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氢能江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氢能江湖

在氢能这一赛道上,目前竞局者中到底有哪些角色?他们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是何方神圣?

文 | 黑鹰光伏 王亮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氢能走到了爆发临界点。

无论产业还是资本层面,过往一年,氢能概念愈发火热。

加快“闯入”这一赛道的企业里有三桶油、五大发电等央企巨无霸,也有潍柴动力、上海电气、深圳能源集团、阳煤集团等地方大型国企,亦有新奥股份、隆基股份、明阳智能、嘉化能源等等一众民营企业。

当然,一切又都才刚刚开始,这里到处雄心勃勃,但也鱼龙混杂,虚实难辨。黑鹰团队调研发现,这里很多企业投下真金白银推动了不少事情,但也有不少企业(包括光伏)基本停留在口头和规划阶段。未来氢能的路子很宽,但能否真正分一杯羹,非常考验企业的“诚意”和实干精神。

在氢能这一赛道上,目前竞局者中到底有哪些角色?他们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是何方神圣?这些企业原本主业及目前涉足氢能的环节是什么?他们有什么具体布局?这些企业整体实力到底如何?

本期内容,黑鹰光伏从数千家上市公司中筛选出真正涉足氢能、布局氢能的103家企业,并对其做大框架维度的梳理分析,便于读者朋友从大视野上来了解氢能竞争格局。黑鹰团队也会持续关注氢能市场化商业化进展。本文分为6大部分,供读者参考:

一.103家企业主业及涉足氢能环节

二.背后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长群像

三.103家企业氢能规划与布局

四.企业整体实力分析(营收/净利/资本实力/研发创新/总市值)

一.103家企业主业及涉足氢能环节,三分之一央企布局氢能,超5家光伏企业涉足氢能,各大汽车企业不遑多让。

我们梳理发现,如下表,103家氢能核心玩家中既有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中车、中国能建、阳煤集团等传统能源巨擘,还有上汽集团、广汽集团、长城汽车等车企巨头,当然也不乏隆基股份、协鑫集团、阳光电源、明阳智能等新能源龙头企业,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可谓五花八门。

去年至今,光伏和风电企业在氢能产业的动作和布局颇受关注。2021年3月,隆基股份通过全资子公司隆基绿能创投与上海朱雀投资合资成立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大力发展光伏制氢;同月,阳光电源发布国内首款、最大功率SEP50 PEM制氢电解槽;5月份,晶科科技公布正在布局光伏制氢的消息;7月份,协鑫新能源成立高达100亿元的氢能产业投资基金;8月份,林洋能源宣布成立合资公司正式进军氢能......从整体布局与实际进展来看,实际投入资源最多,进击最猛,项目落地最快的光伏企业无疑是隆基股份。

黑鹰团队梳理发现,截止2022年初,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未来,已被除西藏外的30省份写入了“十四五”发展规划中,一场关于氢能产业的“万亿争夺战”正在打响。同时,根据2021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已经在制定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的布局。

但与光伏不同,氢能产业链条更长,技术要求更高,且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还需在政策与资本的助推下,实现技术与商业化的持续突破,氢能崛起注定是一场持久战。要啃下氢能商业化规模化的“硬骨头”,对于所有竞局者都还任重道远。

二.背后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长群像:央企国企背景占比为41.75%;董事长中50后有10人,60后68人,70后21人,80后4人。

在氢能领域,央企、国企、民企诸雄争霸的格局正在形成。据黑鹰光伏统计,其中有43家上市企业拥有央企、国企背景,占比为41.75%,民企占比为58.25%。从掌舵者(董事长)年龄结构看,50后有10人,60后68人,70后有21人,80后有4人,最年长者是华昌化工董事长朱郁健先生,1951年生人,今年70岁,最年轻者是江苏神通董事长韩力先生,1987年生人,今年34岁。

三.103家企业氢能规划与布局:都有具体氢能项目/计划在推进、落实,,涵盖制氢、储氢、运氢、氢燃料电池、氢能源汽车等氢能全产业链。

截止2022年初,103家上市公司都有具体氢能项目/计划在推进、落实,甚至有的企业重大氢能在建工程已近完工,这些都是氢能领域真正的核心玩家,他们的布局已涵盖制氢、储氢、运氢、氢燃料电池、氢能源汽车等氢能全产业链。

比如中国石化目前拥有国内最大制氢能力,年产量达390万吨,占全国氢气产量11%,“十四五”期间其计划建成1000座加氢站。

2021年,5月隆基股份与无锡高新区签署新型氢能装备项目,投资总额3亿元,预计到2022年底将达到年产1.5GW氢能装备的能力,项目达产后3年内将达到年销售额10-15亿元。

吉电股份“十四五”期间在白城区域开发建设“千万千瓦新能源+制氢”项目,形成规模化绿氢制备能力。

另外,金能科技总投资达203亿元的科技项目设备安装完毕即将试生产,每年将产出8亿立方清洁氢能源。

潍柴动力2020年年产20000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工厂正式投产。未来重点围绕“一条氢能高速、二个氢能港口、三个科普基地、四个氢能园区、五个氢能社区”的“12345”建设目标,打造全国首条氢能高速走廊、全国首个万台套氢能综合供能装置示范基地。

2021年7月29日,协鑫集团旗下协鑫新能源正式对外发布公司氢能战略。根据规划,协鑫新能源氢能战略由蓝氢和绿氢两部分构成。具体而言,蓝氢目标——首期建成年产230万吨合成氨,逐步扩能至每年400万吨生产规模,可供应国内70万吨蓝氢;绿氢目标——计划到2025年建设100座综合能源站,达到40万吨年产能。

此外,去年上汽集团旗下捷氢科技新园区建成投产,成为国内首个全面覆盖膜电极、电堆、电池系统的车规级氢燃料电池制造基地,可形成万台套燃料电池电堆的年产规模。更多企业的布局请看下表:

四.企业整体实力解析:总市值合计达53104亿,资金储备合计11615亿,营收净利的数据整体大幅增长。

据黑鹰光伏统计,截止2021年11月27日,103家上市企业总市值合计达53104亿元,同比增加了13631亿元,增幅为34.53%;若剔除5家新上市企业,近一年总市值增幅为31.09%。

此外,黑鹰光伏统计了2021年前三季的数据维度。96家涉及氢能业务上市公司合计创收60292亿元,同比增长了26.90%;96家上市公司净利润合计为3093亿元,同比增长了93.80%。其中,67家企业净利润规模在1亿元以上,31家企业净利润规模在10亿元以上,前四家企业均在100亿元以上,依次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上汽集团和潍柴动力。

同时,2021年前三季度,96家涉氢上市公司投入研发费用合计745.23亿元,同比增长了23.22%。其中,47家企业研发费用规模在1亿元以上,12家企业研发费用在10亿元以上,上汽集团、中国石油均在100亿元以上。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在氢能这样一个重资产行当,企业最核心还要比拼资本实力。据黑鹰光伏统计,截止去年9月末,96家上市企业拥有的资金储备合计为11615亿元,短期有息债务合计5342亿元,资金净值合计为6273亿元,同比增长了126.02%,整体资本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但资本雄厚的企业只占一小部分。其中,29家企业资金净值在10亿元以上,12家企业资金净值在100亿元以上,前三名企业上汽集团、中国石化、中国石油资金净值都在1000亿元以上。另有38家企业资金净值为负数,即拥有的资金储备不足以覆盖短期有息债务,面临不同的资金压力。其中16家企业资金缺口在10亿元以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氢能江湖

在氢能这一赛道上,目前竞局者中到底有哪些角色?他们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是何方神圣?

文 | 黑鹰光伏 王亮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氢能走到了爆发临界点。

无论产业还是资本层面,过往一年,氢能概念愈发火热。

加快“闯入”这一赛道的企业里有三桶油、五大发电等央企巨无霸,也有潍柴动力、上海电气、深圳能源集团、阳煤集团等地方大型国企,亦有新奥股份、隆基股份、明阳智能、嘉化能源等等一众民营企业。

当然,一切又都才刚刚开始,这里到处雄心勃勃,但也鱼龙混杂,虚实难辨。黑鹰团队调研发现,这里很多企业投下真金白银推动了不少事情,但也有不少企业(包括光伏)基本停留在口头和规划阶段。未来氢能的路子很宽,但能否真正分一杯羹,非常考验企业的“诚意”和实干精神。

在氢能这一赛道上,目前竞局者中到底有哪些角色?他们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是何方神圣?这些企业原本主业及目前涉足氢能的环节是什么?他们有什么具体布局?这些企业整体实力到底如何?

本期内容,黑鹰光伏从数千家上市公司中筛选出真正涉足氢能、布局氢能的103家企业,并对其做大框架维度的梳理分析,便于读者朋友从大视野上来了解氢能竞争格局。黑鹰团队也会持续关注氢能市场化商业化进展。本文分为6大部分,供读者参考:

一.103家企业主业及涉足氢能环节

二.背后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长群像

三.103家企业氢能规划与布局

四.企业整体实力分析(营收/净利/资本实力/研发创新/总市值)

一.103家企业主业及涉足氢能环节,三分之一央企布局氢能,超5家光伏企业涉足氢能,各大汽车企业不遑多让。

我们梳理发现,如下表,103家氢能核心玩家中既有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中车、中国能建、阳煤集团等传统能源巨擘,还有上汽集团、广汽集团、长城汽车等车企巨头,当然也不乏隆基股份、协鑫集团、阳光电源、明阳智能等新能源龙头企业,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可谓五花八门。

去年至今,光伏和风电企业在氢能产业的动作和布局颇受关注。2021年3月,隆基股份通过全资子公司隆基绿能创投与上海朱雀投资合资成立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大力发展光伏制氢;同月,阳光电源发布国内首款、最大功率SEP50 PEM制氢电解槽;5月份,晶科科技公布正在布局光伏制氢的消息;7月份,协鑫新能源成立高达100亿元的氢能产业投资基金;8月份,林洋能源宣布成立合资公司正式进军氢能......从整体布局与实际进展来看,实际投入资源最多,进击最猛,项目落地最快的光伏企业无疑是隆基股份。

黑鹰团队梳理发现,截止2022年初,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未来,已被除西藏外的30省份写入了“十四五”发展规划中,一场关于氢能产业的“万亿争夺战”正在打响。同时,根据2021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已经在制定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的布局。

但与光伏不同,氢能产业链条更长,技术要求更高,且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还需在政策与资本的助推下,实现技术与商业化的持续突破,氢能崛起注定是一场持久战。要啃下氢能商业化规模化的“硬骨头”,对于所有竞局者都还任重道远。

二.背后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长群像:央企国企背景占比为41.75%;董事长中50后有10人,60后68人,70后21人,80后4人。

在氢能领域,央企、国企、民企诸雄争霸的格局正在形成。据黑鹰光伏统计,其中有43家上市企业拥有央企、国企背景,占比为41.75%,民企占比为58.25%。从掌舵者(董事长)年龄结构看,50后有10人,60后68人,70后有21人,80后有4人,最年长者是华昌化工董事长朱郁健先生,1951年生人,今年70岁,最年轻者是江苏神通董事长韩力先生,1987年生人,今年34岁。

三.103家企业氢能规划与布局:都有具体氢能项目/计划在推进、落实,,涵盖制氢、储氢、运氢、氢燃料电池、氢能源汽车等氢能全产业链。

截止2022年初,103家上市公司都有具体氢能项目/计划在推进、落实,甚至有的企业重大氢能在建工程已近完工,这些都是氢能领域真正的核心玩家,他们的布局已涵盖制氢、储氢、运氢、氢燃料电池、氢能源汽车等氢能全产业链。

比如中国石化目前拥有国内最大制氢能力,年产量达390万吨,占全国氢气产量11%,“十四五”期间其计划建成1000座加氢站。

2021年,5月隆基股份与无锡高新区签署新型氢能装备项目,投资总额3亿元,预计到2022年底将达到年产1.5GW氢能装备的能力,项目达产后3年内将达到年销售额10-15亿元。

吉电股份“十四五”期间在白城区域开发建设“千万千瓦新能源+制氢”项目,形成规模化绿氢制备能力。

另外,金能科技总投资达203亿元的科技项目设备安装完毕即将试生产,每年将产出8亿立方清洁氢能源。

潍柴动力2020年年产20000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工厂正式投产。未来重点围绕“一条氢能高速、二个氢能港口、三个科普基地、四个氢能园区、五个氢能社区”的“12345”建设目标,打造全国首条氢能高速走廊、全国首个万台套氢能综合供能装置示范基地。

2021年7月29日,协鑫集团旗下协鑫新能源正式对外发布公司氢能战略。根据规划,协鑫新能源氢能战略由蓝氢和绿氢两部分构成。具体而言,蓝氢目标——首期建成年产230万吨合成氨,逐步扩能至每年400万吨生产规模,可供应国内70万吨蓝氢;绿氢目标——计划到2025年建设100座综合能源站,达到40万吨年产能。

此外,去年上汽集团旗下捷氢科技新园区建成投产,成为国内首个全面覆盖膜电极、电堆、电池系统的车规级氢燃料电池制造基地,可形成万台套燃料电池电堆的年产规模。更多企业的布局请看下表:

四.企业整体实力解析:总市值合计达53104亿,资金储备合计11615亿,营收净利的数据整体大幅增长。

据黑鹰光伏统计,截止2021年11月27日,103家上市企业总市值合计达53104亿元,同比增加了13631亿元,增幅为34.53%;若剔除5家新上市企业,近一年总市值增幅为31.09%。

此外,黑鹰光伏统计了2021年前三季的数据维度。96家涉及氢能业务上市公司合计创收60292亿元,同比增长了26.90%;96家上市公司净利润合计为3093亿元,同比增长了93.80%。其中,67家企业净利润规模在1亿元以上,31家企业净利润规模在10亿元以上,前四家企业均在100亿元以上,依次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上汽集团和潍柴动力。

同时,2021年前三季度,96家涉氢上市公司投入研发费用合计745.23亿元,同比增长了23.22%。其中,47家企业研发费用规模在1亿元以上,12家企业研发费用在10亿元以上,上汽集团、中国石油均在100亿元以上。

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在氢能这样一个重资产行当,企业最核心还要比拼资本实力。据黑鹰光伏统计,截止去年9月末,96家上市企业拥有的资金储备合计为11615亿元,短期有息债务合计5342亿元,资金净值合计为6273亿元,同比增长了126.02%,整体资本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但资本雄厚的企业只占一小部分。其中,29家企业资金净值在10亿元以上,12家企业资金净值在100亿元以上,前三名企业上汽集团、中国石化、中国石油资金净值都在1000亿元以上。另有38家企业资金净值为负数,即拥有的资金储备不足以覆盖短期有息债务,面临不同的资金压力。其中16家企业资金缺口在10亿元以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