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餐饮业被“鞭子”赶着走,有人开“单身酒馆”,有人碰瓷元宇宙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餐饮业被“鞭子”赶着走,有人开“单身酒馆”,有人碰瓷元宇宙

餐饮门店的小创新应该如何做?

文|筷玩思维记者 李三刀

在一次饭桌上,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餐饮业是否需要与时俱进”?

提问者认为,今天的餐饮人过于讲究创新、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很多品牌为了噱头、做出了一堆不被市场需要的四不像。再从宏观角度来看,从石器时代到清朝,人类饮食都是锅具和食材的经济(或者叫流动),把菜做好了,餐饮的本分也就到位了,本着最小作用力原理,只要人的本质没有变,那么餐饮业实在没必要去做“与时俱进”的新探索。

有意见附和认为,餐饮业是人的行业,也是服务的经济,从前些年开始,餐饮业就经历了互联网+、O2O、3D打印、区块链、新零售、直播、代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在技术升级之下,不可否认人的本质是没有变的,在新技术影响下,确实有餐饮人在其中受益,但也有受损的(比如山寨品牌横行,再比如盲目改革)。

还有人认为,人的本质确实没有变,但很多事儿(包括餐饮消费这个事儿)甚至大多改变还远无法涉及人的本质这一深度,技术这个事儿需要辩证去看。

最终大家达成了共识:古代餐饮也是有技术改革的,比如石器时代的石器就是技术,打铁做锅以及有了丝绸之路后引入的新食材等,这些都是技术与时代的变化,只不过当下加剧了这种变化而已,是否需要与时俱进,主要看的是时代是否有了新的技术,且新的技术是否于餐饮经济有相应的推动价值。

为什么餐饮业永远需要技术创新做底子?

“与时俱进”是一个特别好的词,时代在进步加上技术的发展,最终改变了人的生活圈子(给人带来了新的生活),这是与时俱进的内核。

1)、读懂时代发展的内核差异

拉长时间跨度来看,人类饮食最早的变化在于人(或者叫“猴子”)从树上下来,古人在树上的时候吃嫩叶、野果以及其它树上的虫子等,古人在树上的时候天敌并不多,那时的大脑更不怎么发达,因此需要的思考也很少,动能需求低则饮食需求低。

从树上下来之后,古人的活动范围变广了(此时天敌变多了,需要跑了,饮食需求也相应变化),随着动能需求更大,人类的食谱也更广了,再到学会用火,人类祖先才从饮食中脱离出来,古人的大脑在此时开始进化。

我们把跨度从几万年缩短到这几千年,从钟鸣鼎食开始,人类就学会用金属做锅(也是人类体质重金属中毒的开端),中餐的技艺也逐步发展,再加上食材的流通,比如胡萝卜、辣椒、土豆等食材进入中国,中餐的技艺就步入高级化的时代。

从过往来看,过去的技术变革一直是以生活化的角度进入饮食领域,古人认为饮食高于人,比如礼记尚书等就是认为饮食可以通神,再比如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也和吃有关(炼丹,企图吃了成仙),加上农耕社会的限制,那时的读书人和商人可谓凤毛麟角,所以古代的生活几乎就是饮食,饮食也基本就是生活。

到了当代的技术与时代的变革,这类就基本脱离了生活,比如通信技术,从1G发展到现在的5G,人类技术交流以世界为范围,它时刻在涌现新的东西,比如外卖技术、直播带货,这类新技术刚出来时大家还不知道原来可以这样玩,一段时间后,大家觉得这就是生活,哪怕现有的新技术是过去难以想象的。也就是说,技术在当代成了想象的一个飞跃与实现。

2)、技术与时俱进带来的“价值打劫”

从上文的内容来看,人类关于饮食、餐饮历经了三个大的变革:

①最早的饮食就是活着,就像其它动物一样,由于饮食是不定的,所以99.99%的野生动物一生都在觅食,大多古人也是如此,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都在田里。

②接下来的饮食就是生活,比如少部分古代贵族,他们不需要为饮食来源烦恼,这时候就冒出了“吃喝玩乐”的人生真谛,其中饮食就占了前二(吃喝)。

③到了当代,饮食就成了一种新的、必要的体验,比如人们会去吃各种网红餐饮,再比如早些年各种机器人餐厅的网红化等,好不好吃不重要,打卡才是餐饮的真谛。

我们会发现,饮食在当代成了一种刺激,如果哪家餐厅更“刺激”人,这家餐厅一般门庭若市,比如明星餐厅、网红餐厅等。

人是猎奇的动物,更是群居、追求社会认同的物种,只不过这种动物属性在当代被放大了,因为人生是苦涩的(当代社会信息量大爆炸导致的),所以人们才需要去追求饮食的甘甜。

在市场经济推动下,餐饮门店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地方(可见过去的人有空自己做饭,现代大多数人没空、也懒得自己做饭,这才导致了餐饮业的发达),从改革开放至今,餐饮门店的数量从几万家增长到近千万家,每家餐饮店都如同过江之鲤,为了附和人们对于餐饮的基础饮食需求及体验需求,与时俱进的新意成了餐厅鱼跃龙门的发展改革。

所以,不是餐厅想不想要与时俱进,而是被市场经济的消费观打劫,迫使餐厅不得不与时俱进。

关于与时俱进,创新很重要,但餐饮品牌要玩小创新而非大创新

人产生了经济的行为,而餐饮的核心是以经济的形式提供饮食,在经济和饮食的双向流通下,餐饮的价值在此时就形成了最基本的闭环(这里指的是基础供需,给钱吃饭)。而在整个餐饮业,它的供应几乎是过剩的,这就导致仅仅是做好本质闭环的行为是不足以打赢市场竞争的,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仅仅是菜做的好吃、价格不贵,服务也不错,但这样的餐厅并不能说是有竞争价值(在巨量样本下,好餐厅已沦为寻常,当然“坏餐厅”也不少)。

在传统餐饮圈子下,大家都是做着周边1-3公里的生意,反正早期大家都是做菜思维,消费者去哪儿吃都是吃,所以都采取了就近圈子原则。而新餐饮人在做菜方面可能弱了一些,比如西少爷等都不过是“临时抱墙角”学了几个月手艺就来开餐厅,因为餐饮本质的不足,所以他们更会讲故事,也更会玩创新(营销+资本+餐饮),我们可以看到,新餐饮品牌打破了周边1-3公里的限制,“优质的新餐饮品牌”基本能让消费者跨区来打卡。

创新有什么用?新餐饮品牌展现了诸多答案,其一,有创新就有新体验,这可以让消费者打破距离限制,再远也要来消费;其二,创新可以让消费者略微忽略餐厅在餐饮体验方面的劣势,比如很多料理包餐厅靠着营销创新放了不少加盟,曾经也创造了不少排队神话(这就是为什么上文的优质新餐饮品牌需要打双引号的原因,一时好不代表基业长青)。

但拉长时间来看,如果只钻研创新而忽略了餐饮的内涵,比如食品安全、菜品口味等,那么再大的创新也不能让品牌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餐饮业确实需要与时俱进,而在当下创新之于餐饮业更是重中之重。要做好创新,它还不能让创新的权重高于餐饮本身。餐饮业也可以做大的创新,但创新再大,它也不能大于餐饮的根本,在做好菜的基础上,餐饮业更适合做小创新而非大创新。

那么,餐饮门店的小创新应该如何做?我们可以从市场案例中去找答案。

从模式改革到单身酒馆再到元宇宙,餐饮小创新为了体验还是为了流量?

从诸多现代出版的古代菜谱来看,历史餐饮的小创新多以菜品为主,且基本是数几十年、数百年才有冒出些许新菜品,而当代餐饮业几乎是到了近几十年才有了大规模、高频率的创新,比如从电话订餐到互联网+、从外带到团购再到外卖和零售等(创新区间越来越短,过去是几百年,现在是几年,甚至几个月),我们可以将系列新玩法分成三类。

其一技术派,从对讲机、点菜宝、POS机、洗碗机的加入,再到点餐系统、数据分析系统、送餐机器人等,新技术持续优化餐饮体验;其二是模式变革一类,从最早的订餐、外带、团购,再到当下的外卖、新零售、电商,更有一日双菜单、多菜单,如白天餐厅、晚上酒吧等;其三是“硬件”方面的小创新,如花醉、同仁四季音乐主题餐厅、胡桃里等就是将花艺、音乐、休闲与餐饮做了结合。

此外,当代餐饮业的创新还有一些在走品类碰撞路线,比如饺酒推出的饺子+小酒馆,又比如大多火锅品牌推出了“火锅+甜品+茶饮”的模式,而在正餐赛道,潇湘·大户人家则用地方菜嫁接中国茶以构建新顾客体验。

除了以上案例,餐饮业还有哪些新思维、新玩法呢?

筷玩思维近期注意到,餐饮与技术的协同关系正在扩大范围,以手机APP为例,目前仅有不到20多家餐饮品牌推出了自有APP,但大多餐饮APP与顾客的链接仅限于点餐,失去了一个APP应有的生活价值。餐饮APP如何有新玩法?我们注意到了“单身小酒馆”这个案例。

前陌陌员工出来创业开发了“单身小酒馆”APP,主打年轻人恋爱社交功能,APP中提供了线上派对(晚上10点开启线上社交)、故事墙、酒友三大功能,以一杯虚拟“精酿”作为聊天的敲门砖。这是一款虚拟酒馆恋爱社交APP,它没有实体酒馆,不过早前也曾经联合马蜂窝开过快闪酒馆,目前主要核心和商业模式都以线上为主。

单身小酒馆APP严格来说不属于餐饮APP,也不属于餐饮案例,但它和餐饮有一定的擦边球,它以酒馆社交APP为关系,为餐饮品牌如何玩转APP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样本(解放餐饮APP并由此实现平台功能)。

要说近期比较火的概念,“元宇宙+餐饮”也是一个案例,关于元宇宙,它可以说是“再造宇宙”的一个脉络,早在19世纪,科学界就有了再造宇宙的想法,到了今天的元宇宙,它其实是一个组合概念,就是退而其次的技术探路而已,简单说元宇宙就是物联网+交互技术,其中还用到了5G、区块链、VR、AI等技术(包括其它硬件,目前主要用于游戏且“游戏币”可以做其它支付)。

但这一系列概念和技术对于餐饮人来说既高远又耗成本,且必要性不大,我们今天看到的元宇宙+餐饮大多属于“初始版”。在金华的MetaClub元宇宙餐厅,它通过场景将餐厅装扮成宇宙主题,同时还接入了虚拟货币支付,也算是元宇宙概念餐厅的基础版。

我们还看了一些打着“元宇宙”概念的餐厅案例,它们大多也是通过场景来标榜元宇宙概念,但其实大多和元宇宙并没有任何关系。比如奈雪的茶在12月发布的盲盒,它也仅仅是在命名方面碰上了元宇宙的瓷(命名为“美好多元宇宙”)。

关于创新与改革是要体验还是流量?这并不全面,在当下市场竞争环境,无论是主动改革还是被动改革,甚至是“碰瓷改革”,所有的商业动作不仅是为了优化体验,更是为了流量,而它底层的利润需求或许才是“真谛”。

结语

由新思维、新玩法、新技术构建的小创新,它对餐饮品牌来说是有高度必要性的,我们需要注意到当下餐饮业的两大新特征:

1)、当下是人类历史自发展以来的最高人口红利期,它也推动了餐饮经济走向了充分竞争、过度竞争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品牌方和消费方都需要小创新来“调味”。

2)、当下中国餐饮的消费流动率远超任何一个时代,不仅是人的流动,更是餐饮文化的交融与冲突,此局面推动了经典菜品向创新菜品发展,更推动了经典模式向创新模式的变革。

由此看,保守和不变会有市场,但这类“古董”将不再有大市场。想要基业长青,要么被逼与时俱进,又或者主动与时俱进,要摁下哪个选项,如何实现与时俱进,要被鞭子赶着走,还是自己主动求变,这全凭餐饮品牌的选择和本事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餐饮业被“鞭子”赶着走,有人开“单身酒馆”,有人碰瓷元宇宙

餐饮门店的小创新应该如何做?

文|筷玩思维记者 李三刀

在一次饭桌上,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餐饮业是否需要与时俱进”?

提问者认为,今天的餐饮人过于讲究创新、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很多品牌为了噱头、做出了一堆不被市场需要的四不像。再从宏观角度来看,从石器时代到清朝,人类饮食都是锅具和食材的经济(或者叫流动),把菜做好了,餐饮的本分也就到位了,本着最小作用力原理,只要人的本质没有变,那么餐饮业实在没必要去做“与时俱进”的新探索。

有意见附和认为,餐饮业是人的行业,也是服务的经济,从前些年开始,餐饮业就经历了互联网+、O2O、3D打印、区块链、新零售、直播、代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在技术升级之下,不可否认人的本质是没有变的,在新技术影响下,确实有餐饮人在其中受益,但也有受损的(比如山寨品牌横行,再比如盲目改革)。

还有人认为,人的本质确实没有变,但很多事儿(包括餐饮消费这个事儿)甚至大多改变还远无法涉及人的本质这一深度,技术这个事儿需要辩证去看。

最终大家达成了共识:古代餐饮也是有技术改革的,比如石器时代的石器就是技术,打铁做锅以及有了丝绸之路后引入的新食材等,这些都是技术与时代的变化,只不过当下加剧了这种变化而已,是否需要与时俱进,主要看的是时代是否有了新的技术,且新的技术是否于餐饮经济有相应的推动价值。

为什么餐饮业永远需要技术创新做底子?

“与时俱进”是一个特别好的词,时代在进步加上技术的发展,最终改变了人的生活圈子(给人带来了新的生活),这是与时俱进的内核。

1)、读懂时代发展的内核差异

拉长时间跨度来看,人类饮食最早的变化在于人(或者叫“猴子”)从树上下来,古人在树上的时候吃嫩叶、野果以及其它树上的虫子等,古人在树上的时候天敌并不多,那时的大脑更不怎么发达,因此需要的思考也很少,动能需求低则饮食需求低。

从树上下来之后,古人的活动范围变广了(此时天敌变多了,需要跑了,饮食需求也相应变化),随着动能需求更大,人类的食谱也更广了,再到学会用火,人类祖先才从饮食中脱离出来,古人的大脑在此时开始进化。

我们把跨度从几万年缩短到这几千年,从钟鸣鼎食开始,人类就学会用金属做锅(也是人类体质重金属中毒的开端),中餐的技艺也逐步发展,再加上食材的流通,比如胡萝卜、辣椒、土豆等食材进入中国,中餐的技艺就步入高级化的时代。

从过往来看,过去的技术变革一直是以生活化的角度进入饮食领域,古人认为饮食高于人,比如礼记尚书等就是认为饮食可以通神,再比如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也和吃有关(炼丹,企图吃了成仙),加上农耕社会的限制,那时的读书人和商人可谓凤毛麟角,所以古代的生活几乎就是饮食,饮食也基本就是生活。

到了当代的技术与时代的变革,这类就基本脱离了生活,比如通信技术,从1G发展到现在的5G,人类技术交流以世界为范围,它时刻在涌现新的东西,比如外卖技术、直播带货,这类新技术刚出来时大家还不知道原来可以这样玩,一段时间后,大家觉得这就是生活,哪怕现有的新技术是过去难以想象的。也就是说,技术在当代成了想象的一个飞跃与实现。

2)、技术与时俱进带来的“价值打劫”

从上文的内容来看,人类关于饮食、餐饮历经了三个大的变革:

①最早的饮食就是活着,就像其它动物一样,由于饮食是不定的,所以99.99%的野生动物一生都在觅食,大多古人也是如此,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都在田里。

②接下来的饮食就是生活,比如少部分古代贵族,他们不需要为饮食来源烦恼,这时候就冒出了“吃喝玩乐”的人生真谛,其中饮食就占了前二(吃喝)。

③到了当代,饮食就成了一种新的、必要的体验,比如人们会去吃各种网红餐饮,再比如早些年各种机器人餐厅的网红化等,好不好吃不重要,打卡才是餐饮的真谛。

我们会发现,饮食在当代成了一种刺激,如果哪家餐厅更“刺激”人,这家餐厅一般门庭若市,比如明星餐厅、网红餐厅等。

人是猎奇的动物,更是群居、追求社会认同的物种,只不过这种动物属性在当代被放大了,因为人生是苦涩的(当代社会信息量大爆炸导致的),所以人们才需要去追求饮食的甘甜。

在市场经济推动下,餐饮门店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地方(可见过去的人有空自己做饭,现代大多数人没空、也懒得自己做饭,这才导致了餐饮业的发达),从改革开放至今,餐饮门店的数量从几万家增长到近千万家,每家餐饮店都如同过江之鲤,为了附和人们对于餐饮的基础饮食需求及体验需求,与时俱进的新意成了餐厅鱼跃龙门的发展改革。

所以,不是餐厅想不想要与时俱进,而是被市场经济的消费观打劫,迫使餐厅不得不与时俱进。

关于与时俱进,创新很重要,但餐饮品牌要玩小创新而非大创新

人产生了经济的行为,而餐饮的核心是以经济的形式提供饮食,在经济和饮食的双向流通下,餐饮的价值在此时就形成了最基本的闭环(这里指的是基础供需,给钱吃饭)。而在整个餐饮业,它的供应几乎是过剩的,这就导致仅仅是做好本质闭环的行为是不足以打赢市场竞争的,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仅仅是菜做的好吃、价格不贵,服务也不错,但这样的餐厅并不能说是有竞争价值(在巨量样本下,好餐厅已沦为寻常,当然“坏餐厅”也不少)。

在传统餐饮圈子下,大家都是做着周边1-3公里的生意,反正早期大家都是做菜思维,消费者去哪儿吃都是吃,所以都采取了就近圈子原则。而新餐饮人在做菜方面可能弱了一些,比如西少爷等都不过是“临时抱墙角”学了几个月手艺就来开餐厅,因为餐饮本质的不足,所以他们更会讲故事,也更会玩创新(营销+资本+餐饮),我们可以看到,新餐饮品牌打破了周边1-3公里的限制,“优质的新餐饮品牌”基本能让消费者跨区来打卡。

创新有什么用?新餐饮品牌展现了诸多答案,其一,有创新就有新体验,这可以让消费者打破距离限制,再远也要来消费;其二,创新可以让消费者略微忽略餐厅在餐饮体验方面的劣势,比如很多料理包餐厅靠着营销创新放了不少加盟,曾经也创造了不少排队神话(这就是为什么上文的优质新餐饮品牌需要打双引号的原因,一时好不代表基业长青)。

但拉长时间来看,如果只钻研创新而忽略了餐饮的内涵,比如食品安全、菜品口味等,那么再大的创新也不能让品牌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餐饮业确实需要与时俱进,而在当下创新之于餐饮业更是重中之重。要做好创新,它还不能让创新的权重高于餐饮本身。餐饮业也可以做大的创新,但创新再大,它也不能大于餐饮的根本,在做好菜的基础上,餐饮业更适合做小创新而非大创新。

那么,餐饮门店的小创新应该如何做?我们可以从市场案例中去找答案。

从模式改革到单身酒馆再到元宇宙,餐饮小创新为了体验还是为了流量?

从诸多现代出版的古代菜谱来看,历史餐饮的小创新多以菜品为主,且基本是数几十年、数百年才有冒出些许新菜品,而当代餐饮业几乎是到了近几十年才有了大规模、高频率的创新,比如从电话订餐到互联网+、从外带到团购再到外卖和零售等(创新区间越来越短,过去是几百年,现在是几年,甚至几个月),我们可以将系列新玩法分成三类。

其一技术派,从对讲机、点菜宝、POS机、洗碗机的加入,再到点餐系统、数据分析系统、送餐机器人等,新技术持续优化餐饮体验;其二是模式变革一类,从最早的订餐、外带、团购,再到当下的外卖、新零售、电商,更有一日双菜单、多菜单,如白天餐厅、晚上酒吧等;其三是“硬件”方面的小创新,如花醉、同仁四季音乐主题餐厅、胡桃里等就是将花艺、音乐、休闲与餐饮做了结合。

此外,当代餐饮业的创新还有一些在走品类碰撞路线,比如饺酒推出的饺子+小酒馆,又比如大多火锅品牌推出了“火锅+甜品+茶饮”的模式,而在正餐赛道,潇湘·大户人家则用地方菜嫁接中国茶以构建新顾客体验。

除了以上案例,餐饮业还有哪些新思维、新玩法呢?

筷玩思维近期注意到,餐饮与技术的协同关系正在扩大范围,以手机APP为例,目前仅有不到20多家餐饮品牌推出了自有APP,但大多餐饮APP与顾客的链接仅限于点餐,失去了一个APP应有的生活价值。餐饮APP如何有新玩法?我们注意到了“单身小酒馆”这个案例。

前陌陌员工出来创业开发了“单身小酒馆”APP,主打年轻人恋爱社交功能,APP中提供了线上派对(晚上10点开启线上社交)、故事墙、酒友三大功能,以一杯虚拟“精酿”作为聊天的敲门砖。这是一款虚拟酒馆恋爱社交APP,它没有实体酒馆,不过早前也曾经联合马蜂窝开过快闪酒馆,目前主要核心和商业模式都以线上为主。

单身小酒馆APP严格来说不属于餐饮APP,也不属于餐饮案例,但它和餐饮有一定的擦边球,它以酒馆社交APP为关系,为餐饮品牌如何玩转APP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样本(解放餐饮APP并由此实现平台功能)。

要说近期比较火的概念,“元宇宙+餐饮”也是一个案例,关于元宇宙,它可以说是“再造宇宙”的一个脉络,早在19世纪,科学界就有了再造宇宙的想法,到了今天的元宇宙,它其实是一个组合概念,就是退而其次的技术探路而已,简单说元宇宙就是物联网+交互技术,其中还用到了5G、区块链、VR、AI等技术(包括其它硬件,目前主要用于游戏且“游戏币”可以做其它支付)。

但这一系列概念和技术对于餐饮人来说既高远又耗成本,且必要性不大,我们今天看到的元宇宙+餐饮大多属于“初始版”。在金华的MetaClub元宇宙餐厅,它通过场景将餐厅装扮成宇宙主题,同时还接入了虚拟货币支付,也算是元宇宙概念餐厅的基础版。

我们还看了一些打着“元宇宙”概念的餐厅案例,它们大多也是通过场景来标榜元宇宙概念,但其实大多和元宇宙并没有任何关系。比如奈雪的茶在12月发布的盲盒,它也仅仅是在命名方面碰上了元宇宙的瓷(命名为“美好多元宇宙”)。

关于创新与改革是要体验还是流量?这并不全面,在当下市场竞争环境,无论是主动改革还是被动改革,甚至是“碰瓷改革”,所有的商业动作不仅是为了优化体验,更是为了流量,而它底层的利润需求或许才是“真谛”。

结语

由新思维、新玩法、新技术构建的小创新,它对餐饮品牌来说是有高度必要性的,我们需要注意到当下餐饮业的两大新特征:

1)、当下是人类历史自发展以来的最高人口红利期,它也推动了餐饮经济走向了充分竞争、过度竞争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品牌方和消费方都需要小创新来“调味”。

2)、当下中国餐饮的消费流动率远超任何一个时代,不仅是人的流动,更是餐饮文化的交融与冲突,此局面推动了经典菜品向创新菜品发展,更推动了经典模式向创新模式的变革。

由此看,保守和不变会有市场,但这类“古董”将不再有大市场。想要基业长青,要么被逼与时俱进,又或者主动与时俱进,要摁下哪个选项,如何实现与时俱进,要被鞭子赶着走,还是自己主动求变,这全凭餐饮品牌的选择和本事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