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1胡润品牌榜》中,碧桂园集团品牌价值较2020年提升54%至370亿元,位居全国第47位,品牌价值居房地产行业第一。
2021年1-11月,碧桂园累计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金额5354.2亿元,位居中指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1-11中国房地产企业权益销售业绩TOP100》首位,权益合同销售建筑面积约6353万平方米。同时,碧桂园的财务稳健性持续增强。截至2021年6月30日,碧桂园有息负债总额下降至3242.4亿元,净负债率为49.7%,连续多年保持低于70%。
此外,碧桂园中报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可动用现金余额1862.4亿元,现金充裕,偿债压力小。目前,穆迪和惠誉给予碧桂园“投资级”信用评级,标普于2020年将碧桂园评级展望由“稳定”调升至“正面”,国际三大评级机构都给出了碧桂园较高评级。
销售业绩增长、充裕现金流及财务稳健性的背后,碧桂园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为企业增强竞争力和提高绩效提供了组织框架。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对于提升企业财务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近年在中国市场流行的ESG投资理念,把公司治理提升到了重要位置上。ESG是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公司治理)的缩写,它关注企业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绩效。
在ESG的三个维度中,环境相关问题随着COP26等一系列大会的举办引起人们重视,社会相关的问题与公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治理相关的问题则发生在公司内部,通常不为人们所熟悉。公司治理虽不像前两个维度有如此强的公共性,但企业能够给予环境和社会相关问题足够的重视,恰恰是好的公司治理的一种体现。
董事会作为集团的最高管治机构,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在公司的决策和经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香港联交所规定,自2019年1月起,上市公司必须制订董事会多元化政策。碧桂园董事会通过考虑性别、年龄、文化、种族、教育背景、技能、知识、专业经验等多种因素,实现董事会构成的多元化。
2020年,碧桂园修订并更新了《环境、社会及管治(ESG)工作委员会管理制度》,明确ESG工作委员会的职责和议事规则。同年5月12日,碧桂园通过董事会决议案成立ESG(环境、社会及管治)委员会,董事会成员经由碧桂园董事会委任,委员会成员由三名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共同组成。
在风险控制方面,碧桂园参照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风险管控和内部控制框架搭建了集团风险管控体系。风险管理内部委员会作为决策机构,下设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共同构成风险管控架构,实行从集团层面到各业务流程层面的“决策—执行—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的组织约束机制。
此外,碧桂园集团根据“三道防线模型”理论构建了风险管控系统,包括流程及业务活动层面的内控(一线业务过程管控)机制、公司层面风险管控(总部职能与系统管控)机制、风险管控质量保障及监督(内部审计独立监督)机制三道防线。
自2015年以来,碧桂园集团每年至少实施两次内部控制流程质量自我评估,并建立“风控一体化”信息系统支持该业务的高效运行,目前已全面覆盖地产板块关键业务领域及各级组织单位。
地产业务具有资金密集的特征,在公司经营及项目运营诸多环节存在腐败和舞弊的机会。2020年,集团围绕阳光文化理念,自主构建“碧桂园阳光指数评价体系”,并发布《碧桂园集团阳光白皮书》,引导各附属公司持续加强廉洁阳光文化建设、关注合规风险、持续提升内控质量。
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动性,重视员工身心健康,能够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碧桂园承诺从联合国全球契约的高度将职业健康与安全工作内化到碧桂园战略制定及日常运营当中。2018年8月10日,碧桂园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2020年,碧桂园修订了《碧桂园集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安全质量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同时为员工提供公平晋升通道,并设置员工培训与发展的渠道。
良好的信息披露透明度能促进企业内外部的沟通,碧桂园积极回应国内外投资者的ESG问询。2020年,碧桂园共参加由境内外主流卖方机构组织的26场投资者交流活动。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是世界上最大的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组织,2015年碧桂园加入UNGC,持续普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不仅应用于公司的内部治理层面,也通过良好的公司治理延展到了业务端。
在营运过程中,碧桂园有效地管理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采取多项措施减缓气候变化,降低气候变化对业务的影响。通过制定《新能源技术应用工作指引》和《新能源供应商准入和考核制度》等内部制度,碧桂园从企业内部管理、业务开展、供应商采购等全面推行低碳理念。2020年,碧桂园及旗下建筑施工项目环评覆盖率达到10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