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何疏导家庭心理健康问题?一批“解忧驿站”进驻上海居民小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何疏导家庭心理健康问题?一批“解忧驿站”进驻上海居民小区

驿站以小区居民活动室为阵地,设置独立咨询空间,专业心理咨询师会定期定时“坐诊”,在家门口为居民提供常态化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宣教服务。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 杨舒鸿吉

三口之家中,父母平时工作压力大,回到家中还要为孩子的学习犯难……如今这样的家庭事务,在上海也有了“港湾”。

近日,在上海市普陀区万里街道,一批“解忧驿站”正式进驻居民小区。

驿站以小区居民活动室为阵地,设置独立咨询空间,专业心理咨询师会定期定时“坐诊”,在家门口为居民提供常态化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宣教服务。

记者获悉,早在2020年5月,万里街道在区妇联的指导下成立了心理健康公益互助联盟,成员不仅包括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涵盖律师、婚姻指导师等多方。此次联盟搭建“解忧驿站”,旨在通过心理咨询师一对一服务,聚焦家庭教育,解决家庭、亲子之间的隔阂或矛盾。

万里街道是以2000年后商品房小区为主的成长型社区,居住人群中三口之家比重较高。街道妇联在走访学校、家庭中发现:有些孩子,由于压力产生负面情绪,没有及时找到出口,变成了心理健康问题;有些孩子,由于家庭教养环境差异,表现为各种行为问题。

记者从万里街道了解到,辖区目前共有33个居民小区,“解忧驿站”是街道心理健康公益互助联盟深入社区的探索,目前已经在辖区交暨、香泉、愉景华庭三个小区试点,通过前期经验积累和总结,2022年街道将进一步在其他小区推广,计划年内居民区实现全覆盖。

“咨询过程中,志愿者发现目前很多孩子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其背后都和家庭息息相关,如父母离异、家庭纠纷、精神障碍、隔代养育等等,因此解忧驿站重点聚焦家庭教育问题的心理指导,在’一孩子一方案’的基础上升级为‘一家庭一方案’的工作机制,由心理咨询师、社区志愿者、公益律师等力量配合居委会、学校做好疏导和化解,共同关注特殊家庭、困境儿童成长。”万里街道妇联负责人介绍。

父母成长增能营。

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将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并且明确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与责任。做父母其实也需要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

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而在《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的家庭教育六大主要内容中,第六项专门指出要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此外,近期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与落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也急速提升。

除了国家法律法规对家庭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视,早在去年(2020年6月5日),上海市卫健委、发改委等十一部门就联合印发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20-2030年)》。

《规划》明确,充实完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平台。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政法中心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建立社区心理健康咨询点,组织心理咨询人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对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指导、心理支持等服务。

家校还与社区建立互通机制。

此次万里街道 “解忧驿站”公益项目,将心理咨询点设立进小区,正是对精神卫生体系建设要求的积极响应与落实。

据“解忧驿站”项目负责人介绍,“驿站是深入基层的触手,居委会、学校也会发现个案,心理联盟始终坚持多管道关心,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公益互助。”目前志愿咨询师约三十人,目前已经确定进行心理辅导的案例达到一百余人,部分是短期咨询,部分则需要长期跟踪与关注。

2020年底,万里辖区四年级学生王明(化名)因家中发生变故,逐渐产生厌学情绪。起初家长总是给孩子请病假,但时间一长,班主任感觉不太对劲,便第一时间告知了学校的心理老师。老师立即和街道心理联盟的志愿者联系,双管齐下展开心理疏导。一方面老师倾听王明的想法,并给予他陪伴、鼓励,感受到孩子内心其实是想得到帮助的,并不想逃避问题。另一边,联盟志愿者也给孩子家长进行了个案服务。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2021年9月王明已经返校正常上课,状态也恢复了往常。同时,家长也知道了孩子的问题所在,更加明白了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工作时,家校社“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2020年5月,一场特殊儿童关爱推进会在普陀万里街道召开,会议针对辖区学校个别特殊家庭的孩子存在着不同程度逃学、厌学甚至伤害自己的情况,确立了关爱方案和工作执行细则。也正是这场推进会,让一支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开始萌芽。

此后,萌芽逐渐破土,名为“成长·守护”的万里街道心理健康公益互助联盟成立,围绕心理知识的普及、提升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的客观认知开展常规性工作。联盟通过建立关爱工作微信群,及时互通信息,另外针对学校、社区和家庭不同群体开展各类讲座、沙龙、直播、答疑近百场(次),覆盖约18000人次,提供公益普惠的家庭教育和婚姻指导。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新时代的家长也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据万里街道妇联负责人介绍,2021年心理健康公益互助联盟同步试点了父母赋能营项目,针对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沙龙,在社区层面针对个性化问题做到“有问必答”。父母赋能营项目不同于普通讲座,是以小组形式进行专业知识传播与教学互动,每期10人,面对面授课。目前已经开展了10期。

“除了让更多的家长拥有正确的育儿观念与沟通方式之外,我们也希望建立社区家庭教育学习园地,共同推动家庭教育文化的普及与推广。”上述负责人表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何疏导家庭心理健康问题?一批“解忧驿站”进驻上海居民小区

驿站以小区居民活动室为阵地,设置独立咨询空间,专业心理咨询师会定期定时“坐诊”,在家门口为居民提供常态化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宣教服务。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 杨舒鸿吉

三口之家中,父母平时工作压力大,回到家中还要为孩子的学习犯难……如今这样的家庭事务,在上海也有了“港湾”。

近日,在上海市普陀区万里街道,一批“解忧驿站”正式进驻居民小区。

驿站以小区居民活动室为阵地,设置独立咨询空间,专业心理咨询师会定期定时“坐诊”,在家门口为居民提供常态化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宣教服务。

记者获悉,早在2020年5月,万里街道在区妇联的指导下成立了心理健康公益互助联盟,成员不仅包括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涵盖律师、婚姻指导师等多方。此次联盟搭建“解忧驿站”,旨在通过心理咨询师一对一服务,聚焦家庭教育,解决家庭、亲子之间的隔阂或矛盾。

万里街道是以2000年后商品房小区为主的成长型社区,居住人群中三口之家比重较高。街道妇联在走访学校、家庭中发现:有些孩子,由于压力产生负面情绪,没有及时找到出口,变成了心理健康问题;有些孩子,由于家庭教养环境差异,表现为各种行为问题。

记者从万里街道了解到,辖区目前共有33个居民小区,“解忧驿站”是街道心理健康公益互助联盟深入社区的探索,目前已经在辖区交暨、香泉、愉景华庭三个小区试点,通过前期经验积累和总结,2022年街道将进一步在其他小区推广,计划年内居民区实现全覆盖。

“咨询过程中,志愿者发现目前很多孩子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其背后都和家庭息息相关,如父母离异、家庭纠纷、精神障碍、隔代养育等等,因此解忧驿站重点聚焦家庭教育问题的心理指导,在’一孩子一方案’的基础上升级为‘一家庭一方案’的工作机制,由心理咨询师、社区志愿者、公益律师等力量配合居委会、学校做好疏导和化解,共同关注特殊家庭、困境儿童成长。”万里街道妇联负责人介绍。

父母成长增能营。

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将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并且明确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与责任。做父母其实也需要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

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而在《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的家庭教育六大主要内容中,第六项专门指出要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此外,近期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与落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也急速提升。

除了国家法律法规对家庭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视,早在去年(2020年6月5日),上海市卫健委、发改委等十一部门就联合印发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20-2030年)》。

《规划》明确,充实完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平台。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政法中心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等建立社区心理健康咨询点,组织心理咨询人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对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心理指导、心理支持等服务。

家校还与社区建立互通机制。

此次万里街道 “解忧驿站”公益项目,将心理咨询点设立进小区,正是对精神卫生体系建设要求的积极响应与落实。

据“解忧驿站”项目负责人介绍,“驿站是深入基层的触手,居委会、学校也会发现个案,心理联盟始终坚持多管道关心,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公益互助。”目前志愿咨询师约三十人,目前已经确定进行心理辅导的案例达到一百余人,部分是短期咨询,部分则需要长期跟踪与关注。

2020年底,万里辖区四年级学生王明(化名)因家中发生变故,逐渐产生厌学情绪。起初家长总是给孩子请病假,但时间一长,班主任感觉不太对劲,便第一时间告知了学校的心理老师。老师立即和街道心理联盟的志愿者联系,双管齐下展开心理疏导。一方面老师倾听王明的想法,并给予他陪伴、鼓励,感受到孩子内心其实是想得到帮助的,并不想逃避问题。另一边,联盟志愿者也给孩子家长进行了个案服务。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2021年9月王明已经返校正常上课,状态也恢复了往常。同时,家长也知道了孩子的问题所在,更加明白了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工作时,家校社“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2020年5月,一场特殊儿童关爱推进会在普陀万里街道召开,会议针对辖区学校个别特殊家庭的孩子存在着不同程度逃学、厌学甚至伤害自己的情况,确立了关爱方案和工作执行细则。也正是这场推进会,让一支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开始萌芽。

此后,萌芽逐渐破土,名为“成长·守护”的万里街道心理健康公益互助联盟成立,围绕心理知识的普及、提升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的客观认知开展常规性工作。联盟通过建立关爱工作微信群,及时互通信息,另外针对学校、社区和家庭不同群体开展各类讲座、沙龙、直播、答疑近百场(次),覆盖约18000人次,提供公益普惠的家庭教育和婚姻指导。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新时代的家长也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据万里街道妇联负责人介绍,2021年心理健康公益互助联盟同步试点了父母赋能营项目,针对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沙龙,在社区层面针对个性化问题做到“有问必答”。父母赋能营项目不同于普通讲座,是以小组形式进行专业知识传播与教学互动,每期10人,面对面授课。目前已经开展了10期。

“除了让更多的家长拥有正确的育儿观念与沟通方式之外,我们也希望建立社区家庭教育学习园地,共同推动家庭教育文化的普及与推广。”上述负责人表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