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赵孟
“大豆振兴”任重道远。
2021年初,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就中国粮食生产问题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2021年农业农村系统将力争“两稳一增”,即稳口粮,稳大豆,增玉米。稳大豆,即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力争播种面积稳定在1.4亿亩以上。
12月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关于2021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显示,大豆稳产增产目标实现程度并不理想。2021年,大豆播种面积降至1.26亿亩,比上年减少2200万亩,下降14.8%,大豆单产130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2.3公斤,下降1.8%。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副司长王明华对粮食生产情况进行解读时介绍,豆类减产明显,主要原因是大豆收益与玉米相比较低,农民种植意愿减弱。
大豆育种专家、中国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与种子科学系教授孙连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大豆播种面积和单产下降是正常的市场波动所致,这并不意味着大豆生产遭遇新的困境。
近期,大力发展大豆油料再次作为重要任务被强调。12月21日,农业农村部党组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交流会,指出要大力发展大豆油料,选育优良品种,挖掘面积潜力。12月27日,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明确强调,要攻坚克难扩种大豆油料,把扩大大豆油料生产作为明年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大豆进口量为857万吨,比10月份的511万吨增长68%,今年前11个月,中国进口大豆8765万吨。虽然进口量同比下降5.5%,但在全球粮食安全受到普遍关注的背景下,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大豆被格外关注。
自1995年,中国大豆贸易出现转折,从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大豆进口量也从最初的100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过1亿吨。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占全球大豆贸易总量的60%左右。以2020年为例,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达到83.7%。
“中国大豆不仅进口量大,对国际市场依赖度高,而且主要依赖于局部地区,尤其是美洲。”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
以今年10月为例,按照海关总署公开的信息,大豆进口的前三大渠道为巴西、阿根廷和美国。“地缘政治局势变数使进口来源单一的中国大豆面临危机。”罗必良称,因此降低大豆进口依存度非常必要。
大豆进口量居高不下与国内外大豆价格倒挂紧密相关。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信息,2020年前11个月中国进口大豆9280.3万吨(约为东北大豆总产量的9倍以上),进口均价为每吨2722.9元(约为东北大豆报价的50%左右)。
中国大豆平均亩产较低,约为135公斤,相当于美国平均亩产的80%。“国内产量低,成本高,国际市场价格相对较低,许多大豆加工企业当然更倾向从国外购买,这造成对国内市场的冲击,继而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罗必良称,多年来,这一状况未发生根本性好转。
近年来,“端牢饭碗”被频频提及。根据《2020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统计公报》,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97.19%,水稻和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84.35%和89.76%。但油菜和花生这类油料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目前只有59.91%和63.96%。
“在大量劳动力进行非农转移,农业劳动力投入不足的背景下,要达到同时抓好油菜、花生等油料生产,多油并举、多措并施扩面积、提产量的目标,还要重点关注大豆和油料作物的耕作机械化水平,强化机械配套,提高劳动生产力。”罗必良认为。
“端牢饭碗”是否要求实现大豆自给?孙连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自产的大豆,主要用于食品加工行业,在未来是可能实现自给的,这也是科研工作者近几年的目标。“业内普遍的共识是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榨油部分使用进口大豆,而食用部分争取实现自给。”孙连军曾称。
罗必良认为,减少大豆进口依存度,强化粮食自主性是必要的,但要避免走向极端。“毕竟国际市场上大豆价格低,企业进口国外部分低价格农产品,也是节省耕地,节省水,节省劳动力的策略性替代方式。”罗必良称,“没有必要做到大豆100%自给。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可以协调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由此因时制宜相机决策,这或许是更为稳妥的方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