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早餐工程、加装电梯、一江一河……上海市民的幸福感存在于这些细节之中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早餐工程、加装电梯、一江一河……上海市民的幸福感存在于这些细节之中

爱上一座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的细节,人民生活的幸福感,也往往存在于细节之中。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方卓然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闭幕不久,2021年11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沪召开人民城市建设座谈会。

两年前的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这是关乎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治理的根本命题,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红色是这座城市最鲜亮的底色,人民是最坚实的根基。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座谈会上说道,上海要以高度的自觉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传承红色基因,秉持人民情怀,努力创造无愧于党的诞生地、无愧于人民的出色业绩,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爱上一座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的细节,人民生活的幸福感,也往往存在于细节之中。

早餐工程:让上班族都吃上热腾腾的早餐

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80后”王晓琳,学生时代常吃妈妈早上买菜时捎回的早餐,主要是上海人爱吃的大饼、油条、豆浆和粢饭团。工作后,为赶上班时间,她吃早餐常常啃几口面包了事。

近一年来,王晓琳的早餐选择多了起来——打开手机,线上下单,几分钟后即可通过智能保温柜扫码取餐;街头巷尾,智能流动餐车近距离对接商务写字楼、地铁站;便利店内,一站式选尝数十家企业的上百种共享早餐产品。

手抓饼、老上海葱油饼、锅盔、鸡蛋、培根、牛奶、蔬菜、豆浆、包子、八宝粥等,除了这些早餐,市民在上海的街头巷尾甚至还能买到光明乳品、老字号新雅鲜肉月饼、沈大成条头糕、沈大成双酿团等经典老字号食物。

上海生煎包。图片来源:图虫

如何让在上海生活的市民吃饱、吃好成了上海解决的头等大事。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从新一轮早餐工程受益。

事实上,早餐一直都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早在2011年上海市就成为全国早餐示范工程试点城市,上海市政府连续7年将“早餐工程”列入实事项目。

截至2021年10月,上海已新增早餐网点1764个,完成目标任务数的339%;新增复合门店599个,完成目标任务数的161%;增设网订柜(店)取网点1090个,完成目标任务数的319%;设置智能取餐柜900个,投放早餐自助售卖机及无人早餐车206台。

除了早餐网点数量大幅度增加,上海也正在拓展数字赋能早餐场景。如今,从2020年网订柜(店)取单一应用场景试点,拓展到目前涵盖智能取餐柜、无人早餐车、智能早餐机、AI食堂等5种智慧早餐服务新场景。

共享化、数字化成为上海早餐工程“关键词”,网上订早餐也逐渐成为市民购买早餐的重要方式。

加装电梯:让“悬空老人”实现上下楼自由

位于小东门社区的中复小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其中,老年居民占比高达80%以上,加装电梯成为他们内心最迫切的愿望。

家住13号楼的老两口陈老伯和金阿姨是小区第一批入住居民,30年前他们选择了6楼,如今进入耄耋之年的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悬空老人”。加装电梯的消息传来后,老两口高兴极了,子女也表示,有电梯后就为父母买轮椅,每天都要带他们下楼晒太阳。

然而好事多磨,在具体设计中,小区环境的特殊性又使得加梯之路变得崎岖无比。由于空间有限,13号楼加装电梯的唯一方案就是要拆除居委会的厨房和卫生间,而3号、5号楼则遇到了占用消防通道的问题,为此小东门街道与多个部门多次到现场实地勘探,与施工方几易其稿,最终形成可行性方案,使得难题迎刃而解。

居民乘坐新安装的电梯。图片来源:黄浦区

今年元宵节,中复小区6部电梯同时动工建设,并于七一前夕竣工启用,成为了黄浦首个多层老式公房电梯加装全覆盖小区。家住7楼的王阿婆激动地说:“别看我82岁了,这次去崇明旅游回来还特地带了20斤糕回来给大家分,以前拿不上去,现在不怕了!”

有这样烦恼的“悬空老人”不在少数。据统计,上海没有电梯的多层住宅约20万个门栋。

为了解决老年人“上下楼难”的问题,近年来,上海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一再提速,去年更是被列入“民心工程”,在全市成片区、大规模推进。

不仅明确了技术规范、调整了业主表决比例,还精简了办事流程、实现了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还提高了补贴额度、明确加装电梯可提取住房公积金、鼓励“电梯设备+维保服务”一体化采购模式等等,多措并举,推动“加梯”从“难产”走向“量产”,“能加尽加、愿加快加”。

老旧小区改造:“老破小”焕新,搬出去的都想回来

城市是一个不断生长的生命有机体,城市空间始终面临老化衰退和改造提升的需求,特别是老旧小区普遍存在设备设施老化、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居住品质,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居民交往和社区治理。

作为中心城区,徐汇区辖内老公房社区、旧式里弄密集,总计982个住宅小区中,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就有719个,比例高达73%,区域城市更新的压力大、任务多,责任更重。

自2015年起,徐汇区以“美丽小区、幸福家园”为载体,开启了老旧小区改造升级的“初心”之路。

乐山街坊位于徐家汇繁华商圈的背街,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棚户区改造项目,街坊中8个老旧小区的人均住房不足4平米,最小成套住房仅8平米,加之老人、残疾人和困难家庭集聚,多年来在“违建积山”、“垃圾成山”、“矛盾如山”的困境中恶性循环。

居民在违章搭建下打牌。图片来源:乐山小区

2018年起,街道党工委下定决心,逐渐形成了“打破小区界限,合而治之”的一体化治理共识,推动乐山华丽转身。

为了走进这片“长期戾气重,不敢去、不愿去”的街坊,街道领导带头开展了“党员进乐山”行动,组织了202名街道、居民区党员干部沉入6458户家庭,带个“小马扎”在乐山泡一整天,“见缝插针”地和居民聊家常、听需求、诉心愿。

从一开始的“门难进、脸难看”,到逐渐成为居民口中的“好大哥”、“知心小妹”,不仅重新建构了党群联系,还完成了乐山街坊党员、骨干、困难家庭“三张清单”,收集需求建议1670条,重点分析党建着力薄弱、整体规划欠缺、社区服务缺位、居民参与不足等治理短板,打破街道内部条线各自为政的传统机制,统筹软硬治理制定35个叠加项目。

经过2年的治理,蝇虫满地、臭气扑鼻的路边垃圾堆不见了;干净整洁的智能封闭垃圾房造好了;乱停乱放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归位”了;地下管网重铺了,雨雪天走路再也不湿鞋了……乐山的变化,居民们都看在眼里。

整洁的小区楼道。图片来源:乐山小区

“小区很久没有居民装修房子了。现在因为综合整治后,环境越来越美了,原来住到别处去现在又要搬回来的老邻居越来越多了!”住在乐山小区的方贵华奶奶这样说道。

“一江一河”: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人们所说的“一江一河”,一江为黄浦江、一河为苏州河,是上海这座城市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更是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示范区域。“一江一河”沿岸滨水区作为承载上海国际大都市核心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是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缩影。

“一江一河”沿线绿道空间的整体打造为“一江一河”沿岸区域注入新的城市活力,串起了生活、生态、生机。

黄浦江畔。图片来源:图虫

2021年7月,地处小陆家嘴滨江核心区的浦东美术馆正式开馆。它所在的位置,是小陆家嘴地区最后启动开发的一块“宝地”。没有搞房地产,没有建商务楼,而是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生活需求。

同年11月,上海杨浦滨江生活秀带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区建设纳入《上海市妇女儿童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

围绕杨浦百年工业遗迹和滨江生态格局特色,上海将以儿童需求为导向,构建包括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绿化景观、社会服务等在内的完整生态系统;制定儿童步道、儿童标识、托幼场所、母婴室、儿童厕所、商业餐饮等公共设施和景观优化设计方案,建设杨浦滨江多维度的儿童友好公共空间。

在寸土寸金的滨江两岸,上海选择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这一切的背后正是每个人越来越熟悉的一句话: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早餐工程、加装电梯、一江一河……上海市民的幸福感存在于这些细节之中

爱上一座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的细节,人民生活的幸福感,也往往存在于细节之中。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方卓然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闭幕不久,2021年11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在沪召开人民城市建设座谈会。

两年前的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这是关乎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治理的根本命题,也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红色是这座城市最鲜亮的底色,人民是最坚实的根基。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座谈会上说道,上海要以高度的自觉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传承红色基因,秉持人民情怀,努力创造无愧于党的诞生地、无愧于人民的出色业绩,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爱上一座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的细节,人民生活的幸福感,也往往存在于细节之中。

早餐工程:让上班族都吃上热腾腾的早餐

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80后”王晓琳,学生时代常吃妈妈早上买菜时捎回的早餐,主要是上海人爱吃的大饼、油条、豆浆和粢饭团。工作后,为赶上班时间,她吃早餐常常啃几口面包了事。

近一年来,王晓琳的早餐选择多了起来——打开手机,线上下单,几分钟后即可通过智能保温柜扫码取餐;街头巷尾,智能流动餐车近距离对接商务写字楼、地铁站;便利店内,一站式选尝数十家企业的上百种共享早餐产品。

手抓饼、老上海葱油饼、锅盔、鸡蛋、培根、牛奶、蔬菜、豆浆、包子、八宝粥等,除了这些早餐,市民在上海的街头巷尾甚至还能买到光明乳品、老字号新雅鲜肉月饼、沈大成条头糕、沈大成双酿团等经典老字号食物。

上海生煎包。图片来源:图虫

如何让在上海生活的市民吃饱、吃好成了上海解决的头等大事。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从新一轮早餐工程受益。

事实上,早餐一直都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早在2011年上海市就成为全国早餐示范工程试点城市,上海市政府连续7年将“早餐工程”列入实事项目。

截至2021年10月,上海已新增早餐网点1764个,完成目标任务数的339%;新增复合门店599个,完成目标任务数的161%;增设网订柜(店)取网点1090个,完成目标任务数的319%;设置智能取餐柜900个,投放早餐自助售卖机及无人早餐车206台。

除了早餐网点数量大幅度增加,上海也正在拓展数字赋能早餐场景。如今,从2020年网订柜(店)取单一应用场景试点,拓展到目前涵盖智能取餐柜、无人早餐车、智能早餐机、AI食堂等5种智慧早餐服务新场景。

共享化、数字化成为上海早餐工程“关键词”,网上订早餐也逐渐成为市民购买早餐的重要方式。

加装电梯:让“悬空老人”实现上下楼自由

位于小东门社区的中复小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其中,老年居民占比高达80%以上,加装电梯成为他们内心最迫切的愿望。

家住13号楼的老两口陈老伯和金阿姨是小区第一批入住居民,30年前他们选择了6楼,如今进入耄耋之年的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悬空老人”。加装电梯的消息传来后,老两口高兴极了,子女也表示,有电梯后就为父母买轮椅,每天都要带他们下楼晒太阳。

然而好事多磨,在具体设计中,小区环境的特殊性又使得加梯之路变得崎岖无比。由于空间有限,13号楼加装电梯的唯一方案就是要拆除居委会的厨房和卫生间,而3号、5号楼则遇到了占用消防通道的问题,为此小东门街道与多个部门多次到现场实地勘探,与施工方几易其稿,最终形成可行性方案,使得难题迎刃而解。

居民乘坐新安装的电梯。图片来源:黄浦区

今年元宵节,中复小区6部电梯同时动工建设,并于七一前夕竣工启用,成为了黄浦首个多层老式公房电梯加装全覆盖小区。家住7楼的王阿婆激动地说:“别看我82岁了,这次去崇明旅游回来还特地带了20斤糕回来给大家分,以前拿不上去,现在不怕了!”

有这样烦恼的“悬空老人”不在少数。据统计,上海没有电梯的多层住宅约20万个门栋。

为了解决老年人“上下楼难”的问题,近年来,上海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一再提速,去年更是被列入“民心工程”,在全市成片区、大规模推进。

不仅明确了技术规范、调整了业主表决比例,还精简了办事流程、实现了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还提高了补贴额度、明确加装电梯可提取住房公积金、鼓励“电梯设备+维保服务”一体化采购模式等等,多措并举,推动“加梯”从“难产”走向“量产”,“能加尽加、愿加快加”。

老旧小区改造:“老破小”焕新,搬出去的都想回来

城市是一个不断生长的生命有机体,城市空间始终面临老化衰退和改造提升的需求,特别是老旧小区普遍存在设备设施老化、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居住品质,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居民交往和社区治理。

作为中心城区,徐汇区辖内老公房社区、旧式里弄密集,总计982个住宅小区中,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就有719个,比例高达73%,区域城市更新的压力大、任务多,责任更重。

自2015年起,徐汇区以“美丽小区、幸福家园”为载体,开启了老旧小区改造升级的“初心”之路。

乐山街坊位于徐家汇繁华商圈的背街,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棚户区改造项目,街坊中8个老旧小区的人均住房不足4平米,最小成套住房仅8平米,加之老人、残疾人和困难家庭集聚,多年来在“违建积山”、“垃圾成山”、“矛盾如山”的困境中恶性循环。

居民在违章搭建下打牌。图片来源:乐山小区

2018年起,街道党工委下定决心,逐渐形成了“打破小区界限,合而治之”的一体化治理共识,推动乐山华丽转身。

为了走进这片“长期戾气重,不敢去、不愿去”的街坊,街道领导带头开展了“党员进乐山”行动,组织了202名街道、居民区党员干部沉入6458户家庭,带个“小马扎”在乐山泡一整天,“见缝插针”地和居民聊家常、听需求、诉心愿。

从一开始的“门难进、脸难看”,到逐渐成为居民口中的“好大哥”、“知心小妹”,不仅重新建构了党群联系,还完成了乐山街坊党员、骨干、困难家庭“三张清单”,收集需求建议1670条,重点分析党建着力薄弱、整体规划欠缺、社区服务缺位、居民参与不足等治理短板,打破街道内部条线各自为政的传统机制,统筹软硬治理制定35个叠加项目。

经过2年的治理,蝇虫满地、臭气扑鼻的路边垃圾堆不见了;干净整洁的智能封闭垃圾房造好了;乱停乱放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归位”了;地下管网重铺了,雨雪天走路再也不湿鞋了……乐山的变化,居民们都看在眼里。

整洁的小区楼道。图片来源:乐山小区

“小区很久没有居民装修房子了。现在因为综合整治后,环境越来越美了,原来住到别处去现在又要搬回来的老邻居越来越多了!”住在乐山小区的方贵华奶奶这样说道。

“一江一河”: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人们所说的“一江一河”,一江为黄浦江、一河为苏州河,是上海这座城市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更是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示范区域。“一江一河”沿岸滨水区作为承载上海国际大都市核心功能的重要空间载体,是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缩影。

“一江一河”沿线绿道空间的整体打造为“一江一河”沿岸区域注入新的城市活力,串起了生活、生态、生机。

黄浦江畔。图片来源:图虫

2021年7月,地处小陆家嘴滨江核心区的浦东美术馆正式开馆。它所在的位置,是小陆家嘴地区最后启动开发的一块“宝地”。没有搞房地产,没有建商务楼,而是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生活需求。

同年11月,上海杨浦滨江生活秀带儿童友好公共空间示范区建设纳入《上海市妇女儿童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

围绕杨浦百年工业遗迹和滨江生态格局特色,上海将以儿童需求为导向,构建包括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绿化景观、社会服务等在内的完整生态系统;制定儿童步道、儿童标识、托幼场所、母婴室、儿童厕所、商业餐饮等公共设施和景观优化设计方案,建设杨浦滨江多维度的儿童友好公共空间。

在寸土寸金的滨江两岸,上海选择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这一切的背后正是每个人越来越熟悉的一句话: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