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子公司卖给理想、自己卖身吉利,谁还记得力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子公司卖给理想、自己卖身吉利,谁还记得力帆?

力帆是怎么一步步失去姓名的?

图片来源: 力帆科技官微

文|连线出行 周雄飞

编辑|子夜

沉寂许久的力帆集团,再次出现在人们视线中。 

近日,吉利汽车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其与力帆集团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重庆睿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睿蓝汽车”)已完成工商注册登记手续,并正式落户于重庆市两江新区。

公告显示,睿蓝汽车未来将推出多种动力形式产品。基于自研换电技术,睿蓝汽车致力于打造智能换电生态,为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换电产品和服务。

睿蓝汽车成立公告,截图自公告 

这一消息被媒体报道后,一度受到业内关注。毕竟这不仅是继2020年底吉利入主力帆后的新消息,同时也是判断力帆在被吉利接盘后,是否得到“重生”的关键信息。 

力帆集团成立于90年代初期,其主营业务涵盖摩托车、汽车和发动机制造和销售,曾经也因旗下摩托车销量火爆,被业内称为“中国摩托车巨头”,但这样的高光并没有延续多久。

从摩托车向汽车领域转型后,由于产品创新度低、品牌力不足和经营不善等因素,力帆很快开始走下坡路,陷入欠薪和破产的困境之中。卖身吉利,也是力帆自救之路的最后一步。 

而这样的自救,力帆在卖身吉利前还做过很多。

其中,最让人熟知的是,力帆在2018年底将旗下造车子公司全资转让给理想汽车,以便换钱自救。彼时,理想汽车正因没有造车资质而犯愁,一时间两者一拍即合。

此前卖子公司给理想、后又卖身于吉利,力帆为了自救做了很多尝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力帆虽然和吉利组建了合资公司。但在业内看来,这一合资公司中,力帆的存在感并不高,以至于处于失去姓名的处境中。 

经历了多年的自救,力帆为何最终沦落到这样的一个局面中?

1、卖子公司、卖身,力帆坠落

进入2022年,力帆的命运终于有了一些进展。

按照吉利汽车公告显示,其与力帆集团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睿蓝汽车已落户重庆市两江新区,并取得了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由此睿蓝汽车正式开展业务。 

这一合资公司的建立,其实早在去年就有了端倪。

去年11月,力帆发布了总装及物流相关物资搬迁项目招标公告,根据公告力帆旗下的部分物资需从位于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螺洋街道灵山西街588号进行搬迁,而目的地则是重庆市北碚区蔡家岗镇同源路16号。

一个月后,力帆与吉利联合宣布,双方将会各出资3亿元、以50:50的股比成立合资公司。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在本月成立的睿蓝汽车,其股东正是吉利汽车和力帆集团。

睿蓝汽车股东信息,截图自企查查

由公告可知,这一新合资公司的业务会涵盖两大板块业务,分别是汽车(包括但不限于换电车型)的研发、销售和运营和建立换电智能生态,为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换电产品和服务。

其中,换电车型方面,会基于吉利旗下自研的GBRC(Global Battery Rapid Change)换电架构平台进行设计和打造,可适应2700-3100mm的宽泛轴距区间,覆盖轿车、SUV、MPV甚至物流车、轻卡等众多车型。

换电方面,睿蓝汽车计划到2025年建设逾5000座换电站,覆盖范围将超过100座城市,满足100万辆车换电需求。同时,换电站可为大部分品牌、品类的换电车型提供服务,60秒的极速换电,也将为用户带来全新的补能体验。 

按照计划,吉利方面将主导换电车型的研发等,而力帆负责充换电设施的布局及生产制造。至2025年,吉利汽车将陆续推出5款可换电的纯电产品。

此外,双方还将协调出行公司、换电服务公司,匹配车型,合力打造换电网络生态的构建。目标是将持续对旗下整车进行产品研发与升级,满足市场需求,为上市公司创造更多价值。

这一合资公司成立的消息一经媒体报道后,颇受业内关注,毕竟自吉利入主力帆到双方合资公司建立,已有一年多的时间。 

2020年12月22日,已经历5个月的破产重整后,伤痕累累的力帆发布公告表示,力帆股份控股股东由力帆控股变更为重庆满江红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下称“满江红基金”)。

力帆发布重整完成公告,截图自公告

根据工商信息,满江红基金的执行事务合伙人为重庆满江红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满江红公司”),而从股权穿透来看,满江红公司的股东分别为重庆两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吉利迈捷投资有限公司。

其中,吉利迈捷投资有限公司股权占比为49%,这一公司隶属于吉利科技集团;而作为力帆重整的另一大主体是产业投资人,是由吉利迈捷、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或吉利迈捷/吉利科技持股比例达70%以上的绝对控股的公司组成。

这样兜兜转转一圈后,很多人才明白力帆最终是被吉利所掌控。但鲜为人知的是,力帆在“卖身”之前,早已多次将旗下资产和子公司进行出售。

2018年12月,力帆集团发布公告表示,拟作价6.5亿元将旗下持有的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下称“重庆力帆”)以100%的股权转让给重庆新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下称“重庆新帆”)。

需要注意的是,据企查查资料显示,重庆新帆隶属于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也就是理想汽车。彼时,理想汽车也正是通过这轮收购,获得了至关重要的造车资质。

作为交换,力帆获得了6.5亿元的资金。而据财联社报道,从2016年开始,力帆就通过类似的资产售出获得了一定数额的非经常性收入。以2018年为例,当年力帆获得的非经常性收入就高达19.65亿元。 

从最早的售出资产、到之后的出售子公司,再到2020年的“卖身”,力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耗自身,以至于到了目前虽然已投入吉利的怀抱,并且与其建立合资公司,但也失去了自己的姓名。

据财联社报道,在去年年底,有靠近吉利的知情人士透露道,合资公司会将继续沿用“力帆汽车”为名,但就目前来看,这一合资公司的名称已将“力帆”抹去。

“从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在未来的合资公司中,吉利或许也将占据更大的掌控权和话语权,而力帆只是配合的角色。”国内某头部车企研发负责人孙浩对连线出行表示。

对于这一切,力帆或许看在眼里,但实力较弱的它也只能接受。

2、高开低走的造车之路

1992年,一家名为“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的公司在重庆一隅成立起来,之所以会起名叫“轰达”,其创始人尹明善曾解释为“摩托车轰的一响,人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了。”

正因如此,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生产和销售摩托车发动机配件。为了抢夺更多的市场,尹明善开始研发100mL发动机并很快研发成功,成为了国内首创。新大洲、钱江、轻骑、富士达、港田等国内摩托车厂商都成了轰达的客户。 

到了1998年,轰达将目光转向海外市场,其产品卖到了阿根廷,由此轰达也成为了国内首批向外出口制造业产品的公司。因为其国内外的业务布局,在当时也被业内称为“国内摩托车行业一哥”。

在这样的利好下,尹明善也对公司进行了转型,在2001年将公司从“轰达”更名为“力帆”。

但与此同时,国内摩托车行业也开始经历剧变,随着国内诸多城市相继出台了“限摩令”,摩托车生意的利润开始变得稀薄;另一边,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汽车开始向消费者市场普及。

在这样的行业变革下,尹明善带领着力帆开始向更大利润机会的汽车行业挺进。

从两轮摩托车向四轮汽车转型,虽然跨界不远,但要造车依然需要拿到造车资质。为此,力帆在2003年8月一举收购了重庆专用汽车制造厂80%的股份(后增持至95%),并将其改名为重庆力帆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搞定了造车资质,接下来就是要解决没有造车技术的问题。为此,力帆与上海同济同捷、上海千缘等汽车设计院开始合作研发汽车。很快在2004年12月,一辆名为“力帆520”的车型顺利下线,并且在2006年实现了上市。

力帆520上市之后,由于其造型没有特点,内饰与雪铁龙爱丽舍过于相似,再加上动力性能方面也不出众,以至于这款车并未获得太多的销量,在2006年一年的销量仅为2600辆。 

这之后,力帆相继推出了力帆520的几款改款版,对内饰和性能方面进行了些许优化,同时也发布了力帆620等燃油车型,但与力帆520相似的是,这些车型也没有为力帆打开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力帆520还是之后的力帆620,都是力帆自主研发制造的。但随着这些车型的失利,尹明善也开始将造车思路从自研转向了模仿。 

2009年,力帆推出了力帆320,由于这款车从内到外都与宝马MINI相似,以至于上市之后被称为“中国版宝马MINI”。虽然由此被业内诟病,但并不影响这款车型的销量火爆,巅峰时单月销量可以达到7000辆之多。

尝到了模仿造车的甜头后,力帆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力帆530和力帆630在2013年相继发布,虽然按照力帆的介绍,这两款车型是基于力帆520和力帆620所打造,但在这两款新车型推出后,同样被质疑抄袭——力帆530与一汽丰田威驰、力帆630与一汽丰田卡罗拉过于相似。

虽同样被指抄袭,但力帆530和力帆630的销量并没有延续力帆320的好表现,根据盖世汽车数据显示,两款车在2014全年分别仅达到了4800辆和12593辆,拆分到每月表现仅有1000辆左右的销量。

新车型销量虽然开始走下坡路,但力帆的“抄袭大法”还在继续着。2017年,力帆推出了SUV车型力帆X80和MPV车型力帆轩朗,前者与广汽丰田汉兰达几乎完全相似,后者也做到了与福特旗下车型相似。 

在这样的抄袭和模仿下,力帆确实积累了庞大的产品体系,而这些车型虽然被诸多吐槽,但还是撑起了力帆的整体销量。据乘联会数据显示,自2013年开始至2017年,力帆每年的汽车销量基本都维持在10万辆以上。

这些销量的表现,除了燃油车型的助力,力帆的新能源车型也有贡献。

就在特斯拉在2014年来到中国市场的次年,力帆也正式发布了其新能源战略,并在同年推出620EV和330EV两款纯电动车型,与此同时,还推出了80E、100E、300E、320E等低速电动车,也就是俗称的“老头乐”。

新能源领域声势虽然很大,但力帆很快就迎来了当头一棒。因2015年向国家申报的中央财政补贴新能源车中,所生产的实际车辆数量与申报的不符,涉嫌“骗补”,被国家责令整改,并取消了其2016年的申报资格。 

受此影响,2016年力帆旗下新能源汽车销量大跌62.7%。紧接着,2018年力帆新能源车型接二连三被曝出在行驶中自燃和断电的事故,力帆新能源车业务一度陷入颓势中。 

屋漏偏逢连阴雨。在那两年,力帆旗下的燃油车车型也多次被消费者投诉存在质量问题,连线出行通过在车质网查询,可以看到从2017年开始就有与力帆相关的投诉信息,其中不乏有方向盘抖动、制动失灵和车身异响等问题,以至于其在彼时一度被评为质量最差汽车品牌。

在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两大业务颓势的作用下,2018年力帆全年销量暴跌45%,仅卖出了5.82万辆;到了2019年,这样的颓势继续存在,全年销量大幅下滑77.3%,仅销售1.32万辆。 

销量的下滑,也造成了力帆陷入严重亏损中。据Wind数据显示,2019年力帆营收为74.50亿元,同比下滑32.35%;净亏损为46.92亿元,同比扩大甚至达到了2000.49%。

次年7月,力帆发布公告表示,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多家子公司被债权人向法院申请司法重整,公司将存在因重整失败而被破产的风险。就此,力帆走上破产重整的道路。

由此,也就有了力帆卖子公司给理想“自救”、卖身吉利试图“重生”的故事。但就目前来说,力帆虽然还活着,但已没有了存在感。

3、力帆失去姓名

不得不说,力帆虽然造车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但能拿出手的能力并不多。 

据前文所述,力帆旗下的车型除了力帆520和力帆620属于自研之外,之后的多款量产车型均属于抄袭和模仿系列。正因这样的操作下,力帆在造车领域上并未积累太多的技术和经验。 

比如力帆在2014年推出上市的SUV力帆X50,当时官方表示这款车搭载的1.5升发动机为自主研发,但随后就有媒体爆料称,该发动机的性能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

力帆X50,图源力帆科技官微

再比如在2017年推出的力帆X80车型,按照介绍这款车搭载了力帆自研的2.0T发动机,最大功率仅有192kW,但彼时市面上很多主流车型所搭载的2.0发动机功率都达到了250kW,可见其性能并未有多大优势。

或许正因没有技术的积累,才会导致生产出来的汽车在质量上不过关,以至于才会出现之后消费者对频繁出现车辆故障的投诉和维权。

与燃油车业务类似的是,力帆在新能源汽车业务上同样没有技术实力。

“自力帆开始做新能源汽车后,内部懂新能源技术的人少之又少,基本可以说是空白。”一位力帆内部员工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力帆研究院很多技术岗位上的员工,有的是从摩托车业务线上调过来的,有的甚至之前一直从事的是物流类工作。”

要造车,除了技术之外,也要拥有遍及全国的销售渠道才可实现之后车辆的销售,但对于这方面,力帆同样没有多少积累。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就在力帆宣布破产重整的当年,遍布江西、安徽、湖北、贵州等国内数十个省市的经销商均选择主动退网,而他们退网的主要原因就是力帆给到的车辆根本卖不出去,导致无法取得收入。 

按照一些经销商表示,力帆给到的车型基本没有市场竞争力,一个月都卖不出去几辆,大部分的经销商几乎每个月都处于亏损之中。“力帆这个品牌,我基本没怎么听过。”连线出行曾向多位车主询问是否知道力帆,对方基本给了这样的答复。

这就意味着,在力帆2020年宣布破产重整时,处于要技术没有技术、要销售网络没有网络、要品牌力没有品牌力的“三无”颓势中。但就在这样的现状下,吉利还是接盘了力帆。

而这背后,吉利自然不会做亏本的买卖。

吉利首先看中的是力帆在换电领域的积累。2015年,力帆披露了一项总额为22.5亿元的定增计划,按照计划这笔钱会用于新能源业务,其中3.69亿元会投入到新能源汽车换电站的建设上。

按照力帆的计划,会建立以车联网和物联网为纽带的力帆能源站换电模式,消除用户“里程忧虑”和“电池恐惧”,并计划在2020年前建成500座能源站,实现30万辆新能源汽车租赁规模。 

但彼时换电领域在国内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再加上之后“骗补”事件的发生,力帆的换电业务就此搁置下来。而这些技术积累,对于吉利而言,却是很好的资产。 

就在吉利收购力帆的三个月前,也就是2020年9月,吉利发布了自研的换电模式,车辆能实现最快两分钟内换电;一个月后,吉利换电站完成重庆、济南的两地布局。

由此在业内看来,吉利接盘力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看中了后者在换电方面的积累,通过收购,就可以将此能力供自身所使用,让吉利进一步增强自身在换电领域的实力。

再者,力帆作为重庆土生土长的造车企业,虽然近些年并没有在造车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对于当地造车的供应链方面肯定有所布局,而这些都会为吉利进一步深入重庆为主的西南市场提供助力。

除了这些,吉利还看中了力帆的上市公司身份。

其实,就在吉利接盘力帆后,业内就有声音认为吉利或许想要通过力帆实现“借壳上市”。这样的看法也不是空穴来风,毕竟吉利科创板上市的计划已在去年落空,而力帆破产时依然是A股的上市公司。

“吉利可以通过进一步扶持力帆,让后者的业绩表现从颓势中走出,也可能在未来条件允许的时候,吉利会借助力帆的壳资源实现自身的上市。”孙浩告诉连线出行。 

正因如此,在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看来,虽然目前吉利拉着力帆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并表示会推动力帆产业转型和品牌提升,但很有可能只是在利用力帆仅有的一些资源,来实现自身相关业务的增长。由此,力帆现在会沦落于失去姓名的处境中也不意外。 

但对于力帆而言,或许不得不选择配合吉利,毕竟只有这样,才能继续活着。

文中孙浩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子公司卖给理想、自己卖身吉利,谁还记得力帆?

力帆是怎么一步步失去姓名的?

图片来源: 力帆科技官微

文|连线出行 周雄飞

编辑|子夜

沉寂许久的力帆集团,再次出现在人们视线中。 

近日,吉利汽车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其与力帆集团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重庆睿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睿蓝汽车”)已完成工商注册登记手续,并正式落户于重庆市两江新区。

公告显示,睿蓝汽车未来将推出多种动力形式产品。基于自研换电技术,睿蓝汽车致力于打造智能换电生态,为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换电产品和服务。

睿蓝汽车成立公告,截图自公告 

这一消息被媒体报道后,一度受到业内关注。毕竟这不仅是继2020年底吉利入主力帆后的新消息,同时也是判断力帆在被吉利接盘后,是否得到“重生”的关键信息。 

力帆集团成立于90年代初期,其主营业务涵盖摩托车、汽车和发动机制造和销售,曾经也因旗下摩托车销量火爆,被业内称为“中国摩托车巨头”,但这样的高光并没有延续多久。

从摩托车向汽车领域转型后,由于产品创新度低、品牌力不足和经营不善等因素,力帆很快开始走下坡路,陷入欠薪和破产的困境之中。卖身吉利,也是力帆自救之路的最后一步。 

而这样的自救,力帆在卖身吉利前还做过很多。

其中,最让人熟知的是,力帆在2018年底将旗下造车子公司全资转让给理想汽车,以便换钱自救。彼时,理想汽车正因没有造车资质而犯愁,一时间两者一拍即合。

此前卖子公司给理想、后又卖身于吉利,力帆为了自救做了很多尝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力帆虽然和吉利组建了合资公司。但在业内看来,这一合资公司中,力帆的存在感并不高,以至于处于失去姓名的处境中。 

经历了多年的自救,力帆为何最终沦落到这样的一个局面中?

1、卖子公司、卖身,力帆坠落

进入2022年,力帆的命运终于有了一些进展。

按照吉利汽车公告显示,其与力帆集团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睿蓝汽车已落户重庆市两江新区,并取得了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由此睿蓝汽车正式开展业务。 

这一合资公司的建立,其实早在去年就有了端倪。

去年11月,力帆发布了总装及物流相关物资搬迁项目招标公告,根据公告力帆旗下的部分物资需从位于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螺洋街道灵山西街588号进行搬迁,而目的地则是重庆市北碚区蔡家岗镇同源路16号。

一个月后,力帆与吉利联合宣布,双方将会各出资3亿元、以50:50的股比成立合资公司。据企查查数据显示,在本月成立的睿蓝汽车,其股东正是吉利汽车和力帆集团。

睿蓝汽车股东信息,截图自企查查

由公告可知,这一新合资公司的业务会涵盖两大板块业务,分别是汽车(包括但不限于换电车型)的研发、销售和运营和建立换电智能生态,为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换电产品和服务。

其中,换电车型方面,会基于吉利旗下自研的GBRC(Global Battery Rapid Change)换电架构平台进行设计和打造,可适应2700-3100mm的宽泛轴距区间,覆盖轿车、SUV、MPV甚至物流车、轻卡等众多车型。

换电方面,睿蓝汽车计划到2025年建设逾5000座换电站,覆盖范围将超过100座城市,满足100万辆车换电需求。同时,换电站可为大部分品牌、品类的换电车型提供服务,60秒的极速换电,也将为用户带来全新的补能体验。 

按照计划,吉利方面将主导换电车型的研发等,而力帆负责充换电设施的布局及生产制造。至2025年,吉利汽车将陆续推出5款可换电的纯电产品。

此外,双方还将协调出行公司、换电服务公司,匹配车型,合力打造换电网络生态的构建。目标是将持续对旗下整车进行产品研发与升级,满足市场需求,为上市公司创造更多价值。

这一合资公司成立的消息一经媒体报道后,颇受业内关注,毕竟自吉利入主力帆到双方合资公司建立,已有一年多的时间。 

2020年12月22日,已经历5个月的破产重整后,伤痕累累的力帆发布公告表示,力帆股份控股股东由力帆控股变更为重庆满江红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下称“满江红基金”)。

力帆发布重整完成公告,截图自公告

根据工商信息,满江红基金的执行事务合伙人为重庆满江红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满江红公司”),而从股权穿透来看,满江红公司的股东分别为重庆两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吉利迈捷投资有限公司。

其中,吉利迈捷投资有限公司股权占比为49%,这一公司隶属于吉利科技集团;而作为力帆重整的另一大主体是产业投资人,是由吉利迈捷、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或吉利迈捷/吉利科技持股比例达70%以上的绝对控股的公司组成。

这样兜兜转转一圈后,很多人才明白力帆最终是被吉利所掌控。但鲜为人知的是,力帆在“卖身”之前,早已多次将旗下资产和子公司进行出售。

2018年12月,力帆集团发布公告表示,拟作价6.5亿元将旗下持有的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下称“重庆力帆”)以100%的股权转让给重庆新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下称“重庆新帆”)。

需要注意的是,据企查查资料显示,重庆新帆隶属于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也就是理想汽车。彼时,理想汽车也正是通过这轮收购,获得了至关重要的造车资质。

作为交换,力帆获得了6.5亿元的资金。而据财联社报道,从2016年开始,力帆就通过类似的资产售出获得了一定数额的非经常性收入。以2018年为例,当年力帆获得的非经常性收入就高达19.65亿元。 

从最早的售出资产、到之后的出售子公司,再到2020年的“卖身”,力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耗自身,以至于到了目前虽然已投入吉利的怀抱,并且与其建立合资公司,但也失去了自己的姓名。

据财联社报道,在去年年底,有靠近吉利的知情人士透露道,合资公司会将继续沿用“力帆汽车”为名,但就目前来看,这一合资公司的名称已将“力帆”抹去。

“从目前的公开信息来看,在未来的合资公司中,吉利或许也将占据更大的掌控权和话语权,而力帆只是配合的角色。”国内某头部车企研发负责人孙浩对连线出行表示。

对于这一切,力帆或许看在眼里,但实力较弱的它也只能接受。

2、高开低走的造车之路

1992年,一家名为“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的公司在重庆一隅成立起来,之所以会起名叫“轰达”,其创始人尹明善曾解释为“摩托车轰的一响,人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了。”

正因如此,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生产和销售摩托车发动机配件。为了抢夺更多的市场,尹明善开始研发100mL发动机并很快研发成功,成为了国内首创。新大洲、钱江、轻骑、富士达、港田等国内摩托车厂商都成了轰达的客户。 

到了1998年,轰达将目光转向海外市场,其产品卖到了阿根廷,由此轰达也成为了国内首批向外出口制造业产品的公司。因为其国内外的业务布局,在当时也被业内称为“国内摩托车行业一哥”。

在这样的利好下,尹明善也对公司进行了转型,在2001年将公司从“轰达”更名为“力帆”。

但与此同时,国内摩托车行业也开始经历剧变,随着国内诸多城市相继出台了“限摩令”,摩托车生意的利润开始变得稀薄;另一边,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汽车开始向消费者市场普及。

在这样的行业变革下,尹明善带领着力帆开始向更大利润机会的汽车行业挺进。

从两轮摩托车向四轮汽车转型,虽然跨界不远,但要造车依然需要拿到造车资质。为此,力帆在2003年8月一举收购了重庆专用汽车制造厂80%的股份(后增持至95%),并将其改名为重庆力帆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搞定了造车资质,接下来就是要解决没有造车技术的问题。为此,力帆与上海同济同捷、上海千缘等汽车设计院开始合作研发汽车。很快在2004年12月,一辆名为“力帆520”的车型顺利下线,并且在2006年实现了上市。

力帆520上市之后,由于其造型没有特点,内饰与雪铁龙爱丽舍过于相似,再加上动力性能方面也不出众,以至于这款车并未获得太多的销量,在2006年一年的销量仅为2600辆。 

这之后,力帆相继推出了力帆520的几款改款版,对内饰和性能方面进行了些许优化,同时也发布了力帆620等燃油车型,但与力帆520相似的是,这些车型也没有为力帆打开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力帆520还是之后的力帆620,都是力帆自主研发制造的。但随着这些车型的失利,尹明善也开始将造车思路从自研转向了模仿。 

2009年,力帆推出了力帆320,由于这款车从内到外都与宝马MINI相似,以至于上市之后被称为“中国版宝马MINI”。虽然由此被业内诟病,但并不影响这款车型的销量火爆,巅峰时单月销量可以达到7000辆之多。

尝到了模仿造车的甜头后,力帆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力帆530和力帆630在2013年相继发布,虽然按照力帆的介绍,这两款车型是基于力帆520和力帆620所打造,但在这两款新车型推出后,同样被质疑抄袭——力帆530与一汽丰田威驰、力帆630与一汽丰田卡罗拉过于相似。

虽同样被指抄袭,但力帆530和力帆630的销量并没有延续力帆320的好表现,根据盖世汽车数据显示,两款车在2014全年分别仅达到了4800辆和12593辆,拆分到每月表现仅有1000辆左右的销量。

新车型销量虽然开始走下坡路,但力帆的“抄袭大法”还在继续着。2017年,力帆推出了SUV车型力帆X80和MPV车型力帆轩朗,前者与广汽丰田汉兰达几乎完全相似,后者也做到了与福特旗下车型相似。 

在这样的抄袭和模仿下,力帆确实积累了庞大的产品体系,而这些车型虽然被诸多吐槽,但还是撑起了力帆的整体销量。据乘联会数据显示,自2013年开始至2017年,力帆每年的汽车销量基本都维持在10万辆以上。

这些销量的表现,除了燃油车型的助力,力帆的新能源车型也有贡献。

就在特斯拉在2014年来到中国市场的次年,力帆也正式发布了其新能源战略,并在同年推出620EV和330EV两款纯电动车型,与此同时,还推出了80E、100E、300E、320E等低速电动车,也就是俗称的“老头乐”。

新能源领域声势虽然很大,但力帆很快就迎来了当头一棒。因2015年向国家申报的中央财政补贴新能源车中,所生产的实际车辆数量与申报的不符,涉嫌“骗补”,被国家责令整改,并取消了其2016年的申报资格。 

受此影响,2016年力帆旗下新能源汽车销量大跌62.7%。紧接着,2018年力帆新能源车型接二连三被曝出在行驶中自燃和断电的事故,力帆新能源车业务一度陷入颓势中。 

屋漏偏逢连阴雨。在那两年,力帆旗下的燃油车车型也多次被消费者投诉存在质量问题,连线出行通过在车质网查询,可以看到从2017年开始就有与力帆相关的投诉信息,其中不乏有方向盘抖动、制动失灵和车身异响等问题,以至于其在彼时一度被评为质量最差汽车品牌。

在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两大业务颓势的作用下,2018年力帆全年销量暴跌45%,仅卖出了5.82万辆;到了2019年,这样的颓势继续存在,全年销量大幅下滑77.3%,仅销售1.32万辆。 

销量的下滑,也造成了力帆陷入严重亏损中。据Wind数据显示,2019年力帆营收为74.50亿元,同比下滑32.35%;净亏损为46.92亿元,同比扩大甚至达到了2000.49%。

次年7月,力帆发布公告表示,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多家子公司被债权人向法院申请司法重整,公司将存在因重整失败而被破产的风险。就此,力帆走上破产重整的道路。

由此,也就有了力帆卖子公司给理想“自救”、卖身吉利试图“重生”的故事。但就目前来说,力帆虽然还活着,但已没有了存在感。

3、力帆失去姓名

不得不说,力帆虽然造车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但能拿出手的能力并不多。 

据前文所述,力帆旗下的车型除了力帆520和力帆620属于自研之外,之后的多款量产车型均属于抄袭和模仿系列。正因这样的操作下,力帆在造车领域上并未积累太多的技术和经验。 

比如力帆在2014年推出上市的SUV力帆X50,当时官方表示这款车搭载的1.5升发动机为自主研发,但随后就有媒体爆料称,该发动机的性能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

力帆X50,图源力帆科技官微

再比如在2017年推出的力帆X80车型,按照介绍这款车搭载了力帆自研的2.0T发动机,最大功率仅有192kW,但彼时市面上很多主流车型所搭载的2.0发动机功率都达到了250kW,可见其性能并未有多大优势。

或许正因没有技术的积累,才会导致生产出来的汽车在质量上不过关,以至于才会出现之后消费者对频繁出现车辆故障的投诉和维权。

与燃油车业务类似的是,力帆在新能源汽车业务上同样没有技术实力。

“自力帆开始做新能源汽车后,内部懂新能源技术的人少之又少,基本可以说是空白。”一位力帆内部员工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力帆研究院很多技术岗位上的员工,有的是从摩托车业务线上调过来的,有的甚至之前一直从事的是物流类工作。”

要造车,除了技术之外,也要拥有遍及全国的销售渠道才可实现之后车辆的销售,但对于这方面,力帆同样没有多少积累。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就在力帆宣布破产重整的当年,遍布江西、安徽、湖北、贵州等国内数十个省市的经销商均选择主动退网,而他们退网的主要原因就是力帆给到的车辆根本卖不出去,导致无法取得收入。 

按照一些经销商表示,力帆给到的车型基本没有市场竞争力,一个月都卖不出去几辆,大部分的经销商几乎每个月都处于亏损之中。“力帆这个品牌,我基本没怎么听过。”连线出行曾向多位车主询问是否知道力帆,对方基本给了这样的答复。

这就意味着,在力帆2020年宣布破产重整时,处于要技术没有技术、要销售网络没有网络、要品牌力没有品牌力的“三无”颓势中。但就在这样的现状下,吉利还是接盘了力帆。

而这背后,吉利自然不会做亏本的买卖。

吉利首先看中的是力帆在换电领域的积累。2015年,力帆披露了一项总额为22.5亿元的定增计划,按照计划这笔钱会用于新能源业务,其中3.69亿元会投入到新能源汽车换电站的建设上。

按照力帆的计划,会建立以车联网和物联网为纽带的力帆能源站换电模式,消除用户“里程忧虑”和“电池恐惧”,并计划在2020年前建成500座能源站,实现30万辆新能源汽车租赁规模。 

但彼时换电领域在国内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再加上之后“骗补”事件的发生,力帆的换电业务就此搁置下来。而这些技术积累,对于吉利而言,却是很好的资产。 

就在吉利收购力帆的三个月前,也就是2020年9月,吉利发布了自研的换电模式,车辆能实现最快两分钟内换电;一个月后,吉利换电站完成重庆、济南的两地布局。

由此在业内看来,吉利接盘力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看中了后者在换电方面的积累,通过收购,就可以将此能力供自身所使用,让吉利进一步增强自身在换电领域的实力。

再者,力帆作为重庆土生土长的造车企业,虽然近些年并没有在造车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对于当地造车的供应链方面肯定有所布局,而这些都会为吉利进一步深入重庆为主的西南市场提供助力。

除了这些,吉利还看中了力帆的上市公司身份。

其实,就在吉利接盘力帆后,业内就有声音认为吉利或许想要通过力帆实现“借壳上市”。这样的看法也不是空穴来风,毕竟吉利科创板上市的计划已在去年落空,而力帆破产时依然是A股的上市公司。

“吉利可以通过进一步扶持力帆,让后者的业绩表现从颓势中走出,也可能在未来条件允许的时候,吉利会借助力帆的壳资源实现自身的上市。”孙浩告诉连线出行。 

正因如此,在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看来,虽然目前吉利拉着力帆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并表示会推动力帆产业转型和品牌提升,但很有可能只是在利用力帆仅有的一些资源,来实现自身相关业务的增长。由此,力帆现在会沦落于失去姓名的处境中也不意外。 

但对于力帆而言,或许不得不选择配合吉利,毕竟只有这样,才能继续活着。

文中孙浩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