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风口降临职业教育,职校生逃脱鄙视链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风口降临职业教育,职校生逃脱鄙视链了吗?

在教育变革的当下,职业教育站上风口,但当前的职校教育真的能给职校生带来光明的前途吗?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文 | 蓝鲸教育 古氘

有媒体报道,深圳技师学院毕业生每人都拿到了2-4个offer,“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未毕业即被抢空” 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同样是职校,湖南一职校学生参加实习致残,学校和企业被曝相互推诿责任尚且引发对职校强制实习的批评。黑龙江一职校学生干部查寝时官威十足,讽刺之声不绝于耳。

在公共舆论场中,职校的形象向来充斥着矛盾色彩。

在教育变革的当下,职业教育站上风口,但当前的职校教育真的能给职校生带来光明的前途吗?

职校=一技之长?

就读职校是价格不菲的选择。

据了解,普通公办中高职三年学制下,普遍要花费3万—6万元,民营中高职学费则更贵,有的一年学费高达2万元。对于家长而言,职校通常不是第一选择。往往是因为成绩不理想,把孩子送到职校,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进而有安身立命的本领。对家长而言,如果能学到本领,学杂费高也并非无法接受。但这些就读职校的孩子们,真的学到了一技之长吗?

学者杜连森读博期间,曾到某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民族志研究,并把他的发现写进《“打工人”的困境:去技能化与教育的“空洞”》一文。其中提到,他所在学校的核心工作是对学生的规训和管理,技能学习只是“皮毛”。

例如,该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佩戴胸卡,并专门安排值班老师和学生干部检查。对于原因,学工处主任这样解释道:“我们要求戴胸卡,为什么戴胸卡?因为我们现在将企业文化慢慢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了。因为你去企业里要戴胸卡,但是戴胸卡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可能是我们把这种企业文化意识慢慢融进来以后,便于他们就业了,很快地能适应岗位的需求。”

不止于此,从进校检查胸卡、课间跑操、教室6s管理、晚上查自习到宿舍禁止充电,该校制定了一整套管理规范,几乎覆盖了学生在校的所有时间和场所。

在一次学校办公会议上,该校校长将加强学生管理的意义描述为:“说实话,像我们这样的学校,是多办一所学校,少办一所监狱”。在不出事的心态下,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是只要不出人身安全问题即可,能学到多少知识和技能是最不重要的问题。比起教育场所,这样的职校更像是一处“托儿所”。

抱着学一技之长的心态上学,学到的却多是企业细规章制度,学习生活也是半军事化管理,职校为何要这样做?

这大概有其现实根源。有学者认为,这和分工方式破坏传统技能概念有关。在当代工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知识集中在管理和设计部门,留给普通工人的是一种重新解释的、不完全的技能概念,“重复而熟练的动作”“保持专注”“速度即技能”,这也是网友讨论的技工和普工的区别。对普工而言,速度和灵巧是最重要的,一般不涉及复杂的脑力分析,“皮毛”式的技能水平就足够应付工作需要。

过度注重管理和约束,在某种程度上是违背青少年天性的。因此,加强管理,压缩教学,催生的确实反学校文化。迟到、旷课、睡觉、说脏话、玩手机游戏……屡见不鲜。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很难不被同化。

有媒体报道,在中职担任专业课教师的王老师曾对专业和教学充满热情,希望把教研成果讲给学生听,但听者寥寥,这让他长期痛苦不已。认识到自己教得太深的问题后,他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现在,他依然希望把学生教好,但对学生的期待已经和早年不同了。

“中职学生的未来就是一个熟练工人,几个简单操作,如何拧螺丝,你教他三年,反复拧、反复拧,肯定都会了。”王老师说。

职校生的隐痛

“在工厂待过之后,就再也不想回去了。”

刚在县城一家电子厂结束五个月实习的职校生俊华这样表示。

今年3月,计算机专业的俊华被送进一家电子厂实习,负责在流水线上拼装零件。进厂没两天,俊华的双手就被零件磨出了血泡。在工厂里,俊华每天工作超过十个小时。“名义上是八小时工作制,但加班是常态,没有人反抗。”

好在实习的报酬“不菲”,他每个月可以拿到3000-4000元的工资,和正式员工相差无几。比起一些被强制无薪实习的职校同学,他已经是少有的“幸运儿”。

在职校,最后一个学年的实习是顺利毕业的必要条件。即使职校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和企业并没有关联,仍会被突然拉入工作现场。

毕竟是第一次接触真实工作环境,多数职校生普遍对实习怀有较大的期待。但从现实看,高强度且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会让他们的热情很快消失殆尽。

“我进厂实习头两个月都在削毛边,一个接一个不停削,根本不需要大脑进行任何思考。厂里有个师傅已经干这个工作五年了,也没有任何晋升机会。”“刚进公司我的期望值很高,但慢慢发现,每天活得像个机器人一样。”这些都是蓝鲸教育看到的反馈。

工作枯燥并非唯一的问题。根据公开报道,2017年,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强制学生暑期到富士康实习,被辽宁省教育厅叫停;2019年,河北渤海理工职业学院的学生向媒体反映,他们被学校安排到与专业毫不相干的实习岗位;2020年,山东省沂水县一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期间坠亡,后发现他已经连上半个月夜班,期间跟家人倾诉“太累了”……

强制实习、专业不对口、工作时长超标、报酬不到位、工作环境差、没有人身安全保障……最后一学年的实习是很多职校生无法宣之于口的隐痛。

好不容易挨过实习,职校生就能迎来美好的工作和想要的生活了吗?现实却并没有想象中美好。

就像当初上职校一样,这些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仍旧十分有限。以中职生为例,他们一般被分为三类:参加对口高考、直升本校大专、直接毕业。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科基础,与普高学生竞争的赢面不大,就业成了多数职校生的选择。

近年来,职校生的就业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教育部数据显示,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然而,高就业率并没有带来高就业质量,职校生就业质量欠佳主要体现在报酬和专业匹配度两方面。

一方面,职校生的薪酬收入及社保待遇都比较低。数据显示,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超过本科毕业生,但平均月收入较本科生仍有较大差距。2019届本科生平均月收入为5440元,而高职生仅有4295元。

另一方面,职校生就业的专业匹配度不高。从业人士表示,在有些领域,职业教育存在专业匹配度较低、毕业生工作与就业期待吻合度不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低、毕业生离职率相对较高等情况。

究其原因,或许和职校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供需反差有关。制造业技能人才缺口长期存在,“技工荒”与“招工难”现象并存。而部分职校却滞后于市场,导致学生毕业后成为普工的概率较大,时间和精力长期被浪费在替代性极强的简单工作中。

而且,社会对职校学生的评价普遍不高,政策导向和社会观念存在“上热下冷”的情况。调查显示,96.33%的受访者认为,社会上仍然存在对技术工人的职业歧视或偏见,大多数职校生身上依然被迫贴着“失败者”的标签。

2020年,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1.7%。对于这41.7%来说,困境是普遍的,光明的前途似乎难以到达。

前路何方?

如何让光明渗透进这41.7%的学生当中?国家、社会、学校的努力缺一不可。

业内人士表示,首先要让职业技术学校回归学校的定位,把教育放在第一位。能力依然是评估人才最重要的标准之一,职校生的潜能需要朝正确的方向精准开发。而要研发高质量、契合市场需求的课程,让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尽可能多参与进来至关重要。若职校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当地产业经济发展都不够了解,那么专业设置和课程都必然落后于时代。

在这方面,德国和瑞士的“双轨学习模式”即结合职场培训和课堂学习,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企业和职业教育机构合作提供职场培训,实施学徒制。学生一周在公司实习3-4天,其余时间进行课堂培训。

事实上,校企合作共建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提倡的模式之一,不过,在设计课程、提供课程、向学生提供反馈意见方面,雇主需要更多参与进来。而目前,已经有一些地区的职校做出了尝试,它们因地制宜,基于当地特色设有白酒酿造专业、陶瓷设计专业、珠宝设计专业等,并在探索和地方产业合作的更多可能。

其次,顶层设计上依然需要支持,最重要的是资金投入,这或许可以借鉴英国的学徒制征费制度。2017年起,英国政府推出学徒制征税,要求雇主分担学徒培训和培养英国工作人口的费用。任何行业每年工资支出超过300万英镑的雇主都要缴纳总薪资的0.5%,这笔费用以“数码基金”的形式保存在雇主的学徒服务账户中,用来支付学徒每月的培训和评估费用。让企业参与进人才培养,能增大职业教育经费支持力度,并确保学生得到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

在保障职校学生权益、破除就业市场唯名校及唯学历论上,也需要更多配套举措,例如,破除职校生在户籍、职称、薪酬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是提升其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

此外,要对职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关注,正确引领职校生摆脱“失败者”的标签,从心底里树立自信,养成健康的心态。社会也要给予这部分群体更多尊重,斩断鄙视链,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眼下,职校质量区域差异大、培养和市场需求不符、学生就业质量低、社会观念尚未扭转……

但职教的前途是光明的。《民促法》鼓励企业资本依法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职业学校。11月,人社部印发《通知》明确,保障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

“我去了职校,你去了高中,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在未来也许真的能成为现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风口降临职业教育,职校生逃脱鄙视链了吗?

在教育变革的当下,职业教育站上风口,但当前的职校教育真的能给职校生带来光明的前途吗?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文 | 蓝鲸教育 古氘

有媒体报道,深圳技师学院毕业生每人都拿到了2-4个offer,“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未毕业即被抢空” 一度冲上微博热搜。

同样是职校,湖南一职校学生参加实习致残,学校和企业被曝相互推诿责任尚且引发对职校强制实习的批评。黑龙江一职校学生干部查寝时官威十足,讽刺之声不绝于耳。

在公共舆论场中,职校的形象向来充斥着矛盾色彩。

在教育变革的当下,职业教育站上风口,但当前的职校教育真的能给职校生带来光明的前途吗?

职校=一技之长?

就读职校是价格不菲的选择。

据了解,普通公办中高职三年学制下,普遍要花费3万—6万元,民营中高职学费则更贵,有的一年学费高达2万元。对于家长而言,职校通常不是第一选择。往往是因为成绩不理想,把孩子送到职校,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进而有安身立命的本领。对家长而言,如果能学到本领,学杂费高也并非无法接受。但这些就读职校的孩子们,真的学到了一技之长吗?

学者杜连森读博期间,曾到某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民族志研究,并把他的发现写进《“打工人”的困境:去技能化与教育的“空洞”》一文。其中提到,他所在学校的核心工作是对学生的规训和管理,技能学习只是“皮毛”。

例如,该校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佩戴胸卡,并专门安排值班老师和学生干部检查。对于原因,学工处主任这样解释道:“我们要求戴胸卡,为什么戴胸卡?因为我们现在将企业文化慢慢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了。因为你去企业里要戴胸卡,但是戴胸卡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可能是我们把这种企业文化意识慢慢融进来以后,便于他们就业了,很快地能适应岗位的需求。”

不止于此,从进校检查胸卡、课间跑操、教室6s管理、晚上查自习到宿舍禁止充电,该校制定了一整套管理规范,几乎覆盖了学生在校的所有时间和场所。

在一次学校办公会议上,该校校长将加强学生管理的意义描述为:“说实话,像我们这样的学校,是多办一所学校,少办一所监狱”。在不出事的心态下,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是只要不出人身安全问题即可,能学到多少知识和技能是最不重要的问题。比起教育场所,这样的职校更像是一处“托儿所”。

抱着学一技之长的心态上学,学到的却多是企业细规章制度,学习生活也是半军事化管理,职校为何要这样做?

这大概有其现实根源。有学者认为,这和分工方式破坏传统技能概念有关。在当代工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知识集中在管理和设计部门,留给普通工人的是一种重新解释的、不完全的技能概念,“重复而熟练的动作”“保持专注”“速度即技能”,这也是网友讨论的技工和普工的区别。对普工而言,速度和灵巧是最重要的,一般不涉及复杂的脑力分析,“皮毛”式的技能水平就足够应付工作需要。

过度注重管理和约束,在某种程度上是违背青少年天性的。因此,加强管理,压缩教学,催生的确实反学校文化。迟到、旷课、睡觉、说脏话、玩手机游戏……屡见不鲜。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很难不被同化。

有媒体报道,在中职担任专业课教师的王老师曾对专业和教学充满热情,希望把教研成果讲给学生听,但听者寥寥,这让他长期痛苦不已。认识到自己教得太深的问题后,他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现在,他依然希望把学生教好,但对学生的期待已经和早年不同了。

“中职学生的未来就是一个熟练工人,几个简单操作,如何拧螺丝,你教他三年,反复拧、反复拧,肯定都会了。”王老师说。

职校生的隐痛

“在工厂待过之后,就再也不想回去了。”

刚在县城一家电子厂结束五个月实习的职校生俊华这样表示。

今年3月,计算机专业的俊华被送进一家电子厂实习,负责在流水线上拼装零件。进厂没两天,俊华的双手就被零件磨出了血泡。在工厂里,俊华每天工作超过十个小时。“名义上是八小时工作制,但加班是常态,没有人反抗。”

好在实习的报酬“不菲”,他每个月可以拿到3000-4000元的工资,和正式员工相差无几。比起一些被强制无薪实习的职校同学,他已经是少有的“幸运儿”。

在职校,最后一个学年的实习是顺利毕业的必要条件。即使职校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和企业并没有关联,仍会被突然拉入工作现场。

毕竟是第一次接触真实工作环境,多数职校生普遍对实习怀有较大的期待。但从现实看,高强度且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会让他们的热情很快消失殆尽。

“我进厂实习头两个月都在削毛边,一个接一个不停削,根本不需要大脑进行任何思考。厂里有个师傅已经干这个工作五年了,也没有任何晋升机会。”“刚进公司我的期望值很高,但慢慢发现,每天活得像个机器人一样。”这些都是蓝鲸教育看到的反馈。

工作枯燥并非唯一的问题。根据公开报道,2017年,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强制学生暑期到富士康实习,被辽宁省教育厅叫停;2019年,河北渤海理工职业学院的学生向媒体反映,他们被学校安排到与专业毫不相干的实习岗位;2020年,山东省沂水县一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期间坠亡,后发现他已经连上半个月夜班,期间跟家人倾诉“太累了”……

强制实习、专业不对口、工作时长超标、报酬不到位、工作环境差、没有人身安全保障……最后一学年的实习是很多职校生无法宣之于口的隐痛。

好不容易挨过实习,职校生就能迎来美好的工作和想要的生活了吗?现实却并没有想象中美好。

就像当初上职校一样,这些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仍旧十分有限。以中职生为例,他们一般被分为三类:参加对口高考、直升本校大专、直接毕业。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科基础,与普高学生竞争的赢面不大,就业成了多数职校生的选择。

近年来,职校生的就业率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教育部数据显示,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然而,高就业率并没有带来高就业质量,职校生就业质量欠佳主要体现在报酬和专业匹配度两方面。

一方面,职校生的薪酬收入及社保待遇都比较低。数据显示,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超过本科毕业生,但平均月收入较本科生仍有较大差距。2019届本科生平均月收入为5440元,而高职生仅有4295元。

另一方面,职校生就业的专业匹配度不高。从业人士表示,在有些领域,职业教育存在专业匹配度较低、毕业生工作与就业期待吻合度不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低、毕业生离职率相对较高等情况。

究其原因,或许和职校培养与企业需求存在供需反差有关。制造业技能人才缺口长期存在,“技工荒”与“招工难”现象并存。而部分职校却滞后于市场,导致学生毕业后成为普工的概率较大,时间和精力长期被浪费在替代性极强的简单工作中。

而且,社会对职校学生的评价普遍不高,政策导向和社会观念存在“上热下冷”的情况。调查显示,96.33%的受访者认为,社会上仍然存在对技术工人的职业歧视或偏见,大多数职校生身上依然被迫贴着“失败者”的标签。

2020年,中职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1.7%。对于这41.7%来说,困境是普遍的,光明的前途似乎难以到达。

前路何方?

如何让光明渗透进这41.7%的学生当中?国家、社会、学校的努力缺一不可。

业内人士表示,首先要让职业技术学校回归学校的定位,把教育放在第一位。能力依然是评估人才最重要的标准之一,职校生的潜能需要朝正确的方向精准开发。而要研发高质量、契合市场需求的课程,让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尽可能多参与进来至关重要。若职校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当地产业经济发展都不够了解,那么专业设置和课程都必然落后于时代。

在这方面,德国和瑞士的“双轨学习模式”即结合职场培训和课堂学习,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企业和职业教育机构合作提供职场培训,实施学徒制。学生一周在公司实习3-4天,其余时间进行课堂培训。

事实上,校企合作共建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提倡的模式之一,不过,在设计课程、提供课程、向学生提供反馈意见方面,雇主需要更多参与进来。而目前,已经有一些地区的职校做出了尝试,它们因地制宜,基于当地特色设有白酒酿造专业、陶瓷设计专业、珠宝设计专业等,并在探索和地方产业合作的更多可能。

其次,顶层设计上依然需要支持,最重要的是资金投入,这或许可以借鉴英国的学徒制征费制度。2017年起,英国政府推出学徒制征税,要求雇主分担学徒培训和培养英国工作人口的费用。任何行业每年工资支出超过300万英镑的雇主都要缴纳总薪资的0.5%,这笔费用以“数码基金”的形式保存在雇主的学徒服务账户中,用来支付学徒每月的培训和评估费用。让企业参与进人才培养,能增大职业教育经费支持力度,并确保学生得到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培训。

在保障职校学生权益、破除就业市场唯名校及唯学历论上,也需要更多配套举措,例如,破除职校生在户籍、职称、薪酬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是提升其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

此外,要对职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关注,正确引领职校生摆脱“失败者”的标签,从心底里树立自信,养成健康的心态。社会也要给予这部分群体更多尊重,斩断鄙视链,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眼下,职校质量区域差异大、培养和市场需求不符、学生就业质量低、社会观念尚未扭转……

但职教的前途是光明的。《民促法》鼓励企业资本依法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职业学校。11月,人社部印发《通知》明确,保障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

“我去了职校,你去了高中,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在未来也许真的能成为现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