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景网娱
2021年8月5日,网络文学年度现象级作品《大奉打更人》,正式完结。
这部由阅文大神作家卖报小郎君所作的仙侠类网络小说,在第六届阅文原创IP盛典中,获得“年度最佳作品”“年度男频人气十强”“年度东方幻想题材作品”及“年度影视改编期待作品”四项称号。
同时,该作品也打破了起点站在内的多项纪录:起点中文网最快达成十万均订纪录、起点仙侠第一本十万均订纪录、起点最高均订纪录。
很巧的是在《大奉打更人》完结前一个月,一名叫七月未时的作者在起点开了一本新书。笔者恰逢其会地将二者进行了阅读分析比较,惊奇地发现二者除了书名的格式相似之外,各方面的雷同点也不在少数。
两本书的部分设定真的很类似,只是《大魏读书人》的故事背景相比《大奉打更人》要看着更宏大些,并且书内力量体系的设定也大相径庭,以至于我当时一度怀疑是七月未时是卖报小郎君的小号。
更令人稀奇的是这两本书在起点的推荐历史和同阶段收藏数据也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更加离谱的事情发生在《大奉打更人》完结得两个月后,在畅销榜单上,《大魏读书人》一举将《大奉打更人》拉下马来并顺势跃居榜首。
这波啊,这波属实是“李鬼”干翻了“李逵”。
一般来说,这种现象级作品往往会在榜首在盘桓一段时间,仅过不到两月就被一本刚开书两三月的新作超过的情况除了让大批读者瞠目结舌外,也引发了网络上对于《大魏读书人》是否存在刷榜操作和幕后交易的一波质疑和猜测。
虽然质疑声和关注度往往会随时间流逝被冲淡,但是笔者认为一定是有未知力量的推动将事情引导到了如今的局面上。
这股力量,大概叫资本。
澎湃有力的“后浪”与做出选择的“前浪”
在稳步增长的数字阅读市场规模中,网络文学作者作为行业核心生产力,其IP价值和影响力也同步增长,成为网络文学平台发展重要的商业参考。伴随着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平台加大投入、引导扶持,加之疫情“黑天鹅”的催化,越来越多的人投入网络写作,新生血液势头迅猛,行业吸引力持续上升。
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文学内容创作逆势增长,创作队伍规模持续扩大。据阅文集团数据,相比2019年810万入驻作家,2020年中财报显示,阅文集团已有890万作者。
网络文学作家年轻化趋势势不可挡。根据阅文集团相关数据, 2020年阅文集团新增网文作家Z世代(95年以后出生的群体,包含95后及00后)占比近八成,已成作家队伍新增主体。
同时,结合《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作家影响力榜单》及阅文集团推选出的2020年度网络文学榜样作家“十二天王”样本分析可以发现,新生代作家的接连崛起也使得“成神作家”愈发年轻,元气满满的网络文学作家新生态正在形成。
新生态的形成就意味着对旧有格局的冲击,网文作者群体也肯定会展开具有历史必然性的更新换代,那么,上一世代的网文作者们又该何去何从?
诚然,成功作者们已经背靠IP开始依靠二创、周边、改编电视剧和动漫画开始过上轻松地生活。但是,成功者毕竟是少数。离开or转型就对于已在生涯末期的网文作者来说迫在眉睫的问题。
凭借当作者时积累的经验转型成为编辑校对也好,放下写作之笔选择新的人生方向也罢。笔者都希望这些往昔用文字向我们传递情感,用语句向我们讲述故事的人们,人生有梦,前路精彩。
商业化与读者与“饭圈”
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创建了以读者按章付费为核心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此后,包含打赏、月票等付费机制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逐渐完善,并为各大文学网站所借鉴。
这种付费阅读机制的建立,使得网络文学的读者不仅是单方面地阅读和接受作品,他们更是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王玉玊认为,作者直接从读者处即时获得经济收入的运作模式,使得网络文学作品具有了鲜明的读者导向性。
但正所谓机也商业化,危也商业化。成功产业化后,更直接的受众压力、已成模式的行业特性,让写手的“签约”乃至“封神”之路都更加“道阻且长”。
而且随着相关产业链的形成,被视为大“IP”富矿的网络文学的价值也被重估。但对资本与市场的过度迎合,让网络文学面临着概念被窄化、内容单一化且劣币驱逐良币等问题。
现在的网络文学用户,年轻而有活力。他们拥有良好付费习惯,乐于为优质作品买单,他们对作品质量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要求和标准。
《万族之劫》《我师兄实在太稳健了》《大奉打更人》等作品大受追捧,折射出现在的网络文学用户的欣赏趣味。用户需求所形成的动力和压力,倒逼网络文学生产作出调整和改变。
阅读愉悦会激发读者的创作欲和文化生产力,为自己喜欢的作品“应援”“产粮”,从而涌现出大量的衍生创作。这些衍生创作,既是在原著架构下的延伸与填充,也成为以粉丝聚集效应为基础的IP“基建”,不仅填补了网文IP开发的“真空期”,更为后续IP开发提供框架参考奠定基础。
同人图片、衍生文、配音、广播剧、改编游戏、改编动漫、电视播剧都是网文IP的重要内容。
我们看到,“为爱发电”的衍生创作,一方面充分调动和展现了书粉的创造力,为作品的视觉、听觉构建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又能帮助作品“出圈”,吸引潜在受众,为IP影响力形成铺垫。因此,书粉的衍生创作成为构建IP的“基建”。
书粉衍生创作已经成为“网络文学+”产业文化生态的有机构成,并为增强整个产业文化生态的活力持续发挥独特的作用和能量。
难寻的古早阅读感
纵观二十余年网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喷薄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几乎同频。
历史上类似网络文学的商业化写作的兴起也随着市民阶层的扩大与文化消费的“唤起”,而新世纪以来网络科技的发展,则轻而易举地推倒了横亘在作者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无形之墙,指数级扩大了供需两端的需求与空间。
虽然年龄不同、身份有别、气质各异,但在类型与体量同样庞杂的网络文学中,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玄幻也好,穿越也罢,抑或盗墓和耽美,网络文学提供了兼具“沉浸感”“惊喜感”等的阅读体验。
这种精神润滑剂的独特效用及其所对应满足的社会文化及心理需求,正是网络文学排浪式涌起的背后主因之一。
但是读者特别是有着多年网文书龄的老书虫在如今的更多样文选择面前却往往犯“书荒”,读者群体所期待的网络文学的内容多元性和群落同好性、视野的丰富性和想象的新鲜性、拓展性正在资本的规训下坍缩,能令老饕们眼前一亮嘴角流涎的文字也是愈发不好触及。
却是道一句:那一抹古早阅读感,最是难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