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成功出圈的青岛“泊里现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成功出圈的青岛“泊里现象”

泊里大集的走红,蕴含着顺畅的城市交通系统对城市健康发展的强大推力。

文| 陈明一

从年初到农历新年,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青岛市级“非遗”泊里大集,既已冲上了诸多新媒体青岛地区热搜的前列。在某短视频平台,泊里大集的话题播放量逾9400万。

那么,为何泊里大集能成功出圈?

在青岛,历史悠久的百年大集并非少数。若言泊里大集是青岛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传统集市,但其已历经三百年,总不会在朝夕之间登上头条。更何况,这是一个商超遍布,网购便利的时代,而泊里大集又地处远离主城区的远郊腹地。

诚然,除了浓郁的传统乡愁气息,主播们的探班推荐,以及小吃“海鲜烩面”“大锅羊汤”的走红,事实上,泊里大集为青岛人追捧的最重要原因在于2021年12月30日,青岛地铁1号线的全线通车。

因此,在传播学领域,泊里大集的走红可以称为一种现象,而此现象背后蕴含的是顺畅的城市交通系统对城市健康发展的强大推力。当人们争相乘上地铁跨越山海去赶集,是一种幸福感的彰显,是一种在交通变革下,对城市幸福人居环境的真实“评测”。

图片来源:摄图网

“畅通无阻”的泊里大集

“全城若比邻”、“畅达幸福的彼岸”,这是地铁1号线全线通车时,来自网友的赞誉,其中蕴藏着对于大青岛交通格局的期盼。

众所周知,青岛有一个“内海”胶州湾,将城市版图巧妙的划分为东、西、北三个海岸,其中联动日渐紧密的东西海岸城区,交通始终是备受关注的关键词。十年前,东西海岸之间往来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为轮渡,这种看似唯美浪漫的通勤工具,却一度成为甜蜜的负担。当遇到恶劣天气,轮渡停航,高速封闭,两个海岸似乎近在咫尺,又远在千里。

2011年6月30日,随着胶州湾隧道与胶州湾大桥的同步通车,隧道公交通行,青岛告别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十余年来,青岛城市体量不断扩容,产业布局不断外溢,东西海岸之间的往来日渐紧密,现有交通格局的负荷,对于城市通勤的便捷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青岛已经启动了第二条海底隧道的建设,而若论亲民度,地铁是唯一的可能。

翻看青岛地图,泊里大集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腹地的泊里镇,与青岛主城区相距约80公里。

2018年12月26日,青岛地铁13号线开通运营,线路起于嘉陵江路站,经由青岛西海岸新区东部城区、西部城区与董家口经济区,止于董家口火车站,泊里站为其中之一。然而,彼时,从嘉陵江路站至青岛主城仍需要繁琐的公交换乘,对于主城区的居民想利用闲暇时间赶泊里大集,基本无法实现。

2021年12月30日,随着青岛地铁1号线全线通车,1号线与13号线之间实现了零换乘。最重要的是,1号线途经城阳区、李沧区、市北区、市南区,穿越海底连接青岛西海岸新区,串联起了汽车北站、青岛北站、青岛站、西海岸汽车站等交通枢纽,许多人的生活因这条线路而改变。因此,1号线一经开通,便成为了青岛的热门地铁线路。

根据青岛地铁官方数据,1号线开通一个月,日均客运量达20.35万人次,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1月31日至2月6日),1号线总客运量106.19万人,日均客运量15.17万人次。

不难看出,全长近60公里的1号线疾驶在东西海岸、连接五个城区,成为市民绿色出行的重要选择。加之,1号线开通时逢传统年节,泊里大集的火爆亦在预料之中。

图片来源:摄图网

赶大集,交通带来的城市变革

年前,去了一趟泊里大集。从中山路站搭乘地铁1号线,至井冈山路站换乘13号线,全程行约90分钟,泊里站便到了。人山人海,处处洋溢着喜悦。顺着人流涌来的方向,泊里大集就在泊里地铁站东侧约200米。13号线已然化身“年货采购专线”,在年节时分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值得一提的是,泊里站作为岛式站台,上下行列车到站后,乘客纷纷下车,面对巨大的人流量,泊里站通过增配站台引导人员数量,多岗联动实现大量乘客在短时间内快速出站。

这边厢有工作人员为携带儿童车的家长开启绿色通道,那边厢有工作人员协助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搭乘垂直电梯,省时又省力。健康码检查岗,支付协助岗,客户中心岗,站外疏导岗,人多不失秩序,倍感温馨。

泊里大集已有300年历史,每逢农历四、九开集,目前拥有3000多个摊位。摊挨摊、点靠点,小贩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呼儿唤女声,伴着美食出锅升腾的烟火气,一出出来自民间的锅碗瓢盆变奏曲,交融一体,甚是热闹。在这里,你可以买到月份牌这样的老物件,也能买到20年口味不变的年糕、香甜的板栗果、诱人的糖葫芦等,鱼虾贝蟹等胶东海鲜更是吸引了大批赶集的人。

事实上,从世界知名的麦德龙、佳世客、家乐福,到青岛本土的利群、维客、利客来,大大小小的超市足以支撑青岛人的日常消费。即便如此,每逢集日,黄发垂髫从四面八方云集……

中国的集市模式历经千百年而依旧火爆,价格低廉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如青岛,城市中存在单价动辄成千上万的奢侈品店,也注定要存在为一块钱而争得面红耳赤的集市。

曾有博主如此描述,“不要以为3毛5毛不值一提,说不定可以买几粒心仪的扣子,抑或是一枚精致的发卡。三五十块一条的裤子,百八十的棉衣,在这里应有尽有,顾客尽可以随心所欲的比较、挑选。在这里,那些来自‘城乡结合部’、收入低微以及进城打工的消费者无须担心那些专卖店的冷眼,似乎每一个摊主都会和你敞开了心扉进行买卖……”

然而,在很长一段的时间,由于城市主力消费群体难以便捷到达,泊里大集虽然名气响亮,终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一次,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大跨越,梦想照进了现实。

每一次城市的大发展都离不开交通方式的大变革。现在,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快速交通时代已经来临。

作为城市现代化交通体系塑造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地铁建设开始走向城市交通架构的主舞台,地铁以高效便捷的特征,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此外,交通条件是城市产业区位选择和城市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因素,交通条件的改变往往能够直接导致城市产业布局的形成和改变。

还是以地铁1号线为例,它串联了西海岸长江路沿线商圈、青岛火车站及中山路商圈、市北台东商圈、市北西部居住区、李沧交通商务区,以及李沧西部板桥居住区、城阳城区,为沿线各重点功能区综合交通枢纽及居住区之间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衔接,促进了人口的快速流动,势必带动周围餐饮、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如果说最早开通的青岛地铁3号线是为了缓解市区常年拥堵的交通压力,那么,1号线更多承担起串联西海岸与主城间经济来往的桥梁作用,助推西海岸新区发展和青岛同城化进程,进一步提升青岛国际化大都市的宜居品质。

图片来源:摄图网

轨道上的青岛,虎年的新期盼

从市南到崂山,从市北到西海岸……刚刚过去的春节,一支支地下“铁军”默默奋战在地铁建设一线,为“轨道上的青岛”贡献着力量。

2021年,青岛地铁“建设”赛道取得新进展,1号线全线通车,三期规划“当年申报、当年获批、当年开工”,创造了“青岛速度”。这一年,青岛地铁线网全年运送乘客超2.47亿人次,运行图兑现率、列车正点率等7项关键运营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进入2022年,青岛地铁共有4号线、6号线一期、8号线南段、2号线西延段、2号线二期、5号线、7号线二期等7条线路在建,6条线路运营。其中,7条在建线路春节期间共有75个工点不停工,约4200名工人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坚守在建设一线,助力青岛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刚刚结束的“青岛地铁集团第二届十六次职工代表大会暨2022年工作会议”,2022年被定调为“项目攻坚落地年”。

虎年伊始,青岛地铁已锚定“三六五”发展战略:聚焦“线路建设、TOD开发和轨交产业集群”三个千亿投资目标,立足“运更多的人、赚更多的钱、用最少的电、让更多人工作生活在地铁两侧、青岛地铁青岛造、匹配城市战略”六大发展愿景,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全面拓展“建设、运营、开发、经营和资本运作”五大赛道,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地铁,争做一流城市投资建设运营商。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青岛地铁三期规划7条线将全面进入土建施工,沿线TOD项目加快组织实施,商业经营、产业发展、资本运作全面发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稳步推进,正在为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经历过长途大巴的颠簸,轮渡班次的不确定性,见证过桥隧连心,地铁便捷的幸福感,青岛城市前进的步伐在大交通的跨越中不断升华。一个乡村大集的走红,嬉笑熙攘的背后,是城市发展从梦想照进现实的幸福获得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成功出圈的青岛“泊里现象”

泊里大集的走红,蕴含着顺畅的城市交通系统对城市健康发展的强大推力。

文| 陈明一

从年初到农历新年,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青岛市级“非遗”泊里大集,既已冲上了诸多新媒体青岛地区热搜的前列。在某短视频平台,泊里大集的话题播放量逾9400万。

那么,为何泊里大集能成功出圈?

在青岛,历史悠久的百年大集并非少数。若言泊里大集是青岛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的传统集市,但其已历经三百年,总不会在朝夕之间登上头条。更何况,这是一个商超遍布,网购便利的时代,而泊里大集又地处远离主城区的远郊腹地。

诚然,除了浓郁的传统乡愁气息,主播们的探班推荐,以及小吃“海鲜烩面”“大锅羊汤”的走红,事实上,泊里大集为青岛人追捧的最重要原因在于2021年12月30日,青岛地铁1号线的全线通车。

因此,在传播学领域,泊里大集的走红可以称为一种现象,而此现象背后蕴含的是顺畅的城市交通系统对城市健康发展的强大推力。当人们争相乘上地铁跨越山海去赶集,是一种幸福感的彰显,是一种在交通变革下,对城市幸福人居环境的真实“评测”。

图片来源:摄图网

“畅通无阻”的泊里大集

“全城若比邻”、“畅达幸福的彼岸”,这是地铁1号线全线通车时,来自网友的赞誉,其中蕴藏着对于大青岛交通格局的期盼。

众所周知,青岛有一个“内海”胶州湾,将城市版图巧妙的划分为东、西、北三个海岸,其中联动日渐紧密的东西海岸城区,交通始终是备受关注的关键词。十年前,东西海岸之间往来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为轮渡,这种看似唯美浪漫的通勤工具,却一度成为甜蜜的负担。当遇到恶劣天气,轮渡停航,高速封闭,两个海岸似乎近在咫尺,又远在千里。

2011年6月30日,随着胶州湾隧道与胶州湾大桥的同步通车,隧道公交通行,青岛告别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十余年来,青岛城市体量不断扩容,产业布局不断外溢,东西海岸之间的往来日渐紧密,现有交通格局的负荷,对于城市通勤的便捷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青岛已经启动了第二条海底隧道的建设,而若论亲民度,地铁是唯一的可能。

翻看青岛地图,泊里大集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腹地的泊里镇,与青岛主城区相距约80公里。

2018年12月26日,青岛地铁13号线开通运营,线路起于嘉陵江路站,经由青岛西海岸新区东部城区、西部城区与董家口经济区,止于董家口火车站,泊里站为其中之一。然而,彼时,从嘉陵江路站至青岛主城仍需要繁琐的公交换乘,对于主城区的居民想利用闲暇时间赶泊里大集,基本无法实现。

2021年12月30日,随着青岛地铁1号线全线通车,1号线与13号线之间实现了零换乘。最重要的是,1号线途经城阳区、李沧区、市北区、市南区,穿越海底连接青岛西海岸新区,串联起了汽车北站、青岛北站、青岛站、西海岸汽车站等交通枢纽,许多人的生活因这条线路而改变。因此,1号线一经开通,便成为了青岛的热门地铁线路。

根据青岛地铁官方数据,1号线开通一个月,日均客运量达20.35万人次,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1月31日至2月6日),1号线总客运量106.19万人,日均客运量15.17万人次。

不难看出,全长近60公里的1号线疾驶在东西海岸、连接五个城区,成为市民绿色出行的重要选择。加之,1号线开通时逢传统年节,泊里大集的火爆亦在预料之中。

图片来源:摄图网

赶大集,交通带来的城市变革

年前,去了一趟泊里大集。从中山路站搭乘地铁1号线,至井冈山路站换乘13号线,全程行约90分钟,泊里站便到了。人山人海,处处洋溢着喜悦。顺着人流涌来的方向,泊里大集就在泊里地铁站东侧约200米。13号线已然化身“年货采购专线”,在年节时分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值得一提的是,泊里站作为岛式站台,上下行列车到站后,乘客纷纷下车,面对巨大的人流量,泊里站通过增配站台引导人员数量,多岗联动实现大量乘客在短时间内快速出站。

这边厢有工作人员为携带儿童车的家长开启绿色通道,那边厢有工作人员协助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搭乘垂直电梯,省时又省力。健康码检查岗,支付协助岗,客户中心岗,站外疏导岗,人多不失秩序,倍感温馨。

泊里大集已有300年历史,每逢农历四、九开集,目前拥有3000多个摊位。摊挨摊、点靠点,小贩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呼儿唤女声,伴着美食出锅升腾的烟火气,一出出来自民间的锅碗瓢盆变奏曲,交融一体,甚是热闹。在这里,你可以买到月份牌这样的老物件,也能买到20年口味不变的年糕、香甜的板栗果、诱人的糖葫芦等,鱼虾贝蟹等胶东海鲜更是吸引了大批赶集的人。

事实上,从世界知名的麦德龙、佳世客、家乐福,到青岛本土的利群、维客、利客来,大大小小的超市足以支撑青岛人的日常消费。即便如此,每逢集日,黄发垂髫从四面八方云集……

中国的集市模式历经千百年而依旧火爆,价格低廉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如青岛,城市中存在单价动辄成千上万的奢侈品店,也注定要存在为一块钱而争得面红耳赤的集市。

曾有博主如此描述,“不要以为3毛5毛不值一提,说不定可以买几粒心仪的扣子,抑或是一枚精致的发卡。三五十块一条的裤子,百八十的棉衣,在这里应有尽有,顾客尽可以随心所欲的比较、挑选。在这里,那些来自‘城乡结合部’、收入低微以及进城打工的消费者无须担心那些专卖店的冷眼,似乎每一个摊主都会和你敞开了心扉进行买卖……”

然而,在很长一段的时间,由于城市主力消费群体难以便捷到达,泊里大集虽然名气响亮,终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一次,伴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大跨越,梦想照进了现实。

每一次城市的大发展都离不开交通方式的大变革。现在,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快速交通时代已经来临。

作为城市现代化交通体系塑造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地铁建设开始走向城市交通架构的主舞台,地铁以高效便捷的特征,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此外,交通条件是城市产业区位选择和城市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因素,交通条件的改变往往能够直接导致城市产业布局的形成和改变。

还是以地铁1号线为例,它串联了西海岸长江路沿线商圈、青岛火车站及中山路商圈、市北台东商圈、市北西部居住区、李沧交通商务区,以及李沧西部板桥居住区、城阳城区,为沿线各重点功能区综合交通枢纽及居住区之间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衔接,促进了人口的快速流动,势必带动周围餐饮、旅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如果说最早开通的青岛地铁3号线是为了缓解市区常年拥堵的交通压力,那么,1号线更多承担起串联西海岸与主城间经济来往的桥梁作用,助推西海岸新区发展和青岛同城化进程,进一步提升青岛国际化大都市的宜居品质。

图片来源:摄图网

轨道上的青岛,虎年的新期盼

从市南到崂山,从市北到西海岸……刚刚过去的春节,一支支地下“铁军”默默奋战在地铁建设一线,为“轨道上的青岛”贡献着力量。

2021年,青岛地铁“建设”赛道取得新进展,1号线全线通车,三期规划“当年申报、当年获批、当年开工”,创造了“青岛速度”。这一年,青岛地铁线网全年运送乘客超2.47亿人次,运行图兑现率、列车正点率等7项关键运营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进入2022年,青岛地铁共有4号线、6号线一期、8号线南段、2号线西延段、2号线二期、5号线、7号线二期等7条线路在建,6条线路运营。其中,7条在建线路春节期间共有75个工点不停工,约4200名工人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坚守在建设一线,助力青岛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刚刚结束的“青岛地铁集团第二届十六次职工代表大会暨2022年工作会议”,2022年被定调为“项目攻坚落地年”。

虎年伊始,青岛地铁已锚定“三六五”发展战略:聚焦“线路建设、TOD开发和轨交产业集群”三个千亿投资目标,立足“运更多的人、赚更多的钱、用最少的电、让更多人工作生活在地铁两侧、青岛地铁青岛造、匹配城市战略”六大发展愿景,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全面拓展“建设、运营、开发、经营和资本运作”五大赛道,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地铁,争做一流城市投资建设运营商。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青岛地铁三期规划7条线将全面进入土建施工,沿线TOD项目加快组织实施,商业经营、产业发展、资本运作全面发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稳步推进,正在为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经历过长途大巴的颠簸,轮渡班次的不确定性,见证过桥隧连心,地铁便捷的幸福感,青岛城市前进的步伐在大交通的跨越中不断升华。一个乡村大集的走红,嬉笑熙攘的背后,是城市发展从梦想照进现实的幸福获得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