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市后首次出现年度亏损,海底捞“捞”不动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市后首次出现年度亏损,海底捞“捞”不动了?

门店的盲目扩张,只是海底捞接下来一系列“噩梦”的开始。

文|雷达 张凯旌

编辑|深海

2月21日,海底捞发布的盈利预警显示,公司预计2021年收入超过400亿元,净亏损约38至45亿元。据此计算,海底捞收入同比增长超40%,净利润则同比骤降1329%-1556%。

公司方面将预亏的主因归结于2021年300余家餐厅关停及经营业绩下滑等导致的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约33-39亿元,以及全球持续变化和反复的疫情,和2020、2021年门店网络快速扩张及公司内部管理问题等对经营状况带来的冲击。

雷达财经梳理发现,这是海底捞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财年亏损的状况。从财报上来看,公司受疫情影响严重,2018、2019年,海底捞的营收均保持了55%以上的高增长,净利润增长率也在连年增加;但2020年,公司业绩出现颓势,在营收仅增长7.75%的情况下,净利润大幅下滑超86%。

分析人士认为,海底捞业绩的急转直下与公司错估了疫情形势有关。去年11月关停300家左右门店时,海底捞曾提及,部分门店经营未达预期主要源于2019年开始的快速扩张策略。

数据显示,2019年底,海底捞门店数量为768家,至2021年6月,这一数字便迅速扩至1597家,一年半时间新增829家门店。这让公司在关停约300家门店后,门店总数仍高达1300家左右,是中国最大的连锁火锅餐饮企业。

然而门店的盲目扩张,只是海底捞接下来一系列“噩梦”的开始。

首先,门店过于密集容易让选址不佳的部分地区出现“左右手互博”的现象。从翻台率来看,叠加疫情影响,海底捞已经从2018年的5.0次/天,跌至2020年的至3.5次/天,2021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滑至3.0次/天。根据国信证券测算,3次/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捞单店的盈亏平衡线,跌破该数值,意味着海底捞单店处在微利或亏损状态。

单店业绩不佳,海底捞试图通过提价策略挽救,但却未能走通。财报显示,海底捞2020年的人均消费金额提高至110元,同比增4.8%,相比之下,2018、2019年的增长幅度分别为3.1%、4%。不过,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的客单价却不升反降,从2020年同期的112元降至107元。

与此同时,扩张也让海底捞在品控管理方面面临的压力陡增。

2020年上半年,海底捞发布四次食品管理公告,其中6月食品安全检查处理公告显示,其有16起违规,包括食品过期、未按要求储存、库房厨房卫生不达标等问题。

此后,海底捞还因“塑料乌鸡卷”、包间摄像头、牛肉粒被“味伴侣”代替、豆花过期、牛肚缩水等事件数次被“骂上”热搜。

种种原因叠加,有网友发出了“从来没觉得海底捞的火锅好吃过”的吐槽声,还有网友称:“海底捞服务质量下降了,价格还长了不老少”。

主业增长不振,海底捞试图通过副业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但依然不成功。有报道称,海底捞旗下的“乔乔的粉”、“大牟田”、“捞派有面儿”、“佰麸私房面”4个快餐品牌已于2021年底全部关店歇业。

陷入困局的海底捞,被投资者们“用脚投票”。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自2021年2月18日高点以来,海底捞股价累计跌幅超77%,市值蒸发超3600亿港元(约合近3000亿元人民币)。

受此影响,2021年8月福布斯发布的新加坡富豪排行榜中,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夫妇已从2020年的第一落至第四。

“现在来看,(扩张)属于盲目自信,2021年1月,我们意识到问题,等公司反应过来时,已是3月。”张勇在股东大会上承认,拓店策略是错误的。不过,张勇也没有终止开店的打算。“一旦我整合好现在的门店,我还会扩张,稳定了我就冲锋,直到海底捞倒下来为止。”

而对于公司副业上的受挫,张勇则表示:“我从24岁创办海底捞到现在,我的心还没死,我还想折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海底捞

4.6k
  • 伊利与海底捞达成战略合作
  • 海底捞汪万明:让外国人也唱“对所有的快乐说嗨嗨”|出海的人②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市后首次出现年度亏损,海底捞“捞”不动了?

门店的盲目扩张,只是海底捞接下来一系列“噩梦”的开始。

文|雷达 张凯旌

编辑|深海

2月21日,海底捞发布的盈利预警显示,公司预计2021年收入超过400亿元,净亏损约38至45亿元。据此计算,海底捞收入同比增长超40%,净利润则同比骤降1329%-1556%。

公司方面将预亏的主因归结于2021年300余家餐厅关停及经营业绩下滑等导致的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约33-39亿元,以及全球持续变化和反复的疫情,和2020、2021年门店网络快速扩张及公司内部管理问题等对经营状况带来的冲击。

雷达财经梳理发现,这是海底捞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财年亏损的状况。从财报上来看,公司受疫情影响严重,2018、2019年,海底捞的营收均保持了55%以上的高增长,净利润增长率也在连年增加;但2020年,公司业绩出现颓势,在营收仅增长7.75%的情况下,净利润大幅下滑超86%。

分析人士认为,海底捞业绩的急转直下与公司错估了疫情形势有关。去年11月关停300家左右门店时,海底捞曾提及,部分门店经营未达预期主要源于2019年开始的快速扩张策略。

数据显示,2019年底,海底捞门店数量为768家,至2021年6月,这一数字便迅速扩至1597家,一年半时间新增829家门店。这让公司在关停约300家门店后,门店总数仍高达1300家左右,是中国最大的连锁火锅餐饮企业。

然而门店的盲目扩张,只是海底捞接下来一系列“噩梦”的开始。

首先,门店过于密集容易让选址不佳的部分地区出现“左右手互博”的现象。从翻台率来看,叠加疫情影响,海底捞已经从2018年的5.0次/天,跌至2020年的至3.5次/天,2021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滑至3.0次/天。根据国信证券测算,3次/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捞单店的盈亏平衡线,跌破该数值,意味着海底捞单店处在微利或亏损状态。

单店业绩不佳,海底捞试图通过提价策略挽救,但却未能走通。财报显示,海底捞2020年的人均消费金额提高至110元,同比增4.8%,相比之下,2018、2019年的增长幅度分别为3.1%、4%。不过,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的客单价却不升反降,从2020年同期的112元降至107元。

与此同时,扩张也让海底捞在品控管理方面面临的压力陡增。

2020年上半年,海底捞发布四次食品管理公告,其中6月食品安全检查处理公告显示,其有16起违规,包括食品过期、未按要求储存、库房厨房卫生不达标等问题。

此后,海底捞还因“塑料乌鸡卷”、包间摄像头、牛肉粒被“味伴侣”代替、豆花过期、牛肚缩水等事件数次被“骂上”热搜。

种种原因叠加,有网友发出了“从来没觉得海底捞的火锅好吃过”的吐槽声,还有网友称:“海底捞服务质量下降了,价格还长了不老少”。

主业增长不振,海底捞试图通过副业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但依然不成功。有报道称,海底捞旗下的“乔乔的粉”、“大牟田”、“捞派有面儿”、“佰麸私房面”4个快餐品牌已于2021年底全部关店歇业。

陷入困局的海底捞,被投资者们“用脚投票”。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自2021年2月18日高点以来,海底捞股价累计跌幅超77%,市值蒸发超3600亿港元(约合近3000亿元人民币)。

受此影响,2021年8月福布斯发布的新加坡富豪排行榜中,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夫妇已从2020年的第一落至第四。

“现在来看,(扩张)属于盲目自信,2021年1月,我们意识到问题,等公司反应过来时,已是3月。”张勇在股东大会上承认,拓店策略是错误的。不过,张勇也没有终止开店的打算。“一旦我整合好现在的门店,我还会扩张,稳定了我就冲锋,直到海底捞倒下来为止。”

而对于公司副业上的受挫,张勇则表示:“我从24岁创办海底捞到现在,我的心还没死,我还想折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