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圆
国家统计局周三发布数据称,2021年12月,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5%,较11月回落0.8个百分点,但仍为年内次高点;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0.3%,涨幅较11月收窄2.6个百分点。
2021年全年,CPI上涨0.9%,涨幅较2020年收窄1.6个百分点;PPI上涨8.1%,和2020年相比上涨9.9个百分点。
数据发布前,界面新闻采集的七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12月,CPI同比上涨1.8%,PPI同比上涨11.2%。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对界面新闻表示,三方面因素造成CPI同比回落。一是猪肉价格环比回落,同比降幅扩大;二是受新冠疫情散发影响,非食品价格涨幅有限;三是和11月不同,12月CPI不存在翘尾因素。
尽管12月被认为是传统上的猪肉旺季,但猪肉价格却显颓靡。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12月31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23.08元/公斤,比12月1日下降6.2%,比2020年同期的45.46元/公斤下降45.7%。
“一方面,生猪加速出栏,市场猪肉供给较为充足,另一方面,疫情散发影响了餐饮消费,从需求端对猪肉产生抑制。”伍超明说。
统计局数据显示,同比来看,12月食品价格同比由上月的上涨1.6%转为下降1.2%,其中,猪肉价格下降36.7%,降幅比上月扩大4.0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10.6%,涨幅比上月大幅回落20.0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2.1%,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
对于今年的CPI走势,分析师表示,猪肉价格可能在二季度后筑底回升,由此,CPI增速将大概率较2021年有所上行,上行幅度取决于需求改善程度。分析师大多预计,今年CPI同比上涨约2%。
伍超明表示,猪肉价格的拖累作用将在二季度后减弱,并带动CPI同比增速回升,但PPI向CPI传导正在步入尾声,国内需求整体偏弱将制约CPI上行斜率。整体看,CPI增速将温和反弹,个别月份破“3”概率偏大。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中心副主任陶金也认为,从需求端看,消费复苏趋势并不明确,不会导致CPI同比明显上调。
随着保供稳价政策的落地,煤炭、螺纹钢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回落,这也导致PPI同比增速连续第二个月下降。
从同比看,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3.4%,涨幅回落3.6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0%,涨幅与上月相同。主要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涨幅回落22.0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涨幅回落22.9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它燃料加工业涨幅回落16.7个百分点。
此外,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下降4.8个百分点至48.1%,出厂价格回落3.4个百分点至45.5%,均为年内最低点。
陶金表示,进入2022年,PPI同比将在高基数效应下继续回落,但全球疫情对资源品价格的影响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使得未来PPI回落的节奏可能较为缓慢。
伍超明认为,随着全球宽松政策退潮以及疫苗接种覆盖率提升,疫情导致的国际大宗商品供需错配问题将在2022年逐步得到缓解,叠加基数效应显现,今年PPI将呈“前高后低”走势,四季度存在因高基数陷入负增长的可能。
界面新闻采集的9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2022年,PPI同比可能上涨4.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