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们所有人都紧密相关,而且从一开始都是非洲人|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们所有人都紧密相关,而且从一开始都是非洲人|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卡尔维诺、药物成瘾、建筑、新闻、德国史、种族、大卫·霍克尼……

记者 | 徐鲁青

编辑 | 黄月

《观察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著 毕艳红 译 
译林出版社 2022-01

从第一本源自抵抗组织经历的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到后来投身幻想和寓言作品创作出“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从现实与童话交织的丰富世界,到关注文体实验后写就《命运交织的城堡》《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卡尔维诺始终在探索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帕慕克说,“卡尔维诺教会了我独创性与历史本身同等重要”;王小波觉得,“小说艺术有无限种可能性……我还没有探索无限,比卡尔维诺差得远。”

这是《观察者》在中国首次出版,这部小说的创作历时十年,是卡尔维诺此前从未涉及过的新主题。他坦言:“我在《观察者》中涉及的主题,即那种先天的不幸与痛苦,生育的责任,都是我以前从来不敢触及的。”

作者两次在选举期间担任地区候选人与监票员的经历启发了《观察者》的创作,故事讲述了监票员阿梅里戈在科托伦戈选举站的监票经历,见证了智障人士与残障患者参加投票的荒谬与痛苦。卡尔维诺在书中一方面抨击了民主制度内含的悖论,另一方面也对诸多社会问题展开了思辨:尚未变成人类的“自然苦难”延伸到了哪里?自然、历史与人类工业之间的分界线究竟在何方?

《暴雨下在病房里》

苏方 著
单向空间丨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01

苏方的短篇小说集《暴雨下在病房里》收录了她的十一篇小说。自称“正在成为作家”的苏方曾经是一名医生,她在书中以如同问诊般的写作与观察,记录了瘟疫中失败的人、一代人难以言明的精神状况,以及失衡年代里的人间乱象,这些情感故事同时也承载了有关疫情的记忆。我们在这些小说里听到或看到黑暗中的笑声、各怀心事的人、手持地图的迷路者、一双双视若无睹的眼睛……

“暴雨”隐喻人类经历的灾难,苏方认为,“这些灾难是关于科技的、疾病的、环境的、语言的,关于美和真的,视退行为进步的。”在一次对谈中,苏方提到,同是医生的余华影响了她的写作,昆德拉与史铁生也是她长期阅读的作者,但写作最重要的还是生活,“其实你只要在生活,一头扎下去,往深往真里扎,不光对写作,对什么都有好处,”她说。

《暴雨下在病房里》是继《一些时刻》《异乡记》之后苏方的第三本短篇小说集。

梦瘾:美国阿片类药物泛滥的真相

[美] 山姆·昆诺斯 著 邵庆华 林佳宏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11

广受好评的美剧《成瘾剂量》讲述了本用于缓解疼痛的阿片药物,如何在资本逐利、政府腐败、机构伪证的合谋里,变成了让40万人丧生、大量使用者成瘾的邪恶药片。《成瘾剂量》的故事并非虚构,它改编自调查记者贝丝·马西(Beth Macey)的非虚构作品《毒疫:让美国成瘾的毒贩、医生和制药公司》。

在美国,每年死于药物过量的人多过死于车祸的人,药品滥用和上瘾致死的案例随时都在发生。纪实文丛系列推出了同样是调查美国阿片类药物滥用问题的《梦瘾》,在书中,《洛杉矶时报》记者山姆·昆诺斯采访了年轻毒贩、制药业人士、缉毒署特工、失去子女的父母以及沉迷药物的年轻人。医生开的处方是如何与海洛因和死亡相关的?止痛药依赖如何让海洛因趁机进入主流社会?《梦瘾》书写了制药公司和医生如何将止痛药包装成商品销售、小人物和社区的创伤与衰败,并揭示了阿片类药物如何培养出大量瘾者、为墨西哥毒品贩子创造新的毒品营销商业模式的秘密。

《新闻的发明:世界是如何认识自己的》

[英] 安德鲁·佩蒂格里 著  董俊祺 童桐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2022-01

我们每天都被新闻包围,却很少思考新闻本身。是什么力量在控制新闻?新闻在政治、宗教改革和社会事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新闻的娱乐性、时效性,记者的可信度在历史上发生了哪些变化?《新闻的发明:世界是如何认识自己的》追溯了1400-1800年多个欧洲国家的新闻史,探讨的主题十分丰富,从媒体历史作用、新闻史中女性的作用,到如今被信息淹没的人们该如何互相沟通与理解。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通过口头传播与公共节庆分享重要社会事件。印刷技术促成了报纸与期刊的出现,新闻从此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的重要力量;在宗教改革、发现新大陆、法国大革命等历史事件中,媒体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女性在四个世纪的新闻史里,从猎奇或被污名化的“他者”(如早期新闻报道的猎奇事件,畸形婴儿、女巫故事等),到作为记者、编辑、专栏作家乃至媒体的经营者,展现出女性的巨大能量;新闻的发明也是公众力量的发明,新闻不仅推动新的政治阶层诞生,也促发更多公共参与。正如作者历史学家安德鲁·佩蒂格里所说,“新闻的发明,即公众力量的发明。”

《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

[美] 康拉德·H. 雅劳施 著 王晨 译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01

“理想国译丛”2020年出版了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埃文斯的“第三帝国三部曲”,今年,该系列推出了同是聚焦德国史的著作《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与三部曲的重点不同,在这部作品中,美籍德裔历史学家康拉德·H. 雅劳施聚焦于20世纪德国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横跨了从一战到大萧条、再到纳粹与二战、再至冷战与柏林墙倒塌的漫长历史阶段。作者关注的人群涵盖广泛,既有前线作战的士兵,也有后方的女性;有纳粹暴行的施害者,也有战争与动荡的受害者,基于这些人的一手叙述与回忆,康拉德试图回答: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的残暴,他们最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独裁政权切割,从军事侵略者变为欧洲的民主支柱?

该译丛又称“M系列”,取自英文Mirror的首字母,旨在以他国经验为镜促进读者对中国的认识,此系列还包括弗朗西斯·福山作品集 “日本印象系列”等。围绕第三帝国史与二十世纪德国史,今年还有许多新书值得期待,包括《阴谋论中的希特勒》《历史的囚徒:二战纪念物中的历史叙事与建构》《突如其来的勇气:二战法国青年抵抗运动,1940—1945》等。

《筑业中国:1914-1935亨利·茂飞在华二十年》

[美] 郭伟杰 著 卢伟 冷天 译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22-01

你知道第一个在近代复兴中国古典建筑的建筑师是美国人吗?亨利·茂飞对中国建筑遗产的影响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筑业中国:1914-1935亨利·茂飞在华二十年》填补了这一建筑研究空白。此书聚焦于茂飞在中国民国时期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理念。

1914年,茂飞为雅礼协会设计校园,这是他落地中国的最早期建筑,后来他还参与设计了清华园里的大礼堂、燕园的博雅塔和贝公楼,以及金陵女子大学和复旦公学等重要建筑地标。他始终在探索如何将西方理念同中国古典建筑结合,使用最新的西方技术设计中国传统建筑。

茂飞建筑的意义不仅局限于美学或技术领域,也拥有政治研究价值,他曾担任国民政府首都计划(南京)顾问,为政府提供城市规划方案,参与了当时大量城市改造项目。从茂飞建筑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多方势力的博弈如何型塑了建筑外观,而教会、买办、美国外交官、国民政府、民族主义等又是如何共同影响和决定建筑项目的。我们可以感受到,理解建筑的同时,也是在理解近代中国和理解全球化。

《春天终将来临:大卫·霍克尼在诺曼底》

[英] 大卫·霍克尼 [英] 马丁·盖福德 著 胡雅婷 杨素瑶 译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2-01

在新冠疫情笼罩的两年时间里,艺术家们都在做什么?年届八旬,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在法国诺曼底的农舍中建起了工作室,想要描绘自然春景。正逢病毒来袭,霍克尼将封锁政策视为艺术创作的契机,他画下了数百幅iPad作品,并将它们发布在社交平台上。

《春天终将来临——大卫·霍克尼在诺曼底》收录了疫情中身处诺曼底乡间的霍克尼和艺术批评家马丁·盖福德之间的对谈与通信,配有一系列霍克尼期间创作的iPad绘画、聊天记录截图、他与朋友的吐槽与幽默。霍克尼描画着乡间的池塘、柳树的倒影、枝头的花苞、云块的形状,也以独特地幽默感进行创作,譬如在上厕所时观察月亮,在过马路时辨识柏油马路的色彩。霍克尼的画笔与玩笑或许能让我们感觉到,冬日总会过去,春天终将来临。

大卫·霍克尼与安迪·沃霍尔齐名,被称为“最著名的英国在世画家”,受公众瞩目达60年之久。他的作品几乎涵盖一切媒介,从油画、素描、舞台设计直到摄影和版画印刷,在73岁时,他拥有了第一台iPad,并开始大量运用iPad进行艺术创作,颠覆对笔触和线条的习惯性表达。

《我们都是非洲人:用科学破除人种迷信》

[美] 丹尼尔·J. 费尔班克 著 傅强 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22-01

地球上的总人数已接近76亿,其中包含了6个人种约2000个民族。那么人类是从哪里起源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肤色和人种?肤色差异的科学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都是非洲人》一书引用了最新的科学研究,阐明人种概念是社会属性而非生物学属性。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多样性极其复杂,无法从基因上定义种族,而对于个人健康而言,血统也比种族更具有医学意义。

这本书的作者费尔班克是美国犹他谷大学生物学教授,他总结了目前人类多样性的遗传基础,探讨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演化的。他挑战了健康和智力同人种相关的观点,强调人类遗传变异与色素沉着的作用。现代进化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是反对种族主义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当今世界的分裂和冲突之中,认识到我们作为人类拥有着共同的基因传承至关重要,正如书中所写,“我们所有人都紧密相关,超过70亿的我们都是远房亲戚,而且从一开始我们都是非洲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们所有人都紧密相关,而且从一开始都是非洲人|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卡尔维诺、药物成瘾、建筑、新闻、德国史、种族、大卫·霍克尼……

记者 | 徐鲁青

编辑 | 黄月

《观察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著 毕艳红 译 
译林出版社 2022-01

从第一本源自抵抗组织经历的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到后来投身幻想和寓言作品创作出“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从现实与童话交织的丰富世界,到关注文体实验后写就《命运交织的城堡》《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卡尔维诺始终在探索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帕慕克说,“卡尔维诺教会了我独创性与历史本身同等重要”;王小波觉得,“小说艺术有无限种可能性……我还没有探索无限,比卡尔维诺差得远。”

这是《观察者》在中国首次出版,这部小说的创作历时十年,是卡尔维诺此前从未涉及过的新主题。他坦言:“我在《观察者》中涉及的主题,即那种先天的不幸与痛苦,生育的责任,都是我以前从来不敢触及的。”

作者两次在选举期间担任地区候选人与监票员的经历启发了《观察者》的创作,故事讲述了监票员阿梅里戈在科托伦戈选举站的监票经历,见证了智障人士与残障患者参加投票的荒谬与痛苦。卡尔维诺在书中一方面抨击了民主制度内含的悖论,另一方面也对诸多社会问题展开了思辨:尚未变成人类的“自然苦难”延伸到了哪里?自然、历史与人类工业之间的分界线究竟在何方?

《暴雨下在病房里》

苏方 著
单向空间丨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01

苏方的短篇小说集《暴雨下在病房里》收录了她的十一篇小说。自称“正在成为作家”的苏方曾经是一名医生,她在书中以如同问诊般的写作与观察,记录了瘟疫中失败的人、一代人难以言明的精神状况,以及失衡年代里的人间乱象,这些情感故事同时也承载了有关疫情的记忆。我们在这些小说里听到或看到黑暗中的笑声、各怀心事的人、手持地图的迷路者、一双双视若无睹的眼睛……

“暴雨”隐喻人类经历的灾难,苏方认为,“这些灾难是关于科技的、疾病的、环境的、语言的,关于美和真的,视退行为进步的。”在一次对谈中,苏方提到,同是医生的余华影响了她的写作,昆德拉与史铁生也是她长期阅读的作者,但写作最重要的还是生活,“其实你只要在生活,一头扎下去,往深往真里扎,不光对写作,对什么都有好处,”她说。

《暴雨下在病房里》是继《一些时刻》《异乡记》之后苏方的第三本短篇小说集。

梦瘾:美国阿片类药物泛滥的真相

[美] 山姆·昆诺斯 著 邵庆华 林佳宏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11

广受好评的美剧《成瘾剂量》讲述了本用于缓解疼痛的阿片药物,如何在资本逐利、政府腐败、机构伪证的合谋里,变成了让40万人丧生、大量使用者成瘾的邪恶药片。《成瘾剂量》的故事并非虚构,它改编自调查记者贝丝·马西(Beth Macey)的非虚构作品《毒疫:让美国成瘾的毒贩、医生和制药公司》。

在美国,每年死于药物过量的人多过死于车祸的人,药品滥用和上瘾致死的案例随时都在发生。纪实文丛系列推出了同样是调查美国阿片类药物滥用问题的《梦瘾》,在书中,《洛杉矶时报》记者山姆·昆诺斯采访了年轻毒贩、制药业人士、缉毒署特工、失去子女的父母以及沉迷药物的年轻人。医生开的处方是如何与海洛因和死亡相关的?止痛药依赖如何让海洛因趁机进入主流社会?《梦瘾》书写了制药公司和医生如何将止痛药包装成商品销售、小人物和社区的创伤与衰败,并揭示了阿片类药物如何培养出大量瘾者、为墨西哥毒品贩子创造新的毒品营销商业模式的秘密。

《新闻的发明:世界是如何认识自己的》

[英] 安德鲁·佩蒂格里 著  董俊祺 童桐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2022-01

我们每天都被新闻包围,却很少思考新闻本身。是什么力量在控制新闻?新闻在政治、宗教改革和社会事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新闻的娱乐性、时效性,记者的可信度在历史上发生了哪些变化?《新闻的发明:世界是如何认识自己的》追溯了1400-1800年多个欧洲国家的新闻史,探讨的主题十分丰富,从媒体历史作用、新闻史中女性的作用,到如今被信息淹没的人们该如何互相沟通与理解。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通过口头传播与公共节庆分享重要社会事件。印刷技术促成了报纸与期刊的出现,新闻从此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的重要力量;在宗教改革、发现新大陆、法国大革命等历史事件中,媒体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女性在四个世纪的新闻史里,从猎奇或被污名化的“他者”(如早期新闻报道的猎奇事件,畸形婴儿、女巫故事等),到作为记者、编辑、专栏作家乃至媒体的经营者,展现出女性的巨大能量;新闻的发明也是公众力量的发明,新闻不仅推动新的政治阶层诞生,也促发更多公共参与。正如作者历史学家安德鲁·佩蒂格里所说,“新闻的发明,即公众力量的发明。”

《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

[美] 康拉德·H. 雅劳施 著 王晨 译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01

“理想国译丛”2020年出版了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埃文斯的“第三帝国三部曲”,今年,该系列推出了同是聚焦德国史的著作《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与三部曲的重点不同,在这部作品中,美籍德裔历史学家康拉德·H. 雅劳施聚焦于20世纪德国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横跨了从一战到大萧条、再到纳粹与二战、再至冷战与柏林墙倒塌的漫长历史阶段。作者关注的人群涵盖广泛,既有前线作战的士兵,也有后方的女性;有纳粹暴行的施害者,也有战争与动荡的受害者,基于这些人的一手叙述与回忆,康拉德试图回答: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的残暴,他们最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独裁政权切割,从军事侵略者变为欧洲的民主支柱?

该译丛又称“M系列”,取自英文Mirror的首字母,旨在以他国经验为镜促进读者对中国的认识,此系列还包括弗朗西斯·福山作品集 “日本印象系列”等。围绕第三帝国史与二十世纪德国史,今年还有许多新书值得期待,包括《阴谋论中的希特勒》《历史的囚徒:二战纪念物中的历史叙事与建构》《突如其来的勇气:二战法国青年抵抗运动,1940—1945》等。

《筑业中国:1914-1935亨利·茂飞在华二十年》

[美] 郭伟杰 著 卢伟 冷天 译
文化发展出版社 2022-01

你知道第一个在近代复兴中国古典建筑的建筑师是美国人吗?亨利·茂飞对中国建筑遗产的影响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筑业中国:1914-1935亨利·茂飞在华二十年》填补了这一建筑研究空白。此书聚焦于茂飞在中国民国时期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理念。

1914年,茂飞为雅礼协会设计校园,这是他落地中国的最早期建筑,后来他还参与设计了清华园里的大礼堂、燕园的博雅塔和贝公楼,以及金陵女子大学和复旦公学等重要建筑地标。他始终在探索如何将西方理念同中国古典建筑结合,使用最新的西方技术设计中国传统建筑。

茂飞建筑的意义不仅局限于美学或技术领域,也拥有政治研究价值,他曾担任国民政府首都计划(南京)顾问,为政府提供城市规划方案,参与了当时大量城市改造项目。从茂飞建筑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多方势力的博弈如何型塑了建筑外观,而教会、买办、美国外交官、国民政府、民族主义等又是如何共同影响和决定建筑项目的。我们可以感受到,理解建筑的同时,也是在理解近代中国和理解全球化。

《春天终将来临:大卫·霍克尼在诺曼底》

[英] 大卫·霍克尼 [英] 马丁·盖福德 著 胡雅婷 杨素瑶 译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2-01

在新冠疫情笼罩的两年时间里,艺术家们都在做什么?年届八旬,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在法国诺曼底的农舍中建起了工作室,想要描绘自然春景。正逢病毒来袭,霍克尼将封锁政策视为艺术创作的契机,他画下了数百幅iPad作品,并将它们发布在社交平台上。

《春天终将来临——大卫·霍克尼在诺曼底》收录了疫情中身处诺曼底乡间的霍克尼和艺术批评家马丁·盖福德之间的对谈与通信,配有一系列霍克尼期间创作的iPad绘画、聊天记录截图、他与朋友的吐槽与幽默。霍克尼描画着乡间的池塘、柳树的倒影、枝头的花苞、云块的形状,也以独特地幽默感进行创作,譬如在上厕所时观察月亮,在过马路时辨识柏油马路的色彩。霍克尼的画笔与玩笑或许能让我们感觉到,冬日总会过去,春天终将来临。

大卫·霍克尼与安迪·沃霍尔齐名,被称为“最著名的英国在世画家”,受公众瞩目达60年之久。他的作品几乎涵盖一切媒介,从油画、素描、舞台设计直到摄影和版画印刷,在73岁时,他拥有了第一台iPad,并开始大量运用iPad进行艺术创作,颠覆对笔触和线条的习惯性表达。

《我们都是非洲人:用科学破除人种迷信》

[美] 丹尼尔·J. 费尔班克 著 傅强 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22-01

地球上的总人数已接近76亿,其中包含了6个人种约2000个民族。那么人类是从哪里起源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肤色和人种?肤色差异的科学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都是非洲人》一书引用了最新的科学研究,阐明人种概念是社会属性而非生物学属性。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多样性极其复杂,无法从基因上定义种族,而对于个人健康而言,血统也比种族更具有医学意义。

这本书的作者费尔班克是美国犹他谷大学生物学教授,他总结了目前人类多样性的遗传基础,探讨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演化的。他挑战了健康和智力同人种相关的观点,强调人类遗传变异与色素沉着的作用。现代进化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是反对种族主义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当今世界的分裂和冲突之中,认识到我们作为人类拥有着共同的基因传承至关重要,正如书中所写,“我们所有人都紧密相关,超过70亿的我们都是远房亲戚,而且从一开始我们都是非洲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