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晨怡说自己是个非常幸运的人。这种幸运,在于她很小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了。
“我记得我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写过一篇关于在家里做布娃娃的文章。我想我从那个时候就知道自己很爱object(物品),喜欢自己动手创造东西。”坐在宜家上海产品开发中心的一间粉红色公主主题会议室里,柯晨怡回忆道。她遂着心意进入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学习平面设计,毕业后前往法国斯特拉斯堡高等艺术装饰学院(现改名为莱茵高等艺术学院)攻读硕士。
本科毕业的时候柯晨怡怀疑起自己对平面设计的热情。“我希望能够更多地用到自己的双手,接触真实的材料,创作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将自己的创造力用在更广泛的领域”。所以她在硕士阶段转向了产品设计,如何从二维的思维方式转换到三维是她需要克服的一大障碍——即使是现在,她的设计手稿还是平面设计师的插图风格。
读完硕士,柯晨怡先是在比利时一家设计布料的工作室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拿到了爱马仕旗下中国生活品牌“上下”的offer,从艺术总监助理做起,然后来到上海正式成为“上下”品牌设计师。
对于很多设计师来说,能够为奢侈品牌做设计是件让人梦寐以求的事,“奢侈品领域不是以大多数消费者服务为目标的,它追求一个极致,各方面的极致。非常贵的材料,非常贵的人工,不用考虑价格”。这意味着,设计师有更多“任性”的自由。但在“上下”工作了两年后,柯晨怡觉得这不是她想要的。
“我所向往的设计师工作与其说表达自我,更多的是解决多重问题。只追求独特外观的设计,相当傲慢也非常不完整。美好的外观是好设计的先决条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维度需要考虑。”她说。
柯晨怡觉得,要像选择soulmate(灵魂伴侣)那样找工作,而宜家,正是她的soulmate。宜家的设计师秉持“民主设计”(democratic design)的理念,强调形式、功能、质量、价格和可持续性。在柯晨怡看来,这个概念相当好地总结了她对理想设计的碎片想法,“宜家设计考虑的不单单是美好的外观,还有‘皮囊之下’的设计”。
在2012年年底,柯晨怡进入宜家工作,2015年4月,她设计的第一件产品希勒竹桌上市。她觉得这是自己在来到宜家后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当它做出来的时候我可以打电话给朋友说,你们赶快去买,因为我知道他们肯定买得起。奢侈品你没法跟别人说,哎你赶紧去买。然后你还可以买来送给他们,因为你也买得起。这个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也是作为设计师的一个私心吧。就是你可以跟别人分享你的创作,这是非常愉悦的。”
但在产品上市之前,是更多时间的学习、积累、沉淀。除了产品开发周期本身就很长以外——宜家总部的产品开发时间需要两年左右,上海产品研发中心因离供应商和市场更近所以产品开发时间稍短——柯晨怡需要先学习如何做出宜家好设计。
刚进入宜家的时候,HR告诫她说,不要太急着证明自己。在2013年前往瑞典总部进修的那6个月时间里,柯晨怡体会到了新人迫切想要做出成绩的焦虑感,但又渐渐意识到了HR的深意。“在那段时间里就是学习,学习企业,学习设计文化,学习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怎么做。还有观察同事,各种各样的学习。因为只有学好了你才对工作有贡献,不然的话做了也是白做。”
其实光是“成为宜家设计师”这件事本身就足以成为柯晨怡骄傲的资本——在宜家全球16位全职设计师中,她是唯一的中国人。宜家的设计师团队中,这16个人是绝对核心,另外还有几百位自由设计师。“虽然我们面对各个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风格,但是说到北欧设计,你还是会想到宜家设计,这个身份是要靠我们这些全职设计师来把握维持的,”柯晨怡解释道,“而自由设计师可以带来非常多的新鲜血液,每个人都很有才华,可以把个人风格和宜家融合起来。”
关于为什么有幸成为那1/16(其他的全职设计师大部分来自北欧),柯晨怡猜测有两个原因,一是宜家设计越来越强调设计多元化,所以开始欢迎像她这样有多元文化背景、思想开放的设计师,二是她有脚踏实地的设计态度,“设计师不是天马行空的职业,而是解决问题的职业,在产品开发当中,无论是视觉的问题、使用的问题,还是生产中的问题,作为宜家的设计师,都要有强烈的意识”。
而她作为一名来自中国的设计师,拥有她的瑞典同事们不具备的一项优势:对小型居住空间的切身体会。随着宜家在亚太市场的扩张,这越来越成为宜家设计的重要趋势,而在柯晨怡的面试中,恩格曼就看到了她具备的这一潜质:柯晨怡的硕士毕业设计是一个家具系列,其中的一张桌子从老一辈中国人家中的折叠桌获取灵感,两张细长型的桌子即可以分开当边桌,也可以用木棍插在一起拼成一张大桌。
当初面试柯晨怡的是宜家设计总监马库斯·英格曼(Marcus Engman)。“他当时对这张桌子很感兴趣,就这个作品问了我很多问题。他应该是感觉到我对这些东西有关注,将来比较适合这个品牌。”她说。
事实证明,柯晨怡的确能够将她对小型居住空间的理解融入产品设计中。最近,她在独立设计索文顿LED太阳能灯系列时就遇到了这个问题:这个户外系列的目的是帮助顾客营造充满聚会温馨感觉的夏日花园,然而不是所有的国家的人都会像瑞典人那样可以住大房子,有大花园。那么,到了亚太市场之后,如何让顾客在小阳台上打造温馨的夏日气氛?柯晨怡的策略是,重新考虑产品的尺寸和功能,强调产品的悬挂功能,于此同时确保产品在悬挂的同时让太阳能板接受到光线。
宜家瑞典总部定期发布市场趋势预测,柯晨怡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文字信息和概念转换成产品。除了在办公室里构思、画草图之外,更重要的是遵循宜家的“work on the factory floor”(在工厂实地工作)设计理念——去供应商那里实地考察产品生产的可行性,与工人们进行头脑风暴:
“我们很多工厂在深圳,我基本上八点或八点半就回去工厂,跟他们过项目。我自己的风格是把这个项目所有的草图都给工人看,因为我想让他们知道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你只有在让他们从很早开始参与,他们才会有更多的投入感,他会把他的想法也告诉你。这种和工厂技术人员的头脑风暴是非常有意思的,我经常会根据他们给的反馈做修改。”
所以在宜家工厂里经常可以看到的场景是,柯晨怡和工人们席地而坐,就某个设计细节讨论得热火朝天,时不时走进车间焊出设计模型,就着模型继续讨论、修改。她甚至能自己在车间里动手做东西——这归功于她在法国学习时积累的经验,她对陶瓷、金属、布料等各种材料都驾轻就熟。
前段时间为了设计巴西缇弗拉限定系列,她和另外七八位设计师一起在巴西待了10天。其中有8天的时间她窝在当地工厂里,看当地工人如何工作、使用什么材料。“我们只有两天真的在街上看,看巴西人是怎么生活的、商店里卖什么。但真的不止是找inspiration(灵感)那么舒服的!”柯晨怡大笑着澄清。
虽然不用加班,但柯晨怡的生活与工作之间的界限以设计师特有的方式模糊起来:她喜欢缝纫,家里的所有软装都由自己亲手完成;会把产品样品拿回家试用,看看在使用过程中真实的体验是什么;会去逛家具展会,留心观察其他的家居设计师们在做什么。
除此之外,她说自己“还会有一些老文青的爱好”。她曾花了一整年的年假时间去景德镇烧陶瓷,烧制的作品在2015年参加了在杭州想象力学实验室举办的“茶部”展览。“觉得啊,我现在终于是个artist(艺术家)了!”柯晨怡故作夸张地摊开双手,骄傲地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