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李想炮轰同行“大概率是骗子”背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李想炮轰同行“大概率是骗子”背后

李想的底气又从何而来?

文|金融观察团

2015年,李想创立理想汽车。短短六年,理想汽车从“一穷二白”成长为年销超过9万辆的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然而,这个曾经“怼天怼地怼大众”的屠龙少年,却举起屠刀,将刀尖对准了同行。

1月16日,在美上市的汽车交易服务平台——团车网宣布造车。李想在社交平台隔空炮轰其“大概率是骗子”,“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引发大量围观。那么,造车新势力为何出现“鄙视链”?理想汽车本身的状况又如何?

01、李想正活成自己讨厌的人?

“造车新势力”的说法不知从何时开始流行起来。不同于传统车企,他们从生产资质、资金、厂房、技术统统都是“从零开始”;生产出的产品也更倾向于智能移动终端,不再局限于交通工具;在售后服务方面,以特斯拉为首的造车新势力更开创了直营售车模式的先河。

尽管他们曾不被传统车企看好,甚至被嘲 “PPT造车”,但凭借一腔孤勇,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顽强存活了下来。但是很快,这群新势力们逐渐“传统化”,对于后来者们,也摆出了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在不久前,李想在微博po出一张海报,以“24个月挑战中大型SUV销量冠军”为题,打脸曾经质疑增程式电动车的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区CEO、大众汽车品牌中国CEO冯思翰。但如今,李想也站在了冯思翰的角度,对着后来人挥斥方遒。

针对团车造车一事,李想“大嘴”表示,“那些指望找到超级救世主的创业者,那些指望能通过打开任督二脉无所(不)能的创业者,最后找到的普遍是骗子,或者大概率自己是骗子。”

这种态度,按照团车网CEO闻伟的话,就是“把自己当先知”,“成为自己最记恨的那拨人。”

无独有偶。在李想“打嘴炮”以前,他的“前辈”马斯克也曾不留情面地怼过同行。

在美国造车新势力Rivian的市值巅峰时刻,马斯克挥出当头一棒:“希望Rivian能实现高产和盈亏平衡的现金流,那才是真正的考验”。他认为Rivian没有把重点放在规模化量产和交出销量成绩,“自己首先放大了失败的概率”。

马斯克敢怼同行,是其一手打造的特斯拉已成为全球造车新势力的标杆企业,确实有底气。但李想的底气又从何而来?

诚然,理想这些年,确实取得了不小成绩。根据最新数据,理想ONE在12月中大型SUV市场销量榜、2021年中大型SUV市场销量榜中均稳居首位,同时也是国内造车新势力中首个单车销量破万辆的车型。

自2019年交付以来,理想ONE累计交付新车已达12.41万辆,尤其是2021年,理想ONE全年交付新车9.05万辆,同比增长177.4%。

销量增长也带动业绩腾飞。2021年第三季度,理想汽车实现营收77.8亿元,同比大涨209.7%,净亏损收窄至2150万元,在三家赴美上市新势力头部阵营中,亏损幅度为“蔚(8.3亿元)小(15.9亿元)理”中同期最低。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造车新势力们前仆后继,倒下者甚众。理想能够从壕沟中爬起来,确实是佼佼者。

但正如马斯克所说,“高产和盈亏平衡的现金流”才是真正的考验。就这点来说,目前仍处于亏损之中的理想汽车,距离安全落地尚需时日。此时就对后来者“指点江山”,未免尚早。

02、理想汽车卡脖子问题不少

作为“蔚小理”中最晚成立的新势力,理想面临的危机不亚于前两者。根据李想在公开场合的分享,早期的理想曾遭遇过至少3次资金链危机。在理想ONE交付前夕,理想账上一度只剩人民币9亿元,对于动辄上百亿的造车成本而言,资金情况属实不乐观。

也正是因此,即使后来通过美团入股、赴美上市等一系列操作转危为安,但如今李想仍将成本控制视为理想的重要行动指南,显然与理想曾经的资金难关有关系。

但当理想们度过烧钱难关后,更大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难题还摆在后面。

2021年7月,理想发生“水银门”事件,一名理想ONE车主晒出体检报告,显示确诊汞中毒。尽管理想及其供应商佛吉亚对此予以否认,但五个多月过去,水银从何而来仍是一个未知数。

雪上加霜的是,就在媒体为验证车辆座椅中是否存在水银而进行拆解直播时,又在座椅铁质支架上发现大面积锈蚀痕迹。如果说“水银门”始终是个无解事件,那么座椅支架生锈,则坐实了理想的“抠门”。这估计也是成本控制的“锅”。

短期亏损少,就意味着理想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除了控制成本,理想在研发投入上也十分克制。去年三季度,理想汽车的研发投入达到8.89亿元,较2020年第三季度的3.35亿元提高了165.6%。但与公司高达10.2亿元的销售费用相比,却依然差了那么一点点意思。

而研发支出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理想成立至今,只有一款车型理想ONE单打独斗。产品单一,让理想的发挥空间少了许多,不仅大幅增加车企风险系数,一旦车型出现“缺陷”,品牌形象与消费者信心也大打折扣。

怕什么来什么。由于疫情反复,全球汽车市场发生严重的芯片短缺。理想ONE作为智能化较高的新势力产品,缺芯状况更加严峻。而作为理想唯一的在售车型,一旦出现缺芯,完全没有替补方案。

2021年10月,马来西亚爆发大范围疫情,理想ONE的毫米波雷达供应短缺,直接导致理想汽车当月销量骤降至7094辆,不仅跌出新势力排行前三,更在月销万辆的及格线前生生止住攻势。

为挽救颓势,理想更琢磨出了“减配交车”方案,阉割了车辆的自动并道辅助及前方横穿车辆预警等功能,将一辆“半成品”交到了用户手中,而赔付方案仅有一项全车终身质保及折合1000元的理想积分。对于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的理想汽车而言,把算盘打到车主头上也是无人能出其右了。

理想汽车方面表示,供应链短缺将继续持续到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也将与零部件短缺问题展开斗争。如此看来,理想ONE仍将奋战一段时间。

可以说,新势力的产品质量以及售后服务态度,早已超越资金危机,成为制约其向上发展的难关。即便如今可以用高傲的姿态对后来者报以蔑视,也无法掩盖他们仍未安全落地的事实。

03、造车确实非易事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理想自身问题不少,但造车确实不是一件易事,光资金问题就能难死不少创业者。

对于Rivian的预判,也基于马斯克和特斯拉的自身经历。2017年,Model 3遭遇产能瓶颈。在特斯拉超级工厂中,马斯克甚至让工人搭建了一座“帐篷工厂”,以应付日益增长的产能需求。而直到成立17年后,特斯拉才逐渐迎来盈利季。

造车究竟有多烧钱?这个问题可能很多新势力都有发言权。对于许多新势力而言,李斌口中的“200亿元”,仅仅是一个起点。

2014年,乐视跨入造车行列,到第五个年头,法拉第未来前后花光近30多亿美元,而量产车的消息却杳无音信。“200亿元”像是一个魔咒,拦住了许多新势力们的梦想。

2016年,拜腾汽车成立,两年里收获84亿元的融资。但到了2021年,量产车型Byton仍迟迟不见踪影,却传出员工工资拖欠、裁员风波、工厂欠费等消息,拜腾的关联公司更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新势力们前仆后继,用行动证明了一件事:没有资金支持的造车项目,将永远停留在PPT之上。

闯入造车领域的团车网也将面临上述困境。2018年登陆美股后,团车网的业绩连年亏损。2021年前三季度,团车网的营业收入仅为2.74亿元,归属母公司的净亏损却达到5936.2万元。更重要的是,目前团车网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的存款合计仅1.34亿元,对于烧钱的造车而言不值一提。

不过,回想理想诞生时,也曾遭到大众等传统车企的炮轰。但理想也用销量证明,增程式电动车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条可靠路径,这说明造车创业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

由此来说,闻伟是不是“骗子”,还需要时间检验。不断涌现的创业者总能在观点碰撞中给新能源车提供关注度和市场空间,推动行业向前发展,就像理想诞生时一样。如今过早给同行贴上标签的做法,并不值得称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李想

  • 全年销量目标接连下调,理想汽车先给CEO 发了6亿激励
  • 三季度赚了28亿元的理想汽车增长节奏放缓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李想炮轰同行“大概率是骗子”背后

李想的底气又从何而来?

文|金融观察团

2015年,李想创立理想汽车。短短六年,理想汽车从“一穷二白”成长为年销超过9万辆的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然而,这个曾经“怼天怼地怼大众”的屠龙少年,却举起屠刀,将刀尖对准了同行。

1月16日,在美上市的汽车交易服务平台——团车网宣布造车。李想在社交平台隔空炮轰其“大概率是骗子”,“刷新了创业者的底线”,引发大量围观。那么,造车新势力为何出现“鄙视链”?理想汽车本身的状况又如何?

01、李想正活成自己讨厌的人?

“造车新势力”的说法不知从何时开始流行起来。不同于传统车企,他们从生产资质、资金、厂房、技术统统都是“从零开始”;生产出的产品也更倾向于智能移动终端,不再局限于交通工具;在售后服务方面,以特斯拉为首的造车新势力更开创了直营售车模式的先河。

尽管他们曾不被传统车企看好,甚至被嘲 “PPT造车”,但凭借一腔孤勇,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顽强存活了下来。但是很快,这群新势力们逐渐“传统化”,对于后来者们,也摆出了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在不久前,李想在微博po出一张海报,以“24个月挑战中大型SUV销量冠军”为题,打脸曾经质疑增程式电动车的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区CEO、大众汽车品牌中国CEO冯思翰。但如今,李想也站在了冯思翰的角度,对着后来人挥斥方遒。

针对团车造车一事,李想“大嘴”表示,“那些指望找到超级救世主的创业者,那些指望能通过打开任督二脉无所(不)能的创业者,最后找到的普遍是骗子,或者大概率自己是骗子。”

这种态度,按照团车网CEO闻伟的话,就是“把自己当先知”,“成为自己最记恨的那拨人。”

无独有偶。在李想“打嘴炮”以前,他的“前辈”马斯克也曾不留情面地怼过同行。

在美国造车新势力Rivian的市值巅峰时刻,马斯克挥出当头一棒:“希望Rivian能实现高产和盈亏平衡的现金流,那才是真正的考验”。他认为Rivian没有把重点放在规模化量产和交出销量成绩,“自己首先放大了失败的概率”。

马斯克敢怼同行,是其一手打造的特斯拉已成为全球造车新势力的标杆企业,确实有底气。但李想的底气又从何而来?

诚然,理想这些年,确实取得了不小成绩。根据最新数据,理想ONE在12月中大型SUV市场销量榜、2021年中大型SUV市场销量榜中均稳居首位,同时也是国内造车新势力中首个单车销量破万辆的车型。

自2019年交付以来,理想ONE累计交付新车已达12.41万辆,尤其是2021年,理想ONE全年交付新车9.05万辆,同比增长177.4%。

销量增长也带动业绩腾飞。2021年第三季度,理想汽车实现营收77.8亿元,同比大涨209.7%,净亏损收窄至2150万元,在三家赴美上市新势力头部阵营中,亏损幅度为“蔚(8.3亿元)小(15.9亿元)理”中同期最低。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造车新势力们前仆后继,倒下者甚众。理想能够从壕沟中爬起来,确实是佼佼者。

但正如马斯克所说,“高产和盈亏平衡的现金流”才是真正的考验。就这点来说,目前仍处于亏损之中的理想汽车,距离安全落地尚需时日。此时就对后来者“指点江山”,未免尚早。

02、理想汽车卡脖子问题不少

作为“蔚小理”中最晚成立的新势力,理想面临的危机不亚于前两者。根据李想在公开场合的分享,早期的理想曾遭遇过至少3次资金链危机。在理想ONE交付前夕,理想账上一度只剩人民币9亿元,对于动辄上百亿的造车成本而言,资金情况属实不乐观。

也正是因此,即使后来通过美团入股、赴美上市等一系列操作转危为安,但如今李想仍将成本控制视为理想的重要行动指南,显然与理想曾经的资金难关有关系。

但当理想们度过烧钱难关后,更大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难题还摆在后面。

2021年7月,理想发生“水银门”事件,一名理想ONE车主晒出体检报告,显示确诊汞中毒。尽管理想及其供应商佛吉亚对此予以否认,但五个多月过去,水银从何而来仍是一个未知数。

雪上加霜的是,就在媒体为验证车辆座椅中是否存在水银而进行拆解直播时,又在座椅铁质支架上发现大面积锈蚀痕迹。如果说“水银门”始终是个无解事件,那么座椅支架生锈,则坐实了理想的“抠门”。这估计也是成本控制的“锅”。

短期亏损少,就意味着理想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除了控制成本,理想在研发投入上也十分克制。去年三季度,理想汽车的研发投入达到8.89亿元,较2020年第三季度的3.35亿元提高了165.6%。但与公司高达10.2亿元的销售费用相比,却依然差了那么一点点意思。

而研发支出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理想成立至今,只有一款车型理想ONE单打独斗。产品单一,让理想的发挥空间少了许多,不仅大幅增加车企风险系数,一旦车型出现“缺陷”,品牌形象与消费者信心也大打折扣。

怕什么来什么。由于疫情反复,全球汽车市场发生严重的芯片短缺。理想ONE作为智能化较高的新势力产品,缺芯状况更加严峻。而作为理想唯一的在售车型,一旦出现缺芯,完全没有替补方案。

2021年10月,马来西亚爆发大范围疫情,理想ONE的毫米波雷达供应短缺,直接导致理想汽车当月销量骤降至7094辆,不仅跌出新势力排行前三,更在月销万辆的及格线前生生止住攻势。

为挽救颓势,理想更琢磨出了“减配交车”方案,阉割了车辆的自动并道辅助及前方横穿车辆预警等功能,将一辆“半成品”交到了用户手中,而赔付方案仅有一项全车终身质保及折合1000元的理想积分。对于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的理想汽车而言,把算盘打到车主头上也是无人能出其右了。

理想汽车方面表示,供应链短缺将继续持续到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也将与零部件短缺问题展开斗争。如此看来,理想ONE仍将奋战一段时间。

可以说,新势力的产品质量以及售后服务态度,早已超越资金危机,成为制约其向上发展的难关。即便如今可以用高傲的姿态对后来者报以蔑视,也无法掩盖他们仍未安全落地的事实。

03、造车确实非易事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理想自身问题不少,但造车确实不是一件易事,光资金问题就能难死不少创业者。

对于Rivian的预判,也基于马斯克和特斯拉的自身经历。2017年,Model 3遭遇产能瓶颈。在特斯拉超级工厂中,马斯克甚至让工人搭建了一座“帐篷工厂”,以应付日益增长的产能需求。而直到成立17年后,特斯拉才逐渐迎来盈利季。

造车究竟有多烧钱?这个问题可能很多新势力都有发言权。对于许多新势力而言,李斌口中的“200亿元”,仅仅是一个起点。

2014年,乐视跨入造车行列,到第五个年头,法拉第未来前后花光近30多亿美元,而量产车的消息却杳无音信。“200亿元”像是一个魔咒,拦住了许多新势力们的梦想。

2016年,拜腾汽车成立,两年里收获84亿元的融资。但到了2021年,量产车型Byton仍迟迟不见踪影,却传出员工工资拖欠、裁员风波、工厂欠费等消息,拜腾的关联公司更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新势力们前仆后继,用行动证明了一件事:没有资金支持的造车项目,将永远停留在PPT之上。

闯入造车领域的团车网也将面临上述困境。2018年登陆美股后,团车网的业绩连年亏损。2021年前三季度,团车网的营业收入仅为2.74亿元,归属母公司的净亏损却达到5936.2万元。更重要的是,目前团车网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的存款合计仅1.34亿元,对于烧钱的造车而言不值一提。

不过,回想理想诞生时,也曾遭到大众等传统车企的炮轰。但理想也用销量证明,增程式电动车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条可靠路径,这说明造车创业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

由此来说,闻伟是不是“骗子”,还需要时间检验。不断涌现的创业者总能在观点碰撞中给新能源车提供关注度和市场空间,推动行业向前发展,就像理想诞生时一样。如今过早给同行贴上标签的做法,并不值得称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