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浪漫经济”正在脱离情人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浪漫经济”正在脱离情人节

只靠节日这几天很难持续获得较高的收益,所以“仪式感”应运而生,商家给年轻人的频繁消费找到了合适的理由。

文|锦鲤财经

国外对情人节的热情与日俱增,2022年1月31日,美国零售联合会(NRF)和 Prosper Insights & Analytics发布的年度调查显示,2022年情人节美国地区节日期间支出预计将达到 239 亿美元,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二高年份。

国人的热情虽然没有如此的疯狂,但也不甘示弱。在中国地区,百度指数数据显示,近30天互联网用户搜索“情人节礼物”,整体环比增长411%。小红书搜索“情人节”的笔记高达106万+篇,带有“情人节”相关字样的商品超过8万件。

而热闹的节日背后,不管是160元一捧的鲜花还是110元一场的电影,众多溢价过高的礼物都少不了资本的“助力”。

当然,只靠节日这几天很难持续获得较高的收益,所以“仪式感”应运而生,商家给年轻人的频繁消费找到了合适的理由。所以,这也助推了鲜花市场,电影市场以及礼物市场等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

资本为何看好鲜花市场?

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已经产生,在日常生活中,鲜花的角色已经不可或缺。不管是家庭装饰,还是约会必备,鲜花不再是节日的专属标志。当然,情人节的到来让鲜花的“身价”大幅度提高,“以前一扎20支的玫瑰,最低40元、最高80元,情人节这几天的价格普遍在110元以上,今天最贵的已叫价160元。”一家花店老板称,百合的价格也由原来40元十支涨到了110元。

情人节鲜花水涨船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扎堆买花的现象在逐渐减少。百度指数数据显示,搜索“鲜花”关键词,近30天整体环比增长4%,整体同比增长10%,而咨询指数同比和环比均下降98%。很显然,情人节的到来已经无法给予鲜花市场很大的刺激。

其实,这与鲜花的需求持续升高有很大关系,春节期间,鲜花的百度搜索指数一直维持在1100上下浮动,直到2月12日才有小幅度的上升,截止到2月14日的指数仅2364。从数据来看鲜花市场并没有明显激增,可以说一直呈高需求状态,鲜花市场在快速膨胀。

加上今年花卉产地云南在春节前气温偏低,鲜花产量受到了影响,导致鲜花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当然其中不排除有资本热钱炒作的嫌疑,再者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市场需求也有正向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鲜花市场的规模在逐渐扩大,日常营收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鲜花市场需求不断攀升,平均保持20%的增长率,2023年有望达到1943.65亿元的规模。

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共有近41万余家鲜花相关企业。从2011年-2019年来我国鲜花企业年注册量逐年递增,其中2016年增速为近10年来最高,同比增长35%。2019年数量为历年来最高,达9.42万家。随后注册量略有下降,2021年共新增5.82万家鲜花相关企业,同比下降10%。

鲜花市场一直是资本的宠儿,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于鲜花需求也日渐升高。特别是下沉市场,逐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型花店,社区团购也越来越普遍。根据数据显示,鲜花线上销售占比总体的60%,且比例在不断上升。

线上预售和线下及时达的模式让买花加入了买菜的行列,再加上团购让鲜花的价格变得亲民,一时间社区团购鲜花掀起了热潮。比如,盒马宣布建立供应链公司,与云南14家鲜花基地建立合作,进行产地直采;每日优鲜采用云南产地直发模式,有效缩短了采购链路;叮咚买菜则直接采用汽车冷链运输方式保证鲜花品质。

鲜花市场加速了“浪漫经济”的发酵,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几个星期团购一次鲜花已经变成了日常。因此,浪漫经济也成为了商家惯用的套路,渲染“仪式感”成了新的商机。

情侣档电影成为“杀手锏”?

情人节电影票房一直不出彩,因为有春节档在前,大制作基本都已上线,留给情人节的影片已经很少,且以爱情片为主。以爱情片作为主旋律虽然符合情人节的调性,但并不能让大部分年轻人买账,其票房一直被春节档的票房碾压。

但今年这样的形式有可能会发生逆转,虽然不能超过春节档的票房,但却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春节的电影造成冲击。今年情人节的情人节电影一共有六部,包括《十年一品温如年》《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不要忘记我爱你》等,首日预售票房524万。

与此同时,电影厂商为了打造观影的仪式感,也花样百出。比如设立了“19:20依旧爱你”、“20:13爱你一生”等特别场次,开启了“买一赠一”的特别活动,以及各种标语“今年情人节,大胆说爱吧!”“用一部电影告白,许下“只属于你”的约定!”。不难看出,商家牟足了全力想要增加情人节电影票房,其中不乏有想要弥补春节档的遗憾的私心。

相比较于鲜花来说,电影的普及率明显更高,只可惜随着疫情的影响和电影票价的走高,大众看电影的热情明显有所消退。但作为情人节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看电影的仪式感依旧不可或缺。

年轻人送礼物,过不过节重要吗?

礼物作为节日的氛围担当,一直以来都是“重头戏”。就像鲜花和电影一样,送礼物也在逐渐日常化。随着节日被逐渐同质化,礼物在特定的节日送给特定的人的模式被打破。慢慢地,节日本身的意义不再重要,而是变成一个送礼物的契机,同时也表达了生活中的仪式感。

据NRF(全国零售联合会)调查显示,在2022年,53%的美国消费者计划庆祝这个节日,预计消费将达到239亿美元,而消费者为情人节计划的平均花费为175.41美元,高于 2021 年的 164.76 美元。

反观国内消费者,在这个节日里,也少不了巧克力的身影。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2月10日至13日情人节期间,苏宁小店巧克力线下销量同比增长率达到332%,巧克力线上销量同比增长率为238.6%,家乐福巧克力线下销量同比增长175%。

显然,礼物烘托起了情人节的气氛,但礼物经济的膨胀却不止是节日的功劳。

数据显示,2018-2020年中国礼物经济产业市场规模从8000亿元增至10913亿元,呈逐年递增趋势。2021年市场规模预计达11568亿元,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达12262亿元。

不难看出,随着大众消费水平的上升,礼物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这其中的原因展开来说,无非就是礼物次数在逐渐增加,以及礼物对象不再有局限性。

以情侣之间的送礼物为例,艾媒数据显示,中国礼物经济用户近7成给伴侣赠送礼物的频率在每年2-6次,其中40.0%的用户频率在每年2-3次,27.1%频率在每年4-6次,每年6次以上的比例为19.3%。

当然,除了情侣之间互送礼物,给家人送礼物的频率也在逐渐增多。其中39.3%的用户频率在每年2-3次,30.2%频率在每年4-6次,频率在6次以上的为21.4%。

与此同时,很多年轻人认为情人节送礼物并不是必须的,在繁忙的工作日,花费时间礼物只会增加彼此的负担。但这不代表礼物不重要,而是他们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将有需要或者想要的东西作为礼物送出,更加有惊喜的感觉。

礼物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实是必然的,毕竟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稳定增长,大众对于仪式感的需求越来越紧迫,礼物、鲜花和电影对大众来说就是最好的消遣方式。加上资本对浪漫经济的鼓吹和社交媒体的炒作,即使没有情人节的属性加成,所谓的仪式感也会越加泛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浪漫经济”正在脱离情人节

只靠节日这几天很难持续获得较高的收益,所以“仪式感”应运而生,商家给年轻人的频繁消费找到了合适的理由。

文|锦鲤财经

国外对情人节的热情与日俱增,2022年1月31日,美国零售联合会(NRF)和 Prosper Insights & Analytics发布的年度调查显示,2022年情人节美国地区节日期间支出预计将达到 239 亿美元,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二高年份。

国人的热情虽然没有如此的疯狂,但也不甘示弱。在中国地区,百度指数数据显示,近30天互联网用户搜索“情人节礼物”,整体环比增长411%。小红书搜索“情人节”的笔记高达106万+篇,带有“情人节”相关字样的商品超过8万件。

而热闹的节日背后,不管是160元一捧的鲜花还是110元一场的电影,众多溢价过高的礼物都少不了资本的“助力”。

当然,只靠节日这几天很难持续获得较高的收益,所以“仪式感”应运而生,商家给年轻人的频繁消费找到了合适的理由。所以,这也助推了鲜花市场,电影市场以及礼物市场等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

资本为何看好鲜花市场?

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已经产生,在日常生活中,鲜花的角色已经不可或缺。不管是家庭装饰,还是约会必备,鲜花不再是节日的专属标志。当然,情人节的到来让鲜花的“身价”大幅度提高,“以前一扎20支的玫瑰,最低40元、最高80元,情人节这几天的价格普遍在110元以上,今天最贵的已叫价160元。”一家花店老板称,百合的价格也由原来40元十支涨到了110元。

情人节鲜花水涨船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扎堆买花的现象在逐渐减少。百度指数数据显示,搜索“鲜花”关键词,近30天整体环比增长4%,整体同比增长10%,而咨询指数同比和环比均下降98%。很显然,情人节的到来已经无法给予鲜花市场很大的刺激。

其实,这与鲜花的需求持续升高有很大关系,春节期间,鲜花的百度搜索指数一直维持在1100上下浮动,直到2月12日才有小幅度的上升,截止到2月14日的指数仅2364。从数据来看鲜花市场并没有明显激增,可以说一直呈高需求状态,鲜花市场在快速膨胀。

加上今年花卉产地云南在春节前气温偏低,鲜花产量受到了影响,导致鲜花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当然其中不排除有资本热钱炒作的嫌疑,再者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市场需求也有正向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鲜花市场的规模在逐渐扩大,日常营收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鲜花市场需求不断攀升,平均保持20%的增长率,2023年有望达到1943.65亿元的规模。

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共有近41万余家鲜花相关企业。从2011年-2019年来我国鲜花企业年注册量逐年递增,其中2016年增速为近10年来最高,同比增长35%。2019年数量为历年来最高,达9.42万家。随后注册量略有下降,2021年共新增5.82万家鲜花相关企业,同比下降10%。

鲜花市场一直是资本的宠儿,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于鲜花需求也日渐升高。特别是下沉市场,逐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型花店,社区团购也越来越普遍。根据数据显示,鲜花线上销售占比总体的60%,且比例在不断上升。

线上预售和线下及时达的模式让买花加入了买菜的行列,再加上团购让鲜花的价格变得亲民,一时间社区团购鲜花掀起了热潮。比如,盒马宣布建立供应链公司,与云南14家鲜花基地建立合作,进行产地直采;每日优鲜采用云南产地直发模式,有效缩短了采购链路;叮咚买菜则直接采用汽车冷链运输方式保证鲜花品质。

鲜花市场加速了“浪漫经济”的发酵,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几个星期团购一次鲜花已经变成了日常。因此,浪漫经济也成为了商家惯用的套路,渲染“仪式感”成了新的商机。

情侣档电影成为“杀手锏”?

情人节电影票房一直不出彩,因为有春节档在前,大制作基本都已上线,留给情人节的影片已经很少,且以爱情片为主。以爱情片作为主旋律虽然符合情人节的调性,但并不能让大部分年轻人买账,其票房一直被春节档的票房碾压。

但今年这样的形式有可能会发生逆转,虽然不能超过春节档的票房,但却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春节的电影造成冲击。今年情人节的情人节电影一共有六部,包括《十年一品温如年》《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不要忘记我爱你》等,首日预售票房524万。

与此同时,电影厂商为了打造观影的仪式感,也花样百出。比如设立了“19:20依旧爱你”、“20:13爱你一生”等特别场次,开启了“买一赠一”的特别活动,以及各种标语“今年情人节,大胆说爱吧!”“用一部电影告白,许下“只属于你”的约定!”。不难看出,商家牟足了全力想要增加情人节电影票房,其中不乏有想要弥补春节档的遗憾的私心。

相比较于鲜花来说,电影的普及率明显更高,只可惜随着疫情的影响和电影票价的走高,大众看电影的热情明显有所消退。但作为情人节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看电影的仪式感依旧不可或缺。

年轻人送礼物,过不过节重要吗?

礼物作为节日的氛围担当,一直以来都是“重头戏”。就像鲜花和电影一样,送礼物也在逐渐日常化。随着节日被逐渐同质化,礼物在特定的节日送给特定的人的模式被打破。慢慢地,节日本身的意义不再重要,而是变成一个送礼物的契机,同时也表达了生活中的仪式感。

据NRF(全国零售联合会)调查显示,在2022年,53%的美国消费者计划庆祝这个节日,预计消费将达到239亿美元,而消费者为情人节计划的平均花费为175.41美元,高于 2021 年的 164.76 美元。

反观国内消费者,在这个节日里,也少不了巧克力的身影。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2月10日至13日情人节期间,苏宁小店巧克力线下销量同比增长率达到332%,巧克力线上销量同比增长率为238.6%,家乐福巧克力线下销量同比增长175%。

显然,礼物烘托起了情人节的气氛,但礼物经济的膨胀却不止是节日的功劳。

数据显示,2018-2020年中国礼物经济产业市场规模从8000亿元增至10913亿元,呈逐年递增趋势。2021年市场规模预计达11568亿元,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达12262亿元。

不难看出,随着大众消费水平的上升,礼物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这其中的原因展开来说,无非就是礼物次数在逐渐增加,以及礼物对象不再有局限性。

以情侣之间的送礼物为例,艾媒数据显示,中国礼物经济用户近7成给伴侣赠送礼物的频率在每年2-6次,其中40.0%的用户频率在每年2-3次,27.1%频率在每年4-6次,每年6次以上的比例为19.3%。

当然,除了情侣之间互送礼物,给家人送礼物的频率也在逐渐增多。其中39.3%的用户频率在每年2-3次,30.2%频率在每年4-6次,频率在6次以上的为21.4%。

与此同时,很多年轻人认为情人节送礼物并不是必须的,在繁忙的工作日,花费时间礼物只会增加彼此的负担。但这不代表礼物不重要,而是他们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将有需要或者想要的东西作为礼物送出,更加有惊喜的感觉。

礼物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实是必然的,毕竟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稳定增长,大众对于仪式感的需求越来越紧迫,礼物、鲜花和电影对大众来说就是最好的消遣方式。加上资本对浪漫经济的鼓吹和社交媒体的炒作,即使没有情人节的属性加成,所谓的仪式感也会越加泛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