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当代年轻人,相信爱情但不相信婚姻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当代年轻人,相信爱情但不相信婚姻了

结婚更像一场交易?

文 | 来咖智库 金刀

编辑 | G3007

婚姻,在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了无法逃避,但又很难跨越的“隐痛”。

这个壬寅虎年的春节,本文的主人公小谭又经历了一场“地狱般”的催婚。按照小谭本人的话说,“过年好像渡劫一般”。本来在北京上班压力很大的他,想趁着春节假期好好在家放松一下,没想到却终日在争吵中度过……

小谭出生在西北某市,当地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明珠”。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当地的大中型国企开始破产、倒闭,优质的工作资源逐渐匮乏,按照现在流行的话来讲就是早已“内卷”。当地人以进国企、央企,考公、考编制为荣。不甘于体制内平淡生活的小谭,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了北京,任职于互联网公司中。

几年打拼下来,小谭无论收入还是职位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也让他更加觉得比起家乡同学“三点一线”的生活,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但在父母眼中,只觉得小谭是不折不扣的失败者。31岁,在北京打工,没有稳定的职业,更要命的是连对象都没有。小谭本人倒是习以为常,因为在北京,大家普遍晚婚晚育,周围甚至有很多不婚族。自己才31岁,又是男性,根本没必要着急。

但小谭的父母根本不这么认为。毕竟在老家,和小谭同龄的孩子都早已结婚生子,有些还相应国家号召生了二胎。小谭父母每次参加自己的同学聚会时,周围的人都在谈论孙子、孙女问题,总是显得他们很格格不入。按照他们给小谭的描述,“自己根本在同学群里抬不起头,儿子在成家立业方面一事无成”。

趁着春节回家,父母给小谭安排了5场相亲。其中一名在当地某事业单位上班的女性明确表示,小谭工作太不稳定,虽然眼前赚的多,但互联网普遍存在“35岁危机”,以后可能经济上有压力,两人最后闹得很不愉快。而每次相亲回家之后,父母总会积极和小谭询问结果,只要没成就嫌小谭“眼高手低”,“要找会过日子的人”。

最后一次相亲回来,小谭父母坐在客厅里唉声叹气,开始指责小谭“情商太低,不懂得讨女孩欢心”,小谭也埋怨父母介绍的对象都“不靠谱”,这些人自己在北京根本看不上。双方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小谭的母亲伤心地哭着说,自己养的儿子一点用没有,只会让父母伤心……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结婚了?我们认为,有城乡二元制的原因,有经济发展阶段的原因,也有各地风俗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伴随着现代年轻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对待婚姻本身可能更多带有一种悲观主义的情绪——“相信爱情,但不相信婚姻“成为年轻人普遍的认知。小谭的经历只是当下中国大多数年轻人的缩影。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目前有2亿单身青年,且大多数分布在一线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他们正在面临着以下问题的困扰:

(1)过窄的社交圈

自16年开始的新一轮高房价迫使大量没来得及上车的年轻人,不得已合租在五环外的出租屋内,每天完成高强度的工作后很晚才回到家中。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从来没和自己的室友见过面,更没有说过一句话。

网上经常有人在教导说“不要和同事成为朋友”,但在一线城市中,同事可能就是唯一的朋友,也是直接或者间接对象的线下来源。小谭的第一个女朋友就是公司财务部的同事,两人通过自己部门领导介绍认识,在一起相处了1年多,期间也谈及婚嫁,双方还见过父母。

(2)社会风气变迁

随着社交媒体的日益发达,一方面人们联系起来更加方便快捷,另一方面信息的传播也更为迅速。越来越多的“劈腿”、“渣男”、“海王”事件被曝光出来,小到在微信上撩骚,大到直接约pao,似乎已经是很家常便饭的事情,小谭周围听到过的类似事件至少3起以上。

虽然大多数人的恋爱、婚姻中并没有曝光出这些问题,但互联网仿佛放大了焦虑,大家都在强调以后可能结婚生活中都会带点“绿”,无形中也打击了一部分人对婚姻生活的信心。

(3)个人观念的改变

中国人自古强调“养儿防老”,但由于社会福利大幅改善,各种养老制度的建立,极大改变了年轻人对未来养老的态度。小谭曾经和同学一起畅想过未来的生活:60岁退休以后,拿着养老金在养老院里一起“开黑”,互相结伴养老。一旦削弱了“传宗接代”这一历史观念之后,年轻人们开始探讨婚姻到底带给自己什么。

新时代每个人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这种张扬在两性相处中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我不爽你也不会惯着你,哪怕结婚了也可以随时离婚“。因此,”低质量的婚姻不如高质量的单身“成为了一部分年轻人时下流行语,尤其以女孩居多。

(4)婚姻的筹码

如果说以上都只是“变量“,那么物质条件才是婚姻最根本的“常量“。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的物质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从追求”吃饱“变成了追求”吃好“,消费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升级。小谭的母亲时常念叨,自己和小谭父亲八十年代结婚时候啥都没有,只买了一床被子就把婚结了。

然而现如今,如果男方没有房车作为基础条件,在婚恋市场上就不具备竞争优势,同时本人也没有结婚的底气,这种观念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小谭的第一个女友,也是因为小谭没法在北京买房,而女方又想留在北京被迫分手。

后来小谭在婚恋软件认识第二个江西女友,姑娘倒是愿意和没房没车的小谭一起在北京奋斗,无奈面对30万的天价彩礼,小谭经和家人商量之后,最终也只能忍痛选择分手。

经过了一系列的事情以后,小谭开始对婚姻有了一种自己的看法,认为自己就是不够资格,高不成低不就,找了也白找,索性直接“躺平“。也正是这样,小谭成为了老家亲戚们口中的”怪人“,常年被家长暴力催婚。

小谭在北京参加了公司内部的老乡会,在其中认识了同样来了西北的小任。小任是典型的95后,家里独子,父母都退休了,自己一个人在北京打拼。小任在生活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哲学,他认为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婚姻也未必就是生活的最终归宿。比起爱情和婚姻,他更看重当下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

“既然都已经北漂了,那就努力点多赚点钱,说不定还能早点退休呢。”小任经常这样给自己的朋友们说。小任找互联网公司的工作也更具针对性,专门跳去那些高速成长的,能拿到股票和期权的公司,几年下来小任也攒了不少积蓄。

虽然部门工作很忙碌,小任还是坚持每周至少跑2次5km,同时在上下班路上坚持看电子书或者听财经类音频。小任觉得虽然都是碎片时间看点书,不是系统性学习,但总比在地铁上刷短视频要来的充实。

比起小谭,小任更加具有目标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为之而奋斗。虽然网上或者周围一些人不断高喊年轻人要全方位“躺平”,小任还在认真努力地工作着。在找对象方面,小任的态度并不排斥,只是不想花太多精力在这方面。比起找到对象带来的多巴胺,小任目前还是感觉工作上有成就分泌的更多。

小结

当代年轻人的不婚现象,其实是时代和自身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进入新时代以来,大家对于婚姻质量的要求提高了很多,再也不想出现父母辈“为了孩子忍一忍“、”经济上依附离不开“等现象,因此潜在地也对另一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于此同时,如果自身硬件条件没法同步提升,那么所有的要求无疑是镜花水月,最终只能带来心理上痛苦,进而逃避现实。也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努力前行着,把“立业”摆在了“成家”的前面。无论如何选择,最后的结果只能交给时间去检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当代年轻人,相信爱情但不相信婚姻了

结婚更像一场交易?

文 | 来咖智库 金刀

编辑 | G3007

婚姻,在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了无法逃避,但又很难跨越的“隐痛”。

这个壬寅虎年的春节,本文的主人公小谭又经历了一场“地狱般”的催婚。按照小谭本人的话说,“过年好像渡劫一般”。本来在北京上班压力很大的他,想趁着春节假期好好在家放松一下,没想到却终日在争吵中度过……

小谭出生在西北某市,当地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明珠”。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当地的大中型国企开始破产、倒闭,优质的工作资源逐渐匮乏,按照现在流行的话来讲就是早已“内卷”。当地人以进国企、央企,考公、考编制为荣。不甘于体制内平淡生活的小谭,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了北京,任职于互联网公司中。

几年打拼下来,小谭无论收入还是职位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也让他更加觉得比起家乡同学“三点一线”的生活,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但在父母眼中,只觉得小谭是不折不扣的失败者。31岁,在北京打工,没有稳定的职业,更要命的是连对象都没有。小谭本人倒是习以为常,因为在北京,大家普遍晚婚晚育,周围甚至有很多不婚族。自己才31岁,又是男性,根本没必要着急。

但小谭的父母根本不这么认为。毕竟在老家,和小谭同龄的孩子都早已结婚生子,有些还相应国家号召生了二胎。小谭父母每次参加自己的同学聚会时,周围的人都在谈论孙子、孙女问题,总是显得他们很格格不入。按照他们给小谭的描述,“自己根本在同学群里抬不起头,儿子在成家立业方面一事无成”。

趁着春节回家,父母给小谭安排了5场相亲。其中一名在当地某事业单位上班的女性明确表示,小谭工作太不稳定,虽然眼前赚的多,但互联网普遍存在“35岁危机”,以后可能经济上有压力,两人最后闹得很不愉快。而每次相亲回家之后,父母总会积极和小谭询问结果,只要没成就嫌小谭“眼高手低”,“要找会过日子的人”。

最后一次相亲回来,小谭父母坐在客厅里唉声叹气,开始指责小谭“情商太低,不懂得讨女孩欢心”,小谭也埋怨父母介绍的对象都“不靠谱”,这些人自己在北京根本看不上。双方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小谭的母亲伤心地哭着说,自己养的儿子一点用没有,只会让父母伤心……

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结婚了?我们认为,有城乡二元制的原因,有经济发展阶段的原因,也有各地风俗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伴随着现代年轻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对待婚姻本身可能更多带有一种悲观主义的情绪——“相信爱情,但不相信婚姻“成为年轻人普遍的认知。小谭的经历只是当下中国大多数年轻人的缩影。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目前有2亿单身青年,且大多数分布在一线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他们正在面临着以下问题的困扰:

(1)过窄的社交圈

自16年开始的新一轮高房价迫使大量没来得及上车的年轻人,不得已合租在五环外的出租屋内,每天完成高强度的工作后很晚才回到家中。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从来没和自己的室友见过面,更没有说过一句话。

网上经常有人在教导说“不要和同事成为朋友”,但在一线城市中,同事可能就是唯一的朋友,也是直接或者间接对象的线下来源。小谭的第一个女朋友就是公司财务部的同事,两人通过自己部门领导介绍认识,在一起相处了1年多,期间也谈及婚嫁,双方还见过父母。

(2)社会风气变迁

随着社交媒体的日益发达,一方面人们联系起来更加方便快捷,另一方面信息的传播也更为迅速。越来越多的“劈腿”、“渣男”、“海王”事件被曝光出来,小到在微信上撩骚,大到直接约pao,似乎已经是很家常便饭的事情,小谭周围听到过的类似事件至少3起以上。

虽然大多数人的恋爱、婚姻中并没有曝光出这些问题,但互联网仿佛放大了焦虑,大家都在强调以后可能结婚生活中都会带点“绿”,无形中也打击了一部分人对婚姻生活的信心。

(3)个人观念的改变

中国人自古强调“养儿防老”,但由于社会福利大幅改善,各种养老制度的建立,极大改变了年轻人对未来养老的态度。小谭曾经和同学一起畅想过未来的生活:60岁退休以后,拿着养老金在养老院里一起“开黑”,互相结伴养老。一旦削弱了“传宗接代”这一历史观念之后,年轻人们开始探讨婚姻到底带给自己什么。

新时代每个人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这种张扬在两性相处中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我不爽你也不会惯着你,哪怕结婚了也可以随时离婚“。因此,”低质量的婚姻不如高质量的单身“成为了一部分年轻人时下流行语,尤其以女孩居多。

(4)婚姻的筹码

如果说以上都只是“变量“,那么物质条件才是婚姻最根本的“常量“。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的物质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从追求”吃饱“变成了追求”吃好“,消费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升级。小谭的母亲时常念叨,自己和小谭父亲八十年代结婚时候啥都没有,只买了一床被子就把婚结了。

然而现如今,如果男方没有房车作为基础条件,在婚恋市场上就不具备竞争优势,同时本人也没有结婚的底气,这种观念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小谭的第一个女友,也是因为小谭没法在北京买房,而女方又想留在北京被迫分手。

后来小谭在婚恋软件认识第二个江西女友,姑娘倒是愿意和没房没车的小谭一起在北京奋斗,无奈面对30万的天价彩礼,小谭经和家人商量之后,最终也只能忍痛选择分手。

经过了一系列的事情以后,小谭开始对婚姻有了一种自己的看法,认为自己就是不够资格,高不成低不就,找了也白找,索性直接“躺平“。也正是这样,小谭成为了老家亲戚们口中的”怪人“,常年被家长暴力催婚。

小谭在北京参加了公司内部的老乡会,在其中认识了同样来了西北的小任。小任是典型的95后,家里独子,父母都退休了,自己一个人在北京打拼。小任在生活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哲学,他认为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婚姻也未必就是生活的最终归宿。比起爱情和婚姻,他更看重当下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

“既然都已经北漂了,那就努力点多赚点钱,说不定还能早点退休呢。”小任经常这样给自己的朋友们说。小任找互联网公司的工作也更具针对性,专门跳去那些高速成长的,能拿到股票和期权的公司,几年下来小任也攒了不少积蓄。

虽然部门工作很忙碌,小任还是坚持每周至少跑2次5km,同时在上下班路上坚持看电子书或者听财经类音频。小任觉得虽然都是碎片时间看点书,不是系统性学习,但总比在地铁上刷短视频要来的充实。

比起小谭,小任更加具有目标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为之而奋斗。虽然网上或者周围一些人不断高喊年轻人要全方位“躺平”,小任还在认真努力地工作着。在找对象方面,小任的态度并不排斥,只是不想花太多精力在这方面。比起找到对象带来的多巴胺,小任目前还是感觉工作上有成就分泌的更多。

小结

当代年轻人的不婚现象,其实是时代和自身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进入新时代以来,大家对于婚姻质量的要求提高了很多,再也不想出现父母辈“为了孩子忍一忍“、”经济上依附离不开“等现象,因此潜在地也对另一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于此同时,如果自身硬件条件没法同步提升,那么所有的要求无疑是镜花水月,最终只能带来心理上痛苦,进而逃避现实。也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努力前行着,把“立业”摆在了“成家”的前面。无论如何选择,最后的结果只能交给时间去检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