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就算Papi酱是这个时代的鲁迅,那又如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就算Papi酱是这个时代的鲁迅,那又如何?

话说回来,“像”可能是人世间最残酷的字眼,它暗示了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差距,而这一差距,或者说差别可能永远无法抹平。

“Papi酱是轻松版的鲁迅”——徐小平先生雷人不倦,但似乎又有几分道理。如果Papi酱是这个时代的鲁迅,那么鲁迅在这个时代是什么?在这个时代,“鲁迅”应当怎样存在?

Papi酱的时代

“papi酱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网红,就像轻松版的鲁迅。”Papi酱背后的投资人之一,徐小平在媒体面前如此赞扬自己手中的“产品”。必须承认,看到这种言论时,所有人的内心都是崩溃的,基本处于七彩懵逼状态。在此之后,正常人的第二反应是“徐小平能不能别自买自夸,不就勾引接盘侠吗?”

但或许事情也没那么简单,我们先来对比梳理一下关键词:

Papi酱:姜逸磊、“山寨苏菲·玛索”、中戏导演硕士、逗逼女青年、毒舌吐槽女、“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

鲁迅:周树人、“民族魂”、“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旗手、“国民性”批判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显然,这根本是天方夜谭。但本着求知求真的原则,我检索了徐小平的原话,他这样说道:”Papi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轻松版鲁迅……比如三八节,她说我反对一切形式的性别歧视……她有许多东西针砭的都是我们人性深处的不太好的东西……我们不仅是得到娱乐,而且是在欢乐之中提升我们的格调,改变我们的陋习……“徐小平在他的话中加入了两个关键的状语——“这个时代”与“移动互联网时代”,从这个角度而言,他的言论似乎自有其合理之处。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是全民娱乐的时代——权威与严肃被不断消解,人民不需要指导,需要的只是欢笑。移动互联网时代使得人性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与此同时,人性中的每一面也在被互联网放大。你渴望变美,于是马云制造了淘宝与买买买,美图秀秀制造了一个更美的你;你渴望被关注并排遣寂寞,直播平台便应运而生;你渴望收获尊重与装逼,于是知乎给了你平台;下半身永不停歇,各种羞羞的内容便无处不在……在另一个层面上,幸福是人类共同的渴望,而娱乐与欢笑便是其中最易于获取的部分,于是鲁迅沉寂已久,而Papi酱适时出现在了你眼前。

在鲁迅的笔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可能是批判与讽刺。鲁迅笔下批判与讽刺的对象则是残酷的当权者、虚伪的士大夫、洋文化的谄媚者、旧道德的布道者以及浑身劣根性的城市赤贫者。某种程度上讲,吐槽=批判,幽默=讽刺,这是Papi酱与鲁迅技术层面的相似性。在选择批判对象方面,姜逸磊同学与鲁迅有着一定的类似性——假洋鬼子、心机婊、性别歧视者、为赚钱疯狂的老板、虚荣的亲戚,这些都是Papi酱视频中常见的中枪者。另一方面,鲁迅擅于解剖自己的阴暗面,而Papi酱同样擅于自嘲。

话说回来,“像”可能是人世间最残酷的字眼,它暗示了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差距,而这一差距,或者说差别可能永远无法抹平。东尼大木与周杰伦之间或许只差几张R&B专辑;汪峰和白岩松之间,头条数或许差距并不大,但后者永远无法成为新闻界的半壁江山;姚晨与李菁的差别可能不只是一张能够吞下一只扎啤杯的大嘴;陈冠希与赵本山的分歧也不止是人像有多少种拍法这么简单……

Papi酱与苏菲·玛索的距离,可能远比他与鲁迅接近的多。但将“揭露人性恶点”作为关键参数,放入“时代”这个大背景之下,或许一切意义又有所不同。

两个鲁迅

当我们谈论鲁迅时,我们谈论的到底是什么?

显然,被放在这里与Papi酱比较的,并非被捧为各种“家”的鲁迅,而是鲁迅其人。我们眼前一直有“政治需要下的鲁迅形象”与真实的鲁迅之间的差别。课本上的鲁迅是为阶级斗争与劳苦大众而战的鲁迅,他伟光正,是“民族魂”,是新文化运动的革命旗手。但正如毛泽东所言,“有人的地方便有左中右”,在当时的时代,鲁迅成了客观意义上的左派,但事实上,他并不是——作为第一迅粉,1957年的毛泽东说道:“(如果鲁迅活到今天),他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是识大体不出声。”毛泽东同志从鲁迅的作品之中深刻的看到了这点——鲁迅并不属于哪一党派或者阶级,他坚持的只是“鲁迅”的立场——永远站在任何不公的对立面,站在恶与虚伪的反面,也站在被异化的自己的反面。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写道:“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鲁迅并不喜欢掩饰自己,他坦白自己是在乎“中交票”能折换多少现银的“苟且小人”——嘴上批判现实,但身体却很诚实。然而,这并不妨碍他的伟大,鲁迅在揣着现银的同时,开始反思自己‘无意识中沦为奴隶’整件事。在这里,他反抗的是不完美的自己,一个有着“人性阴暗面”的鲁迅。某种程度上讲,鲁迅批判的并非课本中反复念叨的“国民性”,而是“寓于每一个人躯体之中,难以摒除的人性弱点”,以及一个延伸话题——“由于人性的不完美而产生的缺憾世界”。他的期望,是见到更多不与“吃人者”同流合污的“新青年”破土而生。归根结底,鲁迅批判的是有着残缺本质的“人性”,而非单纯的非黑即白对立。

在周树人的躯体里,囚禁着一位彷徨的失路者,贮藏着一颗惶恐中呐喊的绝望灵魂。真正代表鲁迅本人的,是思考,是怀疑,是针对外界环境与自身存在的无差别思考与怀疑。我们知道,至少在接受罗振宇徐小平们投资前,从编剧到表演、拍摄、制作,Papi酱的视频内容均由姜同学自己一手制造。在此之中,Papi酱便做了与鲁迅类似的事——思考与怀疑。

鲁迅是高大上的文学巨匠,Papi酱则是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制造的现象。鲁迅坚持的是对人性的反思与对时代的批判,Papi酱则通过一种极为通俗的媒介,在飞快的剪辑与高频率的对白中,做着类似的事——无论她出于有意或者无意。

当代流行艺术或者大众艺术有其内在共通性,从外观上而言,它们似乎呈现出随意而粗粝的形象,但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内容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产生的。无论鲁迅所言“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或者鲁迅的精神导师弗兰兹·卡夫卡所言“Paths are made by walking.”——二者揭示了同一个道理,行动先于结果。

“你也可以做这个时代的鲁迅。”

之所以说Papi酱“像”鲁迅,是“当代轻松版鲁迅”,归根结底在于我们身处一个没人看鲁迅的时代。

4月份,新华每日电讯发表了一篇来自作者毕诗成的社论,标题为《让”积极网红“驱逐”粗鄙网红“》,你大概能猜到这篇文章针对的是谁。仅凭标题,“大声疾呼”、“高瞻远瞩”、“忧国忧民”等画面便已显现,这便是共鸣感文案。一名叫做JX Consp的网友用一句简短的直揭问题所在:“首先,你得让‘积极网红’红起来。”

问题很直观,在这个大众传媒话语权被极度瓦解的时代,你当然可以制造你的“积极网红”,用户们同样可以不买账。陈旧而古板的“积极网红”并不符合大众需求,自然也就难以成为真正“红”起来的“网红”。“网红”更像是一种客观状态——“在网上红了”。在特定媒介形态下,总是有人要红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人们应该为Papi酱的出现而庆幸:除了被删掉粗口之外,她的“三观正”,懂得在讽刺现象时渗透一些属于新时代的价值观。

“或许Papi酱真的是这个时代的鲁迅。”

当我抛出这个论断时,我的同事赵丹对我嗤之以鼻,他哂笑道:“那我也是这个时代的鲁迅。”

我略带威胁口吻的回应:“我会把你写进这篇文章。”说出这句话时,我内心盘算的是“不能引导大众觉醒的鲁迅,永远只能是赵丹”,但在一段时间后,我开始反思“X也是这个时代的鲁迅”这句话。

举个例子:如果你读过他的文章,你会发现,我的同事赵丹是名三观极正,且富有理想主义气质的“底层知识分子(来自于此君的自我评价)”。如果此人利用合适的媒介形态制造内容,他便可以穿透信息冗余制造的传播屏障,成为这个时代的鲁迅。

国外网站《Business of Fashion》评论Papi酱现象时,同样指出了Papi酱身上的先驱者意义:“以Papi酱为例的‘屌丝网络名人’们激发了用户的热情,用户们尝试的不再仅仅是模仿这些人,他们渴望成为她——更为关键的是,他们认为自己真真正正的能够做到这点。”

至于Papi酱自己,“像这个时代的鲁迅”并非只是夸赞,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有新的“鲁迅”被大众推向时代前台,也会不断有旧的“网红”变为“网过气”。话说回来,“像这个时代的鲁迅”同样可以是送给姜同学的谶语——“时代的产物并不一定能够冲破时代”。

罗永浩——工匠精神——“像这个时代的鲁班”

周杰伦——旋律天才——“像这个时代的贝多芬”

郭敬明——1.44米的天才——“像这个时代的拿破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papi酱

  • “第一网红”翻车了
  • papi酱等16位体验官抢先体验,「我的百科」打造创作者影响力新名片!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就算Papi酱是这个时代的鲁迅,那又如何?

话说回来,“像”可能是人世间最残酷的字眼,它暗示了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差距,而这一差距,或者说差别可能永远无法抹平。

“Papi酱是轻松版的鲁迅”——徐小平先生雷人不倦,但似乎又有几分道理。如果Papi酱是这个时代的鲁迅,那么鲁迅在这个时代是什么?在这个时代,“鲁迅”应当怎样存在?

Papi酱的时代

“papi酱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网红,就像轻松版的鲁迅。”Papi酱背后的投资人之一,徐小平在媒体面前如此赞扬自己手中的“产品”。必须承认,看到这种言论时,所有人的内心都是崩溃的,基本处于七彩懵逼状态。在此之后,正常人的第二反应是“徐小平能不能别自买自夸,不就勾引接盘侠吗?”

但或许事情也没那么简单,我们先来对比梳理一下关键词:

Papi酱:姜逸磊、“山寨苏菲·玛索”、中戏导演硕士、逗逼女青年、毒舌吐槽女、“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

鲁迅:周树人、“民族魂”、“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旗手、“国民性”批判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显然,这根本是天方夜谭。但本着求知求真的原则,我检索了徐小平的原话,他这样说道:”Papi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轻松版鲁迅……比如三八节,她说我反对一切形式的性别歧视……她有许多东西针砭的都是我们人性深处的不太好的东西……我们不仅是得到娱乐,而且是在欢乐之中提升我们的格调,改变我们的陋习……“徐小平在他的话中加入了两个关键的状语——“这个时代”与“移动互联网时代”,从这个角度而言,他的言论似乎自有其合理之处。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是全民娱乐的时代——权威与严肃被不断消解,人民不需要指导,需要的只是欢笑。移动互联网时代使得人性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与此同时,人性中的每一面也在被互联网放大。你渴望变美,于是马云制造了淘宝与买买买,美图秀秀制造了一个更美的你;你渴望被关注并排遣寂寞,直播平台便应运而生;你渴望收获尊重与装逼,于是知乎给了你平台;下半身永不停歇,各种羞羞的内容便无处不在……在另一个层面上,幸福是人类共同的渴望,而娱乐与欢笑便是其中最易于获取的部分,于是鲁迅沉寂已久,而Papi酱适时出现在了你眼前。

在鲁迅的笔锋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可能是批判与讽刺。鲁迅笔下批判与讽刺的对象则是残酷的当权者、虚伪的士大夫、洋文化的谄媚者、旧道德的布道者以及浑身劣根性的城市赤贫者。某种程度上讲,吐槽=批判,幽默=讽刺,这是Papi酱与鲁迅技术层面的相似性。在选择批判对象方面,姜逸磊同学与鲁迅有着一定的类似性——假洋鬼子、心机婊、性别歧视者、为赚钱疯狂的老板、虚荣的亲戚,这些都是Papi酱视频中常见的中枪者。另一方面,鲁迅擅于解剖自己的阴暗面,而Papi酱同样擅于自嘲。

话说回来,“像”可能是人世间最残酷的字眼,它暗示了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差距,而这一差距,或者说差别可能永远无法抹平。东尼大木与周杰伦之间或许只差几张R&B专辑;汪峰和白岩松之间,头条数或许差距并不大,但后者永远无法成为新闻界的半壁江山;姚晨与李菁的差别可能不只是一张能够吞下一只扎啤杯的大嘴;陈冠希与赵本山的分歧也不止是人像有多少种拍法这么简单……

Papi酱与苏菲·玛索的距离,可能远比他与鲁迅接近的多。但将“揭露人性恶点”作为关键参数,放入“时代”这个大背景之下,或许一切意义又有所不同。

两个鲁迅

当我们谈论鲁迅时,我们谈论的到底是什么?

显然,被放在这里与Papi酱比较的,并非被捧为各种“家”的鲁迅,而是鲁迅其人。我们眼前一直有“政治需要下的鲁迅形象”与真实的鲁迅之间的差别。课本上的鲁迅是为阶级斗争与劳苦大众而战的鲁迅,他伟光正,是“民族魂”,是新文化运动的革命旗手。但正如毛泽东所言,“有人的地方便有左中右”,在当时的时代,鲁迅成了客观意义上的左派,但事实上,他并不是——作为第一迅粉,1957年的毛泽东说道:“(如果鲁迅活到今天),他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是识大体不出声。”毛泽东同志从鲁迅的作品之中深刻的看到了这点——鲁迅并不属于哪一党派或者阶级,他坚持的只是“鲁迅”的立场——永远站在任何不公的对立面,站在恶与虚伪的反面,也站在被异化的自己的反面。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写道:“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鲁迅并不喜欢掩饰自己,他坦白自己是在乎“中交票”能折换多少现银的“苟且小人”——嘴上批判现实,但身体却很诚实。然而,这并不妨碍他的伟大,鲁迅在揣着现银的同时,开始反思自己‘无意识中沦为奴隶’整件事。在这里,他反抗的是不完美的自己,一个有着“人性阴暗面”的鲁迅。某种程度上讲,鲁迅批判的并非课本中反复念叨的“国民性”,而是“寓于每一个人躯体之中,难以摒除的人性弱点”,以及一个延伸话题——“由于人性的不完美而产生的缺憾世界”。他的期望,是见到更多不与“吃人者”同流合污的“新青年”破土而生。归根结底,鲁迅批判的是有着残缺本质的“人性”,而非单纯的非黑即白对立。

在周树人的躯体里,囚禁着一位彷徨的失路者,贮藏着一颗惶恐中呐喊的绝望灵魂。真正代表鲁迅本人的,是思考,是怀疑,是针对外界环境与自身存在的无差别思考与怀疑。我们知道,至少在接受罗振宇徐小平们投资前,从编剧到表演、拍摄、制作,Papi酱的视频内容均由姜同学自己一手制造。在此之中,Papi酱便做了与鲁迅类似的事——思考与怀疑。

鲁迅是高大上的文学巨匠,Papi酱则是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制造的现象。鲁迅坚持的是对人性的反思与对时代的批判,Papi酱则通过一种极为通俗的媒介,在飞快的剪辑与高频率的对白中,做着类似的事——无论她出于有意或者无意。

当代流行艺术或者大众艺术有其内在共通性,从外观上而言,它们似乎呈现出随意而粗粝的形象,但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内容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产生的。无论鲁迅所言“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或者鲁迅的精神导师弗兰兹·卡夫卡所言“Paths are made by walking.”——二者揭示了同一个道理,行动先于结果。

“你也可以做这个时代的鲁迅。”

之所以说Papi酱“像”鲁迅,是“当代轻松版鲁迅”,归根结底在于我们身处一个没人看鲁迅的时代。

4月份,新华每日电讯发表了一篇来自作者毕诗成的社论,标题为《让”积极网红“驱逐”粗鄙网红“》,你大概能猜到这篇文章针对的是谁。仅凭标题,“大声疾呼”、“高瞻远瞩”、“忧国忧民”等画面便已显现,这便是共鸣感文案。一名叫做JX Consp的网友用一句简短的直揭问题所在:“首先,你得让‘积极网红’红起来。”

问题很直观,在这个大众传媒话语权被极度瓦解的时代,你当然可以制造你的“积极网红”,用户们同样可以不买账。陈旧而古板的“积极网红”并不符合大众需求,自然也就难以成为真正“红”起来的“网红”。“网红”更像是一种客观状态——“在网上红了”。在特定媒介形态下,总是有人要红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人们应该为Papi酱的出现而庆幸:除了被删掉粗口之外,她的“三观正”,懂得在讽刺现象时渗透一些属于新时代的价值观。

“或许Papi酱真的是这个时代的鲁迅。”

当我抛出这个论断时,我的同事赵丹对我嗤之以鼻,他哂笑道:“那我也是这个时代的鲁迅。”

我略带威胁口吻的回应:“我会把你写进这篇文章。”说出这句话时,我内心盘算的是“不能引导大众觉醒的鲁迅,永远只能是赵丹”,但在一段时间后,我开始反思“X也是这个时代的鲁迅”这句话。

举个例子:如果你读过他的文章,你会发现,我的同事赵丹是名三观极正,且富有理想主义气质的“底层知识分子(来自于此君的自我评价)”。如果此人利用合适的媒介形态制造内容,他便可以穿透信息冗余制造的传播屏障,成为这个时代的鲁迅。

国外网站《Business of Fashion》评论Papi酱现象时,同样指出了Papi酱身上的先驱者意义:“以Papi酱为例的‘屌丝网络名人’们激发了用户的热情,用户们尝试的不再仅仅是模仿这些人,他们渴望成为她——更为关键的是,他们认为自己真真正正的能够做到这点。”

至于Papi酱自己,“像这个时代的鲁迅”并非只是夸赞,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有新的“鲁迅”被大众推向时代前台,也会不断有旧的“网红”变为“网过气”。话说回来,“像这个时代的鲁迅”同样可以是送给姜同学的谶语——“时代的产物并不一定能够冲破时代”。

罗永浩——工匠精神——“像这个时代的鲁班”

周杰伦——旋律天才——“像这个时代的贝多芬”

郭敬明——1.44米的天才——“像这个时代的拿破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