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21车企销量:吉利121万排自主第一,比亚迪激增74%逼近本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21车企销量:吉利121万排自主第一,比亚迪激增74%逼近本田

自主品牌能抓住机会吗?

图片来源:pexels-Sindre Strøm

文|车聚网

回顾2021年,尽管受缺芯短缺、零件供应不足、产能不足等因素影响,但车市整体销量依旧上扬。

乘联会零售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狭义乘用车销售2014.6万辆,同比增长4.4%。

缺芯的影响几乎席卷所有汽车厂商,但往往危机之中伴随着机遇,有的车企销量受挫严重,有的抓住机遇“一飞冲天”。

整体来看,销量Top15车企中,头部车企销量受挫,中部和尾部则抓住了机遇。

前三依次是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

一汽-大众以1,778,389辆的成绩夺得2021年度车企销冠,一点不意外,毕竟它11个月都是第一。不过,它15.7%的下滑也是榜中降幅第一,这也令其销量优势在减小。

下滑主因无它:缺芯。因芯片短缺,一汽-大众产能受严重影响,2021年多次流传出其旗下大众和奥迪品牌停产和减产的消息。虽然有些被官方否认,但传闻似乎并非空穴来风。7月份以来,一汽-大众各月销量都出现30%以上的同比下滑。

上汽大众销量同比下滑7.1%至1,457,111辆,排名第二;上汽通用下滑9.2%至1,277,261辆,排名第三位。虽然因芯片短缺销量受挫,但情况远没有有一汽-大众那么严重。

吉利汽车以1,213,021辆成绩位居第四位,同比下滑2.8%。除了“缺芯”以外,吉利销量下滑的原因或与其新车推出时间相对较晚有关。吉利新车集中在下半年发布,因此留给新车发力的时间较短。

随着全新帝豪、帝豪L、星越L等新车的注入,吉利排名稳步向前。数据显示,2021年9月起,吉利稳居车企榜单前三甲,11月和12月更是排名第二。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基于CMA架构的全新车型星越L,上市后持续热销,这说明自主向上已见成效。

东风日产销量下滑6.4%至1,134,889辆,排名第五位。除了缺芯以外,还与其新车“三缸”奇骏推出失利有关。

作为东风日产旗下主力车型,奇骏曾经长期位居SUV排名前10,但“三缸”的推出遭遇英朗当时同样的处境——不被消费者买账,以致于SUV销量Top15中也没有它的身影。不过,四缸奇骏已正式回归,不知它能否重新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此外,销量下滑的还有本田的两家合资企业——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2021年销量分别下滑3.3%和4.5%至793,272辆和770,406辆,均跌出了前十位,至第11和12位。

其它上榜车企销量均增长,其中长安汽车、上汽通用五菱、长城汽车、比亚迪、奇瑞汽车五家自主销量都大幅上扬,无疑在危机中抓住了机遇。

其中,尤其以比亚迪表现最亮眼,销量由417,192辆增至723,697辆,增幅高达73.5%,在榜中居首。12月单月销量更是达到97,843辆,创其历史新高。

比亚迪销量突飞猛进,原因主要有三:一、比亚迪有一定的芯片自主研发能力,受“缺芯”的冲击较小;二、刀片电池和DM-i迎合了市场需求,且供货无虞;三、外观和内饰摆脱了土气更有国际范儿。

长安汽车2021年销量同比增长18.5%至1,116,033辆,排名第六位,这是它首次年销过百万。这主要得益于近年PLUS车型的推出,以及UNI系列的无边界设计,它不但成功吸引了年轻人,还直接影响了吉利、长城的新车造型。2021年前5个月,长安汽车销量更是超过吉利,成为自主品牌新的“一哥”。

上汽通用五菱以966,932辆销量位居第七位,同比增长18.2%。其最大的功臣莫过于宏光MINI EV,2021年累计销量395,451辆,同比增长251%,位列轿车榜第三位,新能源车榜首。

五菱曾造出“神车”五菱宏光,今又推出“神车”宏光MINI EV,下一款又是谁呢?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消费升级和竞品增多,宏光MINI EV似遇瓶颈,近几月销量增幅收窄甚至出现下滑迹象。

长城汽车2021年销售948,793辆,同比增长13.4%。主要得益于大狗、坦克300等个性新车的快速增长,坦克一车难求甚至出现加价卖号。第一主力哈弗H6,则以352,857辆的销量在SUV市场一骑绝尘。

奇瑞汽车2021年销量同比增长16.3%至599,236辆,跻身第15位。 车聚君早年说过,奇瑞什么时候忘了功劳簿和小草房,才能二次创业成功。 因为只有转身向前,才能看清消费者的需求; 只有想明白什么车是对的,工程师文化才有用武之地。

车聚小结

时至2022年,芯片供给正在逐步改善,但目前只是有所缓解,未来走向还有诸多变数。

更大危机,就怕是供应端不缺货了,而需求端却疲软了。希望车到山前必有路。

更理解国人的自主品牌,该抓住机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一汽大众

  • 中汽协:2024年销量排名前十位的SUV生产企业共销售964.2万辆
  • 畅享美好出行,铁路12306携各车企向全国人民拜年!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21车企销量:吉利121万排自主第一,比亚迪激增74%逼近本田

自主品牌能抓住机会吗?

图片来源:pexels-Sindre Strøm

文|车聚网

回顾2021年,尽管受缺芯短缺、零件供应不足、产能不足等因素影响,但车市整体销量依旧上扬。

乘联会零售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狭义乘用车销售2014.6万辆,同比增长4.4%。

缺芯的影响几乎席卷所有汽车厂商,但往往危机之中伴随着机遇,有的车企销量受挫严重,有的抓住机遇“一飞冲天”。

整体来看,销量Top15车企中,头部车企销量受挫,中部和尾部则抓住了机遇。

前三依次是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

一汽-大众以1,778,389辆的成绩夺得2021年度车企销冠,一点不意外,毕竟它11个月都是第一。不过,它15.7%的下滑也是榜中降幅第一,这也令其销量优势在减小。

下滑主因无它:缺芯。因芯片短缺,一汽-大众产能受严重影响,2021年多次流传出其旗下大众和奥迪品牌停产和减产的消息。虽然有些被官方否认,但传闻似乎并非空穴来风。7月份以来,一汽-大众各月销量都出现30%以上的同比下滑。

上汽大众销量同比下滑7.1%至1,457,111辆,排名第二;上汽通用下滑9.2%至1,277,261辆,排名第三位。虽然因芯片短缺销量受挫,但情况远没有有一汽-大众那么严重。

吉利汽车以1,213,021辆成绩位居第四位,同比下滑2.8%。除了“缺芯”以外,吉利销量下滑的原因或与其新车推出时间相对较晚有关。吉利新车集中在下半年发布,因此留给新车发力的时间较短。

随着全新帝豪、帝豪L、星越L等新车的注入,吉利排名稳步向前。数据显示,2021年9月起,吉利稳居车企榜单前三甲,11月和12月更是排名第二。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基于CMA架构的全新车型星越L,上市后持续热销,这说明自主向上已见成效。

东风日产销量下滑6.4%至1,134,889辆,排名第五位。除了缺芯以外,还与其新车“三缸”奇骏推出失利有关。

作为东风日产旗下主力车型,奇骏曾经长期位居SUV排名前10,但“三缸”的推出遭遇英朗当时同样的处境——不被消费者买账,以致于SUV销量Top15中也没有它的身影。不过,四缸奇骏已正式回归,不知它能否重新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此外,销量下滑的还有本田的两家合资企业——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2021年销量分别下滑3.3%和4.5%至793,272辆和770,406辆,均跌出了前十位,至第11和12位。

其它上榜车企销量均增长,其中长安汽车、上汽通用五菱、长城汽车、比亚迪、奇瑞汽车五家自主销量都大幅上扬,无疑在危机中抓住了机遇。

其中,尤其以比亚迪表现最亮眼,销量由417,192辆增至723,697辆,增幅高达73.5%,在榜中居首。12月单月销量更是达到97,843辆,创其历史新高。

比亚迪销量突飞猛进,原因主要有三:一、比亚迪有一定的芯片自主研发能力,受“缺芯”的冲击较小;二、刀片电池和DM-i迎合了市场需求,且供货无虞;三、外观和内饰摆脱了土气更有国际范儿。

长安汽车2021年销量同比增长18.5%至1,116,033辆,排名第六位,这是它首次年销过百万。这主要得益于近年PLUS车型的推出,以及UNI系列的无边界设计,它不但成功吸引了年轻人,还直接影响了吉利、长城的新车造型。2021年前5个月,长安汽车销量更是超过吉利,成为自主品牌新的“一哥”。

上汽通用五菱以966,932辆销量位居第七位,同比增长18.2%。其最大的功臣莫过于宏光MINI EV,2021年累计销量395,451辆,同比增长251%,位列轿车榜第三位,新能源车榜首。

五菱曾造出“神车”五菱宏光,今又推出“神车”宏光MINI EV,下一款又是谁呢?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消费升级和竞品增多,宏光MINI EV似遇瓶颈,近几月销量增幅收窄甚至出现下滑迹象。

长城汽车2021年销售948,793辆,同比增长13.4%。主要得益于大狗、坦克300等个性新车的快速增长,坦克一车难求甚至出现加价卖号。第一主力哈弗H6,则以352,857辆的销量在SUV市场一骑绝尘。

奇瑞汽车2021年销量同比增长16.3%至599,236辆,跻身第15位。 车聚君早年说过,奇瑞什么时候忘了功劳簿和小草房,才能二次创业成功。 因为只有转身向前,才能看清消费者的需求; 只有想明白什么车是对的,工程师文化才有用武之地。

车聚小结

时至2022年,芯片供给正在逐步改善,但目前只是有所缓解,未来走向还有诸多变数。

更大危机,就怕是供应端不缺货了,而需求端却疲软了。希望车到山前必有路。

更理解国人的自主品牌,该抓住机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