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5日,由上海报业集团界面新闻主办、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作为独家学术支持的第四届界面财经年会在沪成功举办。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巢清尘长期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谈判工作,主持国家级等项目十余项,任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首席科学家,提倡企业绿色转型,通过改善环境以促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为演讲全文:
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碳达峰碳中和助力经济发展” 。
正确认识双碳,有必要了解双碳的由来,再进一步理解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因此,今天我想从这两个方面谈些我的认识。
气候系统出现广泛变化
人、经济、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和历史发展。20世纪国际上陆续发生的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促使人们在享受工业化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反思过去。由此,20世纪中期后,人类关于发展的思想成果有了质的提升。解决全球不可持续和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大幅减少碳排放,及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随着国际上知名的科学家组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陆续评估报告发布,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干扰的认识越来越受到政策制定者和公众的关注。目前气候系统的各个指标处于什么状态?这张图可以清晰看到大气温度、降水、CO2、冰川退缩、冰量损失、海平面上升、海洋热含量等,和工业化革命前相比都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也就是说气候系统出现了广泛的变化。
从时间尺度上,可以看到这种变化是非常剧烈的,在过去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来均是前所未有的。CO2浓度已经达到了200万年以来最高,冰川退缩程度是近2000年来最剧烈的时期,海平面上升速度比过去3000年中任何一个世纪都快,海洋酸化达到了至少近200万年来最严重的程度。
气候变暖导致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明显增多增强。过去50年,高温热浪、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发生次数显著增加,全球平均每天发生一次气象灾害,造成至少2亿美元的损失。50年内灾害数量增加了五倍,损失增加了七倍。2021年我们已经切身感受到了频发的各种极端事件。
基于未来五种社会经济发展情景,简单说,很低的排放情景可对应于温控1.5°C目标,低排放情景大致对应于2°C温控目标,很高排放情景代表了经济快速发展,不减排的趋势。可以看到只有在很低的排放情景下,本世纪末有可能不超过1.5°C。也就是说如果未来几十年内不进行全球范围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大幅减排,本世纪末温升都将超过2℃。
目前地球温度与工业革命比上升了约1.1℃。在未来全球温升达到1.5℃和2℃时,可以看到无论是在极端事件方面、还是冰冻圈系统、海洋和海洋生物、陆地生态系统、农业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负面风险。1.5℃和2℃虽然只是相差了0.5℃,但很多风险是呈指数增长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巴黎协定》提出实现温度控制在2℃内,力争实现1.5℃目标的考虑。
如果要实现2℃目标,要求2030年人为CO2排放量要比2010年减少约25%,2070年左右达到净零排放。而实现1.5℃目标,减排的力度要求更高,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碳排放,并且非CO2温室气体也需要大幅减少排放。现在是什么情况呢?根据国际组织的评估,按照所有最新的国家自主贡献执行情况,大约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比2010年高16.3%。也就是说目前行动离实现温升控制在2℃内仍有差距。
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都来自哪儿?可以看到主要来自化石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等。从气体角度,二氧化碳主要来自能源、工业生产过程、土地利用变化等。甲烷主要来自煤炭开采、油气系统、农业等。可见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产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气候变暖导致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
气候变暖对产业和经济会有什么影响?首先是带来物理风险,一方面温度、降水发生趋势性变化,引起某个区域面临缓变风险。另一方面更严重的是引发更多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由此对企业生产运行、劳动效率发挥带来不利影响。直接的就是对实体资产造成损失,引起资产价值的打折。比如今年6月,美国西南部遭遇极端高温热浪和罕见的干旱,占全美发电量16%的加州8座水电站的供电量不到往年平均发电量的30%,加剧了美国的能源短缺。对于金融机构,由于企业往往从银行有贷款,就可能造成贷款偿还违约。发生了灾害,保险公司需要进行理赔,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就会遭受损失。
另外一个风险就是在碳中和目标下,由于经济发展模式、能源结构、技术路径、生产和消费方式都将发生深刻变化,企业将面临转型的风险。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尽早转型,尽管转型进程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但对诸多企业和金融机构来说,也会带来冲击。会面临政策、法律、技术、市场、声誉等方面风险。
为实现减碳目标,各国政府及相关监管机构都会出台政策措施,这将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尤其是给高排放、高能耗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例如,碳排放配额制度的实行及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建立将增加这类企业的排放成本,导致其利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引发财务风险。
低碳转型过程中技术的引领作用非常关键,企业如果掌握某些关键核心技术,就能大幅度增强其竞争优势和行业领先地位,反之则可能被淘汰,但企业投资技术研发也有不确定性,如果新技术研发失败等就可能造成财务损失。
低碳转型还可能导致市场偏好转向,消费者和投资者会对绿色、低碳的资产更为青睐,投资者可能抛售碳密集型资产,这些都可能导致相关行业及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资产价格波动,甚至形成“搁浅资产” 。企业面临的风险会传导给与它们有资金往来的金融机构,演变为金融体系的风险。因此,企业和金融机构对于相关的转型风险应尽早关注、识别和防范。
金融投资机构要关注哪些领域,企业应该把握什么?全球契约组织最近发布了企业碳中和的“3699”路径图,明确了制定碳中和路线图时的3大环节、能源使用侧的排放最为密集的6大基础设施行业、各行各业可以广泛适用的9大关键举措、以及未来9大气候技术投资方向。这些都提供了很好的转型布局点。
前景广阔,气候领域投入资金逐渐增长
碳中和背景下,企业和金融机构也都面临很多机遇,未来在气候适应和绿色低碳领域的布局和投资都具有广阔前景。
仅在发展中国家,2030年前的适应成本极有可能达到每年3000亿美元以上。而2019年,发展中国家获得的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的气候资金尚不足800亿美元。新的方向既包括相对成熟的低碳技术推广与应用,如储能和智能电网技术如何保证其最晚在2040年实现配套应用等。还有就是要加速推进一些新型低碳技术的研发与示范。如能源系统集约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优化等。这些重点领域都可能成为投资者必争的理想标的。中国零碳经济也将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例如,201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行业已创造就业岗位1100万,其中中国占全球总数的36%。到2030年,这一数字可能会上升到全球2400万个,其中,中国可能达到1000万个工作岗位。
对于一个企业,如何能在碳中和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尽早转型或开拓新市场。一种是改善现有商业模式,第二是通过再构想、利用突破性技术,进行深度创造。分析一些国际大公司的股东总回报率可以看到,石油、天然气和水泥、钢铁企业在过去三年的股东回报率是负值,而第二代绿色领军企业回报率比第一代“绿色领军”企业还要高。2020年,特斯拉通过出售自己的碳排放额度收入了16亿美元,占到其2020年总收入的近50%。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这些方面大力部署了。欧盟的《绿色新政》明确了经济向绿色转型政策框架。强调通过加大投资实现其目标,预计每年追加2600亿欧元的资金投入,约占欧盟GDP的1.5%。并提出将长期预算的25%用于支持气候行动,积极鼓励私营部门投资。
美国拜登政府上任后就明确了推动联邦政府未来10年内在清洁能源与环境公正议题上投资达到1.7万亿美元,并带动私营部门、州和地方政府投资,刚通过的气候政策中就包括了5500亿美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
英国近期发布了《净零战略》,已动用了超过260亿英镑的政府资金,预期到2030年将撬动多达900亿英镑私人投资,创造44万个绿色产业岗位。
受气候紧迫性以及愈发具有雄心的政治动能的影响,最近十年,公共资金和私人资本投入气候领域的资金持续增长。2019年到2020年,全球气候资金总量为6320亿美元,比2017到2018年度增长了10%。从资金来源来看,气候资金中公共资金和私人资本的比例基本持平;从资金分布来看,用于气候减缓与适应的资金仍不平衡;从方式来看,债务(debt)仍然是气候资金的主流,股权(equity)的比例也在稳步提升。很多跨国公司都在积极布局,比如苹果成立了绿色能源公司。亚马逊在2019年上架了一大批贴有“气候友好承诺”标签的低碳商品。Facebook承诺到2030年将在整个产业链上实现净零排放。中国的很多企业也都行动起来了,通过直接减碳、数字赋能等各种方式做出努力。
可以说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远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全国一盘棋设立系统解决方案和转型战略,通过目标、政策、技术与行动的相互配合,明确责任、推动良治。要通过短中长期目标的结合,设计跨越碳峰值平台期并走向碳中和的路径,分行业分区域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实现公正转型。
疫情后的绿色复苏是一个重要阶段。最近国家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后续将陆续发布不同行业的实施方案。从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到五个显著的特点:时间表清晰、任务行动具体、区域行动主线明确、行业信号强、技术创新力度大。
大家知道,联合国气候变化第26次大会刚刚结束,这是自2015年通过《巴黎协定》以来最重要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其主要成果是签署了《格拉斯哥气候协议》,有两个信号对产业经济界未来发展非常重要,一是要求各国政府加强其国家自主贡献,尽可能向着实现1.5℃的目标努力,这就意味着需要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大力减排。第二是逐步减少煤电,逐步取消化石燃料补贴,这必然对煤炭以及化石能源企业未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可以看到,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直接影响着各国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
最后我想就降低企业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提两点思考。关于物理风险,即使到全球实现碳中和,气候系统的变暖所造成的风险仍将影响很长时间,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还将发生。因此,首先金融机构考虑投资,企业计划建设前,要充分了解相应的气候风险,做好气候风险的可行性论证,避免投资建设的工程存在先天不足的风险。第二,无论是产业界还是金融业都要在产业运行和产业链布局上强化对灾害风险信息的早掌握,做好提早预防。很多企业的产业链是全球化的,需要了解全球供应链可能遭受的灾害风险信息,做好安排。第三,要充分利用风、光、水等天然气候资源,这能更好节约成本,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第二,是在全球碳中和大背景下,企业必须及早规划绿色低碳转型,避免转型风险。企业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力军,政策、技术、资本是实现转型的三个重要方面。企业管理层要提高科学认识和政策判断,把握转型机遇期;掌握信息,规避监管法律、声誉、财务等各种风险;通过升级创新、绿色低碳转型、数字信息化等科技创新寻找新的商机。针对不断强化的信息披露、碳资产管理要求,建立和完善企业相关制度。我们项目组的调研发现,我国企业在环境信息的披露意愿不是很强,如通过对2008至2016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有关碳排放信息披露方面的分析,发现只有750个相关的样本数据,占比仅为6.04%,披露水平很低。最后是在转型中还要关心职工,进行公正转型。
目前,全球已有许多金融机构和企业正大力开展气候行动,形成联盟和制定基于科学的碳中和目标。今年4月,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GFANZ)在地球日前夕正式成立,致力于筹集建立全球零排放经济所需的数万亿美元。COP26之后,已有来自45个国家的450多家金融公司加入了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管理超过130万亿美元的资产。在企业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超过400家企业宣布碳中和相关目标,还有许多企业加入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碳中和大势所趋,就看谁能抓住机遇了。
最后我借此机会向大家推荐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碳达峰碳中和100问》读本,大家可以从中了解到相应的知识。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