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该怎么干?
1月26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旨在为加快数字经济建设,全面推进银行业和保险业数字化转型。
《指导意见》共30条,主要内容包括战略规划与组织流程建设、业务经营管理数字化、数据能力建设、科技能力建设和风险防范等五个方面。
“当前银行保险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规范,通过制定《指导意见》进一步统一认识、促进发展,在机制、方法和行动步骤等方面予以规范和指导。”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指出。
《指导意见》提出了工作目标:到2025年,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数字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广泛普及,基于数据资产和数字化技术的金融创新有序实践,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产品和服务开发能力明显增强,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数据治理更加健全,科技能力大幅提升,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风险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指导意见》重点提出的数字化转型方向有哪些?
上述负责人介绍,《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大力推进业务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一是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打造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推进开放银行建设,加强场景聚合、生态对接。二是大力推进个人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拓展线上渠道,丰富服务场景,完善数字化经营管理体系,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可获得性,推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三是提升金融市场交易业务数字化水平,加强线上交易平台建设,有效提升投资交易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四是建设数字化运营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内容运营、市场活动运营和产品运营能力。五是构建安全高效、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强化系统集成,加强内外部资源整合,建立健全面向开放平台的安全管理机制。六是加强数字化风控能力建设,提升风险监测预警智能化水平。
在数据能力提升方面,《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全面提升数据治理与应用能力。一是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制定发展战略,加强制度建设和考核评价。二是增强数据管理能力,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资产管理体系。三是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建立企业级数据标准体系,形成以数据认责为基础的数据质量管控机制。四是提高数据应用能力,通过数据驱动催生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提高大数据分析对实时业务应用、风险监测、管理决策的支持能力。
在科技能力建设方面,《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强自身科技能力建设。一是加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弹性供给,提高基础设施资源弹性和持续供给能力,推进数据中心绿色转型。二是提高科技架构支撑能力,推进传统架构向分布式架构转型,加快技术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创新技术的前台应用。三是推动科技管理敏捷转型,建立能够快速响应需求的敏捷研发运维体系,通过精益生产管理方法,提高复杂技术工程的管理能力。四是坚持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原则,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加强技术供应链安全管理。
针对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风险,《指导意见》指出,银行保险机构强化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风险防控。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加强战略风险管理,确保数字化转型目标和实施进程与机构自身经营发展需要、技术实力、风险控制能力相匹配。
二是加强创新业务的合规性管理,建立稳健的业务审批流程,加强消费者保护、数据安全、合规销售等管理流程建设。
三是加强数字化环境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加强与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相关的资金流动监测。
四是加强操作风险及外包风险管理,提高完善风险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管控价值链中与第三方合作企业相关的集中度风险和供应链风险,增强运营韧性。
五是防范模型和算法风险,建立对模型和算法风险的全面管理框架,制定管理制度,对模型数据准确性和充足性进行交叉验证和定期评估。模型管理核心环节不得外包。
六是强化网络安全防护,构建云环境、分布式架构下的技术安全防护体系,做好网络安全边界延展的安全控制,持续提高网络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七是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强化对数据的安全访问控制,建立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闭环管理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解决“数字鸿沟”的问题,《指导意见》也作出了明确要求。
上述负责人介绍,《指导意见》明确,银行保险机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老年、残障、少数民族等客户群体在金融领域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聚焦日常生活涉及的服务场景和高频事项,加强大字版、语音版、民族语言版、简洁版等应用软件功能建设,增强对无网点地区及无法到达网点客群的服务覆盖,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可获得性,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推动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