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小滨
责编|胸怀天下
最近,传言是格力董明珠接班人的孟羽童的一段视频再次吸睛,视频里,所谓的“三零五带七抓”方法论,也被说成是董明珠这位年轻漂亮的小助理发明的。一个大学生毕业没几年,就有这等管理天赋,笔者多少有一些不相信,也无法考证这段视频的具体出处。事实上,这个“三零五带七抓”的方法论,也有人说是华为孟晚舟的思想。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
这个方法论到底是谁发明的已不重要,但是关于格力的故事,格力的战略,董明珠的领导力,还有孟羽童的现象,倒是特别值得研究。
数年前,董明珠最轰动的一件事情,就是和雷军在电视上打赌。现在的结论早已毫无悬念,格力的市值已定格在2000亿,而且似乎很难再超越,而雷军的小米,却已经从估值600亿发展到今天的市值6000亿,整整翻了十倍。此外,雷军现在还真刀真枪地进入了电动汽车行业,如果成功的话,万亿市值,那不过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反观格力,其市值却是一路下滑,不仅不能同昔日的几个老对手相比,事实上,已经被同行的美的、海尔远远地超过。2021年以来,格力电器持续疲软,市值蒸发近2000亿元,当下的市值约为2000亿元,而美的市值则高达4800亿元,海尔是2600亿元。格力与美的相比,中间相差了一个海尔。这家“好空调格力造”,并“掌握核心科技”的著名企业,显然极不甘心。
然而,格力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我们从企业战略的角度,从企业领导力的角度,从人和事的二个不同维度,做一点实证分析,期望能引起一些反思,提供一些借鉴。
格力困局:增长乏力,商业模式缺乏创新
企业发展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增长的问题。没有了增长,企业就会熵增,组织就会缺少活力,冲突就会出现。格力作为一家千亿规模的大公司,它的问题,与众多中小公司面临的挑战不一样——不是专业化的问题,而是多元化做得不够,其扩张一直不得法门。多年以来,格力一直以空调业务为核心,单一的业务占比很高,大约占到八成左右。尽管董小姐早在N年前,就曾经想过战略破局,做了手机,之后也进入了新能源汽车行业,想开辟汽车板块业务,但最终二项新业务都铩羽而归。为什么格力的新业务拓展不力,屡试屡败,背后的原因很多,但一定跟董小姐脱离不了干系,一定跟战略定位有关,一定与投入不足/不当有关。格力多元化道路的选择,本身没有问题,但多元化的背后,需要多元化的能力,多元化的领导和多元化的文化。如何多元化?是能力导向的多元化,还是机会主义导向的多元化?才是真正的问题。
显然,格力增长乏力,如何突破瓶颈,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是格力,也是董明珠最大的难题。
格力的商业模式,长期以渠道为王,很经典、也很传统。多年来,格力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董小姐的看家本领,就是格力的经销商渠道。格力通过与大型经销商交叉持股的方式,搭建了一个极具粘性的经销商网络,让格力在过去那个以渠道为王的时代,统治了空调市场20多年。格力曾经最引以为豪的是,线下有三万多家经销商。因此,当时格力甚至可以与国美的黄光裕叫板,就是不进国美的大卖场。但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时代变了,线下销售渠道为王的模式,正在一步一步让位于线上电商渠道,线上、线下双轨销售模式共存,已成为今天企业的主流销售模式,但格力却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
如今,互联网电商颠覆了传统的商业体系,京东和天猫的线上销售,比渠道销售优势明显。新零售时代到来后,国美也好,苏宁也好,美梦早已被人打破,风光从此不再。
渠道变革迫在眉睫,对于格力而言,董小姐不是不知道这一要害。董明珠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就说过这样一段话:“这个时代已经来了。我们过去的传统是几万家专卖店。在疫情之下,还想用过去的模式已经不行了。” 但是,董小姐想得到,却做不到。为什么?因为格力与大型经销商之间存在太多的利益关联,牵动太多人的利益。庞大的线下经销商渠道,如今成为格力销售渠道变革的阻力,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格力的死敌美的,似乎觉醒得比较早,在5年前就开始渠道变革,砍掉了省级经销商,减少了10%的加价和返点,同时自建了物流,为的是节省物流和仓储成本。
时代变了,格力也要变。形势要求变,但客观不能变,因为渠道变革牵涉太多人的利益。无奈之下,董小姐最终只有华山一条路,不得不亲自披挂上阵,亲自做起线上直播。笔者有意统计了一下,董小姐很努力,2021年以来,一共做了13场直播,销售总额达到400多亿元,几乎占了格力当年销售总额的四分之一。但是直播模式却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冲突,董小姐的直播,要求经销商为直播引流,最后却是厂家线上销售出货。经销商必须完成格力定下的销售指标,但由于线上价格比线下价格便宜,消费者当然会跑到线上去购买。经销商本来就是一个利益集团,曾经不可动摇的“经销商共同体”,在线上业务的冲击下,自然会抱怨,自然会动摇,自然会瓦解,开始纷纷打起自己的小算盘。事实上,山东、河南、河北等区域的格力经销商,开始转型经营其他品牌,这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总之,格力的营收下降,显然与经销商业绩下滑有关,与公司的战略变革有关。
董小姐可以自己做直播,靠个人的流量,靠过去几十年积累出来的资本,但直播毕竟是年轻人的事业,这就需要用年轻人的语言,年轻人的腔调,年轻人的做派,加上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才能真正持续引流。董小姐大概也深知自己的局限性,不是自己不厉害,而是不得不认输于这个时代,让位于全新一代,于是制造出“第二个董明殊”,生猛地搬出一个孟羽童的故事——这背后其实是出于有意的战略设计。相信大多数人凭着理性和直觉,都清楚那个会跳舞的孟羽童,不是真的管理能力有多么强,而是时势造英雄,董小姐需要制造这么一位“接班人”,而孟羽童正好赶上了这个角色的需要。孟羽童的故事,大概率与格力要转型做直播的战略有关。至于“小孟”是否真的能接班,其实只是一个噱头,是格力营销的需要,董小姐在这方面,是行家里手。当然,这也是我们局外人的一个猜想。
霸道总裁治下,一不小心就会“人治大过法治”
董明珠霸道总裁的名声,可以从很多公开视频中看出。她不仅可以毫不留情面地直接开骂高管,也可以一点都不手软地直接挤兑和批评餐厅的服务员(有鲁豫采访视频为证)。关于这一点,就连董小姐本人也从没有回避过。就领导力风格而言,没有所谓强势就不好,温和就是好的说法。但是董小姐的管理风格,连她自己都说,就是爱骂人,但是自己又解释道,那是因为她是讲原则的,做企业不容易,不能都做老好人,那样的话,企业就完蛋了。
在一次采访中,董小姐说她的做人原则是坚持讲真话,当然,我们知道,讲真话比不讲假话更难——这一点董小姐确实不容易,也是她的优秀所在。在另外一个采访中,美女主持问:您会犯错误吗?董小姐答:一般不会。主持人又追问:您对待错误的态度是什么?董小姐答:我都没有犯过错误,哪有什么态度?
对于犯错误这个话题,董明珠在一次演讲中,还讲了下面的一段话:董明珠不能犯错,也不应该犯错,因为她的权力决定了格力9万人的饭碗,一个错误的决策就会把企业带向深渊。所以她的每一个决策都会非常的谨慎,即使有变,也会自我纠正,所以才敢讲董明珠不会犯错误,也不能犯错误。
接着,董明珠又为自己的理论做出了辩护:“该霸道的时候,一定要霸道,其实对于霸道这个词,加在我的头上已经很多年了,我觉得要加上一个引号,我的‘霸道’其实是坚持原则。正确的东西一定要坚持,决不妥协。”
这些真实的视频资料,也真实地反映了董明珠的霸道。是活人,怎会不犯错误呢?没有人不犯错。但董明珠就是认为自己不会犯错,如果有错,那一定都是别人的。这才是霸道背后的真问题。
不犯错是一回事,坚持原则是另外一回事,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是否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是否个人权力凌驾于流程权力之上,则是另外一个问题。由于董小姐个人的巨大威望,多年来集于一身的个人权力,让她习惯于使用硬权力解决问题,无论出发点多么善良,一不小心,都会陷于一种困境,让人治大过法治,让结果正义大过程序正义。现实的挑战是,一个持续健康的组织,总是会追求法治精神和程序正义。这恐怕是格力转型变革面临的最重要的一道坎。
人才危机:“铁三角”没了,组织梯队更没了!
有很多人喜欢董明珠,也有很多人不喜欢董明珠。喜欢她的人,说她是中国企业界的一面旗帜,与任正非、曹德旺一起,被称为是中国最坚定做实业的企业家。从公共汽车上的大头像,到电视上的格力广告,再到互联网上的总裁直播,似乎给人一种错觉,董明珠就是格力,格力就是董明珠。甚至还有很多人认为,没有董明珠,就没有格力。当然,不喜欢董明珠的人,也大有人在,说她管理风格太过强势,决策霸道,在手机、芯片和新能源汽车等方面,都出现了决策错误。更重要的是,格力自疫情以来,增长乏力,特别是与老对手美的的差距,越来越大。早在2012年,何享健将美的的业务交给年轻的职业经理人方洪波,当时美的营业收入还低于格力,但在8年后,美的实现了超越。如今美的市值比格力电器,多出了一个海尔。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句话用在这里,最能刺痛人心了。
有业内专家认为,格力电器目前存在三大系统性风险,一是产品结构风险,空调业务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但随着整个行业进入存量阶段,该部分收入增长乏力,而格力电器当下却看不出其他可以替代的收入来源;二是治理结构风险,企业领导人的个人意志凌驾于董事会意志之上,容易作出非理性的决策,包括生产手机和做芯片业务等;三是公众信任风险,公众对格力电器未来发展信心不足,公司的口碑也在下降。
除了上述风险外,格力还面临一个真正的不确定性,那就是接班人的风险。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格力有两位核心高管相继离职。2020年8月,格力电器元老级高管望靖东离职,离职的原因,套用的还是中国惯用的程式——因个人原因。辞职前,望靖东任职格力电器董事、副总裁、董事会秘书等职务,一直负责财务方面的工作。
2021年2月,格力的二号人物,公司董事、执行总裁黄辉提出书面辞职,还是因个人原因,辞去在格力电器的董事、执行总裁职务。黄辉在格力电器工作近30年,比董明珠小10岁,此前一直被外界视为董明珠的“接班人选”。黄辉与望靖东二人的相继离职,相距不过半年时间。事实上,黄辉与望靖东一直都是董明珠的左膀右臂,甚至有人说是格力的“铁三角”,二人先后从公司辞职,如今“铁三角”只剩下董明珠一人,让业界颇为意外。“元老级”高管的相继辞职,难道仅仅是因为“个人原因”?
查了一下资料,格力现在一共有四位副总裁,分别是邓晓博、庄培、谭建明、舒立志。庄培出生于1964年,在2003年就已经担任副总裁;谭建明,1963年生人,比董明珠进入格力还早,他是1989年大学毕业后就加入格力的。庄培和谭建明二位元老,如今都是已年近60岁的老人了。而邓晓博和舒立志,二位却还都是新人,邓晓博是2020年11月才加入格力的,舒立志则是2019年底加入格力。按照董明珠选人的标准,一是忠诚,二是愿意付出,显然,二位新加入的副总裁,无论是忠诚,还是能力,都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霸道总裁可以霸道,但没有了高管领导梯队的辅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董明珠和格力的日子更难了,担子更重了,决策的问题是不是会更多了,我们可以继续观察。相比美的,格力在这方面的差距就更大了。1954年出身的董小姐,如今67岁了,如何尽快找到接班人,顺利交接班,是格力持续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董小姐如果不愿意变,格力恐怕很难变
霸道总裁董小姐是做销售出身的,对销售和渠道管理很有一套,具有雷霆手段和狼性风格;对产品质量和生产的稳定性也很重视,特别是对军事化管理情有独钟,格力一直追求的是整齐划一的严格管理。董小姐曾经立过的规矩无数,其中饱受诟病的是:女性不能戴耳环、戴戒指、留长头发,不许交头接耳说闲话,等等。这样的制度,这样的文化,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是,时代变了,格力也要改变。如此严苛的要求,显然不符合新生代的期望,满足不了新生代员工的需求。规则制定并不困难,但简单粗暴的制度,越来越精细的管控,却让年轻人的心越来越疏远了。年轻人现在追求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更多的自由空间,看重的是舒缓的文化和人性的绽放。格力的文化,格力的管控,显然吸收不了优秀的年轻人。没有了下一代,哪来的未来?
格力要在业务上做转型、做创新、做升级,恐怕首先要在人的身上做转型、做创新、做升级,而人的转型、创新与升级的背后,首先是人的思维转型、行为转型和管理方式的转型。在所有人的转型中,首先需要董小姐个人的转型、创新与升级,而难点也正在于此。董小姐如果不愿意变,格力恐怕很难变。
作者系中国企业领导力发展中心首席领导力顾问,北京知行韬略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
2022年2月9日于北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