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先正达、拜耳、巴斯夫“上云”,数字创新为农化企业打开“第二曲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先正达、拜耳、巴斯夫“上云”,数字创新为农化企业打开“第二曲线”

行业格局初定,数字化创新成为了农化企业新的竞争焦点。

文|35斗

随着千亿美元交易陆续完成,全球农化行业的集中度迅速提升。全球前6大农化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由2006年的67.4%上升至2018年的75.2%,前10大农化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则从80.9%上升至2018年的91.5%。头部企业的整合带来了“寡头垄断”效应,其在研发、市场、品牌方面将建立绝对优势,推高行业的竞争壁垒,获得定价权,行业利润将向头部企业集中。

行业格局初定,数字化创新成为了农化企业新的竞争焦点,拜耳、先正达集团等均通过自研或合作大举开展数字化创新,不仅打开了企业增长的“第二曲线”,也提升了行业效率,惠及亿万农户。

有鉴于此,本文即希望通过梳理农化企业数字创新布局、采访数字创新相关一线人员、汇总数字创新经验,概述农化企业数字创新图景,展望行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据现有资料分析,农化企业数字化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行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正在为中国农业数字化的实现创造加速度;二是全产业链数字化固然具有吸引力,但细分领域的数字化创新更具开拓空间;三是数字化基因是农业各赛道新玩家抢占市场的战略武器。

风起时,农化行业数字创新正当时

从农化行业整体的发展历程来看,2017年是一个节点。这一年以前,国际农化行业呈美欧双极主导的格局,农化行业中的企业以欧洲的拜耳、先正达、巴斯夫和美国的孟山都、陶氏益农和杜邦最为闻名。它们在自2013年以来出现的农产品价格低迷、市场需求收缩、利润下滑的困境中采取了一系列并购行动,这使得它们足以维持长期稳定,也保障了国际农化行业的平稳发展。

2017年,农化行业长期维稳的格局出现变化。陶氏益农和杜邦合并成立了科迪华,而先正达则于同年被中国化工集团收购。次年,孟山都被拜耳收购。此后,全球农化行业的势力版图正式由美欧两极转变为美、欧、中三极鼎立的格局。

图1:全球农药行业格局从“二极”走向“三极”

资料来源:东兴证券研究所

初步形成的全球农药工业格局,以先正达、拜耳、巴斯夫、科迪华为第一集团的跨国公司农药全球市场占比份额达到近60%。同时,中国的农化企业也逐渐变得瞩目。在2020年Phillips McDougall公布的全球农化企业20强榜单中,TOP20企业在2019财年农药销售总额为595.3亿美元,同比增长31.3亿美元(+5.6%;2018财年:563.96亿美元)。其中,包括先正达、安道麦、扬农化工、潍坊润丰、颖泰嘉和等在内的11家中国公司入围。

表1:2019年全球农化企业TOP20榜单

数据来源:Phillips McDougall(详细注释见文末)

国际农化行业出现变动的同时,国内农化行业进入了新一轮整合期,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有超过2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通过重组并购和共同建立子公司等扩张方式,优化布局,完善产业链,包括浙江新安收购浙江传化、利尔化学与科迪华共建子公司等。

同年,由中化农业、先正达、安道麦等公司组建而成的先正达集团中国宣布成立,其农业投入品供应商和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运营商正式诞生。自成立以来,先正达集团可谓独占鳌头,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也将引领中国农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中国农业数字化的实现创造加速度。

在诸多传统农化企业尚在整个农业行业转型的大潮中寻找前进方向时,拜耳、先正达集团等不仅在原有市场份额中找到了新的增长点,更是迸发出了更强的生命力。究其原因,极其重要的一点莫过于他们顺势而为,成为了农化企业行列中成功践行数字化创新的先行者。

农化行业数字创新的驱动因素体现在方方面面,概括而言是行业竞争加剧和市场需求变化推动的“不得不”,以及政策导向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可行性”。

从整体来说,农业数字化是农业发展大势所趋。在5G、AioT、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农业可以运用卫星、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并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监测作物、害虫、土壤和天气条件,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提出如何合理配置使用农药和化肥的解决方案;通过分析土壤大数据,实现非均匀播种,从而达到降低投入、提高产出的效果。

就种植业而言,政策层面不断助推农化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各场景践行数字创新则为农业数字化增添了创新动力。并且随着化肥农药零增长政策的推行,农化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安全压力。比如,怎么快速、高效、准确地除掉作物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杂草本就是种植的一大难题,在更高的安全压力下,该问题变得更加刺手。再如,农作物何时施肥、怎么施肥、施多少肥才能达到最高产量,在农业的强周期性要求和健康需求下更加需要专业而精准的答案。

行业变革的紧迫性决定着耗时耗力的电话“问诊”或“土”专家下地诊断的方式需要新力量来助力,农业数字化就是这股新力量的来源之一。通过农业数字化,农民只需要拿出手机拍一张照片提交系统,系统便可以通过图像识别及对比,瞬间便可诊断并给出解决方案。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了解和接受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数字农业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数字化是第一梯队的农化企业争相竞逐的制高点,也是未来的核心竞争领域。但是,农化行业数字化创新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农业数字化的过程中开发与农业共生的技术是基石。农业环境不具备标准性和准确性,实验室所得成果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往往会面临农业环境和农业生产周期性带来的挑战,尤其是我国农业环境非常特殊和复杂。

并且,我国农业生产长期依赖经验作业,技术进入对传统农耕文化和生产思维进行改造是一个持续投入的过程。所以农化企业数字化既需要具备农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又必须有对农业行业的深刻的认知。

此外,农业产业链十分长,从上游农资投入到下游交易的诸多环节对应着不同的流通机制,这要求农企打造的数字化的平台必须有精准的数据和溯源机制以实现供需对口,由此给买卖双方创造最佳价值。

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下,如何在农业产业链中寻找适合农化企业进行数字创新的场景或领域,怎么去开展数字化创新,或许我们可以从已经找到答案的企业的创新历程中来取经。

双子星,拜耳和先正达数字创新双星闪耀

双子星其一拜耳的数字化优势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拜耳自有世界上最大的数字农业平台之一FieldView,二是其收购的孟山都在农业数字化方面具备先发优势。

一方面,拜耳自主创新。拜耳的FieldView平台是其数字农业创新的中心枢纽,具备数据采集、存储和管理、数据分析、决策建模等多种功能。在数据采集方面,FieldView平台与全球涉及航空成像、金融保险、土壤分析等领域的70多个平台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种植过程中相关数据的互联互通,为农艺决策做支持。

农场主使用该平台上可以实现在一个屏幕上实时交互式地运营农场,自由选择作物品种,了解农药的性能,管理收成,并且能快速、准确地做出最佳决策。FieldView平台已在全球超过20个国家上市,约有4000万公顷(5.7亿亩)的农田数据连接到FieldView平台。

图2:拜耳FieldView平台 图源:拜耳官网

另一方面,拜耳通过收并购吸纳更多创新元素。早在2012年,孟山都就凭借自身在转基因种子上的优势,推出了“一体化农田耕作系统”,并于同年收购了精准播种公司(Precision Planting),可以通过分析土壤大数据,实现非均匀播种。

2013年,孟山都又收购了给农民提供天气保险的美国气象公司(The Climate Corporation),此后又陆续收购了土壤传感器公司640 Labs、农业技术共享平台Yield Pop、和提供土壤分析SaaS服务的Solum等。在完成了一系列收购后,孟山都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农资一体化格局。而拜耳通过收购孟山都,将这些优势转移到自己的业务中。

2021年11月,拜耳与微软Azure达成一项新的合作协议,以支持拜耳旗下的农场数据平台--Climate的FieldView。两个巨头强强联手不仅仅会打造新的创收来源,更大的意义在于微软Azure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帮助拜耳进一步升级其原有的数字产品,而这将对农业数字化产生广泛的影响。

此外,2021年拜耳、谷物交易初创公司Bushel与亚马逊云AWS联手推出了基于数据的碳测量工具——Carbonview。Carbonview项目建立在亚马逊云AWS上,依托拜耳Climate FieldView整理从农场获得的数据,收集谷物交易平台Bushel近5.4万名用户创造的物流和运输数据,由此帮助农民更好地评估他们的农产品在整个供应链上的碳足迹。

从短期来看,该项目可以培养农户的低碳意识;从长期来看,则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由此也可见,拜耳在农业数字化的路上十分具有前瞻性。

双子星其二先正达集团诞生在2020年,这一年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集团宣布将各自旗下的农化资产予以整合,成立“先正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先正达集团的成立,进一步理顺了SAS联盟(中化农业、安道麦、先正达)内的协同合作机制,其业务涵盖农化板块农药、化肥、种子、数字农业全流程。

先正达集团的数字农业业务板块主要由来自中化集团旗下的中化农业、先正达本身及其于2019年收购的乌克兰农业科技公司Cropio组成。Cropio集团推出的农场管理软件具备成像、记录保存和设备跟踪功能。在此之前,先正达曾收购拉丁美洲数字农业市场创新领跑者Strider。Strider打造的卫星成像、害虫监测、资产管理软件、实时跟踪设备的传感器和无线电天线网络等系列产品为先正达打造数字解决方案夯实了基础。

除了收购农业科技公司,先正达集团中国MAP与数字农业业务单元还以中化农业作为运营平台,推广MAP模式(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即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MAP定位于“农业全产业链组织和服务平台”,在消费升级与新型农民之间搭建起桥梁,为广大种植者和食品价值链合作伙伴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涵盖农业生产销售全过程的全产业链服务。

图3:中化农业MAP种植管理平台(褚橙庄园)图源:先正达集团中国官网

2019年初,中化农业依托MAP在种植端的场景优势和MAP智农、MAP慧农、MAP大师在数字农业技术方面的领导能力以及完善的数字农业架构体系,推出全程品控溯源品牌“MAP beSide”。

MAP beSide通过作物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线上线下管理,从关键生育期、核心环境参数、品质检测指标等维度对农产品品质全程把控,在此基础上对产自MAP beSide农场、质量符合MAP beSide标准的农产品进行背书,通过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线下品控+线上区块链溯源的技术手段,为优质农产品提供全程的、可信的溯源数据。

此外,先正达针还对种子选择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推出了两款数字工具。

其一是,2020年先正达和NK Seeds公司联合推出了Cropwise种子选择器,简化种子选择流程。依托这个工具,农户可以择优选取最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品种,挖掘最大产量潜力。

其二是,2021年先正达比荷卢联合荷兰Faunabit公司推出Diopsis昆虫扫描仪。Diopsis昆虫扫描仪是基于摄影采样的昆虫物种数字识别系统,以全自动的拍摄方式、识别和监测昆虫种群和数量。利用该设备,种植户可以了解农作物的害虫与益虫之间的平衡关系,实现更好种植。

据先正达2021年2月发布的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先正达数字农业解决方案应用土地面积达5059万公顷。

挖金矿,农化数字创新有望创造千亿增量

数字连接起农业全产业链,压缩了传统农化企业的发展空间,同时从产品到服务的创新突破给农业带来了更多可能性。这些在数字化领域探索的农化企业跳出了农资产品本身,进一步聚焦在种植环节、生产管理环节,以及农作物销售环节,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到农资交易、种子选择、病虫害防治、农交品交易等农业上中下游的诸多场景中。

与应用场景的丰富性相对应的是他们面向的客户群体具有多样性特征,既包括希望实现更好种植的种植户、农场主,也包括需要开拓数字化营销的农业企业,还包括对海量、准确的数据有需求的政府部门等。这类企业通过为之提供数字化产品及相关技术服务创造收益和价值,还有的企业直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农业,依托链接上中下游的优势实现市场拓展。未来,随着国内农业领域的付费意愿和能力的逐步提升,农化行业数字创新有望创造千亿增量。

正如王明明所说,敢于尝试是勇者,长期坚持才可能是胜者。正准备向数字农业方面迈进的创新企业,不妨先找找行业发展的真实痛点,并找准自身的优势,在自有优势的基础上去寻找可行的突破口。对于正走在数字化创新道路上的大型农化企业而言,顺势而为自主创新是出路,收购创新数字农企也被证明是可行模式。

最后,我们必须清楚的是不管是做种植数字服务,还是做农资电商,亦或选择做农民在线教育,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农业数字化道路上需要敏锐的判断力,也需要足够的耐心。

参考资料:

1. 展望未来10年农化行业:“先正达集团”有望成为破解我国农药行业“大而不强”的契机,东兴化工产业洞见;

2. 拜耳、Bushel和亚马逊云AWS为美国农民推出碳测量工具/先正达推出AI驱动的选种平台/先正达比荷卢探索农业昆虫扫描技术,城食有农。

附表1注释:

1. 根据相应财年原始报告货币兑美元的年平均汇率换算得出;2. 以美元计的销售额的同比变化率;3. 不包括种子&性状及环境科学业务的销售额;4. 已归属先正达集团;5. 不包括草坪园艺植保业务及种子&性状业务的销售额;6. 不包括种子和性状业务的销售额;7. 本榜单采用联合磷化2020财年及2019财年数据,分别截止于2020和2019年的3月31日(联合磷化于2019年1月完成对爱利思达的收购,所以2019财年仅包含2个月的爱利思达的销售额);8. 2019和2018财年的销售数据分别截止于2020和2019年的3月31日;9. 2019和2018财年的销售数据分别截止于2019和2018年的7月31日;10. 2019和2018财年的销售数据分别截止于2019和2018年的10月31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拜耳集团

3.3k
  • 华领医药真比拜耳更会卖降糖药
  • 拜耳与浦合医药签署I期临床PRMT5抑制剂全球许可协议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先正达、拜耳、巴斯夫“上云”,数字创新为农化企业打开“第二曲线”

行业格局初定,数字化创新成为了农化企业新的竞争焦点。

文|35斗

随着千亿美元交易陆续完成,全球农化行业的集中度迅速提升。全球前6大农化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由2006年的67.4%上升至2018年的75.2%,前10大农化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则从80.9%上升至2018年的91.5%。头部企业的整合带来了“寡头垄断”效应,其在研发、市场、品牌方面将建立绝对优势,推高行业的竞争壁垒,获得定价权,行业利润将向头部企业集中。

行业格局初定,数字化创新成为了农化企业新的竞争焦点,拜耳、先正达集团等均通过自研或合作大举开展数字化创新,不仅打开了企业增长的“第二曲线”,也提升了行业效率,惠及亿万农户。

有鉴于此,本文即希望通过梳理农化企业数字创新布局、采访数字创新相关一线人员、汇总数字创新经验,概述农化企业数字创新图景,展望行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据现有资料分析,农化企业数字化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行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正在为中国农业数字化的实现创造加速度;二是全产业链数字化固然具有吸引力,但细分领域的数字化创新更具开拓空间;三是数字化基因是农业各赛道新玩家抢占市场的战略武器。

风起时,农化行业数字创新正当时

从农化行业整体的发展历程来看,2017年是一个节点。这一年以前,国际农化行业呈美欧双极主导的格局,农化行业中的企业以欧洲的拜耳、先正达、巴斯夫和美国的孟山都、陶氏益农和杜邦最为闻名。它们在自2013年以来出现的农产品价格低迷、市场需求收缩、利润下滑的困境中采取了一系列并购行动,这使得它们足以维持长期稳定,也保障了国际农化行业的平稳发展。

2017年,农化行业长期维稳的格局出现变化。陶氏益农和杜邦合并成立了科迪华,而先正达则于同年被中国化工集团收购。次年,孟山都被拜耳收购。此后,全球农化行业的势力版图正式由美欧两极转变为美、欧、中三极鼎立的格局。

图1:全球农药行业格局从“二极”走向“三极”

资料来源:东兴证券研究所

初步形成的全球农药工业格局,以先正达、拜耳、巴斯夫、科迪华为第一集团的跨国公司农药全球市场占比份额达到近60%。同时,中国的农化企业也逐渐变得瞩目。在2020年Phillips McDougall公布的全球农化企业20强榜单中,TOP20企业在2019财年农药销售总额为595.3亿美元,同比增长31.3亿美元(+5.6%;2018财年:563.96亿美元)。其中,包括先正达、安道麦、扬农化工、潍坊润丰、颖泰嘉和等在内的11家中国公司入围。

表1:2019年全球农化企业TOP20榜单

数据来源:Phillips McDougall(详细注释见文末)

国际农化行业出现变动的同时,国内农化行业进入了新一轮整合期,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有超过2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通过重组并购和共同建立子公司等扩张方式,优化布局,完善产业链,包括浙江新安收购浙江传化、利尔化学与科迪华共建子公司等。

同年,由中化农业、先正达、安道麦等公司组建而成的先正达集团中国宣布成立,其农业投入品供应商和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运营商正式诞生。自成立以来,先正达集团可谓独占鳌头,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也将引领中国农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中国农业数字化的实现创造加速度。

在诸多传统农化企业尚在整个农业行业转型的大潮中寻找前进方向时,拜耳、先正达集团等不仅在原有市场份额中找到了新的增长点,更是迸发出了更强的生命力。究其原因,极其重要的一点莫过于他们顺势而为,成为了农化企业行列中成功践行数字化创新的先行者。

农化行业数字创新的驱动因素体现在方方面面,概括而言是行业竞争加剧和市场需求变化推动的“不得不”,以及政策导向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可行性”。

从整体来说,农业数字化是农业发展大势所趋。在5G、AioT、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农业可以运用卫星、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并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监测作物、害虫、土壤和天气条件,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提出如何合理配置使用农药和化肥的解决方案;通过分析土壤大数据,实现非均匀播种,从而达到降低投入、提高产出的效果。

就种植业而言,政策层面不断助推农化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各场景践行数字创新则为农业数字化增添了创新动力。并且随着化肥农药零增长政策的推行,农化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安全压力。比如,怎么快速、高效、准确地除掉作物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杂草本就是种植的一大难题,在更高的安全压力下,该问题变得更加刺手。再如,农作物何时施肥、怎么施肥、施多少肥才能达到最高产量,在农业的强周期性要求和健康需求下更加需要专业而精准的答案。

行业变革的紧迫性决定着耗时耗力的电话“问诊”或“土”专家下地诊断的方式需要新力量来助力,农业数字化就是这股新力量的来源之一。通过农业数字化,农民只需要拿出手机拍一张照片提交系统,系统便可以通过图像识别及对比,瞬间便可诊断并给出解决方案。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了解和接受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数字农业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数字化是第一梯队的农化企业争相竞逐的制高点,也是未来的核心竞争领域。但是,农化行业数字化创新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农业数字化的过程中开发与农业共生的技术是基石。农业环境不具备标准性和准确性,实验室所得成果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往往会面临农业环境和农业生产周期性带来的挑战,尤其是我国农业环境非常特殊和复杂。

并且,我国农业生产长期依赖经验作业,技术进入对传统农耕文化和生产思维进行改造是一个持续投入的过程。所以农化企业数字化既需要具备农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又必须有对农业行业的深刻的认知。

此外,农业产业链十分长,从上游农资投入到下游交易的诸多环节对应着不同的流通机制,这要求农企打造的数字化的平台必须有精准的数据和溯源机制以实现供需对口,由此给买卖双方创造最佳价值。

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下,如何在农业产业链中寻找适合农化企业进行数字创新的场景或领域,怎么去开展数字化创新,或许我们可以从已经找到答案的企业的创新历程中来取经。

双子星,拜耳和先正达数字创新双星闪耀

双子星其一拜耳的数字化优势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拜耳自有世界上最大的数字农业平台之一FieldView,二是其收购的孟山都在农业数字化方面具备先发优势。

一方面,拜耳自主创新。拜耳的FieldView平台是其数字农业创新的中心枢纽,具备数据采集、存储和管理、数据分析、决策建模等多种功能。在数据采集方面,FieldView平台与全球涉及航空成像、金融保险、土壤分析等领域的70多个平台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种植过程中相关数据的互联互通,为农艺决策做支持。

农场主使用该平台上可以实现在一个屏幕上实时交互式地运营农场,自由选择作物品种,了解农药的性能,管理收成,并且能快速、准确地做出最佳决策。FieldView平台已在全球超过20个国家上市,约有4000万公顷(5.7亿亩)的农田数据连接到FieldView平台。

图2:拜耳FieldView平台 图源:拜耳官网

另一方面,拜耳通过收并购吸纳更多创新元素。早在2012年,孟山都就凭借自身在转基因种子上的优势,推出了“一体化农田耕作系统”,并于同年收购了精准播种公司(Precision Planting),可以通过分析土壤大数据,实现非均匀播种。

2013年,孟山都又收购了给农民提供天气保险的美国气象公司(The Climate Corporation),此后又陆续收购了土壤传感器公司640 Labs、农业技术共享平台Yield Pop、和提供土壤分析SaaS服务的Solum等。在完成了一系列收购后,孟山都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农资一体化格局。而拜耳通过收购孟山都,将这些优势转移到自己的业务中。

2021年11月,拜耳与微软Azure达成一项新的合作协议,以支持拜耳旗下的农场数据平台--Climate的FieldView。两个巨头强强联手不仅仅会打造新的创收来源,更大的意义在于微软Azure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帮助拜耳进一步升级其原有的数字产品,而这将对农业数字化产生广泛的影响。

此外,2021年拜耳、谷物交易初创公司Bushel与亚马逊云AWS联手推出了基于数据的碳测量工具——Carbonview。Carbonview项目建立在亚马逊云AWS上,依托拜耳Climate FieldView整理从农场获得的数据,收集谷物交易平台Bushel近5.4万名用户创造的物流和运输数据,由此帮助农民更好地评估他们的农产品在整个供应链上的碳足迹。

从短期来看,该项目可以培养农户的低碳意识;从长期来看,则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由此也可见,拜耳在农业数字化的路上十分具有前瞻性。

双子星其二先正达集团诞生在2020年,这一年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集团宣布将各自旗下的农化资产予以整合,成立“先正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先正达集团的成立,进一步理顺了SAS联盟(中化农业、安道麦、先正达)内的协同合作机制,其业务涵盖农化板块农药、化肥、种子、数字农业全流程。

先正达集团的数字农业业务板块主要由来自中化集团旗下的中化农业、先正达本身及其于2019年收购的乌克兰农业科技公司Cropio组成。Cropio集团推出的农场管理软件具备成像、记录保存和设备跟踪功能。在此之前,先正达曾收购拉丁美洲数字农业市场创新领跑者Strider。Strider打造的卫星成像、害虫监测、资产管理软件、实时跟踪设备的传感器和无线电天线网络等系列产品为先正达打造数字解决方案夯实了基础。

除了收购农业科技公司,先正达集团中国MAP与数字农业业务单元还以中化农业作为运营平台,推广MAP模式(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即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MAP定位于“农业全产业链组织和服务平台”,在消费升级与新型农民之间搭建起桥梁,为广大种植者和食品价值链合作伙伴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涵盖农业生产销售全过程的全产业链服务。

图3:中化农业MAP种植管理平台(褚橙庄园)图源:先正达集团中国官网

2019年初,中化农业依托MAP在种植端的场景优势和MAP智农、MAP慧农、MAP大师在数字农业技术方面的领导能力以及完善的数字农业架构体系,推出全程品控溯源品牌“MAP beSide”。

MAP beSide通过作物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线上线下管理,从关键生育期、核心环境参数、品质检测指标等维度对农产品品质全程把控,在此基础上对产自MAP beSide农场、质量符合MAP beSide标准的农产品进行背书,通过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线下品控+线上区块链溯源的技术手段,为优质农产品提供全程的、可信的溯源数据。

此外,先正达针还对种子选择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推出了两款数字工具。

其一是,2020年先正达和NK Seeds公司联合推出了Cropwise种子选择器,简化种子选择流程。依托这个工具,农户可以择优选取最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品种,挖掘最大产量潜力。

其二是,2021年先正达比荷卢联合荷兰Faunabit公司推出Diopsis昆虫扫描仪。Diopsis昆虫扫描仪是基于摄影采样的昆虫物种数字识别系统,以全自动的拍摄方式、识别和监测昆虫种群和数量。利用该设备,种植户可以了解农作物的害虫与益虫之间的平衡关系,实现更好种植。

据先正达2021年2月发布的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先正达数字农业解决方案应用土地面积达5059万公顷。

挖金矿,农化数字创新有望创造千亿增量

数字连接起农业全产业链,压缩了传统农化企业的发展空间,同时从产品到服务的创新突破给农业带来了更多可能性。这些在数字化领域探索的农化企业跳出了农资产品本身,进一步聚焦在种植环节、生产管理环节,以及农作物销售环节,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到农资交易、种子选择、病虫害防治、农交品交易等农业上中下游的诸多场景中。

与应用场景的丰富性相对应的是他们面向的客户群体具有多样性特征,既包括希望实现更好种植的种植户、农场主,也包括需要开拓数字化营销的农业企业,还包括对海量、准确的数据有需求的政府部门等。这类企业通过为之提供数字化产品及相关技术服务创造收益和价值,还有的企业直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农业,依托链接上中下游的优势实现市场拓展。未来,随着国内农业领域的付费意愿和能力的逐步提升,农化行业数字创新有望创造千亿增量。

正如王明明所说,敢于尝试是勇者,长期坚持才可能是胜者。正准备向数字农业方面迈进的创新企业,不妨先找找行业发展的真实痛点,并找准自身的优势,在自有优势的基础上去寻找可行的突破口。对于正走在数字化创新道路上的大型农化企业而言,顺势而为自主创新是出路,收购创新数字农企也被证明是可行模式。

最后,我们必须清楚的是不管是做种植数字服务,还是做农资电商,亦或选择做农民在线教育,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农业数字化道路上需要敏锐的判断力,也需要足够的耐心。

参考资料:

1. 展望未来10年农化行业:“先正达集团”有望成为破解我国农药行业“大而不强”的契机,东兴化工产业洞见;

2. 拜耳、Bushel和亚马逊云AWS为美国农民推出碳测量工具/先正达推出AI驱动的选种平台/先正达比荷卢探索农业昆虫扫描技术,城食有农。

附表1注释:

1. 根据相应财年原始报告货币兑美元的年平均汇率换算得出;2. 以美元计的销售额的同比变化率;3. 不包括种子&性状及环境科学业务的销售额;4. 已归属先正达集团;5. 不包括草坪园艺植保业务及种子&性状业务的销售额;6. 不包括种子和性状业务的销售额;7. 本榜单采用联合磷化2020财年及2019财年数据,分别截止于2020和2019年的3月31日(联合磷化于2019年1月完成对爱利思达的收购,所以2019财年仅包含2个月的爱利思达的销售额);8. 2019和2018财年的销售数据分别截止于2020和2019年的3月31日;9. 2019和2018财年的销售数据分别截止于2019和2018年的7月31日;10. 2019和2018财年的销售数据分别截止于2019和2018年的10月31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