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高考第一天,那些关于高考的电影与纪录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高考第一天,那些关于高考的电影与纪录片

高考是一个全民记忆,所以艺术家们也把它搬上了荧幕。

作者:饶文渊

作为漫漫人生路上的第一道关卡,“高考”从我们迈入高中第一天起便成为三年高中生涯的主题。对于高中生活的怀念,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方式,影像便是千万种方式之一,只不过影像并不是导演所表达的特定旨意,而是宛如一滴水珠,能够折射出整个世界。

就在今年高考序幕正式拉开前,一则名为《亚洲“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万人送考 场面震撼》的新闻再次引发了社会对“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的热议。新闻里,我们看到的只是毛坦中学万人送考浩浩荡荡的阵势;新闻之外,这所安徽省省级重点高级中学所在的安徽省六安市毛坦镇已经因为“高考”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高考镇”。作为全国数千万考生的缩影,毛坦镇中学高三备考学生何飞的故事被镜头从现实搬上了网络和电视荧幕。

事实上,中国关于高考的电影、纪录片很多,《三声》为此整理了一份记录,看看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们如何记录、解读高考。

1 纪录片《高考》

首播时间:2015年8月3日

总导演:史岩

豆瓣评分:8.8分

播出平台:央视纪录片频道、央视网

这部总共有六集的纪录片分别讲述了五个与高考有关的故事:第一、二集《毛坦厂的日与夜》(上下)、第三集《久牵的孩子们》、第四集《走出大山》、第五集《留学大潮下》、第六集《校长的选择》。虽然故事的主人公们在面对高考时有不同选择与做法,但是他们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渴望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正如这部纪录片的介绍所说的那样:《高考》选取深具代表性的不同社会横断面,记录个人故事、观照社会热点,从多个侧面走近并记录2014年高考,为我们留下这个时代意味深长的社会现实记忆。

其实记录高考的方式不止纪录片一种,还有包罗万象的电影以及深受年轻用户群体青睐的网络剧。

2 电影《全城高考》

上映时间:2013年2月5日

导演:钟少雄

票房:332.1万

豆瓣评分:5.1分

电影《全城高考》也是一部充满青春热血、关于积极备战高考的电影。故事讲述的是由方中信饰演的高三九班班主任“范义本”带领全班同学在高考冲刺的最后阶段中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这部电影取材于当代社会最为典型的真实素材,集中体现了故事四条主线里四个不同家庭在面临高考时发生种种的情况,真实反映社会普遍的几组家庭中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观众或多或少都能与现实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事情一一对应。遗憾的是,这部具有现实色彩的电影,从电影口碑和电影市场来看,并非成功之作,因为票房只有332.1万,豆瓣评分也差强人意,只有5.1分。

与《全城高考》不同的是,改变自八月长安同名小说的网络剧《最好的我们》实现了观看次数与豆瓣评分双高的成绩。2016年4月8日首次上线播出的《最好的我们》,目前已经播出到第18集(以会员可观看集数为主),平台总播放量截止到发稿前已达12.08亿次,豆瓣评分为8.5分。

3 网剧《最好的我们》

首播时间:2016年4月8日

导演:刘畅

原著作者:八月长安

出品: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

豆瓣评分:8.5分

《最好的我们》与纪录片《高考》、电影《全城高考》不同的是,虽然也有枯燥烦闷,步步紧逼的高中日常学习,有面对文理分科和高考的压力,但是有自然不造作的人物情感线做为牵连,整部网剧显得更轻松。

“平凡、真实、不做作”是高中时代应有的关键词,而这三个关键词都被贴在了网剧《最好的我们》的“身上”。一位名叫芽的用户在豆瓣里评价到:最喜欢的一点是女主平凡到骨子里。有很多细节,比如在优生中间做学渣,性格随和,没主见,对霸道男生很宽容,一如当年的我。我看到她就想起很多自己的事情,不感人,反而有点心酸的,才是青春嘛,很平凡不闪亮却只有一次的青春。同样是来自豆瓣的用户,z破雾评论说:“我们的青春 没有耿耿于怀 满天星河 没有剧中那样让人羡慕 但真的就是很多个我们的缩影。没有太多的做作,真实!”

其实“高考”和“高中生活”这两大青春片中长盛不衰的主题一直是很多青年导演的心头好。从去年上映的《少年班》再到今年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以“高考”“高中生活”为主题青春题材片几乎都能轻松过亿,但是口碑却鲜少能与票房成正比,究其原因,主要是电影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电影里的故事与电影外的故事永远被隔着一道叫现实的屏障。

4 《少年班》

上映时间:2015年6月19日

监制:陈国富

导演:肖洋

票房:0.51亿

豆瓣评分:5.7分

这是知名剪辑师肖洋首次执导的电影,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出身的他将切身相关经历当做电影题材,所有人物都取材于真实。

“当一名天才,开始自以为是天才的时候,这个天才,就不再是天才了。如同《少年班》,只是通过一段曾经的少年班的往事,讲了一个荒诞不经的乌托邦社会寓言,如果你从这里又看到了类似《最强大脑》般神人迭出,并妄想迅速开发出自己的“特异”功能的话,那你就太认真了,认真,你就输了,因为这本就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奇幻类作品。”影评人、文化评论人、营销策划人战烽台如实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高考第一天,那些关于高考的电影与纪录片

高考是一个全民记忆,所以艺术家们也把它搬上了荧幕。

作者:饶文渊

作为漫漫人生路上的第一道关卡,“高考”从我们迈入高中第一天起便成为三年高中生涯的主题。对于高中生活的怀念,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方式,影像便是千万种方式之一,只不过影像并不是导演所表达的特定旨意,而是宛如一滴水珠,能够折射出整个世界。

就在今年高考序幕正式拉开前,一则名为《亚洲“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万人送考 场面震撼》的新闻再次引发了社会对“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的热议。新闻里,我们看到的只是毛坦中学万人送考浩浩荡荡的阵势;新闻之外,这所安徽省省级重点高级中学所在的安徽省六安市毛坦镇已经因为“高考”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高考镇”。作为全国数千万考生的缩影,毛坦镇中学高三备考学生何飞的故事被镜头从现实搬上了网络和电视荧幕。

事实上,中国关于高考的电影、纪录片很多,《三声》为此整理了一份记录,看看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们如何记录、解读高考。

1 纪录片《高考》

首播时间:2015年8月3日

总导演:史岩

豆瓣评分:8.8分

播出平台:央视纪录片频道、央视网

这部总共有六集的纪录片分别讲述了五个与高考有关的故事:第一、二集《毛坦厂的日与夜》(上下)、第三集《久牵的孩子们》、第四集《走出大山》、第五集《留学大潮下》、第六集《校长的选择》。虽然故事的主人公们在面对高考时有不同选择与做法,但是他们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渴望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正如这部纪录片的介绍所说的那样:《高考》选取深具代表性的不同社会横断面,记录个人故事、观照社会热点,从多个侧面走近并记录2014年高考,为我们留下这个时代意味深长的社会现实记忆。

其实记录高考的方式不止纪录片一种,还有包罗万象的电影以及深受年轻用户群体青睐的网络剧。

2 电影《全城高考》

上映时间:2013年2月5日

导演:钟少雄

票房:332.1万

豆瓣评分:5.1分

电影《全城高考》也是一部充满青春热血、关于积极备战高考的电影。故事讲述的是由方中信饰演的高三九班班主任“范义本”带领全班同学在高考冲刺的最后阶段中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这部电影取材于当代社会最为典型的真实素材,集中体现了故事四条主线里四个不同家庭在面临高考时发生种种的情况,真实反映社会普遍的几组家庭中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观众或多或少都能与现实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事情一一对应。遗憾的是,这部具有现实色彩的电影,从电影口碑和电影市场来看,并非成功之作,因为票房只有332.1万,豆瓣评分也差强人意,只有5.1分。

与《全城高考》不同的是,改变自八月长安同名小说的网络剧《最好的我们》实现了观看次数与豆瓣评分双高的成绩。2016年4月8日首次上线播出的《最好的我们》,目前已经播出到第18集(以会员可观看集数为主),平台总播放量截止到发稿前已达12.08亿次,豆瓣评分为8.5分。

3 网剧《最好的我们》

首播时间:2016年4月8日

导演:刘畅

原著作者:八月长安

出品: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

豆瓣评分:8.5分

《最好的我们》与纪录片《高考》、电影《全城高考》不同的是,虽然也有枯燥烦闷,步步紧逼的高中日常学习,有面对文理分科和高考的压力,但是有自然不造作的人物情感线做为牵连,整部网剧显得更轻松。

“平凡、真实、不做作”是高中时代应有的关键词,而这三个关键词都被贴在了网剧《最好的我们》的“身上”。一位名叫芽的用户在豆瓣里评价到:最喜欢的一点是女主平凡到骨子里。有很多细节,比如在优生中间做学渣,性格随和,没主见,对霸道男生很宽容,一如当年的我。我看到她就想起很多自己的事情,不感人,反而有点心酸的,才是青春嘛,很平凡不闪亮却只有一次的青春。同样是来自豆瓣的用户,z破雾评论说:“我们的青春 没有耿耿于怀 满天星河 没有剧中那样让人羡慕 但真的就是很多个我们的缩影。没有太多的做作,真实!”

其实“高考”和“高中生活”这两大青春片中长盛不衰的主题一直是很多青年导演的心头好。从去年上映的《少年班》再到今年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以“高考”“高中生活”为主题青春题材片几乎都能轻松过亿,但是口碑却鲜少能与票房成正比,究其原因,主要是电影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电影里的故事与电影外的故事永远被隔着一道叫现实的屏障。

4 《少年班》

上映时间:2015年6月19日

监制:陈国富

导演:肖洋

票房:0.51亿

豆瓣评分:5.7分

这是知名剪辑师肖洋首次执导的电影,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出身的他将切身相关经历当做电影题材,所有人物都取材于真实。

“当一名天才,开始自以为是天才的时候,这个天才,就不再是天才了。如同《少年班》,只是通过一段曾经的少年班的往事,讲了一个荒诞不经的乌托邦社会寓言,如果你从这里又看到了类似《最强大脑》般神人迭出,并妄想迅速开发出自己的“特异”功能的话,那你就太认真了,认真,你就输了,因为这本就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奇幻类作品。”影评人、文化评论人、营销策划人战烽台如实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