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科技壁垒被质疑,圆心科技的故事恐怕不好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科技壁垒被质疑,圆心科技的故事恐怕不好讲

​未来,圆心科技如果长期看不到盈利的希望,那么其近300亿元的估值将依靠什么维持?

文|每日财报 吕明侠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医疗行业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进阶,且市场增速明显。有关数据显示,2015到2020年,我国互联+医疗市场规模从447亿元上升至1876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33.2%。因此长远来看,圆心科技等头部医疗科技企业将会大有可为。

此前,中国证监会公布北京圆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圆心科技”)境外IPO审核状态更新为“已反馈”。

资料显示,2021年10月15日,圆心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于港股主板上市。从递交招股书到证监会反馈审核状态,距离约3个月的时间。

不过,《每日财报》翻开招股书却很容易发现,圆心科技正陷于“增收却亏损”等问题怪圈。因此,在亏损不断加大的境况下,圆心科技如何翻身就成了接下来的主要话题。

规模越大盈利越难

招股书显示,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医疗科技公司。在上市前的股东架构中,腾讯持股19.55%,红杉资本持股16.21%。

2020年6月,圆心科技完成6亿的D轮融资,2021年相继完成两轮融资,累计超45亿人民币,远远超过以往的融资额。而在完成F轮融资后,圆心科技的估值更是达到了近300亿元。

据财报显示,2018年-2020年以及2021年1-8月,圆心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19亿元、23.52亿元、36.29亿元、36.12亿元。但是其2018年-2020年三年累计亏损却超6亿元。其中,占据收入95%以上的院外综合患者服务的毛利率由2018年的9.2%减少至2021年的5.9%。

可见,近年来圆心科技在营收数据快速膨胀的同时,亏损却并没有改善。

截至目前,圆心科技有三条业务线:院外综合患者服务,旗下有“妙手医生”和“圆心药房”;供给端赋能服务,旗下有“圆心医疗科技”;创新医疗健康服务,旗下有“圆心惠保”。

只是比较有意思的是,几个高大上名字品牌的背后,却基本是靠卖药谋生。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于2020年按收益计,圆心科技是中国第一大专注于处方药的综合医疗交付平台。而圆心科技的营收基本是依靠院外综合患者服务这一项,2018年-2020年,该业务的营收占比全部超过97%。

也因此,虽然站在互联网和医疗赛道的肩膀上,但圆心科技的毛利率一直不高,近三年一期分别为10.2%、10.6%、9.2%和7.6%。而这也是其营收高,但依然持续亏损的主要原因。

不容忽视的是,除了面对行业共性的盈利难题,随着监管政策趋严,网售处方药还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而圆心科技也在招股书中坦言,这可能使公司面临风险和挑战。

科技属性或存质疑

其实客观而言,营收与亏损背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说明:到目前为止,圆心科技的盈利模式依然没跑通。而同样处于亏损中的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的经营性现金流却已转正。

这也能解释,为了支撑业务继续烧钱,圆心科技只能不停地融资。至此,伴随融资不断推进的进程里,外界细心的投资者也开始思考,作为一家医疗科技公司,圆心科技的“科技”成色到底有多少?

为了打造一个“医-患-药-险”的服务闭环,亦或者是为了突破现有业务的低毛利局面,圆心科技尝试切入正火的互联网保险业务,也就是所谓的创新医疗健康服务。

一方面,圆心科技与医院合作推出病程管理及服务包,帮助患者更好地跟从医生开出的治疗计划,为医院提供一个跟踪患者出院后情况的平台,借此提高患者的用药依存性,并扩充信息库,从而吸纳医药公司的营销预算。另一方面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保险服务圆心惠保,专注于4种保险产品:为新特药设计的创新保险产品、普惠型商业医疗保险、带病险以及药品福利保险。

截至2021年8月31日,圆心科技为约70家保险公司及7家再保险公司提供服务、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40余款新特药物保险产品、协助在超过60个城市推出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

表面上看,圆心科技的服务闭环似乎是成立的:平台联接医患提供服务,与药厂合作降低药价,然后拉进保险公司进行赔付,从中赚取医药公司的推广费和保险公司的佣金。

在整个流程中,平台像是串联一切必不可少的一环,可站在技术角度而言,却并不存在什么实质性的壁垒。

再就研发数据谈,2018年-2020年,圆心科技在研发上的投入分别为0.12亿元、0.23亿元和0.46亿元,2021年前8个月为0.58亿元,研发费用率一直在1%左右。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但是远远落后于同体量的公司。

并且要看到的是,在整个开支上,研发开支占比不到2%,而行政开支基本上是其3至5倍,可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更是其10倍有余。截至目前,圆心科技的专利只有9项。

回到本次发行募集的资金,圆心科技计划用于进一步发展院外综合患者服务、加强供给端赋能服务、开发创新医疗健康服务、提高技术平台的实力及数据分析能力、一般公司用途及运营资金需要。

可是,一方面圆心科技不是医药电商,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的属性又弱,似乎很难得到投资者的信任。而对于未来更为关键的是,圆心科技如果长期看不到盈利的希望,那么其近300亿元的估值,究竟要靠什么来支撑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创新医疗

  • 脑机接口板块持续拉升,创新医疗涨停
  • 脑机接口概念盘初活跃,创新医疗4天3板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科技壁垒被质疑,圆心科技的故事恐怕不好讲

​未来,圆心科技如果长期看不到盈利的希望,那么其近300亿元的估值将依靠什么维持?

文|每日财报 吕明侠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医疗行业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进阶,且市场增速明显。有关数据显示,2015到2020年,我国互联+医疗市场规模从447亿元上升至1876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为33.2%。因此长远来看,圆心科技等头部医疗科技企业将会大有可为。

此前,中国证监会公布北京圆心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圆心科技”)境外IPO审核状态更新为“已反馈”。

资料显示,2021年10月15日,圆心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于港股主板上市。从递交招股书到证监会反馈审核状态,距离约3个月的时间。

不过,《每日财报》翻开招股书却很容易发现,圆心科技正陷于“增收却亏损”等问题怪圈。因此,在亏损不断加大的境况下,圆心科技如何翻身就成了接下来的主要话题。

规模越大盈利越难

招股书显示,公司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医疗科技公司。在上市前的股东架构中,腾讯持股19.55%,红杉资本持股16.21%。

2020年6月,圆心科技完成6亿的D轮融资,2021年相继完成两轮融资,累计超45亿人民币,远远超过以往的融资额。而在完成F轮融资后,圆心科技的估值更是达到了近300亿元。

据财报显示,2018年-2020年以及2021年1-8月,圆心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19亿元、23.52亿元、36.29亿元、36.12亿元。但是其2018年-2020年三年累计亏损却超6亿元。其中,占据收入95%以上的院外综合患者服务的毛利率由2018年的9.2%减少至2021年的5.9%。

可见,近年来圆心科技在营收数据快速膨胀的同时,亏损却并没有改善。

截至目前,圆心科技有三条业务线:院外综合患者服务,旗下有“妙手医生”和“圆心药房”;供给端赋能服务,旗下有“圆心医疗科技”;创新医疗健康服务,旗下有“圆心惠保”。

只是比较有意思的是,几个高大上名字品牌的背后,却基本是靠卖药谋生。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于2020年按收益计,圆心科技是中国第一大专注于处方药的综合医疗交付平台。而圆心科技的营收基本是依靠院外综合患者服务这一项,2018年-2020年,该业务的营收占比全部超过97%。

也因此,虽然站在互联网和医疗赛道的肩膀上,但圆心科技的毛利率一直不高,近三年一期分别为10.2%、10.6%、9.2%和7.6%。而这也是其营收高,但依然持续亏损的主要原因。

不容忽视的是,除了面对行业共性的盈利难题,随着监管政策趋严,网售处方药还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而圆心科技也在招股书中坦言,这可能使公司面临风险和挑战。

科技属性或存质疑

其实客观而言,营收与亏损背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说明:到目前为止,圆心科技的盈利模式依然没跑通。而同样处于亏损中的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的经营性现金流却已转正。

这也能解释,为了支撑业务继续烧钱,圆心科技只能不停地融资。至此,伴随融资不断推进的进程里,外界细心的投资者也开始思考,作为一家医疗科技公司,圆心科技的“科技”成色到底有多少?

为了打造一个“医-患-药-险”的服务闭环,亦或者是为了突破现有业务的低毛利局面,圆心科技尝试切入正火的互联网保险业务,也就是所谓的创新医疗健康服务。

一方面,圆心科技与医院合作推出病程管理及服务包,帮助患者更好地跟从医生开出的治疗计划,为医院提供一个跟踪患者出院后情况的平台,借此提高患者的用药依存性,并扩充信息库,从而吸纳医药公司的营销预算。另一方面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保险服务圆心惠保,专注于4种保险产品:为新特药设计的创新保险产品、普惠型商业医疗保险、带病险以及药品福利保险。

截至2021年8月31日,圆心科技为约70家保险公司及7家再保险公司提供服务、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40余款新特药物保险产品、协助在超过60个城市推出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

表面上看,圆心科技的服务闭环似乎是成立的:平台联接医患提供服务,与药厂合作降低药价,然后拉进保险公司进行赔付,从中赚取医药公司的推广费和保险公司的佣金。

在整个流程中,平台像是串联一切必不可少的一环,可站在技术角度而言,却并不存在什么实质性的壁垒。

再就研发数据谈,2018年-2020年,圆心科技在研发上的投入分别为0.12亿元、0.23亿元和0.46亿元,2021年前8个月为0.58亿元,研发费用率一直在1%左右。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但是远远落后于同体量的公司。

并且要看到的是,在整个开支上,研发开支占比不到2%,而行政开支基本上是其3至5倍,可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更是其10倍有余。截至目前,圆心科技的专利只有9项。

回到本次发行募集的资金,圆心科技计划用于进一步发展院外综合患者服务、加强供给端赋能服务、开发创新医疗健康服务、提高技术平台的实力及数据分析能力、一般公司用途及运营资金需要。

可是,一方面圆心科技不是医药电商,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的属性又弱,似乎很难得到投资者的信任。而对于未来更为关键的是,圆心科技如果长期看不到盈利的希望,那么其近300亿元的估值,究竟要靠什么来支撑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