上安身立命,晚些时候印尼人、孟加拉人也来到此地。所谓“流俗”,即是指天南海北的人带着他们的过去汇集与此,标识出彼此的不同又碰撞出新的文化,生老病死,世代相继。

1995年,黎紫书凭借《把她写进小说里》获得马来西亚花踪文学奖小说首奖。她早年间将种族议题和马共历史放置到《山瘟》《蛆魇》等作品的核心位置,但这种写法并非她所拿手。第一部长篇小说《告别的年代》依旧以1969年马来西亚爆发的“五一三”事件为背景,不过议题已经潜隐到故事之下。在《流俗地》中,这种写法愈发成熟,王安忆在代序中评价道,民族家国、母语他乡、政治经济、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几乎处处裂隙”,但这些历史上宏伟命题,都被作者用叙事降到了人世间。

近年来,马华文学在大陆获得了较高关注,黎紫书与张贵兴、黄锦树等人的作品有相似的关注和背景,但在《流俗地》中,她也表现出了渴望突破马来文学“橡胶雨林”、“野性和旺盛生命力”的野心。

《第一人称单数》

[日]村上春树 著 烨伊 译
磨铁·文治图书 | 花城出版社 2021-11

这本书收录了村上春树的八篇小说,每篇都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大学打工时与一位文学少女的邂逅、一张连通梦境与真实世界的虚构专辑、《东京奇谭集》中的品川猴再度出现。和村上过去的许多小说一样,这些故事常常带有作者生活的影子,亦真亦幻,尤其是最后一篇《养乐多燕子队诗集》,作家继《弃猫》后再次谈到了自己的双亲。村上曾经一度想摆脱以“私小说”为代表的第一人称叙事,但《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认为,此次回归第一人称写作,村上反而更加轻松,找到了一种“对生命忏悔”的语气。

这部小说集还加入了大量的音乐元素,舒曼、查理·帕克和披头士乐队交叉出现。村上在接受日本《每日新闻》专访时说,音乐是超逻辑的,那种力量可以让人产生“同感”,小说在原理上也是如此。

《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

[爱尔兰]希内德·格利森 著 卢一欣 译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11

爱尔兰作家希内德·格利森几乎在医院里度过了自己的少女时代,自从13岁染上单关节炎之后,病床、音乐和书籍就常与她相伴。28岁时,白血病再次将她缚在了病榻之上。对健康这个概念来说,格利森拥有的无疑是具失败的肉体,它千疮百孔,像打满了补丁,破破烂烂,但她还是决定成为一个母亲,并且不依赖试管婴儿技术,幸运的是,她成功了。

疾病、疼痛、不被看好的生育,格利森一直在思考自己身体的遭遇,文章结集成《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一书——这里的“人造星星”指身体里的金属,伤疤则被称为“地图”。她没有在写作中抱怨过痛苦,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她说,当我们谈论起自己的生活,“叫嚷是无聊的,抱怨是一种叫嚷——谁想读这个?言说痛苦和折磨有其目的。”她书写的并非受难,而是性别、政治、种族、阶级等问题如何制造了人关于疾病的体验。

《米拉的猜想》

[英]安格斯·班克罗夫特 拉尔夫·费弗尔 著 金芳旭 译
后浪丨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12

受《苏菲的世界》启发,英国社会学学者安格斯·班克罗夫特和拉尔夫·费弗尔创作了《米拉的猜想》。你可以将它看作一本社会学入门书籍,但它并不像教科书那样条条框框地介绍社会学大家和理论,而是借用故事、对话的方式来阐释社会学世界。

米拉18岁时,她的父亲因涉嫌股票诈骗入狱,母亲疑似出轨,哥哥终日鬼混,一家人的名声跌落到谷底。万般无奈之下,米拉化名乔装度日,在这样狼狈的时刻,问题接踵而至:个人与家庭之间是什么关系?人如何理解与阐释自己的感觉?金钱、声望与人际关系网络之间怎样运作?个体不幸的背后存在着怎样的结构性因素?社会学成为了米拉的良师益友,她在学习中逐渐认识了自己与这个世界,并收获了爱情与友情。

本书的内容大概涉猎了近30位社会学家,覆盖80个重要的社会学理论,每章故事配有漫画小结与思维导图,便于读者归纳总结。

《别人的动物园:铁幕之下东西柏林人的日常生存竞赛》

[德]扬·莫恩浩特 著 张骥 译
凤凰联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11

如果柏林墙那边的动物园有一头大象,那墙这边的也必须要有一头大象。20世纪60年代,当冷战进入白热化阶段,东西柏林动物园的大比拼也正式进入军备竞赛状态。动物成了制度与意识形态优越性的象征,柏林人对动物的感情甚至可以用狂热来形容,这种感情带有很强的政治自豪感。不过两位园长——海因里希·达特和海因茨-格奥尔格·科略斯——的争强好胜倒不是为了邀功请赏,光是动物就已经将他们的心填满。

经过多年的走访和资料调查,德国自由记者扬·莫恩浩特梳理了东西德动物园背后的一段德国史。两位园长的斗争得以展开并引起巨大的关注,与当时的冷战背景密不可分,而循着这两位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政治如何左右了个人的命运,以及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讽刺的是,虽然一个总想打败另一个,东西柏林动物园能获得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园长能享有如此声誉和权力,全然是因为一堵墙的隔膜为彼此的存在提供了理由。

《制造东京》

[日]藤森照信 著 张微伟 译
​​​​​​ 雅众文化 | 中信出版集团 2021-8

提起东京,许多人会想到江户,它为今日这座大都市的繁华奠定了基底,似乎江户顺顺利利就成为了东京。但事实上,明治时期的东京曾一度衰落,甚至要被政府放弃,经历了无数人的碰壁与不断挑战、摩擦、协作,东京才超出江户的骨架,成为今日这个庞大又五光十色的城市。

厌倦了整理满室的资料后,日本建筑家藤森照信和朋友组建了 “建筑侦探团”,拿着相机、地图和笔记本在东京街头漫步。两年间他们遍访了城市的中心地区,也回想起初来东京时的体会——这座城市虽大,却并非“超越人类智慧的怪物”,它是由许多独特生态拼接而成的奇妙森林。抱着这种想法,城市的各个部分不再有高低之分,藤森得以用平和的心态去追溯,“究竟是何人,怀着怎样的梦想,建造出了今天的东京”。他提倡用讲求平等的眼光去对待城市的每一个侧面,这种平等也要在时间的维度上有所体现:不要以古为尊,认为江户比东京更好,也不要盲目地崇拜未来,用将来的目光抹杀城市现在的模样。

《艺术的价值:金钱、社会、美》

[英]迈克尔·芬德利 著 王凝新 邓峰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1-10

在“艺术”两个字面前,有的人畏畏缩缩,有的人高谈阔论,大众渴望艺术,又害怕被艺术拒之门外。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与看待艺术呢?除了欣赏其美之外,美国艺术品交易商协会主席迈克尔·芬德利还从金钱与社会两个角度进行了解读,让读者看到艺术行业如何在巨量的资金下崛起,又如何反作用于艺术家、收藏者的社会地位提升:80年前人们还可以用几百美元买到安迪·沃霍尔的画,如今他的真迹早已价值连城;石油与军火公司一面毁坏着环境,一面通过资助环境保护主题的展览与画廊来进行形象管理、危机公关。不论是品鉴艺术在美学上的价值,还是判断艺术的社会作用,我们都需要不断磨练眼光。

《湖泊》

[加]沃里克·F.文森特 著 邓天旸 译
译林出版社 2021-8

湖泊是什么?城市居民可能把附近的湖泊当作旅游胜景;渔夫在湖边长大,湖泊对他来说意味着故乡和生计;水文工程师从一个湖泊里看到资源能源的利用;环境学家则把它与天空、土地、海洋连接起来看;小说家与诗人则在各色湖水中观察到其神秘莫测、富于变化的气质。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生物学教授沃里克·F.文森特从多学科角度解释了湖泊,他的讲述集中在科学层面,介绍了湖泊的诞生与消失、湖泊沉积物所记录的环境信息、湖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等等。在最后一章中,他特别警示人们,要注意湖泊所传递的有关全球变暖的消息,例如水库的负面生态效应、全球范围内许多湖泊的富营养化趋势等。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