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华语乐坛的“诸神黄昏”与“英雄黎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华语乐坛的“诸神黄昏”与“英雄黎明”

每年都“药丸”的华语乐坛会走向何处?

文|壹娱观察 木宇

去年年底,音乐平台发布的年度热歌榜,又一次引发华语乐坛“药丸”的舆论声波,很多人开始怀念以前的唱片黄金时代,天王们的故事再度被提及。有人质疑大众音乐审美水平的下降,有人将责任归咎于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有人声讨选秀和偶像养成综艺的荼毒。

那么,华语乐坛真就走入黄昏了吗?

在很多人看不见的地方,早已地动山摇,华语乐坛的诸多趋势,背后实乃整个音乐产业的结构性衍化,这终究是一个内容消费市场的问题,人们总是感慨过去的时代更美好,但换个角度来看,真正美好的时代或许才刚开始。

这是庶民的时代,天王们的谢幕,如同月亮隐去,而后群星闪耀夜空。

谁制造了“药丸”?

2021年年底,TMEA腾讯音乐娱乐盛典公布了“年度十大热歌”,上榜的皆是《云与海》《白月光与朱砂痣》《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等抖音神曲,不料引发了轩然大波。很多人哀叹“华语乐坛要完”,虽然这种声音早已延绵了不止十年,但这一次格外强烈,不满情绪如浪涌层层叠叠,将相关话题#华语乐坛#直接推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位。

榜单发布次日,歌手杨坤就发微博称“我曾经说过,这个时代在进步,可是音乐至少倒退了十年,昨天,我忽然发现我错了,说的太保守了。”音乐人们和大众纷纷附和感慨,对华语乐坛颇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味。

可是,这“年度十大热歌”真能就代表了华语乐坛如今的音乐水准吗?当然不能,但它能代表市场大多数人的音乐审美偏好,那么是大众审美下滑了吗?并没有,这不过是彩铃时代的复刻而已。

周杰伦作为华语乐坛兼具质量和口碑的巅峰代表,就在他如日中天的2004年,另一个市场也孵化出了一个神一般的存在——刀郎。2005年,《法制晚报》报道,刀郎的歌曲被制成彩铃后疯狂下载,仅2004年全年产生的收益就超过3000万元。

周杰伦和刀郎都在各自风格内做到了极致,从而击中了不同人群的内心,他们的同时封神,在中国这个广袤的市场里,并不矛盾。

如今,随着音乐流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发展,进一步击穿了更广泛的下沉市场,而算法与流量的马太效应,让“刀郎们”占据了更大的视野,算法会自动筛选出“爆款”,流量会把它推向更远的地方。《漠河舞厅》的持续火热,甚至让原创作者都自己发声,“别推了,可以了,再刷就变味儿了。”

所以,TMEA根据数据统计发布的“年度十大热歌”,被抖音神曲霸榜再正常不过。而表示不满的音乐人们,更多是从唱片时代走过来,他们的失落与感慨,背后更深次的原因还在于权力的转移。

TMEA腾讯音乐娱乐盛典公布的“年度十大热歌”

从唱片音乐到数字音乐时代最大的转变,便是唱片时代的权力中心——唱片公司的权杖被移交给流媒体平台,而流媒体平台的喜好自然是被用户所主导。而唱片时代层层金字塔式的造星模式,也被互联网彻底解构,这便是整个音乐产业在生产模式上的结构性变化,也是效率升级带来的商业模式重构。

在互联网时代,唱片工业的制作机制明显不合时宜,知名制作人张亚东曾表示,“一张标准专辑需要40万,打榜宣传和拍MV,最少也要100万。”这么多钱砸下去,到底有多少收入很难预测,而制作一首网络神曲的成本要低很多,在大数据和算法的指导下,市场偏好更加有迹可循,押注热点制作性价比显然更高。

换个方式理解,如果我们把音乐制作当做一种产品研发,那么如今互联网流行的敏捷开发,就是抖音神曲制作的模式。

并且,在数字时代,产品的形态也被重新定义,以前听歌需要买一张专辑,现在点击单曲即可,而流媒体平台的版税机制普遍采取“预付款+分成”模式,音乐播放量决定了版权所有者的收入,这播放量自然是由人数最为庞大的下沉市场用户所主宰。

音乐产业从来都是一门生意,并且从来都是迎合大众,只不过如今的大众主体更为下沉而已,他们通过数据的反馈机制,快速走到了主流视野,让精英们感到了不适。抛开部分人的情绪,市场其实变得更为庞大,伴随着旧秩序的衰落,新的篇章也在被书写。

群星在悄然崛起

如果我们将视野拉到更高的维度,会发现数字音乐在重塑华语乐坛权力结构的同时,也将其推向了更多元化的一片沃土。

如今,华语音乐内容从供给到消费,都远比从前更加丰富,任何一种音乐类型,都能找到足够开枝散叶的土壤,那些喜欢小众音乐却苦于身居小城找不到相关资源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020年底,蛰伏十年的乐队万能青年旅店,在网易云音乐发布第二张专辑《冀西南林路行》,豆瓣评分9.2,不仅拿到网易云专辑日榜top2,开售1周销量突破40万张,截止2021年年底,总销售额突破1320万元。

这就是数字音乐时代的魔力,除了工业流水线产品的短视频神曲,也能将优质音乐作品的市场潜力充分挖掘,帮助音乐人和听众迅速找到彼此,并从小众破圈到大众。

如果说万青的崛起还有曾经的口碑积累,那么诸如沈以诚、徐秉龙、双笙等95后/00后原创音乐人的成长,则是完全凭借了数字音乐时代的东风,他们或许还不如偶像歌手般为大众熟知,但在网易云音乐这样的线上音乐平台,都已拥有了数百万粉丝,在自己的世界得以称王。

当天王天后们不再遮蔽天空,群星们也随之崛起。

根据网易云音乐最近发布的《华语乐坛趋势报告(2022)》,截至21年上半年,网易音乐人总数超30万,较2016年11月石头计划发起时增长15倍。

流媒体音乐平台替代了曾经唱片公司发掘音乐人的作用,相比后者主要力捧少数顶级歌手,音乐平台能给予大量原创音乐人更多的机会,这是商业模式变迁带来的变化。不仅是互联网对长尾效应的无限放大,也得益于如今的音乐市场,能为音乐人提供更丰富的商业变现渠道,版权收入、平台分成、线上直播、广告合作等等,都让音乐平台有更强的动力去扶持和培养新人。2021年,网易云音乐云梯计划给予音乐人激励金超1亿元。

《华语乐坛趋势报告(2022)》

除了音乐人的数量激增,音乐风格的百花齐放也是华语乐坛的一大趋势,2021年,流行、说唱、电音、民谣、摇滚稳居网易云音乐曲风播放量前五。这也得益于音综的推广,《中国新说唱》和《乐队的夏天》就分别将说唱和摇滚安利给了更多的年轻人,并实现了多方共赢。

市场对华语音乐类型的包容和鼓励,也赋予了音乐人更强大的创作自信,在很多人怀念的“黄金时代”,其实大量港台音乐都是翻唱自欧美日韩,类型也大都属于抒情流行曲风。而如今中国原创音乐正以多元的面貌在加速出海,影响力从国内破圈至海外,根据《华语乐坛趋势报告(2022)》的调查统计,2020年初-2021年上半年,电子音乐《烟袋斜街》、带说唱元素的《囍》等多首中国风音乐作品在海外平台播放量均破10亿次。

华语乐坛的新气象,还体现在消费场景上的边界无限拓展。

《华语乐坛趋势报告(2022)》

在线上,音乐正在赋能万物,可以作为抖音短视频的BGM烘托氛围,还能在唱吧为素人提供才艺展示舞台,亦可以在评论区衍生出奇特的社交场域,“深夜网抑云”将所有未曾蒙面的人们通过音乐连接,报团取暖或彼此安慰。

而在线下,疫情虽然阻隔了音乐节的开展,但遍布各大城市的livehouse,也给予新的音乐人更多展示空间,让年轻人们聚集在一起狂欢。此外,远途旅行的受限,也间接带火了露营这一周边游的消费形态,“露营+音乐”成为了新风尚,2021年10月,网易云音乐露营歌单播放量较去年同期增长536%。

如今,音乐人们的舞台边界被无限拓展,他们不用隐于唱片背后独自寂寞,或者站在高高的演唱会舞台上才能和粉丝互动,他们可以随时和自己的听众在一起。

巨星时代的袪魅,也是群星时代的附魔,你不用多有名,喜欢你的人会一直和你在一起。

平民化时代的序章

华语乐坛,已经全面拉开平民化时代的序章,整个产业结构性的调整已初步完成,现在的华语乐坛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甄选,而是多数人的日常。

平民化时代的圈层分野与兴趣多元,势必会造成审美的不统一,类似“古典>爵士>摇滚>民谣>电音>流行>说唱”的音乐鄙视链,其根基在不断被动摇。在《乐队的夏天》高晓松就表示,音乐类型没有鄙视链,每一个类型都有特别差和特别好的。

而面对TMEA的“年度十大热歌”,知名电台DJ杨樾则在朋友圈表示,“任何音乐都是有目标受众的,没有任何能让所有人都喜欢的音乐,这个热歌榜单反映的是中国的社会环境、网民结构和审美导向。”“与其为另一群人的选择心塞,不如想想自己为提高社会审美做了什么,还能做点什么。”

这段评论在客观指出音乐市场的市场现状后,又不失时机批判了精英们居高临下的审美优越感,并给出积极的建议。不禁让人想起了2020年10月份谭维维发新专辑时的吐槽,““做自己”的代价就是失去市场”。在知乎上,有高赞答案如此评论道,“当你“做自己”却发现市场没反应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有没有可能是自己太菜了?”

社交媒体的发达,也为音乐作品的讨论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从诸多颇具水准的评论以及全民教育水准的提升来看,你很难论断大众的整体音乐素养是在下降,而开放式的讨论,也能展示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在这样一个足够庞大开放的市场,真正优质的作品一定不会被埋没。

而凯文凯利的一千铁杆粉丝理论也将在华语乐坛成为更普遍的现实,只要音乐人能找到自己的目标人群,并通过自身的才华彻底征服他们,即便人数不多也足以养活自己,更何况在中国无论多么小众的市场,都拥有庞大的人群基础。

时代更迭间,跌落神坛与横空出世轮流上演,华语乐坛的平民化潮水不可阻挡,新的篇章尚待书写,无数条道路延伸开来,新的音乐人们正待镌刻上自己的姓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网易云音乐

3.1k
  • 网易云音乐又崩了,回应称因开发页面配置错误
  • 网易云音乐完成上市公司股票名称更改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华语乐坛的“诸神黄昏”与“英雄黎明”

每年都“药丸”的华语乐坛会走向何处?

文|壹娱观察 木宇

去年年底,音乐平台发布的年度热歌榜,又一次引发华语乐坛“药丸”的舆论声波,很多人开始怀念以前的唱片黄金时代,天王们的故事再度被提及。有人质疑大众音乐审美水平的下降,有人将责任归咎于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有人声讨选秀和偶像养成综艺的荼毒。

那么,华语乐坛真就走入黄昏了吗?

在很多人看不见的地方,早已地动山摇,华语乐坛的诸多趋势,背后实乃整个音乐产业的结构性衍化,这终究是一个内容消费市场的问题,人们总是感慨过去的时代更美好,但换个角度来看,真正美好的时代或许才刚开始。

这是庶民的时代,天王们的谢幕,如同月亮隐去,而后群星闪耀夜空。

谁制造了“药丸”?

2021年年底,TMEA腾讯音乐娱乐盛典公布了“年度十大热歌”,上榜的皆是《云与海》《白月光与朱砂痣》《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等抖音神曲,不料引发了轩然大波。很多人哀叹“华语乐坛要完”,虽然这种声音早已延绵了不止十年,但这一次格外强烈,不满情绪如浪涌层层叠叠,将相关话题#华语乐坛#直接推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位。

榜单发布次日,歌手杨坤就发微博称“我曾经说过,这个时代在进步,可是音乐至少倒退了十年,昨天,我忽然发现我错了,说的太保守了。”音乐人们和大众纷纷附和感慨,对华语乐坛颇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味。

可是,这“年度十大热歌”真能就代表了华语乐坛如今的音乐水准吗?当然不能,但它能代表市场大多数人的音乐审美偏好,那么是大众审美下滑了吗?并没有,这不过是彩铃时代的复刻而已。

周杰伦作为华语乐坛兼具质量和口碑的巅峰代表,就在他如日中天的2004年,另一个市场也孵化出了一个神一般的存在——刀郎。2005年,《法制晚报》报道,刀郎的歌曲被制成彩铃后疯狂下载,仅2004年全年产生的收益就超过3000万元。

周杰伦和刀郎都在各自风格内做到了极致,从而击中了不同人群的内心,他们的同时封神,在中国这个广袤的市场里,并不矛盾。

如今,随着音乐流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发展,进一步击穿了更广泛的下沉市场,而算法与流量的马太效应,让“刀郎们”占据了更大的视野,算法会自动筛选出“爆款”,流量会把它推向更远的地方。《漠河舞厅》的持续火热,甚至让原创作者都自己发声,“别推了,可以了,再刷就变味儿了。”

所以,TMEA根据数据统计发布的“年度十大热歌”,被抖音神曲霸榜再正常不过。而表示不满的音乐人们,更多是从唱片时代走过来,他们的失落与感慨,背后更深次的原因还在于权力的转移。

TMEA腾讯音乐娱乐盛典公布的“年度十大热歌”

从唱片音乐到数字音乐时代最大的转变,便是唱片时代的权力中心——唱片公司的权杖被移交给流媒体平台,而流媒体平台的喜好自然是被用户所主导。而唱片时代层层金字塔式的造星模式,也被互联网彻底解构,这便是整个音乐产业在生产模式上的结构性变化,也是效率升级带来的商业模式重构。

在互联网时代,唱片工业的制作机制明显不合时宜,知名制作人张亚东曾表示,“一张标准专辑需要40万,打榜宣传和拍MV,最少也要100万。”这么多钱砸下去,到底有多少收入很难预测,而制作一首网络神曲的成本要低很多,在大数据和算法的指导下,市场偏好更加有迹可循,押注热点制作性价比显然更高。

换个方式理解,如果我们把音乐制作当做一种产品研发,那么如今互联网流行的敏捷开发,就是抖音神曲制作的模式。

并且,在数字时代,产品的形态也被重新定义,以前听歌需要买一张专辑,现在点击单曲即可,而流媒体平台的版税机制普遍采取“预付款+分成”模式,音乐播放量决定了版权所有者的收入,这播放量自然是由人数最为庞大的下沉市场用户所主宰。

音乐产业从来都是一门生意,并且从来都是迎合大众,只不过如今的大众主体更为下沉而已,他们通过数据的反馈机制,快速走到了主流视野,让精英们感到了不适。抛开部分人的情绪,市场其实变得更为庞大,伴随着旧秩序的衰落,新的篇章也在被书写。

群星在悄然崛起

如果我们将视野拉到更高的维度,会发现数字音乐在重塑华语乐坛权力结构的同时,也将其推向了更多元化的一片沃土。

如今,华语音乐内容从供给到消费,都远比从前更加丰富,任何一种音乐类型,都能找到足够开枝散叶的土壤,那些喜欢小众音乐却苦于身居小城找不到相关资源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020年底,蛰伏十年的乐队万能青年旅店,在网易云音乐发布第二张专辑《冀西南林路行》,豆瓣评分9.2,不仅拿到网易云专辑日榜top2,开售1周销量突破40万张,截止2021年年底,总销售额突破1320万元。

这就是数字音乐时代的魔力,除了工业流水线产品的短视频神曲,也能将优质音乐作品的市场潜力充分挖掘,帮助音乐人和听众迅速找到彼此,并从小众破圈到大众。

如果说万青的崛起还有曾经的口碑积累,那么诸如沈以诚、徐秉龙、双笙等95后/00后原创音乐人的成长,则是完全凭借了数字音乐时代的东风,他们或许还不如偶像歌手般为大众熟知,但在网易云音乐这样的线上音乐平台,都已拥有了数百万粉丝,在自己的世界得以称王。

当天王天后们不再遮蔽天空,群星们也随之崛起。

根据网易云音乐最近发布的《华语乐坛趋势报告(2022)》,截至21年上半年,网易音乐人总数超30万,较2016年11月石头计划发起时增长15倍。

流媒体音乐平台替代了曾经唱片公司发掘音乐人的作用,相比后者主要力捧少数顶级歌手,音乐平台能给予大量原创音乐人更多的机会,这是商业模式变迁带来的变化。不仅是互联网对长尾效应的无限放大,也得益于如今的音乐市场,能为音乐人提供更丰富的商业变现渠道,版权收入、平台分成、线上直播、广告合作等等,都让音乐平台有更强的动力去扶持和培养新人。2021年,网易云音乐云梯计划给予音乐人激励金超1亿元。

《华语乐坛趋势报告(2022)》

除了音乐人的数量激增,音乐风格的百花齐放也是华语乐坛的一大趋势,2021年,流行、说唱、电音、民谣、摇滚稳居网易云音乐曲风播放量前五。这也得益于音综的推广,《中国新说唱》和《乐队的夏天》就分别将说唱和摇滚安利给了更多的年轻人,并实现了多方共赢。

市场对华语音乐类型的包容和鼓励,也赋予了音乐人更强大的创作自信,在很多人怀念的“黄金时代”,其实大量港台音乐都是翻唱自欧美日韩,类型也大都属于抒情流行曲风。而如今中国原创音乐正以多元的面貌在加速出海,影响力从国内破圈至海外,根据《华语乐坛趋势报告(2022)》的调查统计,2020年初-2021年上半年,电子音乐《烟袋斜街》、带说唱元素的《囍》等多首中国风音乐作品在海外平台播放量均破10亿次。

华语乐坛的新气象,还体现在消费场景上的边界无限拓展。

《华语乐坛趋势报告(2022)》

在线上,音乐正在赋能万物,可以作为抖音短视频的BGM烘托氛围,还能在唱吧为素人提供才艺展示舞台,亦可以在评论区衍生出奇特的社交场域,“深夜网抑云”将所有未曾蒙面的人们通过音乐连接,报团取暖或彼此安慰。

而在线下,疫情虽然阻隔了音乐节的开展,但遍布各大城市的livehouse,也给予新的音乐人更多展示空间,让年轻人们聚集在一起狂欢。此外,远途旅行的受限,也间接带火了露营这一周边游的消费形态,“露营+音乐”成为了新风尚,2021年10月,网易云音乐露营歌单播放量较去年同期增长536%。

如今,音乐人们的舞台边界被无限拓展,他们不用隐于唱片背后独自寂寞,或者站在高高的演唱会舞台上才能和粉丝互动,他们可以随时和自己的听众在一起。

巨星时代的袪魅,也是群星时代的附魔,你不用多有名,喜欢你的人会一直和你在一起。

平民化时代的序章

华语乐坛,已经全面拉开平民化时代的序章,整个产业结构性的调整已初步完成,现在的华语乐坛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甄选,而是多数人的日常。

平民化时代的圈层分野与兴趣多元,势必会造成审美的不统一,类似“古典>爵士>摇滚>民谣>电音>流行>说唱”的音乐鄙视链,其根基在不断被动摇。在《乐队的夏天》高晓松就表示,音乐类型没有鄙视链,每一个类型都有特别差和特别好的。

而面对TMEA的“年度十大热歌”,知名电台DJ杨樾则在朋友圈表示,“任何音乐都是有目标受众的,没有任何能让所有人都喜欢的音乐,这个热歌榜单反映的是中国的社会环境、网民结构和审美导向。”“与其为另一群人的选择心塞,不如想想自己为提高社会审美做了什么,还能做点什么。”

这段评论在客观指出音乐市场的市场现状后,又不失时机批判了精英们居高临下的审美优越感,并给出积极的建议。不禁让人想起了2020年10月份谭维维发新专辑时的吐槽,““做自己”的代价就是失去市场”。在知乎上,有高赞答案如此评论道,“当你“做自己”却发现市场没反应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有没有可能是自己太菜了?”

社交媒体的发达,也为音乐作品的讨论提供了更多的空间,从诸多颇具水准的评论以及全民教育水准的提升来看,你很难论断大众的整体音乐素养是在下降,而开放式的讨论,也能展示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在这样一个足够庞大开放的市场,真正优质的作品一定不会被埋没。

而凯文凯利的一千铁杆粉丝理论也将在华语乐坛成为更普遍的现实,只要音乐人能找到自己的目标人群,并通过自身的才华彻底征服他们,即便人数不多也足以养活自己,更何况在中国无论多么小众的市场,都拥有庞大的人群基础。

时代更迭间,跌落神坛与横空出世轮流上演,华语乐坛的平民化潮水不可阻挡,新的篇章尚待书写,无数条道路延伸开来,新的音乐人们正待镌刻上自己的姓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