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刘亦菲《夜孔雀》:异国游子的文化虐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刘亦菲《夜孔雀》:异国游子的文化虐恋

刘亦菲扮演有着中国血脉的艾尔莎,她仿佛就是在异国的游子,必定要经历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之间的虐心体验。

5.20,《夜孔雀》上映。电影主演刘亦菲比导演戴思杰还要有话题感。戴思杰拍过《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等,曾获美国全球奖最佳外语片奖。但是,年轻人估计很少有人看过《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戴思杰的电影,是在一个臆想的故事中表现艺术人人生。导演想要通过一些想象中存在的情节,表达文化主题。到底,是否有人看懂,导演并不关心。他的电影拍完了,他的使命也就结束了。

电影《夜孔雀》,是一部中法合拍电影,也是戴思杰第一部回归中国的电影。作为两国合拍电影,请来移居法国30多年的华裔导演执导,中法文化符号是电影中的亮点。《夜孔雀》寄托了过多的导演个人情思,内容符号杂乱,环形叙事结构,导致电影主旨不明晰。不过,从那些文化气息浓的台词和代表川蜀文化、巴黎文艺的符号指示中还是可以揣摩出电影的内涵。

来自法国巴黎的华裔长笛手艾尔莎,为了学习中国传统乐器尺八,来到成都。带着仿制的尺八,她找到了丝绸研究员马荣,毛遂自荐,想从师学艺。精通蜀锦、尺八技艺的马荣,瞧不起这个外国姑娘,拒绝教授。艾尔莎流连成都各地,在一座寺庙里找到了真正的乐器——尺八,并找到了失传已久的蜀锦织造技艺。艾尔莎告诉马荣她的发现,两个人一起寻找臭椿树,重拾古老技艺。接着,马荣教艾尔莎吹尺八。他们相爱了。与此同时,作为留学生的艾尔莎也吸引了川剧学生马林的注意。他迷恋艾尔莎美妙的女性姿体。当马林发现父亲马荣与艾尔莎的关系时,精神病复发。后来,为缓解儿子的病情,马荣与儿子马林共演《孔雀胆》。马林迷恋死亡,想借着戏曲场景死去。可惜,父亲马荣抢走毒药,一饮而尽。失去马荣的艾尔莎,回到法国,找到了马荣的弟弟——纹身师马建民。马建民将夜孔雀纹在艾尔莎的背后,像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

在这谜一般混乱的关系中,可以看出艾尔莎是法国文化的象征,马荣、马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马建民则是象征了中外文化融合后的产物。那么,这三种文化在遇见之后,是什么样的呢?《夜孔雀》导演想象了过程与结果。

生于法国、长于法国的艾尔莎,是法国乐团的首席长笛手。法国文化、流行音乐对她来说都是熟悉的,没有什么吸引力。陌生的中国文化吸引她。她从网上得知中国传统乐器尺八,十分好奇。艾尔莎跟随乐队来中国演出,顺便寻找尺八技艺。在成都,除了寻找尺八,她还四处访看传统文化景物。

马荣是丝绸研究员,儿子马林是戏剧学院的学生。两个人心之所向、力之所及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马荣崇敬传统蜀锦、曲艺的“工匠精神”,鄙夷互联网世界的粗浅。他一开始拒绝从法国而来的艾尔莎,就是基于艾尔莎拿着仿制的尺八,侮辱了尺八在他心中的分量。同时,马荣还是一个“三纲五常”观念下的父亲。以父为纲的观念,让他不敢向儿子坦白自己的恋情,也为电影剧情矛盾高潮埋下了伏笔。而马林则是沉浸在中国川剧艺术世界里的一个“疯子”。很多人看完电影,都认为马林与艾尔莎之间存在羞耻的恋人关系。其实,在影片中两个人是禁欲系的表现。马林沉迷川剧中旦角形象,也迷恋女性的美。因为是男儿身,时常扮演女性角色。对角色的满意超过男儿身份。他对女性没有肉欲迷恋,只是期望自己能有女人的风采。无意间,他发现了美的“维纳斯”——艾尔莎。在艾尔莎身上,他看到了作为女性的所有美感。所以,他刻意接近艾尔莎。

马荣爱上艾尔莎,缘于艾尔莎为他解决了工艺难题。马林迷恋艾尔莎,因为艾尔莎为他带来了女性的美感享受。一个外国女人,竟然能为传统文化下的男人带来如此多的冲击。这是两种文化的交流。

那么,对于艾尔莎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下的男人给她带来什么呢?电影的答案是,爱的冲动与失望的打击。

遇上马荣之前,艾尔莎不知道爱情是什么。遇上他之后,艾尔莎说,原来爱情不是渐渐爱上的,而是一瞬间的冲动。她和马荣之间,象征了两种文化的完美融合。因此,两个人在酒吧完成了一次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DJ演唱。一切美好、幸福都在马林的尖叫中戛然而止。马林为报复与父亲恋爱的艾尔莎,杀死了她的小白兔,也使自己精神病复发。

有人一定很奇怪,看到父亲与艾尔莎恋爱,马林为什么要仇视艾尔莎?

马林曾经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不清楚,或许曾经有过精神病史。从他出现到结束,可以确定他是男人,始终与旦角有差距。这是他的遗憾。作为痴狂的艺术人,他不能容忍瑕疵。美丽的艾尔莎,给了他美的灵感和寄托。当心中完美的艾尔莎,在他面前瓦解时,他不能接受,所以选择极端地结束了一切。

也许,马林是马荣的升级版。作为父亲、丈夫,马荣在文化追求上不及马林那般疯狂。艾尔莎通过马荣接触到的中国文化,还是停留在表面。她只看到了川蜀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致、悠久、美好,并没有感受到其中的痛苦、迷茫和残忍。

当深入发展、接触,便会发现这般精致、美丽的文化下也掩藏了不为人知的血腥、残忍。最后,艾尔莎选择离开,马荣选择死亡。

到了这儿,或许可以知道导演的意图,原滋原味的中国文化与法国文化相碰撞,会让其中的人都很痛苦。艾尔莎单方面地喜欢中国文化,最后会被伤得遍体鳞伤。

为了让人看到希望,或者为了给文化交流找到希望,导演安排了一个游走世界各地、饱览各国文化的中国小伙马建民出现。马建民是马荣的弟弟,他没有哥哥那般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执着。中国以外的世界,对他更有意义。马建民象征了走出世界后的中国文化,丢弃了传统文化中的偏执与怪异,吸收了外国文化因素。马建民的开朗、真诚、积极、乐观,展示了中外文化结合后的成果。

在电影中,马建民显然比马荣更容易与艾尔莎交流。艾尔莎,在马荣那儿是求索;在马建民这儿则是对话。马建民坚持将夜孔雀纹在艾尔莎的身上,表明他们之间才是走出去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完美结合。在法国艾尔莎的小屋中,夜孔雀飞出了窗外,带着从成都来的文化理想飞起来了。

这些内容,是根据电影中的文化符号作的解读。如果导演想要表达这三种文化之间的纠葛,那么电影《夜孔雀》显得有些苍白、空洞。《夜孔雀》刻意设定了三种人物形象,并打破情节发展推进的整体性。从文艺的天府成都到浪漫的法国,艾尔莎的几段邂逅,在两个城市里穿越,在两种文化中跳跃。看起来十分高大上的文化迷茫主题,却被艾尔莎与马家父、叔、子三人的情感纠葛牵制。用烂俗的情节表现宏大的主题,只会让电影在文艺的标签里失色。

或许,导演在单纯的女主艾尔莎身上寄托了太多的情怀。有着中国血脉的艾尔莎仿佛就是在异国的游子,她必定要经历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之间的虐心体验。沉重的情感让这个单薄的角色无力承担。表现在电影里就是浓重的文艺氛围与情节相脱离。

本文系文创资讯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刘亦菲《夜孔雀》:异国游子的文化虐恋

刘亦菲扮演有着中国血脉的艾尔莎,她仿佛就是在异国的游子,必定要经历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之间的虐心体验。

5.20,《夜孔雀》上映。电影主演刘亦菲比导演戴思杰还要有话题感。戴思杰拍过《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等,曾获美国全球奖最佳外语片奖。但是,年轻人估计很少有人看过《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戴思杰的电影,是在一个臆想的故事中表现艺术人人生。导演想要通过一些想象中存在的情节,表达文化主题。到底,是否有人看懂,导演并不关心。他的电影拍完了,他的使命也就结束了。

电影《夜孔雀》,是一部中法合拍电影,也是戴思杰第一部回归中国的电影。作为两国合拍电影,请来移居法国30多年的华裔导演执导,中法文化符号是电影中的亮点。《夜孔雀》寄托了过多的导演个人情思,内容符号杂乱,环形叙事结构,导致电影主旨不明晰。不过,从那些文化气息浓的台词和代表川蜀文化、巴黎文艺的符号指示中还是可以揣摩出电影的内涵。

来自法国巴黎的华裔长笛手艾尔莎,为了学习中国传统乐器尺八,来到成都。带着仿制的尺八,她找到了丝绸研究员马荣,毛遂自荐,想从师学艺。精通蜀锦、尺八技艺的马荣,瞧不起这个外国姑娘,拒绝教授。艾尔莎流连成都各地,在一座寺庙里找到了真正的乐器——尺八,并找到了失传已久的蜀锦织造技艺。艾尔莎告诉马荣她的发现,两个人一起寻找臭椿树,重拾古老技艺。接着,马荣教艾尔莎吹尺八。他们相爱了。与此同时,作为留学生的艾尔莎也吸引了川剧学生马林的注意。他迷恋艾尔莎美妙的女性姿体。当马林发现父亲马荣与艾尔莎的关系时,精神病复发。后来,为缓解儿子的病情,马荣与儿子马林共演《孔雀胆》。马林迷恋死亡,想借着戏曲场景死去。可惜,父亲马荣抢走毒药,一饮而尽。失去马荣的艾尔莎,回到法国,找到了马荣的弟弟——纹身师马建民。马建民将夜孔雀纹在艾尔莎的背后,像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

在这谜一般混乱的关系中,可以看出艾尔莎是法国文化的象征,马荣、马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而马建民则是象征了中外文化融合后的产物。那么,这三种文化在遇见之后,是什么样的呢?《夜孔雀》导演想象了过程与结果。

生于法国、长于法国的艾尔莎,是法国乐团的首席长笛手。法国文化、流行音乐对她来说都是熟悉的,没有什么吸引力。陌生的中国文化吸引她。她从网上得知中国传统乐器尺八,十分好奇。艾尔莎跟随乐队来中国演出,顺便寻找尺八技艺。在成都,除了寻找尺八,她还四处访看传统文化景物。

马荣是丝绸研究员,儿子马林是戏剧学院的学生。两个人心之所向、力之所及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马荣崇敬传统蜀锦、曲艺的“工匠精神”,鄙夷互联网世界的粗浅。他一开始拒绝从法国而来的艾尔莎,就是基于艾尔莎拿着仿制的尺八,侮辱了尺八在他心中的分量。同时,马荣还是一个“三纲五常”观念下的父亲。以父为纲的观念,让他不敢向儿子坦白自己的恋情,也为电影剧情矛盾高潮埋下了伏笔。而马林则是沉浸在中国川剧艺术世界里的一个“疯子”。很多人看完电影,都认为马林与艾尔莎之间存在羞耻的恋人关系。其实,在影片中两个人是禁欲系的表现。马林沉迷川剧中旦角形象,也迷恋女性的美。因为是男儿身,时常扮演女性角色。对角色的满意超过男儿身份。他对女性没有肉欲迷恋,只是期望自己能有女人的风采。无意间,他发现了美的“维纳斯”——艾尔莎。在艾尔莎身上,他看到了作为女性的所有美感。所以,他刻意接近艾尔莎。

马荣爱上艾尔莎,缘于艾尔莎为他解决了工艺难题。马林迷恋艾尔莎,因为艾尔莎为他带来了女性的美感享受。一个外国女人,竟然能为传统文化下的男人带来如此多的冲击。这是两种文化的交流。

那么,对于艾尔莎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下的男人给她带来什么呢?电影的答案是,爱的冲动与失望的打击。

遇上马荣之前,艾尔莎不知道爱情是什么。遇上他之后,艾尔莎说,原来爱情不是渐渐爱上的,而是一瞬间的冲动。她和马荣之间,象征了两种文化的完美融合。因此,两个人在酒吧完成了一次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DJ演唱。一切美好、幸福都在马林的尖叫中戛然而止。马林为报复与父亲恋爱的艾尔莎,杀死了她的小白兔,也使自己精神病复发。

有人一定很奇怪,看到父亲与艾尔莎恋爱,马林为什么要仇视艾尔莎?

马林曾经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不清楚,或许曾经有过精神病史。从他出现到结束,可以确定他是男人,始终与旦角有差距。这是他的遗憾。作为痴狂的艺术人,他不能容忍瑕疵。美丽的艾尔莎,给了他美的灵感和寄托。当心中完美的艾尔莎,在他面前瓦解时,他不能接受,所以选择极端地结束了一切。

也许,马林是马荣的升级版。作为父亲、丈夫,马荣在文化追求上不及马林那般疯狂。艾尔莎通过马荣接触到的中国文化,还是停留在表面。她只看到了川蜀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致、悠久、美好,并没有感受到其中的痛苦、迷茫和残忍。

当深入发展、接触,便会发现这般精致、美丽的文化下也掩藏了不为人知的血腥、残忍。最后,艾尔莎选择离开,马荣选择死亡。

到了这儿,或许可以知道导演的意图,原滋原味的中国文化与法国文化相碰撞,会让其中的人都很痛苦。艾尔莎单方面地喜欢中国文化,最后会被伤得遍体鳞伤。

为了让人看到希望,或者为了给文化交流找到希望,导演安排了一个游走世界各地、饱览各国文化的中国小伙马建民出现。马建民是马荣的弟弟,他没有哥哥那般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执着。中国以外的世界,对他更有意义。马建民象征了走出世界后的中国文化,丢弃了传统文化中的偏执与怪异,吸收了外国文化因素。马建民的开朗、真诚、积极、乐观,展示了中外文化结合后的成果。

在电影中,马建民显然比马荣更容易与艾尔莎交流。艾尔莎,在马荣那儿是求索;在马建民这儿则是对话。马建民坚持将夜孔雀纹在艾尔莎的身上,表明他们之间才是走出去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完美结合。在法国艾尔莎的小屋中,夜孔雀飞出了窗外,带着从成都来的文化理想飞起来了。

这些内容,是根据电影中的文化符号作的解读。如果导演想要表达这三种文化之间的纠葛,那么电影《夜孔雀》显得有些苍白、空洞。《夜孔雀》刻意设定了三种人物形象,并打破情节发展推进的整体性。从文艺的天府成都到浪漫的法国,艾尔莎的几段邂逅,在两个城市里穿越,在两种文化中跳跃。看起来十分高大上的文化迷茫主题,却被艾尔莎与马家父、叔、子三人的情感纠葛牵制。用烂俗的情节表现宏大的主题,只会让电影在文艺的标签里失色。

或许,导演在单纯的女主艾尔莎身上寄托了太多的情怀。有着中国血脉的艾尔莎仿佛就是在异国的游子,她必定要经历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之间的虐心体验。沉重的情感让这个单薄的角色无力承担。表现在电影里就是浓重的文艺氛围与情节相脱离。

本文系文创资讯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