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声 王珊珊
从《后会无期》到《四海》,韩寒正以两年一部的稳定节奏产出卖座电影,已然成为熟练的「情怀」产品经理,持续输出以小幽默为底色的「韩寒牌鸡汤喜剧」。
韩寒四部电影的故事梗概都非常简单,叙事逻辑介于商业片与文艺片之间,无所谓严肃的冲突矛盾,看点落在桥段细节,通过对于一系列情怀元素的整合加工,点燃观众们的情绪。
韩寒有一整套情怀贩卖的方法论:人物设定上,主人公都是具有「丧感」的小镇文艺青年;演员选择上,他启用能够呈现「文艺青年」或者「少年感」气质的当红演员;台词方面,他非常擅长玩弄文字游戏,或者谐音梗,或者猛煽情,堪称「金句制造机」;燃情金曲,更是他百试不爽的高潮助推器。
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对于与韩寒同代的80后观影人群来说,「韩寒IP」在审美上依然有很高的吸引力——即使他们早已看穿了韩寒的所有套路,但仍然愿意买张票去看看他又写了什么俏皮话。
毕竟,这群观众与韩寒有着相似的成长体验,对于流行文化有着共同的品味,能够达成一致的情怀共鸣。
01、重情怀轻故事
关于韩寒作品最常见的一种批评是:「有佳句无佳章」,即俏皮话金句的密度,远大于完整的故事结构、主题表达。
以《后会无期》为例,整个故事借用了公路电影的表达框架,但缺乏核心冲突。三个少年从中国最东边的岛屿启程,其中最傻的那个很快就走丢了。剩下二人一路上遇到小姐、狗、骗子,最后在我国西部戈壁滩分手,互告「后会无期」。
《乘风破浪》与《飞驰人生》的故事梗概更加完整一些,分别讲述了穿越时光修复父子情、中年赛车手重回赛场。但是严格地说,它们的推进方式也不是靠矛盾冲突,而依然是桥段的叠加。
台湾电影人焦雄屏曾评价《后会无期》:「初看时有点震惊,几乎违反了一切的电影规律,没有传统的结构性,人物出来一下又消失,视角不断切换。」然而还能受到欢迎,原因在于:「共鸣、情怀,就是电影最大的基调。叙事并非现实主义,更像是韩寒脑子里的私密的梦,即使规律不存在,观众也不会存疑,也可以接受,这便是情怀的成功。」
韩寒对于作品中的优缺点有自知之明,「重情怀轻故事」。他也清楚「情怀」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一幕幕桥段、一句句台词所能传递的「情绪」——「作为导演,去说电影的主题是什么,可能确实真的没有。我只是想要观众看完不管是觉得好笑,还是觉得紧张,还是感到燃,只要有情绪,那就足够了。」
在韩寒的电影中,幽默台词几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尽管韩寒不在乎主题,但他非常在乎细节是否有趣,难以忍受一个桥段里没有亮点、没有高潮。他擅于玩弄「文字游戏」,能够把一个日常的场景,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
他是谐音梗高手,「人若犯你,你就成犯人」;他喜欢讲黄段子,「包夜可以干嘛?包日啊」;他算是「鸡汤大师」,「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
韩寒电影中的所有优缺点,都与他的文字创作一脉相承。他的小说普遍缺乏强情节,人物命运随性而至,用出版商路金波的话说就是「经常虎头蛇尾」。但不得不承认,他的具体段落能够妙笔连篇。处女作《三重门》就以盛产金句出名:「所谓的正书,乃是过了七月份就没用的书,所谓闲书,乃是一辈子都受用的书。」
值得一提的是,韩寒能够在电影中完整保留自己的审美,也归功于他对所有流程的严格把控。他在临近拍摄时候才发给演员台词,不能允许修改哪怕一个字。他认为物料也是电影气质的一部分,认真把关每一张海报、每一支预告片,填写每一首主题曲的歌词。
几首符合电影气质的金曲,成为韩寒输出情怀的高效工具。无论是在前期营销阶段,还是在电影故事中,韩寒都大量使用原创歌曲以及经典老歌。韩寒与朴树共同作词的《后会无期》片尾曲《平凡之路》是其中最成功的一首,「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唱出普遍的失败困惑,堪称高度浓缩的情怀贩卖。
另一方面,在韩寒电影的很多桥段中,音乐实际上能够「遮掩」剧情逻辑上的断裂,是一种简单易行的煽情方式,比如说《飞驰人生》就几乎是用MV式的画面来仓促结束全片。
02、小镇乌托邦
从小说到电影,韩寒持续讲述着「小镇青年」的故事,「中国的都市很土,而小镇更有情怀」。
《四海》片名一经公布,就有网友展开戏谑联想,「四是小四的四,海是上海的海」。韩寒与郭敬明,同为80后畅销作者,同样从作家跨界当导演,同样生活在上海,常被网友们并列比较。
这两位创作者身上,呈现出一种有趣的反差:四川小镇出生的郭敬明,热衷于描绘魔都的灯红酒绿、时髦生活;而上海本地人韩寒,却更乐于把自己归于「小镇青年」中的一员,总是把故乡具体定位至「亭林镇」,还很喜欢说「我们村」。
他们对于「阶层归属」的不同投靠,直观反映了俩人南辕北辙的审美追求,决定了创作中的情感底色,也导致获得了不同的人群拥簇。
需要指出的是,韩寒的小镇世界并非真正的底层社会,而更像是「乌托邦」般的精神乐园。
《后会无期》的开场画面是东极岛的美丽风光,《东极岛之歌》的合唱响起,「我们不会离开你/生是你的老百姓/死是你的小精灵」;《乘风破浪》开头是灰暗的大都市,当邓超穿越回1998年的上海亭林镇,电影色调立刻就变得斑斓梦幻;《四海》则从四面环海的南澳群岛启程,碧海蓝天是可爱的故乡。
韩寒塑造的男性主人公都非常相似,无论是钟汉良饰演的浩汉,还是刘昊然饰演的阿耀,表面都看起来颓废迷茫,其实内心都有坚持热爱。用韩寒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塑造出一种「苍凉喜感」。
不难看出,韩寒最会拍的从来都是他自己,主人公身上都带有他自己的个性特征。
在韩寒的电影中没有真正的坏人,商业利益往往是损害纯真的罪魁祸首,李荣浩饰演的「反派大佬」就是一位房地产开发商。
小镇姑娘也是必不可少的美丽风景。韩寒被公认为「擅长把女演员拍得很美」,让王珞丹、赵丽颖都楚楚动人。
当这些青年们踏上旅途,小镇情怀的核心,就转移至离乡背井的「乡愁」。实际上,《后会无期》《四海》这两个片名的主旨都非常明确,就是要一下子触动观众们的孤独漂泊的感触。
正如一则豆瓣短评所写:「第一次看到《四海》这个名字,有种莫名的似曾相识的感觉,想起很多年前懵懂少年,在那个闷热的夏天,骑着自行车冲向北边的山里,沿路的西瓜摊儿,一路的风和闷热,汗如雨下。」
这样的描述,恰如韩寒的电影画面。
03、从叛逆到「鸡汤」
与韩寒合作两次的演员沈腾评价道:「导演是一个温暖的人。」这与很多观众对《四海》的评价相符:「这是一部温暖的电影。」
对于古早的「韩迷」来说,听到这样的评价可能会大跌眼镜。2000年,韩寒在央视节目舌战专家团,是反抗应试教育的休学少年。2010年左右,韩寒作为针砭时弊的公民代表,在博文中痛骂的对象包括文坛、央视、官员、张艺谋……他曾被视作年轻一代质疑精神的代表人物,梁文道甚至一度盛赞道,「再写几年他就是另一个鲁迅」。
现实的走向总是出人意料,没过几年,韩少变成韩导,就连影评吐槽都不写了,因为一旦想骂某部烂片,都会发现那个剧组里有自己的好友。
2021年,38岁的韩寒再与网友拍对谈视频,主题已经变成了回应「中年危机」。女观众问道:「你曾经不是一个很狂的人吗?」韩寒插科打诨地拆解:「柔情似水不好吗?」
理解韩寒如今的「柔情」套路,应该回到他公认最成熟的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1988」是一台1988年出厂的奶色的旅行车。主人公陆子野(没错,一个谐音梗)以废铁的价格将它买来,在说不清是迷雾还是毒气的夜色里拐上了318国道。
陆子野必须要上路了,因为——
「这样的旅行在我年少时曾经幻想过无数次,夜晚的国道里,我带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女子,开着自己梦寐以求的车,去往未知旅程的终点。未知旅程怎么会有终点。」
然而,「梦寐以求的女子」是怀有身孕、长相普通的性工作者娜娜;「未知旅途的终点」,是去监狱领取儿时好友的骨灰;「和世界谈谈」的结果,自然是失落与惘然。
《1988》与韩寒早期作品的区别在于,陆子野尽管见识到世界的荒谬,但不再只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叛逆者,更多了同情心、敬仰之情、责任感,笔触更加专注而温柔。
在电影创作之中,韩寒维持着这样的风格转变,收敛起愤世嫉俗的批判锋芒,将人物情绪更多落于温情与治愈,讲述爱情、友情、亲情的故事。
韩寒对于「底层性工作者」的情有独钟,映射出小镇青年们普遍的难以言喻的情趣。《后会无期》中王珞丹饰演的苏米,是怀孕的假小姐;《乘风破浪》中赵丽颖饰演的母亲张素贞,是卖艺不卖身的夜总会妈咪;《飞驰人生》里沈腾莫名其妙收养弃婴,实际上脱胎于《1988》中娜娜的遗孤。
而主人公能够「不计前嫌」地爱上这些底层女子,又满足了某种浪漫主义的「救世主情结」。
韩寒的电影总有一个「团伙帮派」,《乘风破浪》里的「正太帮」,《四海》里的「不败传说车队」,这是对香港电影气质的复刻,当然也能引发观众们的共鸣。
小镇青年们大多都需要处理「中国式父子」的问题,《四海》与《乘风破浪》都讲述了与父亲彼此理解的过程,原来父子之间都有相似之处。
韩寒从「叛逆青年」转变成「鸡汤中年」,当然也与时代环境的变化有关。对于在「内卷大潮」中挣扎的80后观众们,离经叛道早已提供不了解决方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