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太空旅行、卫星互联照进现实:商业航天飞速发展,可回收火箭是核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太空旅行、卫星互联照进现实:商业航天飞速发展,可回收火箭是核心

商业航天迎来大发展大变革时代。

文|华泰证券  黄乐平 等

编辑|智东西内参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航天事业,世界航天进入大发展大变革的新阶段,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22 年 2 月 11 日,SpaceX 发布星舰最新进展,单舰运载力超 100 吨,有望实现每天发射 3 次,为登月,火星移民,洲际运输等应用带来颠覆性变化;2021 年 12 月 7 日,星河动力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实现一箭五星、民营火箭首次连续发射成功等新突破。

2022年1月28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我国第五部航天白皮书——《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研究制定商业航天发展指导意见,促进商业航天快速发展。1 月 24 日,国内商业航天头部企业星河动力完成总额 12.7 亿元 B 及 B+轮融资,本轮融资主要用于加快“智神星一号”液氧煤油运载火箭的研发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华泰证券的报告《商业航天:关注火箭最新进展》,重点关注运载火箭技术演进过程,提出降低火箭成本的可行途径,探寻国内民营火箭企业商业化发展路径。

01.商业航天:场景丰富,未来可期

2021 年,维珍银河、蓝色起源、SpaceX先后完成各自首次载人太空商飞,维珍银河“团结”号、蓝色起源“新牧羊人”号分别提供高度 80 公里、100 公里的亚轨道观光服务,SpaceX 则提供高度 575 公里的绕地飞行服务,其中 SpaceX 在 2021年 9 月 16 日发射的“灵感 4”是人类首次将完全由平民组成的宇航机组人员送入太空。太空挖矿则通过“找矿-探矿-占矿-采矿-返回”五个阶段,开发和利用小行星上丰富的太空矿产资源,商业价值相当可观。

深空探测指人类对月球及以远的天体或空间环境开展的探测活动,是人类航天活动的重要方向和空间科学与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未来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商业案例陆续落地,太空旅行、太空挖矿、深空探测等将逐步变为现实、形成产业。

另外,随着航天市场的发展,卫星应用场景更加多样化,以通信、导航、遥感等为代表的卫星,由军用需求逐渐拓展到民用市场,紧密结合各行业与消费者,带来卫星需求的急剧增加,航天发射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其中,低轨卫星互联网计划战略意义重大、经济价值可观,引起国内外高度重视,也成为当前及未来航天发射市场的主力需求。目前,国内外卫星互联网计划呈现出以下特点:

卫星小、数量多。为了兼顾全球覆盖和低延时通信两大核心能力,各大公司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质量 200kg 左右的小卫星进行组网,小卫星研制周期短、成本低,通过大规模星座组网可实现全球覆盖,这便导致星座规模普遍都十分庞大。目前已公布星座计划的国外公司中,美国 SpaceX提出的 Starlink 规模最大,将建成 4.2 万颗卫星组成的低轨互联网巨型星座,而其他公司的星座规模从几百颗到数千颗卫星不等。

国内方面则包括中国星网、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等国家队以及银河航天等民营企业也相继提出了卫星互联网计划。随着卫星互联网被列入国家“新基建”发展范畴,未来 5-10 年我国卫星发射数量将超过 10,000 颗。

▲国内卫星互联网星座统计表

组网时间短。国际规则中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的主要分配形式为“先申报就可优先使用”的抢占方式,按照国际电信联盟的要求,申请卫星频率和轨位资源的公司需要在获得许可后 2 年内完成星座中 10%卫星的部署,5 年内完成星座中 50%卫星的部署,7 年内完成星座中 100%卫星的部署。

如果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将对申报的星座规模进行削减。作为全球通信基础设施,卫星互联网是典型的“赢家通吃”型生意,考虑到卫星频率及轨位资源的稀缺性,各家公司都会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组网,以抢占商业先机。尤其是国内卫星互联网起步较晚,要想后发制人就必须在组网速度上下功夫。

2021 年 11 月 23 日,全球通信公司 Viasat与中国卫通合作,宣布在中国建成移动卫星网络,该移动网络部署了 Viasat 创新的机载通信 (IFC) 设备,并在 Ka 波段 ChinaSat-16 号卫星系统上工作。目前该系统已建成,可以满足进出中国领空的国内外航空公司的空中互联网服务的需求。该网络的成功部署,将能够为旅客提供无缝的通信漫游体验,航空公司客户可以选择提供流媒体视频或音乐、浏览互联网、访问社交媒体、消息传递和其它应用程序。

2021 年 12 月 21 日,全球宽带网络速度测试网站 Speedtest.net 公布了 2021 年第三季度多家卫星互联网的网速数据。结果显示,SpaceX的星链卫星互联网速度最快,延迟也最低,下载速度中值 87.25 Mbps,上传速度中值为 13.54 Mbps,同期美国所有固定宽带提供商的下载速度中值、上传速度中值分别为 119.84 Mbps、18.03 Mbps。HughesNet 紧随“星链”其后,下载速度中值为 19.3 Mbps,Viasat 则以 18.75 Mbps 的下载速度位居第三。

02.运载火箭,太空时代主力工具

火箭作为人类进入太空的主要载具,决定着一个国家进入、利用和控制太空的能力,是航 天领域的核心基础,也是各国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家的重要标志。运载火箭是依靠火箭发动机喷射工质(工作介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推进的飞行器,能够将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或空间探测器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的航天运输工具。

2016 年以来,截至 2021 年 12 月,国内共完成 207 次发射任务,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共完成 183 次,总发射次数突破 400 次。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加速向无毒、无污染、模块化、智慧化方向升级换代,“长征五号“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实现应用发射,“长征八号“长征七号甲”实现首飞,运载能力持续增强,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民营企业也成功实现火箭入轨发射,我国运载火箭多样化发射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2021 年,我国共计开展了 55 次各类轨道发射任务,其中成功 52 次。

▲2021 年中国运载火箭发射情况

2021 年 11、12 月,全球发射活动持续活跃。中、美、俄、日、韩以及欧盟等开展的航天发射活动共 38 次,相较于 9、10 月全球 22 次航天发射活动,11、12 月全球航天发射活动明显增加。

11 月,全球共进行航天发射活动 16 次,均成功。其中美国 5 次、中国 7 次、俄罗斯 2 次、欧盟 1 次、日本 1 次。成功向太空送入 82 个航天器。

12 月,全球共进行航天发射活动 22 次,失败 2 次。其中美国 7 次、中国 8 次(1 次失败)、俄罗斯 3 次(1 次失败)、欧盟 3 次、日本 1 次。成功向太空送入 173 个航天器。

2021 年 12 月 7 日 12 时 13 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民营航天公司星河动力成功发射了“谷神星一号遥二”运载火箭,顺利将五颗商业卫星精确地送入 500km的太阳同步轨道。这是中国民营火箭第一次连续成功、第一次一箭多星商业发射、第一次进入 500km 太阳同步轨道。星河动力透露,接下来会将“谷神星”系列火箭所获得的成功经验,运用于中大型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智神星一号”,加快研制进度,确保在2023 年入轨首飞成功。

2021 年 12 月 17 日 14 时 30 分,由火箭派公司研制的中国首个商业航天生物载荷“火种一号”空间微重力生物载荷试验装置,通过搭载星众空间“灵巧号”卫星平台,在西北某试验场跟随华羿鸿达“华羿一号”火箭发射升空。

本次发射飞行高度 250km,卫星遥测参数正常,生物载荷工作正常,发射任务取得成功。“火种一号”是国内首个由民营企业设计研制的空间微重力生物试验装置,旨在为近地空间生命科学探索、航天生物医药研究、生物技术试验等提供便利的微重力研究服务和商业化解决方案。

2022 年 2 月 11 日下午,SpaceX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兼首席工程师埃隆·马斯克发布了 2 年半以来最新的星舰(Starship),整个发布会持续了近 80 分钟。最新发布的星舰直径 9 米,高 50 米,加上火箭助推器高达 120 米,有效载荷 100-150 吨,能携带 200 吨推进剂进入轨道,为其他太空中的星际飞船“加油”。

马斯克表示达到目前的全球发射载荷数,星舰只需要一年时间。目前,全球已发射的载荷数为 15,517 吨。按照星舰快速重复使用的能力,每艘星舰按照每周保守 3 次轨道发射计算,只要使用一艘星舰,一年后,该星舰发射的载荷质量将超过人类历史上全部的载荷发射质量,达到 15,500 吨。

马斯克还表示,理论上“星舰”飞船每 6-8 小时就能够重复使用,这样一天可以进行 3 次发射,而“超重”助推器大约每小时即可发射一次。快速重复使用也意味着降低成本,“每次飞行可能只需几百万美元,甚至最少可能只要 100 万美元。”马斯克说,按照太空标准来衡量,这个价格低得离谱。

向火星移民需要 100 万吨的货物运量,从而使火星城市具备自支持能力,而每 2 年一次的地火运输窗口期,确实需要星舰具备这种快速可重复使用的能力。在轨推进剂加注是实现人类去往火星必需的技术,因为火星太遥远了。

SpaceX 已经掌握了龙飞船(Dragon)与国际空间站间不同公司对接机构的对接,对于星舰间的对接将更加容易。马斯克表示,SpaceX 将在 2023 年底进行在轨推进剂加注尝试。

根据火箭运力统计表进行估算,2021 年国内发射卫星的火箭总运力约为 140.4t/700km,与未来平均每年对火箭运力需求 343t/700km 差距较大。通过需求测算以及现有运力统计, 预计未来国内火箭运力缺口较大,这部分缺口是商业火箭公司的主要市场。

▲国内外代表性商业火箭公司技术路线对比

1、液氧甲烷,民营火箭动力一致选择

在火箭技术领域,长期存在着所谓的“固液之争”,即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哪个更适合航天发射。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曾经有过一场影响深远的大讨论。液体派认为,液体发动机在运输时燃料储箱是空的,总体较轻,运输车辆的负荷较小,工程上更易实现,燃料在发射场里加注就可以了。固体派则认为,固体火箭的燃料是在车间里浇铸完成的,不需要考虑燃料加注的问题,起竖后经过简单检测就可以发射。双方支持者各执一词,各自强调的优点正是对方的软肋,一时相持不下。

▲固体燃料火箭与液体燃料火箭对比

火箭发动机价值量占比过半,发动机能否满足重复使用是技术路径选择的重要考量。在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成本构成中,发动机约占总成本的 54.3%,箭体结构约占总成本的23.6%,电气系统约占 8%,阀门管路及执行机构约占 8.1%,点火、级间分离等火工品约占 5.3%,推进剂成本约占 0.7%。

作为火箭中价值最高的部分,发动机能否满足重复使用需求是火箭回收的前提条件,而火箭回收是商业航天降低成本的必由之路。因此发动机是否满足重复使用将决定能否实现火箭回收,是民营火箭公司技术路径选择的重要考量。

液氧液氢、液氧甲烷、液氧煤油 3 种低温推进剂均满足发动机重复使用基本需求,国外已 有阶段性成果。SpaceX采用液氧煤油推进剂的梅林发动机已经成功实现多次飞行回收,重复使用发动机先驱 SSME 发动机则使用了液氧液氢推进剂,而同样使用液氧液氢推进剂的 BE-3 和RL10 发动机也得以成功回收。目前国际上对于液氧甲烷发动机还没有研制成功飞行的先例,但研制历程已达几十年,NASA 将 RS-18 改造为月球着陆器下降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并开展了高空模拟试车和推进剂在月球表面的长期贮存模拟试验研究。

液氧甲烷发动机成本低、性能适中、结焦少、与液氧沸点接近,商业航天需要在成本和性 能之间获取平衡,液氧甲烷发动机将是商业趋势。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清洁能源,甲烷燃烧热值高,资源丰富,与液氧温度相近,可以设计成共底贮箱以降低结构质量和复杂度。液氧甲烷推进剂比冲性能介于液氧液氢推进剂和液氧煤油推进剂之间,密度比冲较高,能有效提高火箭运载能力。在所有烃类燃料组合中,液氧甲烷发动机自洁净性较好,是最不容易结焦和积碳的,利于回收可重复使用。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在诸如火星、土卫六等星球上发现存在液体甲烷“海洋”,如果未来开展星际航行,或可直接从目标星球获取液体甲烷作为燃料。目前,美国 SpaceX(未上市)和蓝色起源积极开展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其发动机型号分别为“猛禽”和 BE-4,国内则有蓝箭航天的“天鹊”80t。我们认为,液氧甲烷火箭推进剂 综合优势突出,液氧甲烷发动机或为民营火箭公司未来一致选择。

2、火箭可回收技术是商业航天关键

运载火箭的研制复杂,耗资巨大,成本问题已成为制约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大幅度降低成本成为运载火箭研制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运载火箭作为商业航天主要的运载工具,降低其商用成本、满足市场所需是运载火箭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关键,也是构建整个商业航天生态的基石。

有效降低火箭成本的三种途径为:一是火箭回收与重复使用;二是垂直整合产 业链与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三是采用通用化设计,使用市场货架产品。其中,火箭可回收 技术是降低成本最核心且有效的方式。

运载工具的一次性使用是航天发射成本高昂的重要原因之一,火箭回收与重复使用有望将 发射成本降至三分之一。在搭载有效载荷飞行并最终把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的过程中,运载火箭各子级按时序分离、报废。可重复使用火箭通过对发动机、箭体及其它设备的垂直回收与重复使用,能够大幅降低发射成本。SpaceX凭借技术突破,自研掌握了火箭回收技术等关键技术,于 2015 年 12 月成功回收“猎鹰 9 号”一级火箭,将“猎鹰 9 号”发射费用降至每千克 0.62 亿美元,约为同类型运载火箭发射价格的 30%,竞争优势明显。

运载火箭实现可重复使用需要在火箭完成使命后,使其安全返回地面才能在检修后再次投入使用。因此,回收方式对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设计至关重要,可分为伞降回收、垂直回收及带翼飞回三种:

伞降回收是一级火箭完成级间段分离后使用降落伞进行回收的方式,具有技术成熟度高、运载能力损失小(约 10%)、成功率高等优势,尤其能减少对地面人员设施的危害。但伞降回收对着陆地形要求高且难以控制着陆点,火箭落地后发动机也随之报废,与真正意义上的“回收利用”差距很大。采用伞降回收的代表火箭如联合发射联盟公司(UnitedLaunch Alliance,ULA)的“火神”火箭,该火箭一级发动机结束工作完成级间分离后,使用降落伞进行减速,由直升机在空中实现回收。

▲“火神”火箭 SMART 技术示意图

垂直回收是通过重启一级火箭发动机以减速并调整至指定地点的回收方式,重启发动机需预留推进剂,火箭运载能力损失约 30-50%。采用垂直回收的代表火箭如 SpaceX(未上市)的“猎鹰 9 号”运载火箭,该火箭一级火箭分离后,通过姿态控制系统使一级火箭倒转,重启发动机反推火箭进入预定返回轨道,据报道,“猎鹰 9 号”火箭运载能力因回收会损失运载能力达 40%以上。

▲“猎鹰 9 号”火箭一级回收飞行剖面

带翼飞回是一级火箭装备机翼、起落架等结构利用空气动力滑翔降落的回收方式,该方式对火箭整体结构设计要求高,机翼结构重量等因素致使火箭运载能力损失约 40%。采用带翼飞回回收的典型代表是俄罗斯提出的贝加尔号有翼助推器方案,贝加尔号为第一级带翼飞回式助推器,可飞回发射场以自动方式像飞机一样着陆,可重复使用 100 次。

伞降回收、带翼飞回各有限制,垂直回收可回收包括发动机在内的核心部件,商业应用价值最高。伞降回收方式不能改变飞行轨迹,返回过程箭体载荷环境较为恶劣,着陆精度差,对回收和复用不利,且受限于降落伞尺寸,难以满足较大箭体的回收。带翼飞回目前仍停留在概念设计阶段,利用自身动力飞回发射场并水平着陆需要对火箭设计改动,造成结构更复杂、质量增加,导致运载能力损失较大。

而垂直回收则能够有效改善上述问题,通过发动机多次点火减小飞行载荷、提高着陆精度,同时其对火箭设计的改动最小,可回收包括发动机在内的核心部件,在三种回收方式中商业应用价值最高,但实现火箭垂直回收需要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

2020 年 12 月,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飞成功,该研制团队以垂直起飞和垂直降落为目标,围绕火箭一级回收在着陆缓冲机构、低空低速的返回段制导、自主控制等回收技术领域做了试验。除了国家队之外,我国民营火箭公司也在进行火箭垂直回收相关实践。

2021 年 3 月翎客航天完成了国内首次公里级可回收火箭首次自由状态下的 20 米低空飞行回收试验。2021 年 7 月,深蓝航天完成了首次“蚱蜢跳”10 米级运载火箭垂直回收飞行试验,10 月,该公司“星云-M”1 号试验箭完成了百米级垂直起飞及降落回收(VTVL)飞行试验,在液氧煤油火箭领域的成功垂直回收高度上实现新的突破。深蓝航天投资副总裁束浩然表示,公司将于 2022 年进行 1 公里级和 10 公里级的火箭垂直回收试验验证,如若成功将标志着中国商业运载火箭垂直回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种途径为通过垂直整合产业链强化对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SpaceX很早就通过收购等方式进行产业布局,并逐渐具备了集卫星和火箭制造、地面站建设、火箭发射和回收、卫星运营和服务于一身的完整产业链。航天供应链是复杂性水平最高的供应链之一,不同于洛马(LMT US)和波音(BA US)公司必须与 12,000 家供应商合作才能制造火箭,SpaceX 秉持“自给自足”的原则,推行自主化的生产模式。

在制造方面,拥有年产 40 枚“猎鹰 9”火箭的能力,箭上产品的自产率高达 80%,既充分利用搅拌摩擦焊等成熟的工业技术生产贮箱,也利用 3D 打印等新型技术生产阀门;在测试方面,拥有 242 公顷的推进及结构测试试验厂房,可以随时进行测试,不需要租用测试设施;在发射场方面,除现有的三个发射工位外,还在美国境内寻求其他的用于商业航天的发射场,不单纯依赖空军发射场,以实现发射任务的快速周转。

采用纵向整合、高度集成的设计模式。SpaceX 打破了以往发动机、电子设备、导航系统、地面支持设备等分系统由不同研制单位分别承担的模式,采用了纵向整合、高度集成的研发设计模式,,对内缩减管理层级、对外减少产品外包。通过搭建了一个完整的设计平台,优化了设计流程,设计与生产无缝对接,计划管理、工程研发和制造生产人员协同工作,有效缩短生产供应链,保证研发团队工作效率,降低了组织管理成本。

坚持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有利于降低火箭成本。SpaceX 独自承担火箭 70%以上设备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凭借对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控制整条产业链,成为当今美国商业航天领域“链主”企业。推质比约 150 的 Merlin 发动机技术、大长细比火箭制导控制技术、动力故障监测与冗余技术、箭体海上平台垂直回收技术等均为 SpaceX 自主创新研制的成果,使“猎鹰 9”火箭重复使用、大幅降低火箭发射成本成为可能。

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正在进行研制和首飞,固体助推捆绑、芯级捆绑、高性能大推力发动机、箭上 1553B 总线、地面测试发控系统一体化等先进技术不仅有利于运载火箭性能水平提升,还有利于运载火箭成本降低,故而,应当鼓励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坚持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形成市场有效竞争力。

第三种途径是采用通用化设计,使用市场货架产品。简化设计、平价材料替代能够降低火箭箭体结构成本。箭体结构成本约占火箭总成本的25-30%,箭体结构是火箭的主体,将火箭各系统组合成完整的一体。箭体结构主要包括整流罩、级间段、仪器舱、尾段等部段,而液体运载火箭箭体结构还包括推进剂贮箱、箱间段等部段。

根据《运载火箭箭体结构低成本途径及性能影响分析》,针对火箭各级贮箱采用铝锂合金替换铝合金材料,并采用光筒壁板代替铣削网络加筋的简化设计方案进行成本及性能分析,液体运载火箭企业可选择在火箭二三级采用铝锂合金替代铝合金材料,并在一级采用简化设计方案,可使液体运载火箭单位运载能力的成本下降约 2.2%。

采用通用化设计,使用市场货架产品以降低火箭成本。为有效降低运载火箭制造成本,部分企业开始采用配套产品通用化的设计,并大量采购市场货架产品,如 SpaceX(未上市)广泛采用配套产品通用化的设计,设计者在选择零件时要尽可能寻找低成本的商业替代品,避免使用昂贵的航天级产品。

例如猎鹰系列火箭主力发动机的“灰背隼-1”喷注器就是阿波罗登月舱发动机上的同款产品,在成本控制上独具优势。当前,SpaceX 正在利用星链等项目作为试点,通过大量使用优惠的市场货架产品代替高昂的宇航级设备来制造火箭,实现配件批量化生产,同时大幅提高火箭发射频率,通过规模效应不断摊薄火箭成本。

注重对通用成熟技术的应用,也可降低火箭成本。铝锂合金共底贮箱结构、碳纤维复合材料夹层结构、搅拌摩擦焊先进工艺等通用成熟技术的使用,造就了低成本、高水平“猎鹰9”运载火箭。

我国航天目前研制保障条件和基础工业技术是通过长期持续的项目投入积累形成,而未实现整个领域研制能力和工业技术水平的同步发展,需在材料、工艺和元器件等创新方面加强,为未来航天事业发展建立夯实的工业技术基础。

03.八大国内外玩家:国内各地政策解码

1、商业航天玩家

▲国内外代表性商业火箭公司发展历程

SpaceX。SpaceX 由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于 2002 年成立,是一家美国航空航天制造商、太空运输服务提供商,主营业务为火箭发动机、航天飞船、火箭与卫星的研制及提供发射服务。产品包括猎鹰 9 号和猎鹰重型运载火箭、梅林(Merlin1D)及猛禽(Raptor)火箭发动机、货运龙、载人飞船和 Starlink 通信卫星。SpaceX 目标是降低太空运输成本以实现火星殖民化,其最大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实现火箭的可回收与可复用,并极大降低发射成本。

Blue Origin。Blue Origin 由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于 2000 年创立,是一家美国航空航天制造商和亚轨道航天服务公司,旨在通过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以更便宜、更可靠的方式进入太空。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亚轨道火箭(New Shepard)、火箭(NewGlenn)及火箭发动机(BE-4)。目前公司正在研制推力更大的 New Glenn 运载火箭,并与欧洲通信卫星公司等签署了多项商业卫星发射合同。

Rocket Lab。Rocket Lab 在 2006 年成立于新西兰,2013 年公司注册地及总部改至美国,是一家美国上市的航空航天制造商和小型卫星发射服务提供商。目前,公司拥有小型运载火箭 Electron,于 2017 年实现首飞,2018 至 2020 年分别完成 3、6、7 次发射任务。除此之外,公司正在开发一种名为 Neutron 的新型中型运载火箭。根据官网披露,下游客户除了商业卫星公司之外,还包括美国 NASA、NRO、DARPA 等机构。

Virgin Orbit 。Virgin Group(维珍集团)旗下专注小型火箭的 Virgin Orbit,该公司于 2017 年从 VirginGalactic(SPCE US)分离出来,专注于开发自己的商业运载火箭 LauncherOne,为小型卫星提供发射服务。2021 年 1 月 17 日,运载火箭 LauncherOne 成功发射入轨,并部署了 10 颗立方体卫星。

星际荣耀。星际荣耀成立于 2016 年 10 月,致力于研发优秀的商业运载火箭并提供系统性的发射解决方案。根据官网,公司专注于高品质、低成本、快响应的小型智能运载火箭研发,为全球小卫星及星座客户提供一体化的商业发射服务。

蓝箭航天。蓝箭航天是国内领先的航天运输系统创建及运营的商业公司,成立于 2015 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宇航联合会(IAF)会员。蓝箭航天致力于研制以液氧甲烷作为推进剂的中大型运载火箭系列产品,为全球市场提供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发射服务。蓝箭航天是全国首家取得全部准入资质的民营运载火箭企业,并于 2018 年 10 月 27 日完成中国首次民营运载火箭发射。

星河动力。星河动力成立于 2018 年,从事低成本商业航天发射业务,发布“谷神星”“智神星”两型商业运载火箭研制计划,致力于为人类低成本、高频次进入空间提供解决方案。公司核心产品及服务包括“谷神星”系列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智神星”系列中型液体运载火箭、“光年”系列固体火箭发动机、“苍穹”系列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姿控动力装置等。

科工火箭。科工火箭是航天科工集团为发展商业航天产业而成立的国内专业提供商业航天发射服务的公司,面向商业航天发射市场推出了快舟系列运载火箭。主营业务包括运载火箭及航天器研发制造、国际和国内商业发射服务等。公司按照资本、市场、技术深度融合的思路,加快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型谱建设,将在未来几年形成 200 公斤至 20 吨的发射服务能力。

2、各地政策解析

海南省:优化商业航天市场准入环境,发力建设航天城 。2021 年 11 月 18 日,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海南省金融业 " 十四五 " 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优化海南省商业航天领域市场准入环境,设立由社会资本出资、市场化运作的商业航天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同时,鼓励保险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航天领域相关保险业务。

广东: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在南沙开建 。2021 年 12 月 9 日,中科宇航(未上市)表示,当前该企业正在广州南沙建设中科空天产业基地,完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 30 发运载火箭,将成为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广东目前已经集聚了一大批卫星应用机构和企业,在商业航天方面正逐渐形成产业链闭环。

山东:多个商业航天项目在烟台、青岛落地 。2021 年 12 月 10 日,多个商业航天项目在山东烟台、青岛落地。九天行歌火箭推进剂贮箱生产基地、东方空间“引力一号”运载火箭 AIT 中心、星河动力商业固体运载火箭创新研发制造基地三个商业航天项目在烟台东方航天港启动开工。烟台的九天行歌火箭贮箱产业基地项目规划总投资 8 亿元。按照规划,公司计划于 2022 年 8 月之前完成小规模生产能力建设,到 2024 年 6 月正式达产。

同日,国电高科天启卫星物联网产业园项目签约仪式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古镇口核心区举行,我国首个低轨物联网星座落户古镇口。青岛的天启卫星物联网产业园项目主要建设天启星座东北亚运营中心、卫星物联网终端批量生产制造基地,并引进上下游相关产业。据了解,天启星座由 38 颗低轨卫星组成,目前已发射 15 颗卫星,计划于 2022 年全部部署完成。

四川、福建:积极推动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 。2021 年 12 月 10 日,四川省智能卫星互联网创新中心(研发总部)正式启用。该中心由国星宇航牵头,联合电子科大、电科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成都电科投资、国高成果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组建,将围绕“AI 卫星星座”“卫星+新能源”等示范试点工程展开。2021 年 12 月初,总投 11 亿的达华卫星互联网产业园在福建福州全面封顶。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 5 万平方米,建成后将依托高通量卫星及星轨资源,融合大数据、智慧海洋和海洋经济运营为一体打造“海联网”工程。

北京市:发布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 。2021 年 12 月 11 日,《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对外发布,提出围绕商业液体火箭、商业卫星、地面终端设备、核心软硬件研制,系统运控、运营服务等卫星网络和北斗产业关键环节攻关,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助力“两区”建设。在 26 项任务中,责任单位涉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达 14 项之多。对符合条件的卫星企业,可给予研发费用 50%的资金支持。

北京大兴区在 2021 年 12 月 14 日宣布,将围绕商业火箭研发、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卫星运营及应用服务等领域建设总面积 641 亩的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为此,大兴区提出千亿元的产业目标:到 2025 年,基地将完成总体建设。到 2030 年,全面完成基地建设。到 2035 年,建成国际知名航天基地,全产业链实现产业规模力争超过 2000 亿元。

智东西认为,过去一年,中国航天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领域取得突破的同时,商业航天也在小型固体火箭、卫星星座等领域发力,助推航天产业发展。然而,与美国、欧洲相比,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展望未来,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既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又面临愈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以及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支撑不足等问题的挑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太空旅行、卫星互联照进现实:商业航天飞速发展,可回收火箭是核心

商业航天迎来大发展大变革时代。

文|华泰证券  黄乐平 等

编辑|智东西内参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航天事业,世界航天进入大发展大变革的新阶段,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22 年 2 月 11 日,SpaceX 发布星舰最新进展,单舰运载力超 100 吨,有望实现每天发射 3 次,为登月,火星移民,洲际运输等应用带来颠覆性变化;2021 年 12 月 7 日,星河动力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实现一箭五星、民营火箭首次连续发射成功等新突破。

2022年1月28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我国第五部航天白皮书——《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研究制定商业航天发展指导意见,促进商业航天快速发展。1 月 24 日,国内商业航天头部企业星河动力完成总额 12.7 亿元 B 及 B+轮融资,本轮融资主要用于加快“智神星一号”液氧煤油运载火箭的研发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华泰证券的报告《商业航天:关注火箭最新进展》,重点关注运载火箭技术演进过程,提出降低火箭成本的可行途径,探寻国内民营火箭企业商业化发展路径。

01.商业航天:场景丰富,未来可期

2021 年,维珍银河、蓝色起源、SpaceX先后完成各自首次载人太空商飞,维珍银河“团结”号、蓝色起源“新牧羊人”号分别提供高度 80 公里、100 公里的亚轨道观光服务,SpaceX 则提供高度 575 公里的绕地飞行服务,其中 SpaceX 在 2021年 9 月 16 日发射的“灵感 4”是人类首次将完全由平民组成的宇航机组人员送入太空。太空挖矿则通过“找矿-探矿-占矿-采矿-返回”五个阶段,开发和利用小行星上丰富的太空矿产资源,商业价值相当可观。

深空探测指人类对月球及以远的天体或空间环境开展的探测活动,是人类航天活动的重要方向和空间科学与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未来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商业案例陆续落地,太空旅行、太空挖矿、深空探测等将逐步变为现实、形成产业。

另外,随着航天市场的发展,卫星应用场景更加多样化,以通信、导航、遥感等为代表的卫星,由军用需求逐渐拓展到民用市场,紧密结合各行业与消费者,带来卫星需求的急剧增加,航天发射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其中,低轨卫星互联网计划战略意义重大、经济价值可观,引起国内外高度重视,也成为当前及未来航天发射市场的主力需求。目前,国内外卫星互联网计划呈现出以下特点:

卫星小、数量多。为了兼顾全球覆盖和低延时通信两大核心能力,各大公司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质量 200kg 左右的小卫星进行组网,小卫星研制周期短、成本低,通过大规模星座组网可实现全球覆盖,这便导致星座规模普遍都十分庞大。目前已公布星座计划的国外公司中,美国 SpaceX提出的 Starlink 规模最大,将建成 4.2 万颗卫星组成的低轨互联网巨型星座,而其他公司的星座规模从几百颗到数千颗卫星不等。

国内方面则包括中国星网、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等国家队以及银河航天等民营企业也相继提出了卫星互联网计划。随着卫星互联网被列入国家“新基建”发展范畴,未来 5-10 年我国卫星发射数量将超过 10,000 颗。

▲国内卫星互联网星座统计表

组网时间短。国际规则中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的主要分配形式为“先申报就可优先使用”的抢占方式,按照国际电信联盟的要求,申请卫星频率和轨位资源的公司需要在获得许可后 2 年内完成星座中 10%卫星的部署,5 年内完成星座中 50%卫星的部署,7 年内完成星座中 100%卫星的部署。

如果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将对申报的星座规模进行削减。作为全球通信基础设施,卫星互联网是典型的“赢家通吃”型生意,考虑到卫星频率及轨位资源的稀缺性,各家公司都会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组网,以抢占商业先机。尤其是国内卫星互联网起步较晚,要想后发制人就必须在组网速度上下功夫。

2021 年 11 月 23 日,全球通信公司 Viasat与中国卫通合作,宣布在中国建成移动卫星网络,该移动网络部署了 Viasat 创新的机载通信 (IFC) 设备,并在 Ka 波段 ChinaSat-16 号卫星系统上工作。目前该系统已建成,可以满足进出中国领空的国内外航空公司的空中互联网服务的需求。该网络的成功部署,将能够为旅客提供无缝的通信漫游体验,航空公司客户可以选择提供流媒体视频或音乐、浏览互联网、访问社交媒体、消息传递和其它应用程序。

2021 年 12 月 21 日,全球宽带网络速度测试网站 Speedtest.net 公布了 2021 年第三季度多家卫星互联网的网速数据。结果显示,SpaceX的星链卫星互联网速度最快,延迟也最低,下载速度中值 87.25 Mbps,上传速度中值为 13.54 Mbps,同期美国所有固定宽带提供商的下载速度中值、上传速度中值分别为 119.84 Mbps、18.03 Mbps。HughesNet 紧随“星链”其后,下载速度中值为 19.3 Mbps,Viasat 则以 18.75 Mbps 的下载速度位居第三。

02.运载火箭,太空时代主力工具

火箭作为人类进入太空的主要载具,决定着一个国家进入、利用和控制太空的能力,是航 天领域的核心基础,也是各国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家的重要标志。运载火箭是依靠火箭发动机喷射工质(工作介质)产生的反作用力向前推进的飞行器,能够将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或空间探测器等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的航天运输工具。

2016 年以来,截至 2021 年 12 月,国内共完成 207 次发射任务,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共完成 183 次,总发射次数突破 400 次。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加速向无毒、无污染、模块化、智慧化方向升级换代,“长征五号“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实现应用发射,“长征八号“长征七号甲”实现首飞,运载能力持续增强,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民营企业也成功实现火箭入轨发射,我国运载火箭多样化发射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2021 年,我国共计开展了 55 次各类轨道发射任务,其中成功 52 次。

▲2021 年中国运载火箭发射情况

2021 年 11、12 月,全球发射活动持续活跃。中、美、俄、日、韩以及欧盟等开展的航天发射活动共 38 次,相较于 9、10 月全球 22 次航天发射活动,11、12 月全球航天发射活动明显增加。

11 月,全球共进行航天发射活动 16 次,均成功。其中美国 5 次、中国 7 次、俄罗斯 2 次、欧盟 1 次、日本 1 次。成功向太空送入 82 个航天器。

12 月,全球共进行航天发射活动 22 次,失败 2 次。其中美国 7 次、中国 8 次(1 次失败)、俄罗斯 3 次(1 次失败)、欧盟 3 次、日本 1 次。成功向太空送入 173 个航天器。

2021 年 12 月 7 日 12 时 13 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民营航天公司星河动力成功发射了“谷神星一号遥二”运载火箭,顺利将五颗商业卫星精确地送入 500km的太阳同步轨道。这是中国民营火箭第一次连续成功、第一次一箭多星商业发射、第一次进入 500km 太阳同步轨道。星河动力透露,接下来会将“谷神星”系列火箭所获得的成功经验,运用于中大型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智神星一号”,加快研制进度,确保在2023 年入轨首飞成功。

2021 年 12 月 17 日 14 时 30 分,由火箭派公司研制的中国首个商业航天生物载荷“火种一号”空间微重力生物载荷试验装置,通过搭载星众空间“灵巧号”卫星平台,在西北某试验场跟随华羿鸿达“华羿一号”火箭发射升空。

本次发射飞行高度 250km,卫星遥测参数正常,生物载荷工作正常,发射任务取得成功。“火种一号”是国内首个由民营企业设计研制的空间微重力生物试验装置,旨在为近地空间生命科学探索、航天生物医药研究、生物技术试验等提供便利的微重力研究服务和商业化解决方案。

2022 年 2 月 11 日下午,SpaceX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兼首席工程师埃隆·马斯克发布了 2 年半以来最新的星舰(Starship),整个发布会持续了近 80 分钟。最新发布的星舰直径 9 米,高 50 米,加上火箭助推器高达 120 米,有效载荷 100-150 吨,能携带 200 吨推进剂进入轨道,为其他太空中的星际飞船“加油”。

马斯克表示达到目前的全球发射载荷数,星舰只需要一年时间。目前,全球已发射的载荷数为 15,517 吨。按照星舰快速重复使用的能力,每艘星舰按照每周保守 3 次轨道发射计算,只要使用一艘星舰,一年后,该星舰发射的载荷质量将超过人类历史上全部的载荷发射质量,达到 15,500 吨。

马斯克还表示,理论上“星舰”飞船每 6-8 小时就能够重复使用,这样一天可以进行 3 次发射,而“超重”助推器大约每小时即可发射一次。快速重复使用也意味着降低成本,“每次飞行可能只需几百万美元,甚至最少可能只要 100 万美元。”马斯克说,按照太空标准来衡量,这个价格低得离谱。

向火星移民需要 100 万吨的货物运量,从而使火星城市具备自支持能力,而每 2 年一次的地火运输窗口期,确实需要星舰具备这种快速可重复使用的能力。在轨推进剂加注是实现人类去往火星必需的技术,因为火星太遥远了。

SpaceX 已经掌握了龙飞船(Dragon)与国际空间站间不同公司对接机构的对接,对于星舰间的对接将更加容易。马斯克表示,SpaceX 将在 2023 年底进行在轨推进剂加注尝试。

根据火箭运力统计表进行估算,2021 年国内发射卫星的火箭总运力约为 140.4t/700km,与未来平均每年对火箭运力需求 343t/700km 差距较大。通过需求测算以及现有运力统计, 预计未来国内火箭运力缺口较大,这部分缺口是商业火箭公司的主要市场。

▲国内外代表性商业火箭公司技术路线对比

1、液氧甲烷,民营火箭动力一致选择

在火箭技术领域,长期存在着所谓的“固液之争”,即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哪个更适合航天发射。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曾经有过一场影响深远的大讨论。液体派认为,液体发动机在运输时燃料储箱是空的,总体较轻,运输车辆的负荷较小,工程上更易实现,燃料在发射场里加注就可以了。固体派则认为,固体火箭的燃料是在车间里浇铸完成的,不需要考虑燃料加注的问题,起竖后经过简单检测就可以发射。双方支持者各执一词,各自强调的优点正是对方的软肋,一时相持不下。

▲固体燃料火箭与液体燃料火箭对比

火箭发动机价值量占比过半,发动机能否满足重复使用是技术路径选择的重要考量。在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成本构成中,发动机约占总成本的 54.3%,箭体结构约占总成本的23.6%,电气系统约占 8%,阀门管路及执行机构约占 8.1%,点火、级间分离等火工品约占 5.3%,推进剂成本约占 0.7%。

作为火箭中价值最高的部分,发动机能否满足重复使用需求是火箭回收的前提条件,而火箭回收是商业航天降低成本的必由之路。因此发动机是否满足重复使用将决定能否实现火箭回收,是民营火箭公司技术路径选择的重要考量。

液氧液氢、液氧甲烷、液氧煤油 3 种低温推进剂均满足发动机重复使用基本需求,国外已 有阶段性成果。SpaceX采用液氧煤油推进剂的梅林发动机已经成功实现多次飞行回收,重复使用发动机先驱 SSME 发动机则使用了液氧液氢推进剂,而同样使用液氧液氢推进剂的 BE-3 和RL10 发动机也得以成功回收。目前国际上对于液氧甲烷发动机还没有研制成功飞行的先例,但研制历程已达几十年,NASA 将 RS-18 改造为月球着陆器下降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并开展了高空模拟试车和推进剂在月球表面的长期贮存模拟试验研究。

液氧甲烷发动机成本低、性能适中、结焦少、与液氧沸点接近,商业航天需要在成本和性 能之间获取平衡,液氧甲烷发动机将是商业趋势。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清洁能源,甲烷燃烧热值高,资源丰富,与液氧温度相近,可以设计成共底贮箱以降低结构质量和复杂度。液氧甲烷推进剂比冲性能介于液氧液氢推进剂和液氧煤油推进剂之间,密度比冲较高,能有效提高火箭运载能力。在所有烃类燃料组合中,液氧甲烷发动机自洁净性较好,是最不容易结焦和积碳的,利于回收可重复使用。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在诸如火星、土卫六等星球上发现存在液体甲烷“海洋”,如果未来开展星际航行,或可直接从目标星球获取液体甲烷作为燃料。目前,美国 SpaceX(未上市)和蓝色起源积极开展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其发动机型号分别为“猛禽”和 BE-4,国内则有蓝箭航天的“天鹊”80t。我们认为,液氧甲烷火箭推进剂 综合优势突出,液氧甲烷发动机或为民营火箭公司未来一致选择。

2、火箭可回收技术是商业航天关键

运载火箭的研制复杂,耗资巨大,成本问题已成为制约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大幅度降低成本成为运载火箭研制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运载火箭作为商业航天主要的运载工具,降低其商用成本、满足市场所需是运载火箭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关键,也是构建整个商业航天生态的基石。

有效降低火箭成本的三种途径为:一是火箭回收与重复使用;二是垂直整合产 业链与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三是采用通用化设计,使用市场货架产品。其中,火箭可回收 技术是降低成本最核心且有效的方式。

运载工具的一次性使用是航天发射成本高昂的重要原因之一,火箭回收与重复使用有望将 发射成本降至三分之一。在搭载有效载荷飞行并最终把有效载荷送入预定轨道的过程中,运载火箭各子级按时序分离、报废。可重复使用火箭通过对发动机、箭体及其它设备的垂直回收与重复使用,能够大幅降低发射成本。SpaceX凭借技术突破,自研掌握了火箭回收技术等关键技术,于 2015 年 12 月成功回收“猎鹰 9 号”一级火箭,将“猎鹰 9 号”发射费用降至每千克 0.62 亿美元,约为同类型运载火箭发射价格的 30%,竞争优势明显。

运载火箭实现可重复使用需要在火箭完成使命后,使其安全返回地面才能在检修后再次投入使用。因此,回收方式对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设计至关重要,可分为伞降回收、垂直回收及带翼飞回三种:

伞降回收是一级火箭完成级间段分离后使用降落伞进行回收的方式,具有技术成熟度高、运载能力损失小(约 10%)、成功率高等优势,尤其能减少对地面人员设施的危害。但伞降回收对着陆地形要求高且难以控制着陆点,火箭落地后发动机也随之报废,与真正意义上的“回收利用”差距很大。采用伞降回收的代表火箭如联合发射联盟公司(UnitedLaunch Alliance,ULA)的“火神”火箭,该火箭一级发动机结束工作完成级间分离后,使用降落伞进行减速,由直升机在空中实现回收。

▲“火神”火箭 SMART 技术示意图

垂直回收是通过重启一级火箭发动机以减速并调整至指定地点的回收方式,重启发动机需预留推进剂,火箭运载能力损失约 30-50%。采用垂直回收的代表火箭如 SpaceX(未上市)的“猎鹰 9 号”运载火箭,该火箭一级火箭分离后,通过姿态控制系统使一级火箭倒转,重启发动机反推火箭进入预定返回轨道,据报道,“猎鹰 9 号”火箭运载能力因回收会损失运载能力达 40%以上。

▲“猎鹰 9 号”火箭一级回收飞行剖面

带翼飞回是一级火箭装备机翼、起落架等结构利用空气动力滑翔降落的回收方式,该方式对火箭整体结构设计要求高,机翼结构重量等因素致使火箭运载能力损失约 40%。采用带翼飞回回收的典型代表是俄罗斯提出的贝加尔号有翼助推器方案,贝加尔号为第一级带翼飞回式助推器,可飞回发射场以自动方式像飞机一样着陆,可重复使用 100 次。

伞降回收、带翼飞回各有限制,垂直回收可回收包括发动机在内的核心部件,商业应用价值最高。伞降回收方式不能改变飞行轨迹,返回过程箭体载荷环境较为恶劣,着陆精度差,对回收和复用不利,且受限于降落伞尺寸,难以满足较大箭体的回收。带翼飞回目前仍停留在概念设计阶段,利用自身动力飞回发射场并水平着陆需要对火箭设计改动,造成结构更复杂、质量增加,导致运载能力损失较大。

而垂直回收则能够有效改善上述问题,通过发动机多次点火减小飞行载荷、提高着陆精度,同时其对火箭设计的改动最小,可回收包括发动机在内的核心部件,在三种回收方式中商业应用价值最高,但实现火箭垂直回收需要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

2020 年 12 月,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飞成功,该研制团队以垂直起飞和垂直降落为目标,围绕火箭一级回收在着陆缓冲机构、低空低速的返回段制导、自主控制等回收技术领域做了试验。除了国家队之外,我国民营火箭公司也在进行火箭垂直回收相关实践。

2021 年 3 月翎客航天完成了国内首次公里级可回收火箭首次自由状态下的 20 米低空飞行回收试验。2021 年 7 月,深蓝航天完成了首次“蚱蜢跳”10 米级运载火箭垂直回收飞行试验,10 月,该公司“星云-M”1 号试验箭完成了百米级垂直起飞及降落回收(VTVL)飞行试验,在液氧煤油火箭领域的成功垂直回收高度上实现新的突破。深蓝航天投资副总裁束浩然表示,公司将于 2022 年进行 1 公里级和 10 公里级的火箭垂直回收试验验证,如若成功将标志着中国商业运载火箭垂直回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种途径为通过垂直整合产业链强化对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SpaceX很早就通过收购等方式进行产业布局,并逐渐具备了集卫星和火箭制造、地面站建设、火箭发射和回收、卫星运营和服务于一身的完整产业链。航天供应链是复杂性水平最高的供应链之一,不同于洛马(LMT US)和波音(BA US)公司必须与 12,000 家供应商合作才能制造火箭,SpaceX 秉持“自给自足”的原则,推行自主化的生产模式。

在制造方面,拥有年产 40 枚“猎鹰 9”火箭的能力,箭上产品的自产率高达 80%,既充分利用搅拌摩擦焊等成熟的工业技术生产贮箱,也利用 3D 打印等新型技术生产阀门;在测试方面,拥有 242 公顷的推进及结构测试试验厂房,可以随时进行测试,不需要租用测试设施;在发射场方面,除现有的三个发射工位外,还在美国境内寻求其他的用于商业航天的发射场,不单纯依赖空军发射场,以实现发射任务的快速周转。

采用纵向整合、高度集成的设计模式。SpaceX 打破了以往发动机、电子设备、导航系统、地面支持设备等分系统由不同研制单位分别承担的模式,采用了纵向整合、高度集成的研发设计模式,,对内缩减管理层级、对外减少产品外包。通过搭建了一个完整的设计平台,优化了设计流程,设计与生产无缝对接,计划管理、工程研发和制造生产人员协同工作,有效缩短生产供应链,保证研发团队工作效率,降低了组织管理成本。

坚持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有利于降低火箭成本。SpaceX 独自承担火箭 70%以上设备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凭借对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控制整条产业链,成为当今美国商业航天领域“链主”企业。推质比约 150 的 Merlin 发动机技术、大长细比火箭制导控制技术、动力故障监测与冗余技术、箭体海上平台垂直回收技术等均为 SpaceX 自主创新研制的成果,使“猎鹰 9”火箭重复使用、大幅降低火箭发射成本成为可能。

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正在进行研制和首飞,固体助推捆绑、芯级捆绑、高性能大推力发动机、箭上 1553B 总线、地面测试发控系统一体化等先进技术不仅有利于运载火箭性能水平提升,还有利于运载火箭成本降低,故而,应当鼓励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坚持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形成市场有效竞争力。

第三种途径是采用通用化设计,使用市场货架产品。简化设计、平价材料替代能够降低火箭箭体结构成本。箭体结构成本约占火箭总成本的25-30%,箭体结构是火箭的主体,将火箭各系统组合成完整的一体。箭体结构主要包括整流罩、级间段、仪器舱、尾段等部段,而液体运载火箭箭体结构还包括推进剂贮箱、箱间段等部段。

根据《运载火箭箭体结构低成本途径及性能影响分析》,针对火箭各级贮箱采用铝锂合金替换铝合金材料,并采用光筒壁板代替铣削网络加筋的简化设计方案进行成本及性能分析,液体运载火箭企业可选择在火箭二三级采用铝锂合金替代铝合金材料,并在一级采用简化设计方案,可使液体运载火箭单位运载能力的成本下降约 2.2%。

采用通用化设计,使用市场货架产品以降低火箭成本。为有效降低运载火箭制造成本,部分企业开始采用配套产品通用化的设计,并大量采购市场货架产品,如 SpaceX(未上市)广泛采用配套产品通用化的设计,设计者在选择零件时要尽可能寻找低成本的商业替代品,避免使用昂贵的航天级产品。

例如猎鹰系列火箭主力发动机的“灰背隼-1”喷注器就是阿波罗登月舱发动机上的同款产品,在成本控制上独具优势。当前,SpaceX 正在利用星链等项目作为试点,通过大量使用优惠的市场货架产品代替高昂的宇航级设备来制造火箭,实现配件批量化生产,同时大幅提高火箭发射频率,通过规模效应不断摊薄火箭成本。

注重对通用成熟技术的应用,也可降低火箭成本。铝锂合金共底贮箱结构、碳纤维复合材料夹层结构、搅拌摩擦焊先进工艺等通用成熟技术的使用,造就了低成本、高水平“猎鹰9”运载火箭。

我国航天目前研制保障条件和基础工业技术是通过长期持续的项目投入积累形成,而未实现整个领域研制能力和工业技术水平的同步发展,需在材料、工艺和元器件等创新方面加强,为未来航天事业发展建立夯实的工业技术基础。

03.八大国内外玩家:国内各地政策解码

1、商业航天玩家

▲国内外代表性商业火箭公司发展历程

SpaceX。SpaceX 由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于 2002 年成立,是一家美国航空航天制造商、太空运输服务提供商,主营业务为火箭发动机、航天飞船、火箭与卫星的研制及提供发射服务。产品包括猎鹰 9 号和猎鹰重型运载火箭、梅林(Merlin1D)及猛禽(Raptor)火箭发动机、货运龙、载人飞船和 Starlink 通信卫星。SpaceX 目标是降低太空运输成本以实现火星殖民化,其最大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实现火箭的可回收与可复用,并极大降低发射成本。

Blue Origin。Blue Origin 由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于 2000 年创立,是一家美国航空航天制造商和亚轨道航天服务公司,旨在通过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以更便宜、更可靠的方式进入太空。公司主要产品包括亚轨道火箭(New Shepard)、火箭(NewGlenn)及火箭发动机(BE-4)。目前公司正在研制推力更大的 New Glenn 运载火箭,并与欧洲通信卫星公司等签署了多项商业卫星发射合同。

Rocket Lab。Rocket Lab 在 2006 年成立于新西兰,2013 年公司注册地及总部改至美国,是一家美国上市的航空航天制造商和小型卫星发射服务提供商。目前,公司拥有小型运载火箭 Electron,于 2017 年实现首飞,2018 至 2020 年分别完成 3、6、7 次发射任务。除此之外,公司正在开发一种名为 Neutron 的新型中型运载火箭。根据官网披露,下游客户除了商业卫星公司之外,还包括美国 NASA、NRO、DARPA 等机构。

Virgin Orbit 。Virgin Group(维珍集团)旗下专注小型火箭的 Virgin Orbit,该公司于 2017 年从 VirginGalactic(SPCE US)分离出来,专注于开发自己的商业运载火箭 LauncherOne,为小型卫星提供发射服务。2021 年 1 月 17 日,运载火箭 LauncherOne 成功发射入轨,并部署了 10 颗立方体卫星。

星际荣耀。星际荣耀成立于 2016 年 10 月,致力于研发优秀的商业运载火箭并提供系统性的发射解决方案。根据官网,公司专注于高品质、低成本、快响应的小型智能运载火箭研发,为全球小卫星及星座客户提供一体化的商业发射服务。

蓝箭航天。蓝箭航天是国内领先的航天运输系统创建及运营的商业公司,成立于 2015 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宇航联合会(IAF)会员。蓝箭航天致力于研制以液氧甲烷作为推进剂的中大型运载火箭系列产品,为全球市场提供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发射服务。蓝箭航天是全国首家取得全部准入资质的民营运载火箭企业,并于 2018 年 10 月 27 日完成中国首次民营运载火箭发射。

星河动力。星河动力成立于 2018 年,从事低成本商业航天发射业务,发布“谷神星”“智神星”两型商业运载火箭研制计划,致力于为人类低成本、高频次进入空间提供解决方案。公司核心产品及服务包括“谷神星”系列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智神星”系列中型液体运载火箭、“光年”系列固体火箭发动机、“苍穹”系列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姿控动力装置等。

科工火箭。科工火箭是航天科工集团为发展商业航天产业而成立的国内专业提供商业航天发射服务的公司,面向商业航天发射市场推出了快舟系列运载火箭。主营业务包括运载火箭及航天器研发制造、国际和国内商业发射服务等。公司按照资本、市场、技术深度融合的思路,加快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型谱建设,将在未来几年形成 200 公斤至 20 吨的发射服务能力。

2、各地政策解析

海南省:优化商业航天市场准入环境,发力建设航天城 。2021 年 11 月 18 日,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海南省金融业 " 十四五 " 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优化海南省商业航天领域市场准入环境,设立由社会资本出资、市场化运作的商业航天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同时,鼓励保险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航天领域相关保险业务。

广东: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在南沙开建 。2021 年 12 月 9 日,中科宇航(未上市)表示,当前该企业正在广州南沙建设中科空天产业基地,完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 30 发运载火箭,将成为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广东目前已经集聚了一大批卫星应用机构和企业,在商业航天方面正逐渐形成产业链闭环。

山东:多个商业航天项目在烟台、青岛落地 。2021 年 12 月 10 日,多个商业航天项目在山东烟台、青岛落地。九天行歌火箭推进剂贮箱生产基地、东方空间“引力一号”运载火箭 AIT 中心、星河动力商业固体运载火箭创新研发制造基地三个商业航天项目在烟台东方航天港启动开工。烟台的九天行歌火箭贮箱产业基地项目规划总投资 8 亿元。按照规划,公司计划于 2022 年 8 月之前完成小规模生产能力建设,到 2024 年 6 月正式达产。

同日,国电高科天启卫星物联网产业园项目签约仪式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古镇口核心区举行,我国首个低轨物联网星座落户古镇口。青岛的天启卫星物联网产业园项目主要建设天启星座东北亚运营中心、卫星物联网终端批量生产制造基地,并引进上下游相关产业。据了解,天启星座由 38 颗低轨卫星组成,目前已发射 15 颗卫星,计划于 2022 年全部部署完成。

四川、福建:积极推动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 。2021 年 12 月 10 日,四川省智能卫星互联网创新中心(研发总部)正式启用。该中心由国星宇航牵头,联合电子科大、电科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成都电科投资、国高成果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组建,将围绕“AI 卫星星座”“卫星+新能源”等示范试点工程展开。2021 年 12 月初,总投 11 亿的达华卫星互联网产业园在福建福州全面封顶。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 5 万平方米,建成后将依托高通量卫星及星轨资源,融合大数据、智慧海洋和海洋经济运营为一体打造“海联网”工程。

北京市:发布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 。2021 年 12 月 11 日,《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对外发布,提出围绕商业液体火箭、商业卫星、地面终端设备、核心软硬件研制,系统运控、运营服务等卫星网络和北斗产业关键环节攻关,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助力“两区”建设。在 26 项任务中,责任单位涉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达 14 项之多。对符合条件的卫星企业,可给予研发费用 50%的资金支持。

北京大兴区在 2021 年 12 月 14 日宣布,将围绕商业火箭研发、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卫星运营及应用服务等领域建设总面积 641 亩的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为此,大兴区提出千亿元的产业目标:到 2025 年,基地将完成总体建设。到 2030 年,全面完成基地建设。到 2035 年,建成国际知名航天基地,全产业链实现产业规模力争超过 2000 亿元。

智东西认为,过去一年,中国航天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领域取得突破的同时,商业航天也在小型固体火箭、卫星星座等领域发力,助推航天产业发展。然而,与美国、欧洲相比,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展望未来,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既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又面临愈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以及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支撑不足等问题的挑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