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披皮元宇宙,飞天云动赴港上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披皮元宇宙,飞天云动赴港上市

飞天云动的未来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乐观。

文|互联网风云榜

继有着“元宇宙第一公司”之称的Roblox登陆纽交所后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关注后,元宇宙之风又吹向了拟上市公司,国内企业飞天云动也按捺不住向港交所递交了自己的招股书,希望为其资本故事增添一份想象力。

飞天云动计划在香港主板上市,申万宏源香港为其独家保荐人,一旦通过上市审核,也就意味着将会成为国内元宇宙第一股。然而市场对此并不是很看好,除了其本身的故事没有太多的市场想象力之外,飞天运动在招股书里疯狂提及元宇宙250多次,再加上元宇宙依然是一个未完善的概念,飞天云动的未来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乐观。

真假元宇宙

2021年火起元宇宙到如今依旧在持续,尤其是经过Facebook改名Meta,宣布正式进军元宇宙并抛出1000亿美元的元宇宙投资计划,彻底引发了众多国内外互联网巨头的元宇宙布局,谷歌、字节跳动等巨头纷纷跟进Facebook,比如最近腾讯收购黑鲨科技以及微软花了687亿美元收购游戏开发商动视暴雪也被市场解读为是巨头们对元宇宙的又一布局。

不止是互联网巨头们为之疯狂,传统企业们也不甘示弱。松下宣布正式进军在线虚拟现实空间“元宇宙”领域,零售巨头沃尔玛也在积极申请元宇宙商标并计划创建自己的加密货币和NFT(非同质化代币),以及耐克准备与Roblox合作建造虚拟运动乐园Nikeland并收购了虚拟运动鞋公司RTFKT,可以说万物皆可元宇宙。

众多企业们频频涉足元宇宙的背后,则是大家都不愿意放弃元宇宙可能会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但是元宇宙究竟是什么也没有达成共识,元宇宙何时到来更是一个未知数,以目前的情况来说元宇宙依然处于概念阶段。

除了市场上没有相对应的成熟产品外,关于元宇宙的应用场景也有待商榷。以VR/AR为基础的硬件产品作为展现元宇宙的主要途径,其切入的场景也多为电影、游戏等产业,不仅用户体验没有得到一定的完善,也很难做到相对应的替代,更何况也难以辐射到更多产业领域。

资本市场对于元宇宙的态度也开始冷静起来,Choice的数据显示,2021年有22只元宇宙概念股的股价回落,同样股价回落的还有着“元宇宙第一股”之称的Roblox。

2021年3月上市Roblox,直到7个月后股价才有大幅拉升,截止到目前其股价较最高点已经跌去了超过40%。很明显Roblox受Facebook的改名所引发的震动已经在逐渐回归平稳,Roblox的股价也随之回落。

如此背景之下,全球全力押宝元宇宙的也仅有Facebook等少数企业,更多企业处于观望状态。毕竟没有相当成熟的产品,一旦元宇宙的商业化步伐延后甚至是大幅推迟,着急布局未来且没有足够谨慎的企业很可能步入消亡。

飞天运动虽然有可能成为国内元宇宙第一股,但也有可能最快在元宇宙上折戟,除了其体量和市场影响力很难和互联网巨头们掰手腕外,其潜力也没有想象中的乐观。

 业绩难配野心

招股书显示,飞天云动的业务主要包括AR/VR服务、AR/VR内容以及IP业务,其中AR/VR服务为其主营业务,主要是为客户在VR和AR场景中制作、投放广告等营销内容。

也就说飞天云动的业务中心其实基于AR/VR服务的营销内容,并不是基于元宇宙的底层技术搭建,其元宇宙的真实含量并不高。尤其是作为一家以元宇宙为主要卖点的拟上市公司,包括在招股书里更是提及元宇宙二百余次,飞天云动的业务重心却更像是元宇宙的产业链方向,很难不让投资者怀疑其背后的上市动机。

而且从飞天云动的业绩表现来看,也很难配得上其元宇宙雄心。

招股书显示,飞天云动2018年至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的营收分别为1.64亿元、2.51亿元、3.39亿元和2.78亿元,其中2019年营收同比增长为53%、2020年营收同比增长35%、2021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32%。

飞天云动营收增速不平衡之外,是毛利率和净利率的下滑。招股书显示,飞天云动报告期内毛利分别是0.68亿元、0.75亿元、1.05亿元和0.83亿元,毛利率分别是41.7%、30%、30.9%和30%;同期内经调整后净利润分别是0.47亿元、0.41亿元、0.61亿元和0.53亿元,净利率分别是28.7%、16.7%、18.2%和19.1%。

由此可以看出,飞天云动的盈利水平并不乐观,随着营收的增长,无论是毛利还是净利表现反而呈现出下滑状态,盈利能力实在是谈不上令人满意。

而飞天云动出现盈利水平降低的一部分原因则是持续地购买广告流量,招股书显示,飞天云动报告期内用于流量获取的成本分别是0.513亿元、1.153亿元、1.384亿元、1.445亿元,占同期收入成本的比例分别是53.7%、65.6%、59.2%、74.4%。

与之对应的是调整后的净利润最高不过0.61亿元,仅2021年上半年流量成本就是当期净利润的2.7倍,难怪乎飞天移动称其为智慧营销服务商,也照应自身的主营业务刚好属于营销内容。

既然是基于营销内容为主的营收服务,飞天云动的分销及销售开支也少不了。招股书显示,飞天云动2018年的销售开支为78.4万元,到了2019年就增长到545.7万元,同比增长近600%,到2020年更是同比增长33%至725.7万元。

也就是说飞天云动其实是基于AR/VR场景中的营销内容来达到营收的目的,显然是不足以支撑起其元宇宙的野心,研发投入更是限制着其元宇宙前进的动力。

招股书显示,飞天云动报告期内的研发投入分别是758万元、1142.5万元、1504.6万元和901.2万元,分别占当期收入的4.6%、4.6%、4.4%和3.2%,要知道飞天云动用于购买流量的成本最少也有5130万元;而其研发人员也只有46人,占总员工的36.8%。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研发人员,与大厂们在元宇宙的投入对比中都不占优势,由此可见飞天云动的底层技术想象力着实有限。

由此可看飞天运动的元宇宙野心与自身实力实难相配,飞天运动说是国内元宇宙第一股,其背后的元宇宙更像是其上市的噱头。

VR前景依然是未知数

飞天云动的前身是2008年成立的游戏开发平台掌中飞天科技,研发的单机手机游戏包括《飙车之神》、《战地枪神》、《爱丽丝仙境消消乐》等。2015年,随着VR在国内的兴起,掌中飞天科技的业务重心游戏不久也就转向成AR/VR内容及服务,开始成为一家以互动内容营销为主的公司。

彼时的AR/VR市场刚兴起,AR/VR技术由急需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掌中飞天科技于是在2017年挂牌新三板,登陆资本市场两年后又因推行未来业务选择在新三板除牌。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火热,掌中飞天科技在2021年11月30日更名为飞天云动并在改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向港交所递表,打起了国内元宇宙第一股的名号。

然而飞天科技切入元宇宙的入口并不是游戏,而是AR/VR的内容与服务,也就是招股书中宣称的国内元宇宙场景应用层的领先服务商。

根据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安信证券发布的研报《元宇宙2022——蓄积的力量》里指出,元宇宙主要包括硬件、内容、底层架构三个内容。也就是说元宇宙产品是基于软件和硬件综合的产品,不仅仅需要内容的支持,还需要强大的硬件技术支持。

而飞天科技仅在内容服务支持方面有些优势,而基于硬件开发的AR/VR本身并没有竞争力。即便是在元宇宙上表现最激进的Facebook对于AR/VR的开发也有至少七年之久,旗下的Oculus先后推出了六款VR硬件产品,市场表现最好的Oculus Quest 2也仍有很大的问题。

消费者认为Oculus Quest 2长久使用后的会引起生理和情绪上的不适应,而且场景的可玩度并不高,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购买Oculus Quest 2更多是因为好奇。要知道Oculus Quest 2以299美元的高性价比使得其销量达到了千万级,在2021年投资者日上,更是被高通CEO视为Meta和整个VR行业的里程碑。

但是VR产品就目前的表现来说,并不是一个合格且成熟的商业产品,对于从事VR的企业来说更显得前途暗淡。

现阶段国内VR行业的运营方向分为硬件制造和软件的内容服务两类,前者主要做VR显示的硬件,比如头显;后者是基于to B的软件内容服务,大多变成了to G生意,飞天云动其实就是基于VR的软件服务,做的就是to B生意。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VR行业2020年的国内市场总规模为115亿元,飞天云动的VR/AR内容服务业务虽然市占率第一,也只有2.3%,而其竞争者超过了5000家。

可以说无论是硬软件方向,还是市场规模,VR的行业依然是很局限的细分赛道,不仅受不断的技术更迭和内容开发带来的成本影响,还受限于难以普及的C端影响,比如Oculus Quest 2的高性价依然有2000元之高,再加上更高的硬件配置和软件服务都限制着消费潜力,不怪乎VR在2016年爆火后又急转直下。

同时元宇宙目前也只是一个概念性的内容,何时到来更是个未知数,即便是VR是不是元宇宙体现的终端依然也有很大的争议。也就是说飞天云动无论是VR方向,还是元宇宙方向的想象力都不乐观,投资者对其亦难有积极态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披皮元宇宙,飞天云动赴港上市

飞天云动的未来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乐观。

文|互联网风云榜

继有着“元宇宙第一公司”之称的Roblox登陆纽交所后引发了市场的强烈关注后,元宇宙之风又吹向了拟上市公司,国内企业飞天云动也按捺不住向港交所递交了自己的招股书,希望为其资本故事增添一份想象力。

飞天云动计划在香港主板上市,申万宏源香港为其独家保荐人,一旦通过上市审核,也就意味着将会成为国内元宇宙第一股。然而市场对此并不是很看好,除了其本身的故事没有太多的市场想象力之外,飞天运动在招股书里疯狂提及元宇宙250多次,再加上元宇宙依然是一个未完善的概念,飞天云动的未来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乐观。

真假元宇宙

2021年火起元宇宙到如今依旧在持续,尤其是经过Facebook改名Meta,宣布正式进军元宇宙并抛出1000亿美元的元宇宙投资计划,彻底引发了众多国内外互联网巨头的元宇宙布局,谷歌、字节跳动等巨头纷纷跟进Facebook,比如最近腾讯收购黑鲨科技以及微软花了687亿美元收购游戏开发商动视暴雪也被市场解读为是巨头们对元宇宙的又一布局。

不止是互联网巨头们为之疯狂,传统企业们也不甘示弱。松下宣布正式进军在线虚拟现实空间“元宇宙”领域,零售巨头沃尔玛也在积极申请元宇宙商标并计划创建自己的加密货币和NFT(非同质化代币),以及耐克准备与Roblox合作建造虚拟运动乐园Nikeland并收购了虚拟运动鞋公司RTFKT,可以说万物皆可元宇宙。

众多企业们频频涉足元宇宙的背后,则是大家都不愿意放弃元宇宙可能会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但是元宇宙究竟是什么也没有达成共识,元宇宙何时到来更是一个未知数,以目前的情况来说元宇宙依然处于概念阶段。

除了市场上没有相对应的成熟产品外,关于元宇宙的应用场景也有待商榷。以VR/AR为基础的硬件产品作为展现元宇宙的主要途径,其切入的场景也多为电影、游戏等产业,不仅用户体验没有得到一定的完善,也很难做到相对应的替代,更何况也难以辐射到更多产业领域。

资本市场对于元宇宙的态度也开始冷静起来,Choice的数据显示,2021年有22只元宇宙概念股的股价回落,同样股价回落的还有着“元宇宙第一股”之称的Roblox。

2021年3月上市Roblox,直到7个月后股价才有大幅拉升,截止到目前其股价较最高点已经跌去了超过40%。很明显Roblox受Facebook的改名所引发的震动已经在逐渐回归平稳,Roblox的股价也随之回落。

如此背景之下,全球全力押宝元宇宙的也仅有Facebook等少数企业,更多企业处于观望状态。毕竟没有相当成熟的产品,一旦元宇宙的商业化步伐延后甚至是大幅推迟,着急布局未来且没有足够谨慎的企业很可能步入消亡。

飞天运动虽然有可能成为国内元宇宙第一股,但也有可能最快在元宇宙上折戟,除了其体量和市场影响力很难和互联网巨头们掰手腕外,其潜力也没有想象中的乐观。

 业绩难配野心

招股书显示,飞天云动的业务主要包括AR/VR服务、AR/VR内容以及IP业务,其中AR/VR服务为其主营业务,主要是为客户在VR和AR场景中制作、投放广告等营销内容。

也就说飞天云动的业务中心其实基于AR/VR服务的营销内容,并不是基于元宇宙的底层技术搭建,其元宇宙的真实含量并不高。尤其是作为一家以元宇宙为主要卖点的拟上市公司,包括在招股书里更是提及元宇宙二百余次,飞天云动的业务重心却更像是元宇宙的产业链方向,很难不让投资者怀疑其背后的上市动机。

而且从飞天云动的业绩表现来看,也很难配得上其元宇宙雄心。

招股书显示,飞天云动2018年至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的营收分别为1.64亿元、2.51亿元、3.39亿元和2.78亿元,其中2019年营收同比增长为53%、2020年营收同比增长35%、2021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32%。

飞天云动营收增速不平衡之外,是毛利率和净利率的下滑。招股书显示,飞天云动报告期内毛利分别是0.68亿元、0.75亿元、1.05亿元和0.83亿元,毛利率分别是41.7%、30%、30.9%和30%;同期内经调整后净利润分别是0.47亿元、0.41亿元、0.61亿元和0.53亿元,净利率分别是28.7%、16.7%、18.2%和19.1%。

由此可以看出,飞天云动的盈利水平并不乐观,随着营收的增长,无论是毛利还是净利表现反而呈现出下滑状态,盈利能力实在是谈不上令人满意。

而飞天云动出现盈利水平降低的一部分原因则是持续地购买广告流量,招股书显示,飞天云动报告期内用于流量获取的成本分别是0.513亿元、1.153亿元、1.384亿元、1.445亿元,占同期收入成本的比例分别是53.7%、65.6%、59.2%、74.4%。

与之对应的是调整后的净利润最高不过0.61亿元,仅2021年上半年流量成本就是当期净利润的2.7倍,难怪乎飞天移动称其为智慧营销服务商,也照应自身的主营业务刚好属于营销内容。

既然是基于营销内容为主的营收服务,飞天云动的分销及销售开支也少不了。招股书显示,飞天云动2018年的销售开支为78.4万元,到了2019年就增长到545.7万元,同比增长近600%,到2020年更是同比增长33%至725.7万元。

也就是说飞天云动其实是基于AR/VR场景中的营销内容来达到营收的目的,显然是不足以支撑起其元宇宙的野心,研发投入更是限制着其元宇宙前进的动力。

招股书显示,飞天云动报告期内的研发投入分别是758万元、1142.5万元、1504.6万元和901.2万元,分别占当期收入的4.6%、4.6%、4.4%和3.2%,要知道飞天云动用于购买流量的成本最少也有5130万元;而其研发人员也只有46人,占总员工的36.8%。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研发人员,与大厂们在元宇宙的投入对比中都不占优势,由此可见飞天云动的底层技术想象力着实有限。

由此可看飞天运动的元宇宙野心与自身实力实难相配,飞天运动说是国内元宇宙第一股,其背后的元宇宙更像是其上市的噱头。

VR前景依然是未知数

飞天云动的前身是2008年成立的游戏开发平台掌中飞天科技,研发的单机手机游戏包括《飙车之神》、《战地枪神》、《爱丽丝仙境消消乐》等。2015年,随着VR在国内的兴起,掌中飞天科技的业务重心游戏不久也就转向成AR/VR内容及服务,开始成为一家以互动内容营销为主的公司。

彼时的AR/VR市场刚兴起,AR/VR技术由急需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掌中飞天科技于是在2017年挂牌新三板,登陆资本市场两年后又因推行未来业务选择在新三板除牌。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火热,掌中飞天科技在2021年11月30日更名为飞天云动并在改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向港交所递表,打起了国内元宇宙第一股的名号。

然而飞天科技切入元宇宙的入口并不是游戏,而是AR/VR的内容与服务,也就是招股书中宣称的国内元宇宙场景应用层的领先服务商。

根据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安信证券发布的研报《元宇宙2022——蓄积的力量》里指出,元宇宙主要包括硬件、内容、底层架构三个内容。也就是说元宇宙产品是基于软件和硬件综合的产品,不仅仅需要内容的支持,还需要强大的硬件技术支持。

而飞天科技仅在内容服务支持方面有些优势,而基于硬件开发的AR/VR本身并没有竞争力。即便是在元宇宙上表现最激进的Facebook对于AR/VR的开发也有至少七年之久,旗下的Oculus先后推出了六款VR硬件产品,市场表现最好的Oculus Quest 2也仍有很大的问题。

消费者认为Oculus Quest 2长久使用后的会引起生理和情绪上的不适应,而且场景的可玩度并不高,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购买Oculus Quest 2更多是因为好奇。要知道Oculus Quest 2以299美元的高性价比使得其销量达到了千万级,在2021年投资者日上,更是被高通CEO视为Meta和整个VR行业的里程碑。

但是VR产品就目前的表现来说,并不是一个合格且成熟的商业产品,对于从事VR的企业来说更显得前途暗淡。

现阶段国内VR行业的运营方向分为硬件制造和软件的内容服务两类,前者主要做VR显示的硬件,比如头显;后者是基于to B的软件内容服务,大多变成了to G生意,飞天云动其实就是基于VR的软件服务,做的就是to B生意。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VR行业2020年的国内市场总规模为115亿元,飞天云动的VR/AR内容服务业务虽然市占率第一,也只有2.3%,而其竞争者超过了5000家。

可以说无论是硬软件方向,还是市场规模,VR的行业依然是很局限的细分赛道,不仅受不断的技术更迭和内容开发带来的成本影响,还受限于难以普及的C端影响,比如Oculus Quest 2的高性价依然有2000元之高,再加上更高的硬件配置和软件服务都限制着消费潜力,不怪乎VR在2016年爆火后又急转直下。

同时元宇宙目前也只是一个概念性的内容,何时到来更是个未知数,即便是VR是不是元宇宙体现的终端依然也有很大的争议。也就是说飞天云动无论是VR方向,还是元宇宙方向的想象力都不乐观,投资者对其亦难有积极态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