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博弈
解压、刺激、挑战自我、向往自由、亲近自然、混圈子……在这个冬天,滑雪“火了”,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玩滑雪的理由。
滑雪被戏称为“白色鸦片”,可以让人感受到时速60公里以上的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的大量推荐下,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滑呗、goski等垂直App兴起,网红名媛们汇集此处,滑雪相关生意呈现爆发式增长,人人都欢呼着“冰雪季”的到来,但高速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冲击着这个仍处于初期的行业。
滑雪火了?
滑雪,正在以“飞”一般的速度席卷中国市场。
近些年来,我国室内、室外的滑雪场越开越多。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初,全国已有654块标准滑雪场和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较2015年分别增长了317%和41%。滑雪场突破了北方的地域局限,向广州、深圳、成都等南方城市进军。
滑雪相关企业也驶入快车道。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底,我国滑雪相关企业超过5000家。包括滑雪装备、滑雪培训、滑雪资讯、滑雪服务等细分领域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特别是滑雪装备领域,正在上演一场“卷中卷”。滑雪装备一般由滑雪服、速干衣等服饰配件,雪板、雪鞋等大件雪具,以及头盔、雪镜等安全装备三大部分组成。
如果想要“平价”一点,一套包括滑雪服、滑雪板、滑雪仗、滑雪鞋在内的初级装备,花费在3000元-10000元之间。如果要追求“高端”,那么从头到脚一套顶级装备高达数万元不等。
Mob研究院数据显示,滑雪装备中的滑雪板、滑雪服毛利率约为40%-50%,头盔、雪镜毛利率可达到70%;而雪场毛利率约为15%,滑雪培训毛利率为30%-35%,滑雪场建设设备毛利率则在25%-35%之间。
毛利率较高且门槛低,又是滑雪爱好者入门必备,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了众多玩家涌入其中。
除了K2、Burton、Nitro等专业滑雪品牌外,Chanel、Prada、Fendi、LV、Dior等奢侈品牌察觉到滑雪运动的热度,纷纷推出了自家的滑雪服饰和装备。
国产品牌如探路者、安踏、361°、南恩、Vector、Nobaday等也分到了这块蛋糕。根据CBNData联合天猫体育发布的《2020冬季新活力生活趋势报告》,2020年11-12月,滑雪装备销量同比增长1300%
有不少滑雪相关企业也取得资本的青睐。比如,今年2月,原创品牌GOSKI完成A+轮投资;8月,滑雪影像社交app滑呗完成4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由高瓴创投投资;滑雪产业一站式服务平台SNOW51完成了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和玉资本参与;10月,滑雪装备品牌奥雪文化已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
与此同时,滑雪赛事被资本争相抢夺。例如,金达威与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签署了为期6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合作费用为21亿元;华录百纳、莱茵体育、融创、启迪等资本也动作不断。
《中国滑雪产业发展报告》指出,中国滑雪市场人口渗透率仅为1%,与世界排名第一北欧滑雪大国瑞士的35%相距甚远,也大幅落后于日本的9%,美国的8%。在中国,滑雪生意依然有不小的发展潜力。
从“中产运动”到“全民滑雪”
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滑雪起源于阿尔卑斯,原本是一种生存技能,随后演变为一种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在疫情持续和消费升级的今天,滑雪逐步走下“神坛”,成为年轻人的游戏新宠。
疫情以来,滑雪发烧友们出境困难,便把目的地瞄准了国内,这部分增量使得国内滑雪场人次迅速增加。
再加上冬季本身的休闲娱乐活动有限,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人们身心疲惫,而滑雪这项运动一方面能够强身健体,放松心情,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另一方面又具有“贵族运动”的光环,于是便成了年轻人冬季社交首选。
政策的支持也是滑雪爆发的必要原因。申奥成功后,体育总局制定的《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 年)》显示,2025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届时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在冬奥会的“东风”下,各地积极推广冰雪产业。
此外,社交媒体的带动也成了滑雪运动迅速出圈的“不二秘笈”。前有4岁萌娃驰骋高级道、汉服少女“御雪飞行”,后有名媛们手持滑雪板,身穿比基尼的“美丽冻人”,网红名媛汇集此处,想要跟上这波流量密码。
在小红书,搜索#滑雪#能得到42万+篇笔记,根据小红书发布的《2021生活方式趋势关键词》报告,在11月下旬的开板季,小红书上“滑雪”内容相关搜索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达到150%,发布量达到去年同期的400%。
在抖音上,搜索#滑雪#话题视频有147.9亿次播放。《2021中国青年参与冰雪运动情况报告》显示,近70%的青年通过短视频获取冰雪资讯。
在各方的努力下,滑雪前所未有地火爆了起来。
虚假繁荣
《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已达到6000亿元,但把目光聚焦于国内滑雪产业本身会发现,滑雪行业仍处于早期的野蛮式粗放发展阶段,谈繁荣还言之尚早。
由于滑雪场面积普遍达数万平米,所以运营一个滑雪场所需资本投入动辄十亿甚至百亿。
但我国的滑雪场却没有那么强的盈利能力。一方面,滑雪场具有季节性,开放时间一般在11月底到次年3月初,而淡季基本闲置。另一方面,滑雪场还面临商业模式单一、回本周期长等问题。
在巨大的营收压力下,滑雪场没能潜心长远发展,反而存在不少“末路式掘金”的现象。
目前,国内80%的滑雪场为初级雪场,也称“新手体验场”。玩家们的滑雪体验并不怎么好,这也导致我国滑雪人数转化率远低于国际水平。
而且,滑雪场专业滑雪教练紧缺。国内滑雪教练的资格评定还不成熟,这也让不少雪场钻了空子。为了快速“吸金”,有些雪场对于教练管理松散,雪场内即有不少拿着双板国职证书教单板的教练,也有培训十来天就能“上雪带人”的教练。
滑雪属于高危运动,但国内滑雪教练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滑雪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也让不少滑雪新手玩家“心有余悸”。
与之相应的是,大多数玩家也是“体验式滑雪”,新客粘性不强,很多游客都是拍照打卡走了完事。《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显示,2019年我国年人均滑雪次数不超过2次,且近8成的滑雪者是滑雪体验者,平均每年滑雪次数为1-2次,对比国外5%的转化率仍然有很大差距。
“价格贵”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滑雪爱好者想要体验一次滑雪,至少需要支付滑雪场地门票及完善的滑雪设备、前期的教学培训、交通、住宿等。Mob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滑雪者主要为一二线城市的男性中高收入群体,人群年龄集中在25-34岁,月收入集中在10K以上。
总的来看,滑雪没有走出“小众”的圈子,“末路式挖金”和“体验式滑雪”阻碍了滑雪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滑雪生意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爆发,还需要先整顿自身,打好基石,才能走得长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