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22,日化工厂吐故纳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22,日化工厂吐故纳新

未来的化妆品行业,属于合规的参与者。

文|化妆品观察

日前,2022年“1号文件”《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发布,9章67条规定,对原料、内包材、半成品、成品等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则。

不少行业上游供应链端的从业人士告诉化妆品观察:“工厂生意更难做了”“最近转手工厂的明显比以前多了”“不少代加工厂都倒了。”

据企查查最新数据,2021年美妆相关企业(企业名称、经营范围、品牌名含化妆品的企业)共吊注销88.6万余家,同比增长18%。其中,5、6月份相关企业吊注销量出现高峰,突破10万家。

将范围缩小,以各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告为例,自2021年1月起,截至今日,已公告的主动注销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达132家。1月5日,广东市监局公开了今年第一批主动注销的24家企业名单,其中包括广州丽臣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广州市白云区激至精细化工厂等。

“部分工厂扛不住了”

行业的风吹草动,上游总是最先感知。

尤其是在聚集着全国最多美妆代工厂的广州,不少业内人士透露:“每天都有听到做加工的,做原料的,说不想干了。”

OEM企业:陷入倒闭潮。

据各省药监局和市监局公布的注销企业数据,主动注销的OEM/ODM企业占比最高,达67%。

“在代加工厂中,小型代工厂最难,有的已经联系不上了。大代工厂虽然相对好点,但由于功效评估以及保护配方机密等考虑,日子也不好过。”上述品牌负责人表示。

一位在义乌拥有8000平米工厂的负责人也曾透露,义乌原本聚集着较多做美妆产品的,但现在要么不做了,要么改做如刷子等化妆品工具。“这些商品属于百货,管控不会像化妆品那么严格。”

化妆品观察梳理发现,部分成立时间近10年的OEM企业也于去年倒闭。如广州花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成立,主营化妆品制造、香料、香精制造、肥皂及合成洗涤剂制造等,2021年8月,其存续状态由在业变为“注销”。再如广州市胜蔻化妆品有限公司,成立9年,也已经于去年倒闭。

包材、原料端:冰火两重天。

除化妆品代加工厂外,上述低迷景象,也投射在了包材端。

以护肤品玻璃容器供应为主的广州李记包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道扬直言:“扛不住了!”他表示,去年包材端面临的困难不少,原材料涨价、市场低迷,作为上游工厂,为给客户缓冲期,目前仍未提价,“成本压力公司自己在扛。”

据他透露,公司2021年整体订单虽比2020年有所提升,但下半年订单量与往年同期相比有着明显下滑。

不过,也有工厂表示外界环境对其影响不大。桂智无纺布(广州)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邓玉龙表示,公司在业内为头部无纺布工厂,合作客户以国际、国内一二线品牌居多,“大环境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

在原料端,佛山一原料代理商告诉化妆品观察,去年,由于甘油等大料价格大涨,供应商也普遍上涨原料价格,其经营景象喜人。不过,国内部分小原料商可能很紧张,或怕备案出问题,或也担心原料缺货。

她举例,以价格不断上涨的甘油这一原料为例,其70%~90%的合成来源都源自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但由于疫情,这些最上游原料端的原料产量已大大减产。“预估减产带来的连锁反应会持续到2022年中旬。”

监管趋严,陷入价格战

一边是某些大型工厂产销尚可,一边是部分厂家叫苦不迭,问题究竟在哪?

“致命”的第一箭,是接连袭来的监管风暴。

于去年正式实施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详尽规定了备案所需的资料。此后,关于原料备案、原料商品名、原料报送码等规定不断落地实施。

上述负责人表示,新规实施之后,代加工厂研发人员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准备资料上,“研发人员都被弄蒙了。很多工厂也因此没力出新品,不敢出新品”。

“新规层层加码,其力度和节奏超越行业发展阶段,不少工厂的信心大打折扣。”在他看来,即使是广州这样的产业集中地,企业对备案尺度也无法准确把握,从而也没法给客户准确交期,间接影响了成单量和生产效率。

“不止是工厂,原料商也很紧张,以前卖原料,只需合法纳税,现在还需应对备案资料。”他表示,相当一部分中小型原料商因无法提供备案资料而陷入焦灼境地,没有相关资料、资料不全、资料不符合要求、资料前后不一致,是他们在备案时常遇见的问题。

业内一品牌负责人也补充道,除加强备案要求外,新规处罚力度空前,而这带来两重影响:一方面,品牌方不敢找小型代加工厂;另一方面,很多品牌方没有质量安全负责人,而厂家也怕配方泄露,则主动挑起了质量安全负责人需承担的责任。“在代加工厂中,小型代加工厂的生存环境是难上加难。”

其次,不断内卷的价格战,让工厂难以喘息。

一工厂负责人曾透露,工厂也需要大品牌背书,为了抢到知名度较高的品牌的订单,也会“打价格战”。

上述广州企业负责人认为,近两年,美妆直播带货火爆,“这看上去很热闹,但大家都明白这是饮鸩止渴,利润大头属于主播”。倒推到工厂端,利润空间已被一压再压,即使量大,拿到订单的工厂也不赚钱。此外,直播还存在压货问题,对于这种长期积压的货,工厂也需承担亏损。

不过,对此说法,广州麦穗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博表示,即使利润低,对工厂而言不是最大的问题。“直播让工厂看到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可能性,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做性价比高的产品的必须性。”

此外,原料急涨也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佛山、深圳两家原料供应商透露,去年,化妆品原料如甘油,脂肪醇、脂肪酸类,GTCC(辛葵酸高油脂),2EHP(棕榈酸异辛酯)价格急涨。雪上加霜的是,部分原料还出现断供、缺货现象。

李道扬也表示,在包材端,以玻璃原材料为例,截至2021年11月,纯碱单价由年初的1575元/吨上涨至3500元/吨,涨幅达122.22%;天然气由2.7元/立方米涨至5.8/立方米,涨幅达114.81%。此外,碎玻璃、石英砂、工业氨水、石油焦有16.67%~38.57%的涨幅。

“代加工厂首当其冲,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拖垮了生产进度,其影响前所未有。”上述广州企业负责人告诉化妆品观察。

但最难的不止于此,去年9月,广东发布有序用电规定,多家化妆品企业因此“开二停五”“开一停六”,不少人直呼“工厂不容易。”

“先活着,再活好”

在工厂倒闭背后,不少人直指,这实际上明示着以规模换增长的无序扩张时代已经结束,供应链产业将逐渐走向集中化。

一方面,合规才能生存。

彭氏(惠州)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杜鹏飞告诉化妆品观察:“新规之下,很多工厂软硬实力都不足,没有竞争力只有倒闭。”

“这也造成了一种局面,规模更大、成本控制更强的工厂会享受到政策红利,逐渐收割化妆品加工市场,规模较小的工厂则直接被淘汰,化妆品供应链越发集中。”另一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

上述佛山原料供应商也表示,部分小型原料供应商的原料来源属于代理性质,其实际上是找药品类企业生产原料,而对于药业来说,化妆品所需原料占比少,再加上备案程序繁杂,他们会舍弃这部分市场。“对于这部分原料代理商商来说,其生存环境更加艰难。”

在她看来,未来的化妆品行业,属于合规的参与者。

另一方面,渡劫成为首要任务。

合肥一公司开发总监表示,对于仍存活的小代工厂来说,还需依靠走性价比路线,以薄利提升销量,不过其客户也将是不注重功效、走低价流量路线的低端客户。对大工厂而言,其完全有能力找到订单量更大、更优质的客户。

同时他也强调,不管大工厂还是小工厂,都需首要重视产品安全,一旦出现违法添加等问题,工厂则在主动“寻死”。

对于这一点,刘博也表示赞同:“行业门槛提高,工厂必须主动适应,踏踏实实做产品,如对功效不能有任意夸大宣传。”

不过,也有人指出,走成本竞争路线利润薄,未来还需要在优势制造上加速布局,走技术竞争路线,“不过要达到这一步任重道远。”

“倒闭趋势今年可能还将持续。”他表示,当今局面,犹如吴晓波所说的“K型时代”,即一个行业的利润,很可能只集中在少数能应对变化、实现创新的企业中。

“若干年后回过头看,如今厂家们历经的“难”最终也将成为行业周期性的一个注脚,成为产业发展下的一隅。”

“当下,先活着,再活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22,日化工厂吐故纳新

未来的化妆品行业,属于合规的参与者。

文|化妆品观察

日前,2022年“1号文件”《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发布,9章67条规定,对原料、内包材、半成品、成品等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则。

不少行业上游供应链端的从业人士告诉化妆品观察:“工厂生意更难做了”“最近转手工厂的明显比以前多了”“不少代加工厂都倒了。”

据企查查最新数据,2021年美妆相关企业(企业名称、经营范围、品牌名含化妆品的企业)共吊注销88.6万余家,同比增长18%。其中,5、6月份相关企业吊注销量出现高峰,突破10万家。

将范围缩小,以各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告为例,自2021年1月起,截至今日,已公告的主动注销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达132家。1月5日,广东市监局公开了今年第一批主动注销的24家企业名单,其中包括广州丽臣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广州市白云区激至精细化工厂等。

“部分工厂扛不住了”

行业的风吹草动,上游总是最先感知。

尤其是在聚集着全国最多美妆代工厂的广州,不少业内人士透露:“每天都有听到做加工的,做原料的,说不想干了。”

OEM企业:陷入倒闭潮。

据各省药监局和市监局公布的注销企业数据,主动注销的OEM/ODM企业占比最高,达67%。

“在代加工厂中,小型代工厂最难,有的已经联系不上了。大代工厂虽然相对好点,但由于功效评估以及保护配方机密等考虑,日子也不好过。”上述品牌负责人表示。

一位在义乌拥有8000平米工厂的负责人也曾透露,义乌原本聚集着较多做美妆产品的,但现在要么不做了,要么改做如刷子等化妆品工具。“这些商品属于百货,管控不会像化妆品那么严格。”

化妆品观察梳理发现,部分成立时间近10年的OEM企业也于去年倒闭。如广州花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成立,主营化妆品制造、香料、香精制造、肥皂及合成洗涤剂制造等,2021年8月,其存续状态由在业变为“注销”。再如广州市胜蔻化妆品有限公司,成立9年,也已经于去年倒闭。

包材、原料端:冰火两重天。

除化妆品代加工厂外,上述低迷景象,也投射在了包材端。

以护肤品玻璃容器供应为主的广州李记包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道扬直言:“扛不住了!”他表示,去年包材端面临的困难不少,原材料涨价、市场低迷,作为上游工厂,为给客户缓冲期,目前仍未提价,“成本压力公司自己在扛。”

据他透露,公司2021年整体订单虽比2020年有所提升,但下半年订单量与往年同期相比有着明显下滑。

不过,也有工厂表示外界环境对其影响不大。桂智无纺布(广州)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邓玉龙表示,公司在业内为头部无纺布工厂,合作客户以国际、国内一二线品牌居多,“大环境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

在原料端,佛山一原料代理商告诉化妆品观察,去年,由于甘油等大料价格大涨,供应商也普遍上涨原料价格,其经营景象喜人。不过,国内部分小原料商可能很紧张,或怕备案出问题,或也担心原料缺货。

她举例,以价格不断上涨的甘油这一原料为例,其70%~90%的合成来源都源自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但由于疫情,这些最上游原料端的原料产量已大大减产。“预估减产带来的连锁反应会持续到2022年中旬。”

监管趋严,陷入价格战

一边是某些大型工厂产销尚可,一边是部分厂家叫苦不迭,问题究竟在哪?

“致命”的第一箭,是接连袭来的监管风暴。

于去年正式实施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详尽规定了备案所需的资料。此后,关于原料备案、原料商品名、原料报送码等规定不断落地实施。

上述负责人表示,新规实施之后,代加工厂研发人员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准备资料上,“研发人员都被弄蒙了。很多工厂也因此没力出新品,不敢出新品”。

“新规层层加码,其力度和节奏超越行业发展阶段,不少工厂的信心大打折扣。”在他看来,即使是广州这样的产业集中地,企业对备案尺度也无法准确把握,从而也没法给客户准确交期,间接影响了成单量和生产效率。

“不止是工厂,原料商也很紧张,以前卖原料,只需合法纳税,现在还需应对备案资料。”他表示,相当一部分中小型原料商因无法提供备案资料而陷入焦灼境地,没有相关资料、资料不全、资料不符合要求、资料前后不一致,是他们在备案时常遇见的问题。

业内一品牌负责人也补充道,除加强备案要求外,新规处罚力度空前,而这带来两重影响:一方面,品牌方不敢找小型代加工厂;另一方面,很多品牌方没有质量安全负责人,而厂家也怕配方泄露,则主动挑起了质量安全负责人需承担的责任。“在代加工厂中,小型代加工厂的生存环境是难上加难。”

其次,不断内卷的价格战,让工厂难以喘息。

一工厂负责人曾透露,工厂也需要大品牌背书,为了抢到知名度较高的品牌的订单,也会“打价格战”。

上述广州企业负责人认为,近两年,美妆直播带货火爆,“这看上去很热闹,但大家都明白这是饮鸩止渴,利润大头属于主播”。倒推到工厂端,利润空间已被一压再压,即使量大,拿到订单的工厂也不赚钱。此外,直播还存在压货问题,对于这种长期积压的货,工厂也需承担亏损。

不过,对此说法,广州麦穗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博表示,即使利润低,对工厂而言不是最大的问题。“直播让工厂看到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可能性,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做性价比高的产品的必须性。”

此外,原料急涨也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佛山、深圳两家原料供应商透露,去年,化妆品原料如甘油,脂肪醇、脂肪酸类,GTCC(辛葵酸高油脂),2EHP(棕榈酸异辛酯)价格急涨。雪上加霜的是,部分原料还出现断供、缺货现象。

李道扬也表示,在包材端,以玻璃原材料为例,截至2021年11月,纯碱单价由年初的1575元/吨上涨至3500元/吨,涨幅达122.22%;天然气由2.7元/立方米涨至5.8/立方米,涨幅达114.81%。此外,碎玻璃、石英砂、工业氨水、石油焦有16.67%~38.57%的涨幅。

“代加工厂首当其冲,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拖垮了生产进度,其影响前所未有。”上述广州企业负责人告诉化妆品观察。

但最难的不止于此,去年9月,广东发布有序用电规定,多家化妆品企业因此“开二停五”“开一停六”,不少人直呼“工厂不容易。”

“先活着,再活好”

在工厂倒闭背后,不少人直指,这实际上明示着以规模换增长的无序扩张时代已经结束,供应链产业将逐渐走向集中化。

一方面,合规才能生存。

彭氏(惠州)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杜鹏飞告诉化妆品观察:“新规之下,很多工厂软硬实力都不足,没有竞争力只有倒闭。”

“这也造成了一种局面,规模更大、成本控制更强的工厂会享受到政策红利,逐渐收割化妆品加工市场,规模较小的工厂则直接被淘汰,化妆品供应链越发集中。”另一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指出。

上述佛山原料供应商也表示,部分小型原料供应商的原料来源属于代理性质,其实际上是找药品类企业生产原料,而对于药业来说,化妆品所需原料占比少,再加上备案程序繁杂,他们会舍弃这部分市场。“对于这部分原料代理商商来说,其生存环境更加艰难。”

在她看来,未来的化妆品行业,属于合规的参与者。

另一方面,渡劫成为首要任务。

合肥一公司开发总监表示,对于仍存活的小代工厂来说,还需依靠走性价比路线,以薄利提升销量,不过其客户也将是不注重功效、走低价流量路线的低端客户。对大工厂而言,其完全有能力找到订单量更大、更优质的客户。

同时他也强调,不管大工厂还是小工厂,都需首要重视产品安全,一旦出现违法添加等问题,工厂则在主动“寻死”。

对于这一点,刘博也表示赞同:“行业门槛提高,工厂必须主动适应,踏踏实实做产品,如对功效不能有任意夸大宣传。”

不过,也有人指出,走成本竞争路线利润薄,未来还需要在优势制造上加速布局,走技术竞争路线,“不过要达到这一步任重道远。”

“倒闭趋势今年可能还将持续。”他表示,当今局面,犹如吴晓波所说的“K型时代”,即一个行业的利润,很可能只集中在少数能应对变化、实现创新的企业中。

“若干年后回过头看,如今厂家们历经的“难”最终也将成为行业周期性的一个注脚,成为产业发展下的一隅。”

“当下,先活着,再活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