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连续七年,中国清洁能源领域专利产出居全球之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连续七年,中国清洁能源领域专利产出居全球之首

锂电池、二次电池最受关注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马悦然

近十年,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相关专利数量呈指数级增长。

1月5日,科研和医疗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发布的《净零之路:全球清洁能源研究现状》报告显示,净零领域相关研究已成为全球科研热点。

其中,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研究持续增长,发文量在2012年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自2001年以来,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共计发表40多万篇论文。

在2001-2020年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研究总产出量中,约有四分之一(24%)来自中国;其次分别是美国、印度、德国和日本。

上述报告还指出,中国在2014年后成为清洁能源领域专利产出最高的国家。截至2020年末,全球该领域约一半专利来自中国。

从近十年的科研产出看,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锂电池、二次电池等相关研究主题;其次为光催化、大阳能电池方向,以及风力发电和电能分布方向。

二次电池又称为充电电池蓄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包含了铅酸(或铅蓄)电池、锂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等。

在企业对清洁能源领域近十年科研产出的贡献方面,中国企业的文献产出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且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21%。

但鉴于中国在此领域产出的体量较大,企业产出占比只有5%,井不突出。日本企业的产出贡献率最高,占比达17%。

此外,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研究的产学合作占比为4.3%,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4.7%。

“未来除国家科技的投入驱动外,企业会有更高的积极性去加强低碳有关的研发,更加主动地跟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深入合作。”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玉涛在会上表示。由此,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够更加与实际的工业应用相结合,未来企业的论文占比将逐步提升。

2020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正式开启“双碳”元年。

双碳目标的提出,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新能源产业迎来利好。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关大博对界面新闻表示,风电和光伏是当前成熟度最高的新能源技术。但这两种能源有弱点,并不能单独作为电力系统中的一个完整能源系统来支撑整体。

关大博称,在储能等关键技术、关键装备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光伏、风电仍无法独立支撑整个电力生产过程。

他认为,至少到2030年或2035年,中国仍以稳定的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占比一定会越来越小,但不会完全被取代。

他指出,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可从所有的工业产品尽量电子化、电气化,至电力行业逐渐实行零碳能源和用脱碳技术,最后为负碳技术的应用。

新能源产业中,除光伏、风电外,还有核能或其他能源。未来一定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况。”关大博称,各种和碳中和相关的技术、装备都要准备,为未来多元化的路径打造基础。

王玉涛则对界面新闻表示,未来可以进一步发挥能源互联网的作用,实现供需结构优化。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连续七年,中国清洁能源领域专利产出居全球之首

锂电池、二次电池最受关注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记者|马悦然

近十年,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相关专利数量呈指数级增长。

1月5日,科研和医疗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发布的《净零之路:全球清洁能源研究现状》报告显示,净零领域相关研究已成为全球科研热点。

其中,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研究持续增长,发文量在2012年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自2001年以来,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共计发表40多万篇论文。

在2001-2020年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研究总产出量中,约有四分之一(24%)来自中国;其次分别是美国、印度、德国和日本。

上述报告还指出,中国在2014年后成为清洁能源领域专利产出最高的国家。截至2020年末,全球该领域约一半专利来自中国。

从近十年的科研产出看,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锂电池、二次电池等相关研究主题;其次为光催化、大阳能电池方向,以及风力发电和电能分布方向。

二次电池又称为充电电池蓄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包含了铅酸(或铅蓄)电池、锂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等。

在企业对清洁能源领域近十年科研产出的贡献方面,中国企业的文献产出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且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21%。

但鉴于中国在此领域产出的体量较大,企业产出占比只有5%,井不突出。日本企业的产出贡献率最高,占比达17%。

此外,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研究的产学合作占比为4.3%,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4.7%。

“未来除国家科技的投入驱动外,企业会有更高的积极性去加强低碳有关的研发,更加主动地跟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深入合作。”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玉涛在会上表示。由此,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够更加与实际的工业应用相结合,未来企业的论文占比将逐步提升。

2020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正式开启“双碳”元年。

双碳目标的提出,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新能源产业迎来利好。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关大博对界面新闻表示,风电和光伏是当前成熟度最高的新能源技术。但这两种能源有弱点,并不能单独作为电力系统中的一个完整能源系统来支撑整体。

关大博称,在储能等关键技术、关键装备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光伏、风电仍无法独立支撑整个电力生产过程。

他认为,至少到2030年或2035年,中国仍以稳定的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占比一定会越来越小,但不会完全被取代。

他指出,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可从所有的工业产品尽量电子化、电气化,至电力行业逐渐实行零碳能源和用脱碳技术,最后为负碳技术的应用。

新能源产业中,除光伏、风电外,还有核能或其他能源。未来一定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况。”关大博称,各种和碳中和相关的技术、装备都要准备,为未来多元化的路径打造基础。

王玉涛则对界面新闻表示,未来可以进一步发挥能源互联网的作用,实现供需结构优化。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