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大厂、退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大厂、退潮

卖给腾讯还是阿里,不再是一道必答题。

文|财报看公司  文斌

2021年的最后一周,大厂拉开退潮的序幕,这可能将成为2022年最重要的底色。

12月30日,滴滴公布了上市以来的第一份财报。财报公告指出,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辞任滴滴董事会董事,改由阿里巴巴高级法务总监、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总法律顾问张毅接任。

在这之前,腾讯在12月23日就刚宣布,将其持有的约4.6亿股京东普通股以中期派息的方式发放给符合资格的股东。派息完成后,腾讯对京东持股由17%下降至2.3%,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将从京东董事会卸任。

虽然腾讯在这之后也曾表示,变相减持只是因为京东已经非常稳定、成熟,并且腾讯仍然将与京东保持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但在市场的解读中,反垄断政策依然是大厂减持的首要因素。

新的一年里,无论是阿里、腾讯都将进行着一场资本的大撤退,现在只是刚刚开始。

放权、减控、转型

相比于腾讯直接减持京东,并退出后者董事会,阿里在滴滴的调整,却是更换了代言人。

不过,即使只是考虑滴滴目前的处境,阿里这次换人也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更关键的变化是,张勇的离开,代表阿里正在逐渐放松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

与腾讯对外投资一直参股不控股的方式不同,阿里的对外的战略投资都比较倾向于收购并融入自己生态体系。所以,在与被投企业的关系中,阿里一直以来都在谋求更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而这一次随着张勇离开滴滴董事会,阿里在滴滴董事会代言人的等级下降,影响力自然也随之降低。从趋势上而言,这与腾讯退出京东也如出一辙。

就阿里而言,这种降低“影响”的行为,也不单单表现在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上,在阿里内部也是如此。

12月6日,阿里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发布内部信,宣布阿里正式进行新一轮组织结构调整并升级为“多元化治理”体系。这是继2015年张勇上台实行“中台战略”以来,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组织战略调整。

组织体系升级后,阿里巴巴将划分为中国数字商业、海外数字商业、生活服务、云与科技四大业务板块,分别由戴姗、蒋凡、俞永福、张建锋负责,并分别对应内需、全球化和云计算三大战略方向。

比较而言,在以前“中台战略”下划分业务线的模式,中台拥有更多的管理权限,更像是一种集权的管理方式;而随着“多元化治理”结构的展开,各业务板块由不同的负责人自主管理,其中的自由度和独立性也因此有了更高的保证。

张勇在内部信中谈到,此次变革的初衷,是在各个业务领域用更清晰的战略蓝图、更敏捷的组织面向未来,真正创造长期价值。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在阿里与被投企业的合作中将权利下放,给予双方更大的自主权,这其实也可以看做是阿里对内管理理念在外部的一种延续。

而这种延续,在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背景下也显得尤为必要。

以退为进

如今,提到互联网大厂,人们想到的总是垄断、资本、内卷、996等负面的词汇。造成这些的原因,一定程度是因为这些互联网大厂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在快速扩张:业务扩张、投资扩张。

时代都有它的必然性。我们不能否认,过去十多年里中国科技、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的变化中,大厂们从人才、资金、生态上都起到了关键的带动作用。

从数据上看,阿里和腾讯的大规模对外扩张大概开始于2014年。

这一年,阿里和腾讯年对外投资总额分别为502.08亿和365.7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1.93%和2287.14%。这一年之后,两者的年投资总额都开始进入千亿规模。

相应的,2014年之后,中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从2015年~2018年,同比增长均超过100%。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因为互联网行业逐步放缓,封闭、内卷的大环境对创新创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变得不再友好。

比如从2017年开始,许多想要做大或者有机会做大的创业者们,都开始面临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成功之后,是卖给腾讯还是阿里。

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在中国295家独角兽企业,其中拥有腾讯投资背景的企业59家,拥有阿里系投资背景的企业31家。两者合计占独角兽企业总量的30.5%。而拥有互联网大厂投资背景的企业158家,占比53.56%。

可以说,如今的互联网行业,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集中度。但这也恰恰说明,如今的互联网大厂也到了应该转变的时候。

因此,不仅是市场监管层面要求阿里、腾讯退出相应的行业;而是对于腾讯和阿里而言,他们也在调整中寻找自己新的发展方向。

事实也是如此,近几年来,腾讯、阿里也都在逐步转变企业发展和对外投资策略,注重硬科技领域的投资布局。

2020年5月,腾讯发布公告,表示将未来5年将投资700亿美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云计算、AI、区块链、5G、网络安全和量子计算。

在对内方面,据腾讯在今年11月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腾讯研发产生费用达到137.3亿元,创今年单季度新高。同时,今年腾讯前三个季度累计研发投入达到378.59亿元,同比增长36%。

今年3月,腾讯还成立了深圳宝安湾腾讯云计算有限公司,做起了集成电路的设计与研发。

有投入自然也会有成果。

相比而言,阿里在硬科技方面的投入要早许多。2017年,阿里巴巴就成立了达摩院,专注于基础科学和创新性技术的研究。

同时,今年12月组织结构升级之后,云与科技成为四大业务板块之一,成为与阿里传统的电商和本地生活并列的重要存在,云计算也成为与内需、全球化并列的三大战略之一。

除此之外,乡村振兴也成为腾讯、阿里的重要发展方向。

今年以来,腾讯相继在4月和8月分别宣布投入500亿专项资金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和“共同富裕专项计划”。而无论是前后哪一个战略,马化腾都明确提到了乡村振兴在其中的重要位置。

相对于腾讯,阿里巴巴也在9月2日宣布启动“助力共同富裕”,计划在2025年之前累计投入1000亿助力共同富裕。而十大行动中,有超过一半的计划如助推农业产业化建设,投入建设村级医疗站等等,都与乡村振兴有关。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腾讯和阿里两家企业就像互联网行业里两颗拔地而起的参天大树,树荫遮蔽之处,很难再长出高大的植物。

而随着国家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逐步深化,曾经号称无边界的大厂也开始拥有了明确的界限。

这些界限,将会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市场,让那些想要做大,或者有机会做大科技企业,不再将卖给腾讯还是阿里,当做是一道必答题。而作为规模庞大的头部企业,他们也将在硬科技、乡村振兴、出海等更广阔的市场上寻找到新的机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腾讯

5.5k
  • 腾讯混元大语言模型和3D模型正式开源
  • 纯血鸿蒙版微信开启邀请内测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大厂、退潮

卖给腾讯还是阿里,不再是一道必答题。

文|财报看公司  文斌

2021年的最后一周,大厂拉开退潮的序幕,这可能将成为2022年最重要的底色。

12月30日,滴滴公布了上市以来的第一份财报。财报公告指出,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辞任滴滴董事会董事,改由阿里巴巴高级法务总监、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总法律顾问张毅接任。

在这之前,腾讯在12月23日就刚宣布,将其持有的约4.6亿股京东普通股以中期派息的方式发放给符合资格的股东。派息完成后,腾讯对京东持股由17%下降至2.3%,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将从京东董事会卸任。

虽然腾讯在这之后也曾表示,变相减持只是因为京东已经非常稳定、成熟,并且腾讯仍然将与京东保持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但在市场的解读中,反垄断政策依然是大厂减持的首要因素。

新的一年里,无论是阿里、腾讯都将进行着一场资本的大撤退,现在只是刚刚开始。

放权、减控、转型

相比于腾讯直接减持京东,并退出后者董事会,阿里在滴滴的调整,却是更换了代言人。

不过,即使只是考虑滴滴目前的处境,阿里这次换人也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更关键的变化是,张勇的离开,代表阿里正在逐渐放松对被投资企业的影响。

与腾讯对外投资一直参股不控股的方式不同,阿里的对外的战略投资都比较倾向于收购并融入自己生态体系。所以,在与被投企业的关系中,阿里一直以来都在谋求更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而这一次随着张勇离开滴滴董事会,阿里在滴滴董事会代言人的等级下降,影响力自然也随之降低。从趋势上而言,这与腾讯退出京东也如出一辙。

就阿里而言,这种降低“影响”的行为,也不单单表现在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上,在阿里内部也是如此。

12月6日,阿里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发布内部信,宣布阿里正式进行新一轮组织结构调整并升级为“多元化治理”体系。这是继2015年张勇上台实行“中台战略”以来,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组织战略调整。

组织体系升级后,阿里巴巴将划分为中国数字商业、海外数字商业、生活服务、云与科技四大业务板块,分别由戴姗、蒋凡、俞永福、张建锋负责,并分别对应内需、全球化和云计算三大战略方向。

比较而言,在以前“中台战略”下划分业务线的模式,中台拥有更多的管理权限,更像是一种集权的管理方式;而随着“多元化治理”结构的展开,各业务板块由不同的负责人自主管理,其中的自由度和独立性也因此有了更高的保证。

张勇在内部信中谈到,此次变革的初衷,是在各个业务领域用更清晰的战略蓝图、更敏捷的组织面向未来,真正创造长期价值。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在阿里与被投企业的合作中将权利下放,给予双方更大的自主权,这其实也可以看做是阿里对内管理理念在外部的一种延续。

而这种延续,在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背景下也显得尤为必要。

以退为进

如今,提到互联网大厂,人们想到的总是垄断、资本、内卷、996等负面的词汇。造成这些的原因,一定程度是因为这些互联网大厂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在快速扩张:业务扩张、投资扩张。

时代都有它的必然性。我们不能否认,过去十多年里中国科技、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的变化中,大厂们从人才、资金、生态上都起到了关键的带动作用。

从数据上看,阿里和腾讯的大规模对外扩张大概开始于2014年。

这一年,阿里和腾讯年对外投资总额分别为502.08亿和365.7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1.93%和2287.14%。这一年之后,两者的年投资总额都开始进入千亿规模。

相应的,2014年之后,中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从2015年~2018年,同比增长均超过100%。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因为互联网行业逐步放缓,封闭、内卷的大环境对创新创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变得不再友好。

比如从2017年开始,许多想要做大或者有机会做大的创业者们,都开始面临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成功之后,是卖给腾讯还是阿里。

IT桔子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在中国295家独角兽企业,其中拥有腾讯投资背景的企业59家,拥有阿里系投资背景的企业31家。两者合计占独角兽企业总量的30.5%。而拥有互联网大厂投资背景的企业158家,占比53.56%。

可以说,如今的互联网行业,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集中度。但这也恰恰说明,如今的互联网大厂也到了应该转变的时候。

因此,不仅是市场监管层面要求阿里、腾讯退出相应的行业;而是对于腾讯和阿里而言,他们也在调整中寻找自己新的发展方向。

事实也是如此,近几年来,腾讯、阿里也都在逐步转变企业发展和对外投资策略,注重硬科技领域的投资布局。

2020年5月,腾讯发布公告,表示将未来5年将投资700亿美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云计算、AI、区块链、5G、网络安全和量子计算。

在对内方面,据腾讯在今年11月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腾讯研发产生费用达到137.3亿元,创今年单季度新高。同时,今年腾讯前三个季度累计研发投入达到378.59亿元,同比增长36%。

今年3月,腾讯还成立了深圳宝安湾腾讯云计算有限公司,做起了集成电路的设计与研发。

有投入自然也会有成果。

相比而言,阿里在硬科技方面的投入要早许多。2017年,阿里巴巴就成立了达摩院,专注于基础科学和创新性技术的研究。

同时,今年12月组织结构升级之后,云与科技成为四大业务板块之一,成为与阿里传统的电商和本地生活并列的重要存在,云计算也成为与内需、全球化并列的三大战略之一。

除此之外,乡村振兴也成为腾讯、阿里的重要发展方向。

今年以来,腾讯相继在4月和8月分别宣布投入500亿专项资金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和“共同富裕专项计划”。而无论是前后哪一个战略,马化腾都明确提到了乡村振兴在其中的重要位置。

相对于腾讯,阿里巴巴也在9月2日宣布启动“助力共同富裕”,计划在2025年之前累计投入1000亿助力共同富裕。而十大行动中,有超过一半的计划如助推农业产业化建设,投入建设村级医疗站等等,都与乡村振兴有关。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腾讯和阿里两家企业就像互联网行业里两颗拔地而起的参天大树,树荫遮蔽之处,很难再长出高大的植物。

而随着国家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逐步深化,曾经号称无边界的大厂也开始拥有了明确的界限。

这些界限,将会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市场,让那些想要做大,或者有机会做大科技企业,不再将卖给腾讯还是阿里,当做是一道必答题。而作为规模庞大的头部企业,他们也将在硬科技、乡村振兴、出海等更广阔的市场上寻找到新的机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