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编辑 | 昝慧昉
疫情反复,每日优鲜收购了一家无人便利服务商。
天眼查APP显示,北京在楼下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在楼下”)发生工商变更,原股东相继退出,新增股东北京每日优鲜便利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00%。
每日优鲜向界面新闻确认了收购信息,称已全资收购在楼下,双方已完成收购手续。收购完成后,每日优鲜便利购布局全国九座城市,拥有超过1万个优质点位。
公开资料显示,在楼下成立于2017年,经营范围包含租赁自动售货机、食品销售等。在楼下创始人张赢,曾是爱鲜蜂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而爱鲜蜂是社区OTO模式的早期代表。
在楼下的销售形式以成组的无人售货机为主,主要设置于医院、学校以及规模较小的社区,销售包括乳制品、面包鲜食、卤味熟食、饮料、零食在内的多种商品。
被收购前,在楼下获得过4轮融资,发生于2017-2018年间,这个阶段也是无人便利的发展高峰期。此后,由于优质点位贵、运营成本高等因素制约,无人零售业态迅速衰落。直至2020年疫情爆发后,“无接触”概念被普及,无人零售业态又再次受到关注。
2020年4月,张赢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无人”能在一定成本上实现降低成本、增加效率;经历过疫情,人们对商品的安全、健康、可溯源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商品从冷链库、冷链车、冷链仓到冷链柜应该是一个全循环的冷链,也是未来趋势。所以,是疫情加速了这种无人零售的需求,降低了获客成本及教育用户的成本。
据《北京商报》2021年3月报道,2020年,在楼下新增200个点位,单个点位盈利实现了217%的增长。此外,按在楼下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其在2021年大力拓展加盟业务,当年11月的一条加盟信息显示,彼时在楼下已有600家店、1800台柜机。
收购在楼下并非每日优鲜第一次涉足无人零售业态。
2014年创立的每日优鲜则以前置仓模式为主,是一家通过前置仓向顾客提供生鲜产品的即时零售电商, 2021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被称为“社区零售数字化第一股”。
对无人货架赛道寄予厚望的每日优鲜,早在2017年6月就推出了每日优鲜便利购,并在写字楼投放,希望借后者实现用户全场景的覆盖,并与到家业务形成双向的战略协同效应。每日优鲜便利购也是经历上一轮行业洗牌后的少数幸存者之一。
据每日优鲜财报显示,2021年二季度,每日优鲜其他收入为4040万元,同比增长23.6%,主要得益于便利购业务产品销售额的增加。
每日优鲜便利购业务的增长,让每日优鲜对无人零售业态发展抱有信心。收购在楼下,也符合每日优鲜试图增加线下销售的战略,还能将无人售货机的销售场景从写字楼拓展至社区。以自有的“前置仓”为依仗,每日优鲜布局无人零售网点,在提升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关于在楼下跟每日优鲜的上千种商品未来如何整合,每日优鲜方面并没有披露具体细节。不过,加大对无人零售业务的投入,对每日优鲜而言依然存在挑战。
生鲜中的蔬菜、水果、肉类等产品,往往因保质期短、损耗率高,而成为生鲜电商难以撬动的品类,未来产品整合中如果涉及这类商品,如何在在楼下的无人便利货柜中展示这些产品、降低损耗并保持一定的复购率,可能是不小的挑战。
此外,疫情之后,社区无人零售还可能面临因货柜有限无法提供丰富的产品,而被消费者抛弃的危险。
一位家住北京管庄附近小区居民告诉界面新闻,2020年疫情期间,其经常在小区的在楼下购物,彼时很多生鲜产品比较难买,水饺、牛奶等热门食品需要去抢。但疫情过后,各种购物渠道恢复,在楼下的便利柜中的产品则因品类过少而被她放弃,除非特别晚的时候想喝饮料,才会去在楼下下单。
对当下的每日优鲜来说,收购在楼下可能也是一次财务冒险。
在即时零售竞争激烈、严重依赖补贴大战、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的大环境中,每日优鲜所属的前置仓赛道目前处于普遍亏损的状态。自2019年至2021年三季度,每日优鲜合计亏损月76亿元,仅2021年三季度,每日优鲜的亏损额就高达9.7亿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