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15届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3726元 就业重心转向民企、中小微企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15届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3726元 就业重心转向民企、中小微企业

又至一年就业季,《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今日发布。报告显示,2015届中国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7%,大学毕业生就业重心转向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又至一年就业季,麦可思研究院今日在京发布“就业蓝皮书”《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2015届中国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7%,平均月收入为3726元。大学毕业生就业重心转向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

《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由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及2012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其中,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的调查覆盖了全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25万2015届大学毕业生。

报告显示,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7%,与2014届的92.1%和2013届的91.4%基本持平。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为94.0%;最低的是历史学为86.4%,其次是法学为86.9%。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护理学类为95.5%,最低的是物理学类为86.8%。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发生了重心变化。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等成为其主要就业去向。大学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54%上升为2015届的59%,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2%下降到2015届的18%。

中小微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作用日益凸显,超过半数的大学毕业生在中小微企业工作。2013~2015届大学毕业生在30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51%上升为55%,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23%下降到21%。

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就业比例上升。2013~2015届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52%上升为2015届的55%。

连续三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反映了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在排前十位的就业行业中,信息、教育、医疗等知识密集型产业雇佣大学毕业生比例快速增加,建筑、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雇佣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下降。数据显示,2015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6%,与上届持平。

“从就业质量的相关指数来看,第一个是薪酬方面在往上走;第二个是就业满意度也在往上走;第三是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程度,从指数来看,大学生就业质量还是往上走的。但是也发现一些问题,培养专业度的问题。”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在发布会上表示。

近三届大学生实际工资保持了稳定上升的趋势。数据显示,2015届中国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3726元,比2014届的3487元增长了239元,比2013届的3250元的增长了476元。大学毕业生工资增幅也显露出大学教育的长期回报。报告针对2012届大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2012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5696元,与其毕业时相比月收入涨幅比例为87%,这一数据远超城市居民同期平均薪资涨幅15.7%。

从近五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2011~2015届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从82%上升为89%。莫荣表示:“当前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高教的改革,我个人深刻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个问题不解决,如果再到劳动市场去解决是很困难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15届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3726元 就业重心转向民企、中小微企业

又至一年就业季,《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今日发布。报告显示,2015届中国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7%,大学毕业生就业重心转向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又至一年就业季,麦可思研究院今日在京发布“就业蓝皮书”《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2015届中国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7%,平均月收入为3726元。大学毕业生就业重心转向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

《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由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及2012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其中,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培养质量的跟踪评价的调查覆盖了全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25万2015届大学毕业生。

报告显示,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7%,与2014届的92.1%和2013届的91.4%基本持平。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为94.0%;最低的是历史学为86.4%,其次是法学为86.9%。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护理学类为95.5%,最低的是物理学类为86.8%。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发生了重心变化。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等成为其主要就业去向。大学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54%上升为2015届的59%,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22%下降到2015届的18%。

中小微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作用日益凸显,超过半数的大学毕业生在中小微企业工作。2013~2015届大学毕业生在3000人以下的中小微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51%上升为55%,在3000人以上大型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从23%下降到21%。

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的就业比例上升。2013~2015届大学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从2013届的52%上升为2015届的55%。

连续三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反映了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在排前十位的就业行业中,信息、教育、医疗等知识密集型产业雇佣大学毕业生比例快速增加,建筑、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雇佣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下降。数据显示,2015届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6%,与上届持平。

“从就业质量的相关指数来看,第一个是薪酬方面在往上走;第二个是就业满意度也在往上走;第三是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程度,从指数来看,大学生就业质量还是往上走的。但是也发现一些问题,培养专业度的问题。”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在发布会上表示。

近三届大学生实际工资保持了稳定上升的趋势。数据显示,2015届中国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3726元,比2014届的3487元增长了239元,比2013届的3250元的增长了476元。大学毕业生工资增幅也显露出大学教育的长期回报。报告针对2012届大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2012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为5696元,与其毕业时相比月收入涨幅比例为87%,这一数据远超城市居民同期平均薪资涨幅15.7%。

从近五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呈现持续上升趋势。2011~2015届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从82%上升为89%。莫荣表示:“当前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高教的改革,我个人深刻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个问题不解决,如果再到劳动市场去解决是很困难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