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节食

似乎是最传统,最显而易见的减肥途径。
节食法门派众多。朴素的“少吃为妙”已经显得不够专业,“究竟吃什么好”这个本食疗大国探索了千年的谜团,如今成为各种神棍好朋友斗法的阵地。各色花样食谱由医学博士的胡子脸或明星的鹭鸶腿赋予权威:阿特金斯、哥本哈根、只吃肉、如果吃肉万万不吃土豆、专吃白煮鸡蛋、专吃黄瓜、专吃黄瓜和鸡蛋、专喝蔬菜汤里面什么蔬菜都有偏偏就没有黄瓜...
它们都教人克制对食物的欲望,只是挑选的万恶食物组合不同。尝试了几种新食谱后,我不得不由弗洛伊德走向福柯:真的,并不是天然的欲望受到压制、令人痛苦;相反,恰恰是压抑机制生产出、激活了欲望。不让我吃什么,我就特别想吃什么。还根本没有机会衡量节食法的减肥成效,就节不下去了。我的节食体会是:我对节食过敏。
伍迪艾伦写过一个小短篇叫《报应》,女主角“每隔一天无一例外要变换饮食,对关于减肥的时髦理论,她全心全心地信奉其中一种,然后又弃之不顾,喜欢上新的。倒不是说她哪怕有一点点超重,恰恰相反,她的身材能让《时尚》杂志的模特儿眼红,但她还有种能跟弗朗茨•卡夫卡相比的自卑情结,让她不时痛苦地自责。”(孙仲旭译) 我发现节食法会赋予人一个新的身份,那就是“节食者”,人时刻陷于“吃错了”与“吃太多”两种罪孽之间,。节食者很容易辨认,他们像刚刚失恋的人,心神不宁,形容略为枯槁,闻到食物香味就像失恋者闻到熟悉的香水味一样两眼放光。也像新近走失的猫。
《报应》男主角是位典型的伍迪艾伦分身,俏皮刻薄,人生观灰暗,认定好运气与自己无关。他使用的一个比喻,依我看也适合形容节食:与美娇娃一夜欢好后,“她放松而且心满意足地枕在我胳膊上,我在想命运到底会怎样收回我躲不过的欠债。我是不是很快就要瞎掉?” 节食初见成效的减肥者经常发现,命运将收回你欠它的债务,更加巨大的食欲将攫住你,你在海浪中甩来滚去。心灵微妙地动荡,人在欲望、对欲望的想象和克制、对回锅肉的回忆中战栗着。走在街上他只是个平凡人的样子,但他内心有战役。啊!比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可怕百倍的是,一个人就是两支队伍…
很奇怪,节食给人精疲力竭的感觉,就像只谈饭菜的饭桌让人无聊到累。或许把太多注意力分配给食物,对于已经温饱的人来说是不道德的。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其他事物。过分关注食物是一种返祖状态。
2、健身

似乎是当下最时髦的减肥方式。可惜空气污染严重城市的居民,在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候只能在高速吸入雾霾空气和由中央空调控制的汗水中二选一。
3、切胃

八卦杂志揣测明星吃不胖的原因时,有时归之于切胃。这种减肥方法方便快捷、一了百了、几乎带着破罐子破摔的气息。
若胖到了严重威胁健康的程度,改变生活方式与服药皆无效,当然该遵医嘱考虑手术。不过平常人似乎不必也不宜走上这条道路。切腹是武士为信仰以死献祭的仪式,而切胃呢,把仪式变成纯粹功能性的,把减肥从漫长艰难的过程变成一次性的快捷体重买卖。它不大需要意志力,不涉及will and grit。它为减肥降维(取消时间),纯用科技和资本解决人生问题。你要做的就是下定决心以后交上钱、躺下。真是世俗化过程中令人唏嘘的一环呀。
4、冥想

前面其实是一点点谦卑的花招,本文想挟私推销的是一种神棍招数:冥想减肥法。且让我作一点严肃的分析。
大部分想减肥的青年人,都没有胖到影响健康的程度,如果已经因为高血脂或者脂肪肝影响健康,也就应该去求医问药,而不是网络饕餮减肥知识啦。也就是说,我们这些汲汲以求瘦者未必属于医学所定义的“肥胖”,身材也并未影响工作——每天只是坐在办公桌前抚摸键盘而已,又不是要靠瘦才能得到工作机会的模特或者扒手。
要减肥,其实是社会文化压力所迫。而今盛行的以瘦为佳的偏见背后,一是如潮水涨落般随时代精神变动的审美偏见,而今恰好觉得瘦好看,我们万万不幸生在这时代;二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产阶级兴起,生活方式全球流动的大背景。直到80年代,供应有限,买吃的需要粮票,大家都营养不良,长得胖胖的说明生活条件很好,或者家里与副食系统有关系可以轻易买到猪头,走在街上呢旁人也要多看一眼加以猜测,上门提亲者络绎不绝,就像金三胖在朝鲜一般醒目。如今,对大多数城镇居民来说,长得胖胖的已经比较容易,反而说明这人可能重油盐、吃垃圾食品、吃外卖太多。这一方面变成某种证据,说明此人生活水平未必高,或许是个“新穷人”,他没有经济条件、缺乏时间或知识去每周健身好多好多次,吃金领专属绿色纤体松子沙拉;另一方面,在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审视下,这人显得生活得不够精心、不够“有意志力”、不擅于管理自己的身体和欲望,简直就是懒惰就是自我放弃就是甚至对他人不够体贴礼貌。对于城镇青年人来说,瘦成为一种道德、品味、阶层的象征。以至于稍微胖一点、根本都不胖、很开心的活蹦乱跳的人,多吃一碗米饭都会被问“你吃这么多?” 社会对女性的身体更是既分外苛求又有从锁骨到盆骨不羁打量的习惯,多吃一碗米饭都会被问“是不是怀孕了?” 真是魔鬼控制的社会,让人心慌气短胸更闷,把不够坚强的人压得内心焦虑。
那或许可以另辟一条蹊径,绕过真实体重,改去处理:
1)我们对这种压力的感觉,
2)在感觉不变的情况下,试着消解焦虑,
3)抵抗甚至挑战这种压力(这个厉害了)。
我不敢挑战社会,那就结合一下1)与2)。一边服从社会压力,定下要变瘦的目标,不断念叨减肥,另一边呢,好像不需要真的瘦十斤,只要我觉得自己瘦了十斤就可以,就能笑对饭桌质问:“你吃这么多?” “不怕,我都瘦了。”
冥想减肥的核心就是:自己所感受到的减肥,就是真实的减肥。并不需要映照在别人瞳孔中的镜像或是体重秤来证实。
具体如何冥想减肥呢?譬如可以每天洗澡时冥想减肥的事,方法是一直、很强烈、 专一地想自己瘦了。洗完澡轻松舒服,洗手间的射灯又柔光慷慨,本来洗完澡出来照镜子就容易产生似乎已经瘦了的感觉。每天洗澡时这样说服自己,一天减肥量就完成了,也不焦虑,也不耽误时间,也不影响搬砖效率,绝对不会营养不良低血糖晕倒,或者脑部供血不足影响工作。这种方法和好莱坞名人爱好的那种印度式冥想还是不大一样的。他们的冥想基本是附带哲学的健身,要求打坐练功之类,每天还要坐很久,本身就消耗能量,怪不得会瘦。而本文的冥想减肥法实际相当于把你写在小黑板上每天用来谋杀自己的那句“今天你减肥了吗?!”改成“今天我减肥了 耶~”。
为什么冥想减肥可行,而家人朋友劝你“你根本不胖”时,你却不高兴,觉得他们说的既不真实、又没用呢?这是因为后者“你不胖”描述的是一个状态,还恰恰是你否认的状态。而前者是一个行动,它服从“我胖”的前提(即它符合你对自己的认知),又不需要激烈挑战社会(“我就是胖怎么地吧”),还让你感到“我已经为减肥做了很多事”(“今天我又冥想了减肥”)——它是praxis, 是action。行动与劳动一样是人的条件,是行动令人感到自身为人的特质与能动性。这种自我欺骗帮助一个人有力地成为行动者,行使能动性,令人愉快。
在这个意义上,冥想减肥也优于节食。除了令人昏厥、饥饿、嘴馋等缺点外,节食减肥的另一个核心缺点是它行使的是一种负面能动性,通过遏制欲望、减少摄入与消耗来减肥。这种负面能动性需要以结果来确认行动的意义和自己痛苦的意义,因此,人在无法看到结果或未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结果时(例如体重没有充分降低时)感到一种深刻的焦虑。节食减肥在精神上是消耗性的。
总结一下——而今流行的其实并不是瘦这个目标,而是减肥这个行动。减肥成为一种进行中的过程,永远未完成。似乎健身节食就意味着一个人擅长管理自己的欲望和身体,不减一下肥就很落后。那么作出减肥这个姿态本身就能缓解心理压力。所以人们才会觉得一个月健身一次也算努力过了,就可以发条朋友圈昭示健身进程告慰良心。 那么,算了,既然压迫我们的是庸俗唯物主义,就用随意唯心主义应对它。肥本来就是一个虚无,冥想减肥正是在意念中完成减肥行动,令人感到自己已经对身体加以意念的处理,解除那种“我必须得做点儿什么”的压力。它强调“减肥”这个词的动词性,解构它作为动名词(结果)的性质,简直返璞归真。
这样,冥想减肥法用自我的唯心主义击败旁人的唯心主义(“他觉得你没瘦”)与科学至上主义(“体重秤也说没瘦”),树立减肥者主体性。这种主观主义宗教像3D眼镜,戴上就进入一种虚拟,因此它也可以叫做VR减肥法——它也许是最节省资源与时间、最环保、最直接的一种减肥。
假如减肥是一个景点,冥想减肥者天天都来打卡。Been there, done that, bought the T-shirt. 尽人事知天命,给尘世交过差,可以去处理一点关于灵魂的事情了。
5、你有什么减肥妙法??

在评论里留下你的方法和看法吧!!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