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炅玮 摄(下同)
潘高峰/文
今天上午,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正式开幕。市长龚正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备受关注。
一份报告,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比如,今年的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也就是俗称的GDP被设定为5.5%,有人可能会觉得有些保守。但事实上,任何数字都不应孤立来评价其高低,而应放在恰当的背景下看待。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2年中国经济定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也特别强调,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
当今世界仍处于新冠疫情笼罩之下。上海经济虽然稳中向好,却也在不少方面承压。当多重现实困难、多重演化可能、多重风险挑战并存,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问题交织缠绕,外部性、周期性、结构性因素叠加碰头,我们必须仔细研判、审慎把握。这是一种“知重负重”的态度。
但如果因此把5.5%的数字看做求稳,却忽视了政府工作报告里特别强调的“十个聚力”,那就远远没有读懂这份报告中蕴含的力度。
这些年,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从未忘记过自己的使命担当。去年,上海全市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大关,达到4.32万亿;浦西的恒隆广场、浦东的国金中心首次成为百亿税收楼,“双顶流”折射出上海商圈的发展韧性和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底气;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经超过800家,外资研发中心超过500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在沪工作的外国人已达20多万,同样稳居全国第一;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上,上海牵头获得4项一等奖,占全国的17.39%……这一个个亮眼的数字,无不彰显着上海在高质量发展上的硬核实力。
新的一年,“稳中求进”,同样绝不能只看到“稳”,而忽视“进”——是进取而不是保守、主动而不是消极、迎难而上而不是畏难退缩。市委书记李强此前就曾说过:“所谓的‘求’,就是要咬定目标不放松,决不能轻言放弃、降格以求。”
正因如此,新年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就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全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另一件是开启了“促发展,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前者提振经济活力,提升城市竞争力,也是形成一种声势,提振一种精气神,让全市上下都能感受到赶前抓早、只争朝夕的创业氛围;后者则是通过对基层、对企业的走访排查,“实实在在帮助解决企业发展瓶颈困难、更好保障城市安全和谐稳定”。
读懂这一切,再来看报告中关于2022年发展的“十个聚力”,无论是引领区建设、高质量发展、人才高地建设、数字化转型、五个新城建设……每一个“聚力”,都表达了一种调动一切力量、孜孜以求谋发展的态度。这背后,是一座城市始终奋力向前的身姿。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十个聚力”中,特别提到了“聚力办好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这让人充分感受到上海这座人民城市始终不变的温度——即使面对再多困难,民生改善不能止步,人民至上始终如一。
这种温度,相信上海市民都有体会。回顾2021年工作时,报告中提到的许多细节,都是大家亲身经历的:老房加梯、早餐工程、口袋公园、架空线入地、旧改大决战、十五分钟生活圈、一江一河成为生活秀带、高架桥下空间变身休闲打卡点、公共空间的休憩座椅让更多“悬空”老人“落地”后有了去处……尤其是不断拿出寸土寸金的土地,建设美术馆、建文化公园,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让人温暖,也令人钦佩。
2022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我们将迎来党的二十大和市十二次党代会的召开,“十四五”的重大战略、重点任务也将进入全面施工期。作为初心之地,光荣之城,上海必将知难而进、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来源:新民晚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