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身体重建需要时间:失落的复健之道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身体重建需要时间:失落的复健之道

加文·弗朗西斯医生的新作《复健》言简意赅,包含有趣且实用的心得,可以对患者所能得到的标准化医疗资源形成补充。

 “牛奶疗法要求患者卧床数周,但它的害处很大,益处则几乎没有”:卡尔·奥洛夫·拉尔森的《康复期》(局部)。图片来源:Universal Images Group North America LLC/A

健康状况的改善不是随时都在发生的事。不管我们是得了重病还是受了伤,每个人都必须经历一阵复健(recovery)的麻烦日子,这就是所谓的余波(aftermath)。余波本来是个很古老的农业词汇,意思是“第二茬收成”,大规模的采收总会留下一些无暇顾及的区域,而一些作物就长在这些区域里,这涉及到一系列有关应如何处理此类残余物的艰难决定。

复健与第二茬收成有一定相似性,我们起码捡回了一条命,对它是乐见其成的,但它在我们的疗愈过程中也构成一个难以预期且陌生的新阶段。指引我们在治疗上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医学专家的使命已经结束,我们得参考另一些种类各异的指标来追踪健康状况的变化。此时我们会倍感困惑:为什么我们有关身体状况的疑问要等很久才有答复?为什么某些东西的优先度与以往相比有所下降?

情况表明,下一步已经得由我们自己来走了,且过程也将是缓慢的。一般而言,我们的处境就像是被单独抛在了一片田地里,它的面积很广大,泥土已经翻新过,长出了少许相距甚远的绿苗,几乎看不出有什么采收的价值。

医生加文·弗朗西斯(Gavin Francis)的《复健:失落的康养艺术》(Recovery: The Lost Art of Convalescence)一书将复健解释为一种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独立治疗实体(discrete therapeutic entity),并说明了我们何以不应当放弃改善健康状况,哪怕现状看起来已经不太可能往更糟的方向发展。复健是艰难的,但却是人之为人的核心一环。在独具一格的精妙案例研究里,他一次又一次地表明了复健所耗费的时间才是对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最大挑战。

《复健》

社区医生可能会为每位复健当中的患者分配一定的时间(或视频电话),在此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开一些止痛药、与理疗师交流、散步或参加某项集体活动。虽然焦点在个体身上,但每次医患双方就复健所需的时间进行交流时,他们其实也在面向我们所有人发言,要求我们重新调整对医学的某些不切实际的预期。不是什么病都能很快或者很容易地痊愈,有些病可能就没有完全治好这回事。

为证明这一点,弗朗西斯回顾了慢速复健(slow-paced recovery)的丰富历史,还有与之相关的一些地点以及促进了复健的人物。它们并非全都有效(牛奶疗法要求患者卧床数周,但它的害处很大,益处则几乎没有),但毕竟隐含了对“我们重建自身需要时间”这一原则的认可,这是对人类自我恢复能力的深刻洞见。我们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它却渐渐被遮蔽了,我们转而期待即时的、不费吹灰之力的复健。

弗朗西斯的书里最有说服力的地方,是他细致地论证了人类的复健所需采取的不同形式。他考察了人们从新冠后遗症、巨大的压力与不快乐以及不幸当中恢复的过程。全书最具震撼力之处在于,他指出即便生物学意义上的病根无法祛除,复健也仍然是可能的。对绝症而言,复健更多地关乎一个人在生命有限的情况下怎样在这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保持决心,并实现某种平衡。弗朗西斯援引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的著作以及他自己的患者病历,讲述了一个人如何可能在弥留之际以真正非凡的方式重新获得全新形式的人性,哪怕这只是回光返照。

这是一本言简意赅的书,适合那些自身有复健需要的人及其支持者群体。它包含一些有趣且实用的心得(例如大自然在治疗上的绝对重要性、获得解脱的瞬间、宠物以及为什么浴袍通常比毛巾更管用),可以对患者所能得到的标准化医疗资源形成补充。 对于所有在生活的繁杂面前勉力前行,但又尚未取得预期收获的人们而言,弗朗西斯的书为他们带来了一线希望,于无声处给了他们一丝稀有而珍贵的慰藉。

(作者Emily Mayhew系历史学家,现驻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生物工程系)

(翻译:林达)

来源:卫报

原标题:Recovery: The Lost Art of Convalescence by Dr Gavin Francis review – the art of getting better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身体重建需要时间:失落的复健之道

加文·弗朗西斯医生的新作《复健》言简意赅,包含有趣且实用的心得,可以对患者所能得到的标准化医疗资源形成补充。

 “牛奶疗法要求患者卧床数周,但它的害处很大,益处则几乎没有”:卡尔·奥洛夫·拉尔森的《康复期》(局部)。图片来源:Universal Images Group North America LLC/A

健康状况的改善不是随时都在发生的事。不管我们是得了重病还是受了伤,每个人都必须经历一阵复健(recovery)的麻烦日子,这就是所谓的余波(aftermath)。余波本来是个很古老的农业词汇,意思是“第二茬收成”,大规模的采收总会留下一些无暇顾及的区域,而一些作物就长在这些区域里,这涉及到一系列有关应如何处理此类残余物的艰难决定。

复健与第二茬收成有一定相似性,我们起码捡回了一条命,对它是乐见其成的,但它在我们的疗愈过程中也构成一个难以预期且陌生的新阶段。指引我们在治疗上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医学专家的使命已经结束,我们得参考另一些种类各异的指标来追踪健康状况的变化。此时我们会倍感困惑:为什么我们有关身体状况的疑问要等很久才有答复?为什么某些东西的优先度与以往相比有所下降?

情况表明,下一步已经得由我们自己来走了,且过程也将是缓慢的。一般而言,我们的处境就像是被单独抛在了一片田地里,它的面积很广大,泥土已经翻新过,长出了少许相距甚远的绿苗,几乎看不出有什么采收的价值。

医生加文·弗朗西斯(Gavin Francis)的《复健:失落的康养艺术》(Recovery: The Lost Art of Convalescence)一书将复健解释为一种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独立治疗实体(discrete therapeutic entity),并说明了我们何以不应当放弃改善健康状况,哪怕现状看起来已经不太可能往更糟的方向发展。复健是艰难的,但却是人之为人的核心一环。在独具一格的精妙案例研究里,他一次又一次地表明了复健所耗费的时间才是对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最大挑战。

《复健》

社区医生可能会为每位复健当中的患者分配一定的时间(或视频电话),在此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开一些止痛药、与理疗师交流、散步或参加某项集体活动。虽然焦点在个体身上,但每次医患双方就复健所需的时间进行交流时,他们其实也在面向我们所有人发言,要求我们重新调整对医学的某些不切实际的预期。不是什么病都能很快或者很容易地痊愈,有些病可能就没有完全治好这回事。

为证明这一点,弗朗西斯回顾了慢速复健(slow-paced recovery)的丰富历史,还有与之相关的一些地点以及促进了复健的人物。它们并非全都有效(牛奶疗法要求患者卧床数周,但它的害处很大,益处则几乎没有),但毕竟隐含了对“我们重建自身需要时间”这一原则的认可,这是对人类自我恢复能力的深刻洞见。我们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它却渐渐被遮蔽了,我们转而期待即时的、不费吹灰之力的复健。

弗朗西斯的书里最有说服力的地方,是他细致地论证了人类的复健所需采取的不同形式。他考察了人们从新冠后遗症、巨大的压力与不快乐以及不幸当中恢复的过程。全书最具震撼力之处在于,他指出即便生物学意义上的病根无法祛除,复健也仍然是可能的。对绝症而言,复健更多地关乎一个人在生命有限的情况下怎样在这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保持决心,并实现某种平衡。弗朗西斯援引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的著作以及他自己的患者病历,讲述了一个人如何可能在弥留之际以真正非凡的方式重新获得全新形式的人性,哪怕这只是回光返照。

这是一本言简意赅的书,适合那些自身有复健需要的人及其支持者群体。它包含一些有趣且实用的心得(例如大自然在治疗上的绝对重要性、获得解脱的瞬间、宠物以及为什么浴袍通常比毛巾更管用),可以对患者所能得到的标准化医疗资源形成补充。 对于所有在生活的繁杂面前勉力前行,但又尚未取得预期收获的人们而言,弗朗西斯的书为他们带来了一线希望,于无声处给了他们一丝稀有而珍贵的慰藉。

(作者Emily Mayhew系历史学家,现驻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生物工程系)

(翻译:林达)

来源:卫报

原标题:Recovery: The Lost Art of Convalescence by Dr Gavin Francis review – the art of getting better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